从李鸿章的个人命运看中国近代的悲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李鸿章的个人命运看中国近代的悲剧“吾敬李鸿章之才,吾识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吾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吾可疑也…….然则李鸿章果何等之人物乎?吾欲以两言论断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必谗言,是其所长也”。

从文景之治到光武中兴,从开黄之治到“贞观之治,再从开元盛世在到康乾盛世,无论从政治、经济、文化,中国古代无疑是世界大国之一,经过几千年的洗礼,中华文明已成为世界历史长河中不可忽视的灿烂一笔。可是一切都有散去的时候,也许是太过自信,也许是太过完美,自给自足的词语已经出现,便造成了闭关锁国,这影响中国历史的几百年的政策。在西方高速发展的阶段,我们一味的沉醉在我们的狭小空间,没有新的文明,没有新的创造,只是八股文,只是科举制,终于1840年,一切爆发了,危及着我们的政权,我们的领土,我们的民族的一系列战争开始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像强盗一般突然扯去满清政府了“国力强大”的外衣。苍白的在列强如狼似虎的目光下暴露着孱弱的身躯。国防的缺陷也不可避免的被硬生生的展现,野蛮的侵略也让我们无从招架。于是太平军,义和团,国内人民不断反抗起义,一切都令统治者不禁胆战心惊。内忧不断,外患渐深,李鸿章,就是生于这样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之中。

李鸿章,师出曾国藩,不仅与曾国藩“朝夕过从,讲求义理之学”,还受命按新的治学宗旨编校《经史百家杂钞》,所以曾国藩

一再称其“才可大用”,并把他和门下同时中进士的郭嵩焘、陈鼐、帅远铎等一起,称为“丁未四君子”。曾国藩的淳淳教导与欣赏使李鸿章很快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才能得以体现,并很快得到了一展身手的机会。在军事上,太平军起。为抗击太平军,他到达上海,他坚持“以练兵学战为性命根本,吏治洋务皆置后图”。鼓励战士,并巩固国防,使淮军成功守住上海,另中外人士刮目相看。并最终与湘军一起基本剿灭太平天国。接着镇压了捻军,因功加封为协办大学士,并且保住了即将崩溃的清王朝,因此被誉为“中兴名臣”。“从此隆隆直上”,开始了他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的四十年。在那时的清朝,达官贵人和主要支柱绿营兵腐朽不堪,大多都是气沉而逃或是举手投降,可是此时的他就说他身为清政府的一员大将,他所背负的是保证清政府的统治,他不留余力的味清政府履行着他的职责。可是一个人的力量无法拯救一个政权的,更不用说一个民族。

他看到了冷兵器时代的刀剑枪矛早已不能抵挡洋人枪火炮弹,军事上的连连溃败让他认识到巩固国防的紧迫性。于是洋务运动就这样兴起了,他提出“练兵以制器为先”,“中国欲自强,须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必先富而后能强”。李鸿章认识到了巩固国防的最根本的措施,他把中国的军事,经济,教育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无知)(无知的原因是因为近代国家的根本是近代国民,每个国民都将负起责任,而不是吧希望寄托在一个强人身上),煤矿,机器制造局,电报局,

铁路,派遣学童赴美留学……,面对“顽固派”重重阻挠,李鸿章用心良苦地企图将积弱的中国引向富强之路。可是,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李鸿章耗费二十年心血打造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蓬勃发展的洋务运动至此以失败告终。李鸿章首当其冲,不可避免地被当成罪魁祸首。北洋水师坚持被动固守的战略必然导致其惨败命运,但烂摊子总需要有人收拾,于是北洋大臣——李鸿章被推至谈判桌前,前往日本马关议和。“顽固派”窃笑。

马关条约,一个让他背上卖国贼头衔的条约,我们大都不知发生过什么,我们之知道这位清朝的大臣签署了一份丧权辱国的条约,他不顾祖国,就这样将一切买给了外国人。我们不知道清政府一甩手两袖清风,吧一切的责任推给他,不表明任何态度,只是让他去决定。我们不知道在签署条约时他的凳子都比别人矮一截;我们更不知道这个故事,中日第三次谈判结束后,李鸿章离开春帆楼,坐轿回引接寺寓所途中遇刺,子弹射入左眼下部颧骨约4公分,终身未能取出。在受伤后与日方伊藤博文谈判时,针对赔款数额交涉时,伊藤不肯让步,对李说:因为中堂遇刺,我方已将赔款数额从3亿两降为2亿两。不能再减了。李说:那就再打我一枪,再减5000万如何?伊藤笑而不语!就这样在一位清朝的大臣带着伤含着泪签署了这一份协议,他已是百般努力,课终不能得到最想的结果。没有人了解过程,没有人去尝试的了解他的心理,一切只有指责。议和完毕,李鸿章站在即将离开马关回国的轮船上,面对着这个让他受尽耻辱伤痛的城市,让他恨之不尽的国家之时,他暗暗发誓:终身不履日地。

1896年,俄国沙皇加冕。李鸿章迫于无奈,代表清政府作为特派官员前去祝贺。俄国一行,李鸿章还将与俄国商讨签订《中俄密约》,以达到“联俄抗日”之目的。

离开了俄国,李鸿章受邀到欧美多国参观访问,开阔视野。参观结束,轮船抵达日本横滨港口,他须在这里登岸换船回国。然而马关之耻和当日之誓犹历历在目,李鸿章偏执地拒绝再踏上日地。侍从们无奈之下,只好在两艘轮船之间架上一块木板,冒坠海之险将他搀扶过船。那一年,李鸿章75岁。一位羸弱老人,就这样在两艘轮船中颤抖着。

1900年6月,昏了头的慈禧竟对全世界宣战,并命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与东南各省率军北上参战。李鸿章与张之洞等东南多省的巡抚联合起来,拒绝应命北上,即“东南互报”。东南互保是难点,慈禧在错误情报和全民性的排外疯狂中做出了向各国宣战的举措,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中国东南部地方督抚却与洋人达成局部和平协议,过去认为是卖国行径,但是如果中国全境都掀起盲目排外的运动陷入与各国的交战状态会是什么后果)。

“此乱命也,粤不奉召。”这是李鸿章第一次抗旨,也仅仅是这一次。这一句话的分量足以载入中国近代史。

8月,八国联军攻陷满清都城,慈禧仓皇出逃。朝廷电报不断发往南方,李鸿章又被委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历史似乎就是这样在轮回。朝廷和国家危亡之际,李鸿章,又被满清政府推向了风口浪尖之处。慈禧酿成的祸患仍需由他来平息,卖国罪名最终仍须由他来负

担。这一年,李鸿章已是77岁。与南方大臣一同拒命自保还是北上签约保全满清政府,这一次,他必须在这两者之间艰难抉择。作为士大夫,身为忠臣的李鸿章是不能逃出自身的局限的。最终,他选择了维护满清,无奈北上,他深知这一次这群虎狼必定不会善罢甘休。然而,也许,他料不到这是他最后一次出现在历史的舞台。

“议和大纲”最终被呈上谈判桌,慈禧在西安终于等到了“好消息”。祸首慈禧幸而脱险,也保住了自己的权力,于是,她立刻给李鸿章回电:“敬念宗庙社稷,关系至重,不得不委曲求全”。这一次,朝廷迅速给予了李鸿章肯定的答复。

李鸿章已经觉醒凭他一人之力,根本无法改变大清王国的结束的厄运。1901年1月,兵临城下,他和庆亲王最终在“议和大纲”上签了字。斥责声,谩骂声汹涌而来,已染风寒,又因谈判心力交瘁的李鸿章开始呕血。

9月,赔款事宜议定,四亿五千万国人每人赔款一两。历史上著名的最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终成,李鸿章在上面签了字。撑到这时,他终于撑不住了,呕血不止,沉重地倒在病榻上。

11月,李鸿章病危,气息渐弱。逼迫他在俄国的一份条约上签字的俄国公使刚走,李鸿章此刻想静静瞑目。家人在床前等待其临终嘱托。问及家事,李鸿章不发一语;问及国事,李鸿章嘴唇颤抖,睁大着眼睛,欲语又止,最终还是闭上了眼睛,结束了悲怆的一生。、庚子之变后,八国联军要求李鸿章出面和谈,李已病重,咽气前两小时,俄国代表逼迫在病榻上的李鸿章签约,李离世时二目圆睁双拳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