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典论》疑难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论·论文》疑难问题解答

1.学习《典论·论文》应该注意掌握哪几点?

《典论·论文》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第一篇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专著。应该格外值得我们在学习中重视。首先是应该读懂原文,体会其文学理论批评的内涵,然后注意掌握以下几点:一、作家的才能与文学体裁的性质特点之关系和文体论的四科八体说;二、"文以气为主"说;三、对文章的价值的高度评价;四、反对好古贱今;五、《典论·论文》的影响。其中,特别注意的是一、二、五点。

2.《典论·论文》认为作家的才能与文学体裁的性质特点有什么样的关系?它的文体论的内容是什么?

《典论·论文》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曹丕认为作家才能各有所偏,通才全才鲜有所见。各种文体各有不同的特点,各人往往只擅长某一种文体,很难做到各种文体都能写得很好,即所谓"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作者以建安七子因才性不同而各有所偏的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俊也。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

在分析作家才能个性各有所偏的同时,曹丕提出四科八体说的文体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他提出文体共有"四科"八种体裁的文章。并且认为文体各有不同,风格也随之各异。这当是最早提出的比较细致的文体论,也是最早的文体不同而风格亦异的文体风格论。标志着文体分类及特征的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特别是"诗赋欲丽",说明他已看到文学作为艺术的美学特征,对抒情文学的发展,有着特别深远的影响。曹丕的《典论·论文》表明,魏晋时代文学已经逐步走向自觉的时代。

3.《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请问:曹丕的"文气"说的内涵是什么?

《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他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可以看出,这里的"气",是由作家的不同个性所形成的,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文以气为主"就是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个性,而这种个性只能为作家个人所独有,"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就说明了文章风格的多样性的原因。后世许多文论家、诗论家常以气论诗、论文,当或多或少是受到了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影响。

4.怎样理解曹丕的"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观点?

曹丕肯定文章有崇高的价值,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甚至比立德、立功有更重要的地位,这种文章价值观是他对传统的文章("立言")是"立德、立功"之次思想的重大突破,是文学自觉的一种表现,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发展有重大意义和影响。但可惜的是,在《典论·论文》里,他并未对这一观点加以详细的展开论述。不过,仅仅是提出这一口号,他在文论史上已经是功不可没了。

5.《典论·论文》批评了当时文坛的哪些不良风气?

首先,曹丕批评了"文人相轻"的风气,认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他在举例说明"文人相轻"的文坛事例后,分析这种风气的产生原因时说:"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可以说,曹丕对"文人相轻"的风气的批评是相当深刻和实事求是的。其次,曹丕反对好古贱今,批评当时"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不良倾向,这种风气产生的原因在于失之于考察和盲目的迷信。他通过批评,实际上肯定了今胜于古,肯定了文学的进步和进化,是一种文学进化论的思想。肯定了今胜于古,这在当时也是一种难得的见解。

6.《典论·论文》对后代有哪些影响?

《典论·论文》首先提出了作家才能与风格关系的理论和四科八体的文体风格论,为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的文体论、风格论提供了初步的理论基础。其"文以气为主"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学批评中文气说传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文章具有崇高价值的说法是对文章价值观的突破,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有重大影响,常常成为后世创作者和理论批评者所标榜的一个原则。总之,《典论·论文》确是一篇在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方面,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一篇纲领性文件。

(关于文气有很多说法,现在我们将郭绍虞《文气的辨析》一文附录于后,郭先生之文言简意赅,最为明了,附录于此,供同学们参考)郭绍虞《文气的辨析》

姚鼐《古文辞类纂·序目》云:"所以为文者八:曰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粗迹易知,精义难明。所以神、理、气、味四者比较不易明晓,而四者之中尤以文气的界限最为混淆不清。说气机,则近于神;说气韵,则近于味;说精气或元气,则又近于理。所以本文专就文气之说一辨析之。

用抽象名词以论文,本已不易捉摸;何况再加上昔人之好作玄谈不着边际,与滥用术语不审名理,所以文气之说用得更滥,难有定论。我们第一步必先确定其义界,使术语之滥用者得以明划;第二步再分别其性质,使玄谈之抽象者归于切实。那么文气之说,也就不一定成为不可捉摸之问题了。

气本象形字,其本训为云气。云气嘘吸出入,虽无定形,但论其本义,并非绝对抽象的名词。其后一再引伸,以指天地之元气,以指吐纳之气息,以形容流动之气象,于是渐由具体而进入抽象。由是再展转引伸,以指个人之气禀,以指修养之气质,以指环境之气习,于是复由述自然现象者一变而论及人事,成为伦理上的术语了。此后再进一步以指行文之气势,于是始为文学批评上的术语。所以严格地讲,文气之说,不过指行文之气势言耳。但因与上述的许多引伸义不能无相互的关系,于是错综纠纷,各执一端,而文气之说遂愈加混淆。或探求其所以致之之本,或指出其所以致之之法,论点不同,结论自异,而文气之说也就似乎本无定论了。本文删除枝叶,所以不旁涉到哲学上论气的话。当然,不是说哲学上的论气和文学上的论气没有关系,但是为要使文气说的理论简单化一些,还以避免不谈为宜。

其由于论行文之气势而探求其所以致此之本者,为说亦互异;或由气禀言,则指先天的禀赋,于是有才气体气之殊。才气分高下,体气别阴阳。才气相等,体气不妨互异;体气相同,才气或有差异。《文心雕龙·体性篇》谓"才有庸俊,气有刚柔",把它分开来讲,最为明确。曹丕之论文气,就才气言,所以清浊有体,而巧拙有素。姚鼐之论文气,就体气言,所以各有偏胜,而文变多端。要之都就作者的禀赋而言。易以现代用语,即是论作者先天的个性的问题。

或由气习言,则指后天不自觉的熏染,于是又有气运风气之别。气运随时代为转移;《文心雕龙·时序篇》所谓"时运交移,质文代变","风衰俗怨,梗概多气"者近是。风气因风土而不同,《汉书·地理志》所谓"刚柔缓急,系水土之风气"者近是。易以现代用语,则又是作者所处环境的问题,不分时间空间来讲也可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