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小姑娘

苗族小姑娘
苗族小姑娘

金色·向日葵美术创意造型教案

第课

课题:苗族小姑娘

教学目标:1.了解苗族的服饰,头饰的形状特点。

2.主要用色,花纹的造型。

教学重点:少数名族的服饰,头饰造型纹理特点,颜色搭配

教学难点:人物结构把握,服饰头饰的设计

教学准备

刮蜡纸,棍子,范画,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小朋友都知道我们祖国有56个民族,汉族是人口偶最多的民族,其他55个民族被称为少数名族,有没有小朋友知道还有一些其他什么民族呀?

生:傣族,土家族,苗族

师:老师家就来了一位苗族小姑娘,她叫银银。可是早上起床的时候银银发现她的饰品都不见了,原来是淘气的大花猫看见她的衣服首饰都很漂亮,就把头饰和衣服都叼走了,银银很伤心,小朋友们我们帮帮她,好不好?为她设计一顶新的头饰吧!

生:好!

二、欣赏图片,苗族小姑娘。

师:我们看到图片里面苗族小姑娘穿带着亮晶晶的魅力头饰啊,我们看看上面有什么呢?

生:花

师:有细小的吊坠,有许多的碎花,链子,脖子上带着银项圈,项圈上有许多的一圈圈的银环。苗族姑娘喜欢跳舞,那这些首饰就会随着舞动发出叮咚的响声,很是悦耳。小朋友觉得好不好看呀?那我们赶紧给银银小朋友设计她的新首饰好不好?

生:好。

师:动笔之前,我们来看一下别的小朋友的作品,很好看吧,我们加加油,跟他们比赛.

三、学生做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讲解刮蜡画的技巧和方式。

四、评析作业

教学图片:

学生作品:

教学反思:

苗族姑娘仰阿莎的传说_中国民间故事

中国民间故事-苗族姑娘仰阿莎的传说 在很古很古的时候,在一个山谷中间,有一个绿幽幽的深潭,山的两边有苍翠的树木和奇丽的花草。井里的泉水清幽幽,能照得见天空的云霞、飞鸟,能照得见井旁的树木和花草。有一天,从东方飞来一群鹭鸶,从西方飞来一群水鸭,它们一见到这个美丽的水井,就想到里面去找鱼虾,气得看守水井的地神跳起来吼道: "呸!你们到这里来干哪样?这不是鱼塘,这是仰阿莎出生的地方。明天她就要出世了,你们可不要啄呵!谁敢动她一根毫毛,我就要叫它尸骨不归家!" 鹭鸶和水鸭,只好夹起尾巴飞走了。 第二天,忽然天昏地暗,电光闪闪,雷声隆隆,瓢泼样的大雨落下来了。井里冒着水泡,发出"波--波--波"的响声。过了不久,雨止了,天也晴了,五彩斑斓的云霞,象苗家姑娘绣的奇花异朵,飘浮在晴朗朗的天空。这时候,仰阿莎从水井中冒出来了,成群的蝴蝶围着她飞舞,数不清的鸟儿绕着她歌唱……大家都在欢乐地庆贺美丽的仰阿莎诞生。 仰阿莎生出来的第一天就会笑,第二天就会说话,第三天就会唱歌,第四天就会织布、绣花。仰阿莎的歌声,是那样委婉动听,飞遍了山山岭岭,响彻了村村寨寨。在阴天里,她的歌声能驱云逐雾,把太阳唤出来;在冬天里,她的歌声能驱寒逐冷,唱得满山满岭开遍鲜花。蜜蜂听见了她的歌声呵,忘记了采蜜;百鸟听见了她的歌声呵,忘记了歌唱;青年小伙子们听见了她的歌声呵,忘记了手中的活路;姑娘们听见了她的歌声呵,一字一句地学唱。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一年年地过去了。映山红开了又谢,谢了又开,映山红开过十八次了,谢过十八次了,仰阿莎姑娘已经十八岁了。十八岁的仰阿莎呵,长得更加美丽啦!美丽的仰阿莎,有一对水葡萄似的眼睛,有一个白茶花似的又白又嫩的脸庞,有两条锦鸡毛似的又细又长的眉毛,有一头黑丝线似的又黑又亮的头发。她穿起自己绣的花衣服,蜜蜂会飞来采花蜜;她穿上自己做的百折裙,那绉折比菌子上的绉纹还美丽。九十九个江略里的姑娘,哪一个能比得上她;九十九个江略里的青年小伙子,哪一个不爱她。 仰阿莎长大了,名声传遍了天下。求婚的人呀,多得象蜜蜂采花,今天来一群,

非常有趣的苗族婚俗

苗族婚俗非常有趣,不同地区的苗人又有不同有趣的习俗。 迎亲的大粑粑 结婚的前一天,新郎送给新娘家的迎亲礼中,有一张又大又厚的糯米粑粑(苗语叫“佳”)。它的直径通常为二尺五寸到三尺一寸,厚二至四寸,远处看去,活象一只大簸箕。它是新郎的舅舅或姐夫在婚期前夕用二十五到三十五斤糯米面做成的,表示祝贺新婚夫妇团团圆圆、丰衣足食。没有舅舅和姐夫的,就自己家做一个。 这糯米粑粑送到新娘家后,是全体客人和主人的宵夜食品。当晚,姑娘家将连同粑粑一起送去的四只鸡宰杀后,放进大锅里炖,再撒上几把干辣子面,熬成鸡肉辣子汤。睡觉前,主人给每个客人送去一碗鸡肉辣子汤,客人们多数会吃得满头大汗,嘴里不断发出“嘘嘘”的声音,这时,主人客人都笑逐颜开,心里乐滋滋的。苗族同胞称这叫“喜事喜办”。 画“把曲” 新娘出嫁的前一天,新郎家派出一位与新郎同辈份的年轻人,挑着酒和肉,到新娘家去迎亲。这人,苗话叫“把曲”。这天晚上,新娘家的父兄叔伯陪“把曲”喝酒吃饭。饭后,新娘的姊妹好友来与新娘话别。大家围坐在火塘边,有说有笑,“把曲”也和大家坐在一起。突然,一只涂上锅烟灰的黑手朝“把曲”脸上抹来,留下黑黝黝的五道手指印。瞧着“把曲”的大花脸,众人一阵欢笑,笑声未了,几只黑手又劈头盖脑朝“把曲”袭来。“把曲”只能招架,不能逃走,更不能生气。苗家风俗认为,画“把曲”是件吉利事。“把曲”画得越黑越好,这样,新娘过门后,喂猪喂狗,养鸡养鸭,才会肥肥壮壮。 月圆时节结良缘 居住在昭通、彝良、永善等县的苗族同胞,要在月亮最圆的那几天里才喜结良缘。 苗族同胞的这个习俗,据传开始于清朝末年。那时,土匪常趁黑抢劫办婚事的人家。居住在高山上的苗族同胞,为避免土匪加害,多在月亮最圆最亮的一天晚上,为儿女举行婚礼。苗族老人说,农历十三到十六那几天晚上,月亮整夜都高挂天空,又圆又亮,地上亮晃晃的,土匪不大出动,即便来抢,也容易被发现和受堵截。后来,就逐渐形成了苗家婚期的传统日子。解放后,苗家的这种习俗仍旧沿袭下来。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苗族同胞生活的改善,今天,苗族同胞在月亮最圆的那几天举行婚礼,其含意已经变为新婚夫妇团团圆圆过日子的象征了。 约会结婚 四川、重庆、云南一带苗乡,青年男女通过山歌私约婚期后,男女双方回家告诉父母及知己好友,对其他人则守口如瓶。因为,山歌定情,无凭无据,万一情况有变,届时姑娘没有赴约结婚,这个男青年就会被人瞧不起,因此,直到结婚那天,小伙子还像没事人一样,月亮出来时,新郎才与几个好友打扮一新,带上柴刀溜出山寨,前往约定地点迎接新娘。 新娘在伴娘陪伴下前来赴约,新郎的好友用柴刀砍来柴草,点燃篝火,伴郎与伴娘边歌边舞,祝福一对新人幸福结合,篝火将尽,新郎新娘在众人簇拥下回到男家村寨。新娘进门,男家燃放鞭炮,只有到这时,全寨人才知道这个男青年结婚的喜讯,全寨人涌到男家,饮酒歌舞,通宵达旦。 “咬手”定情 “伸手给哥咬个印,越咬越见妹情深,青山不老存痕迹,见那牙痕如见人。”

关于苗族服饰的介绍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的先民在先秦时代就生活在长江中游地区。他们的历史可上溯至尧、舜、禹时代。战国时吴起说:“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衡山在其北”。这个“三苗”或“三苗国”的地域,在今江汉、江淮平原和江西、湖北、湖南一带。 最早描述苗族先民服饰的典籍当推《淮南子》,在《齐俗篇》中有“三苗首”的记载。这条记载描述的是“三苗”时代苗族先民用麻掺头发盘于头顶的风俗。据《后汉书·南蛮传》、《搜神记》等记载,秦、汉时期,被称为“盘瓠蛮”、“武陵蛮”的苗族先民“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制裁有尾形……裳斑烂”。《隋书·地理志》载“承盘瓠之后,故服章多以斑布为饰”的服饰状况。 苗族服饰不仅款式种类繁多,样式各异,而且是最能代表该民族特征的物品。无论哪个民族都没有像苗族这样将服饰图案作为史书,深切地表述历史。苗族的服饰无处不向世人昭示:我们是苗族,我们来自黄河之滨、长江之畔;我们长途迁徙,历尽艰辛;我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之下,苗家人倾其心血去绣、去染、去展示他们的情结,才有如此优秀的,民族特色极强的苗族服饰艺术。 黔东南地区的苗族以各种银饰为主要佩饰,构成了苗族身体佩饰的一大特色。在他们眼里,银饰不仅是避邪的神物,更可得到吉祥幸福。银饰是贵重的东西,由它联想起来的是富有。所以,贵重的东西即是富和美。戴上这些银饰,在他们自己和别人看来都是很美的。苗家少女全身上下的佩饰清一色都是银饰,叮当着响。重的可达8 -10 公斤,其银饰种类繁多,造型奇特,工艺精致,在中国各民族中是首屈一指的。 在绣衣上钉银饰而制成的银衣是苗族服饰中的精品。雷山、黄平、台江、凯里等地苗族的上衣绣饰极美并缀满各种银饰。绉绣、散绣、堆绣是苗族特有的绣法。绉绣上衣花纹呈浮雕状,装饰效果强烈;散绣上衣花纹十分精致漂亮;堆绣上衣各色三角绫子堆绣而成,装饰效果奇特而美丽。用这三种绣饰方法制作的上衣均为盛装礼服,称作“花衣”,盛装花衣必须钉上许多银饰才算最后完成,因此人们又将钉满银饰的花衣称作“银衣”。银衣的前襟、后背、衣袖、下摆等位置钉缀许多四方形、长方形、半圆形的银片和银泡、银铃等錾花银饰。 苗族姑娘胸前大都佩戴着硕大的银锁,银锁是苗族银装中的主要饰物,制作得十分精美,银匠在压制出的浮雕式纹样上錾出细部、纹样有龙、双狮、鱼、蝴蝶、绣球、花草等。银锁下沿垂有银链、银片、银铃等。有的称其为“长命锁”、“银压领”等。她们从小就佩戴上,意在祈求平安吉祥,直到出嫁后方可取下。黄平革家少女其项饰也十分丰富,有戒指项圈,每个戒指又附一银片蝴蝶。有柱式拧丝项圈,月牙形银片项圈,下面坠有各种造型不同的银铃,行走起来,胸前一片银光,叮当作响。

苗族的导游词

苗族的导游词 苗族导游词一 苗族银饰 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到苗家做客。 大家都知道,苗族是一个爱唱歌的民族、一个爱跳舞的民族,更是一个爱美的民族。说到苗族,就不得不提他们身上华丽的银饰,特别是苗家姑娘的盛装,从头到脚,重达十多公斤、手工制作的、精美的银饰把姑娘打扮得绚烂夺目。因而苗家除了热烈的鼓舞、独特的民族风情、精美的蜡染和挑花以外,苗族的银饰则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银饰就是苗族穿在身上的民族文化、穿在身上的史书,是苗族最喜爱的装饰品。若论及饰银之盛,在中国广袤大地上,恐怕没有比苗族更甚者。尤其在苗族三大方言区之一的湘西,那里的苗族简直就是一个被熠熠银光包裹着的民族。但在这地处偏僻且远离白银产地,经济文化又相对落后的苗族,把价值不菲的银饰作为民族的群体选择,并成为中国各民族中的饰银首户,无疑是现实展示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 苗族的姑娘胸前大都佩戴着硕大的银锁,又叫“长命锁”、“银压领”等。它是苗族银装中的主要饰物之一,制作得十分精美,银匠在压制出的浮雕式纹样上再錾出龙、双狮、鱼、蝴蝶、绣球、花草等细部纹样,在银锁下沿垂有银链、银片、银铃等。她们从小就佩戴上,意在祈求平安吉祥,直到出嫁后方可取下。

苗族男青年亦有佩戴银饰的习俗,有的地方并将其作为未婚的标志。苗族男子盛装时穿青色大襟衣、腰系花带,头缠包头帕,颈戴银项圈,胸佩银链饰或银牌。男子佩戴3根银项圈表示未婚,佩戴两根银项圈的表示已婚。他们常年腰刀不离身,腰带上系着火药葫芦和牛角筒及银钩、荷包等物……绚烂多彩的服饰文化充分显示了的聪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还有哪个民族像苗族那样喜欢银饰?这里的姑娘普遍喜欢佩戴银饰,而且以多为美,以重为贵。装扮起来全身银光闪闪、熠熠生辉。她们之所以如此偏爱银饰,是因为她们认为银是财富的标志,银饰美观、耐用,又易于制作。而且银象征着光明,象征着正气,佩戴上银饰,可以驱邪镇鬼、消灾祈福。当她们盛装出现在歌场、秋场上时,那满身的银饰叮当作响,清脆悦耳,不仅折射着太阳的光芒,还折射着她们美好的内心世界。假若将盛装的苗族姑娘汇聚在一起,那一定会变成一个美丽的银色世界。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制作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米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得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佩戴银锁,背后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身上佩戴耳环、手镯等银制品。全身上下只有两只衣袖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她们此时不再是简朴的吊脚楼里走出的小阿妹,而是皇宫里走出的雍容华贵的公主,是九天下到凡尘的仙女,把平凡和世俗的生活抛在了万丈红尘外,真不枉“花衣银装赛天

歪梳苗族婚礼习俗

歪梳苗族婚礼习俗 苗族,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民族,一个能歌善舞并以精致银饰闻名的民族,一个有着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民族,如此的古老的一个民族,在婚嫁方面又有哪写风俗习惯呢?苗族支系繁多,而且语言、风俗习惯各不相同,大多数苗族支系的命名,基本上是根据头饰、服饰来命名。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贵州织金的歪梳苗族的婚礼习俗。歪梳苗崇拜月亮,而插在头上的木梳正是半月形,寓意团团圆圆。歪梳苗就是因妇女头上一侧戴有一把长梳子而歪在头部右侧而得名。 “蓬鬓荆钗世所稀,布裙犹是嫁时衣”。歪梳苗崇拜月亮,因为月亮代表团圆。歪梳苗的像征标志是结婚妇女头戴一把木梳。歪梳苗的女子,即使再穷再贫寒,也有一把半月型的木梳,清晨起来,绾起头发,对着镜子,灵巧地插上,算是一天伊始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别看她们很容易就梳好了头饰,其实这个头饰要梳好梳美观可

不简单,首先要把头发梳顺,至上而下,然后从左边耳上5厘米左右的距离处分出一条线,将头发全部往右梳理,梳理过来的头发要平整地贴在顶额上,然后慢慢地将头发绾成髻鬃,再将髻鬃从耳后绕过头部回到右边,留有一段发尾,用木梳固定,看似简单,其实很不容易,绾成的髻鬃,如果松了,头发就会散落,如果太紧,就会不舒服。以前歪梳苗的女子个个都是长发,梳出来的头饰美丽而大方,而更为独特的是,有许多上了年纪的妇女,头发不是很多,但是梳出来的头饰看上去很饱满,插上木梳也不会松散,原来是她们在绾成髻鬃的时候加入了头发,许多人不知道,认为她们用的是假发,或者是其他的替代品,其实不然,她们用的是自己的头发,是她们年轻时剪下的头发,经过自己收集整理,在老了以后备用。由此可以看出,苗族女子十分讲究美容,于是这种独特的头饰没有消失,而是在文明传承过程中,继续繁荣发展与传承下去。 苗族家庭是一夫一妻制,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的表现本支系民族文化现象的婚礼习俗,至今仍完整的继承下来。苗族青年男女婚姻比较自由,缔结婚姻大至

苗族服饰文化

第一章历史上的苗装 五、历史上的苗族服饰变迁 苗族没有统一的文字,本民族文字典籍缺乏。清以前的汉文字典籍对苗族记载又过于简略,对其服饰描述往往寥寥几句,另一方面考古发掘出的实物资料亦十分稀缺。所以,我们很难像苗族学者沈从文先生复原中华民族服饰变迁脉络那样去复原苗族服饰的发展脉络。没有办法复原上古、中古的苗族服饰,这是一件憾事。或许这正是作者以后努力的方向。 从“三苗墅首”这句古话来看,仿佛苗族人民的头部装饰变化比较缓慢。时至今日,在贵州大方、水城、纳雍一带的被称“小花苗”的苗族支系男女仍将红色的毛线混入发内盘在头上。织金、盘县、毕节等县的苗族女子更是将大把假发或毛线掺发盘结,这或许就是“三苗发首”的遗风。可是,我们不能据此风俗而要妄断苗族服饰变化的缓慢,没有发展。其实,任何一个民族,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不可能不踏着与时代同步的节拍,不可能不受到时代风潮的冲击。苗族是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他们居住在中南、西南各省的广大地区,与中原民族及其他民族相邻而居,接触在所难免。前文提到的战争与迁徙过程中把过去生活地方的山川、河流和城郭做成衣服穿在妇女和儿童的身上,并世代传承至今日。那么我们要问,在这次演变之前呢?他们穿的是怎样一种服饰呢?从这则传说中我们不难窥见苗族服饰是在不断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的。民族的服饰变迁是民族文化变迁之一,它同民族的其他文化变迁一样,受到内力和外力两方面的驱动。变迁呈自发性、自觉性的和被迫性或强制性的。自觉性、自发性的变迁一般表现为渐进的、局部的增减状态。这种变迁主要是由于纺织工艺的改进,新材料的引进使用等原因。当然,作为一个民族,也可能因为本民族倡导的改革等,加速了民族服饰的自觉变迁,这种变迁也可能表现为突进的方式。被迫性或强制性的变迁一般是由于封建王朝政令或统治民族的强制措施造成。这种变迁常常表现为突发性的,传统的服装为新服装取代。从这层意义上讲,服装的保守与反保守常常成为政治化的问题,有的甚至成为爆发民族战争的诱因。 苗装在其历史上,经历了自觉性和强制性的变迁。 如果将清代文献记录的苗装和“苗图”中描绘的服饰与后来的服装及现存的苗装相比较,从中不难发现苗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迁特别在当代更是十分明显。其中,男装的变化,显得更为迅速。从各类“苗图”及田雯《黔书》、乾隆时期的《贵州通志)、爱必达《黔南识略》、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李宗的《黔记》的记载中清楚看到清代绝大部分苗族支系依旧保持有别具风格的男装。成书于康熙二十九年的田雯《黔书》记载:生活在贵阳一带“东苗”、“西苗”支系的苗族“男椎髻,著短衣,色尚浅蓝,首以织花布束发”。居住在贵定县平伐司一带苗族“男子披草衣,短裙”。<苗蛮图册》绘制的82幅图中,几乎每一幅部有椎髻男性,且都是民族服装打扮图三十九,绘有5个男人猎虎图,其中靠近虎的一人左手执木牌,右手执镖,一人执长镖随后,另三个殿后者同执一弩。他们的装扮为,执木牌走在最前者头戴铁盔,肩、胸、腿都穿有护甲。其余四人没有穿甲衣,他们装束为椎髻束发,长衣短裤,衣色青黑,裤长至膝部,绑腿赤足。画面上的文字是这样写的:“九股苗在兴隆卫凯司……头戴铁盔。前有护面,后无遮肩,用铁皮围身,铁片缠腿。健者能左手执木碑(牌),右手执镖,口衔利刃,行走如飞,携带药弩名臼偏架,三人共矢,发无不贯。”图十四所绘“红苗”男子装束是椎髻,穿交襟宽袖上衣,束腰。下为中长裤,绑腿赤足。124j应该说,<黔书)、<苗蛮图册)所反映的是清初的苗族服装面貌。到清中后期,这种男装亦有了明显的变化。据田雯(黔书》记载,居住在都匀府之陈蒙烂土、天坝(今之福泉、麻江等)一带的“夭苗”支系“缉木叶以为上服,衣短裙”。乾隆年间的(苗蛮图册)图二十一“天茁”说明文字也这样写:“缉木叶为衣,著短衣(裙)。”而80多年后的道光年间,罗绕典写《黔南职方纪

苗族姊妹饭1

苗族姊妹饭 一、简介 姊妹饭,是用绿、红、黄、紫、白五种颜色的糯米做成的,红、绿糯米饭是加色素做成的,而紫色和黄色糯米饭天然染制而成,用的是一种带叶的南烛木和带花的马醉木,又称“姊妹花”。用开水煮半小时,水分别呈紫色和黄色,将米放在水中浸泡后蒸熟。 二、姊妹饭的三种传说 1、姊妹节美丽的传说来自长达五百多行的《姊妹节歌》。相传,有一对姐妹的子女,男的叫金丹,女的阿姣,从小青梅竹马,彼此相爱,可按照旧时苗家习俗“还娘头”,就是舅家优先娶姑家女儿为媳。阿姣不愿嫁舅家,金丹也不愿娶别的姑娘,因为怕父母发现,两人只能常在野外偷偷约会。每次,阿姣都用她装针线的竹篮偷偷地藏着饭带去给金丹吃。年复一年,阿姣终于感动了父母,同意她与金丹结成夫妻。于是便有了“姊妹饭”的典故,苗语叫带给情人吃的食物为“藏饭”,意译古来就变成了“姊妹饭”。 2、后来传说施洞地区有八百个姑娘因找不到男朋友而嫁不出去,三丙大塘地方有八百个青年男子,也因找不到媳妇而单身。施洞的老人们想起了阿姣、金丹的故事和吃“姊妹饭”的典故,于是让姑娘们把三丙大塘青年邀请来吃“姊妹饭”,这样施洞的姑娘们都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从此以后,吃“姊妹饭”逐渐演变成为“姊妹饭节”,是一个以青年男女间挑选情侣为主要内容的节日了。

3、“姊妹饭节”还有另外一个版本的传说。苗族有一户张姓人家,有七个漂亮的女儿,他们都想嫁一个好丈夫,于是七姐妹相约到山上采集树叶,泡出七彩糯米蒸成七彩糯米饭,邀请四方后生到寨子里吃饭,唱山歌,踩鼓点。通过三天三夜的狂欢歌舞,七姐妹都找到了自己的如意郎君。各自把彩色糯米饭送给情郎,嘱咐他们择日迎亲。 三、姊妹饭的特点 1、姊妹饭颜色的象征意义: 绿色象征家乡美丽如清水江, 红色象征寨子发达昌盛, 黄色象征五谷丰登, 紫蓝色象征富裕殷实, 白色象征纯洁的爱情。 2、姊妹饭标记的意义: ①藏松叶:代表针,暗示后生们以后要回赠姑娘绣针和花线。 ②挂竹勾:暗示用伞酬谢,挂几勾送几把伞,若放两个相互套着的竹勾,则表示希望日后多来与姑娘来往。 ③放香椿芽:表示姑娘愿与后生成婚。因苗语称椿芽为"娥","扬"的意思是"引"和"娶",姑娘以此暗示希望后生早日来迎娶。 ④放棉花:则暗示姑娘们很思念后生们。因苗语称棉花为"忍",与苗语"想念"同意,故借以暗示思念的情意。 ⑤放芫奚菜:其意和暗示与春芽菜相同,因苗语称此菜为"娥扬

走进红苗族的习俗

走进红苗族的习俗 随着历史的尘埃远去,在云贵高原上,有一支红苗人沿袭着苗族古老的习俗,历经时代的变迁,至今都没有改变的礼仪,都在苦苦追寻着亡人的灵魂回归故里——江西苗寨。这千百年来,历经战火硝烟的红苗人,都在大迁徙中度过,那些担架抬尸的老根古,傩愿祭祖的神秘,嫁娶回车马的邪门,怪异的面具艺术,走阴、降神、冲傩、喊魂等所谓的迷信活动,如今都是没有办法用科学作出合理的解析,在外人看来,很粗陋、寒碜、粗犷、神秘,甚至于感觉是不可理喻的,也就是红苗人传承至今的民族宗教事象,以口头传授、行为传承几千年了。 红苗人的根由 在坡背后这个有着四十多户二百多人的村子,距富宁县花甲乡仅有6公里的路程,村民均为麻、龙二姓,都是红苗族。寨子依着高耸的“云盘山”半腰,地势奇特,山路崎岖难行,草深林密,风景宜人。 坡背后,这一个村子里的人大多都是红苗族的后人,老祖籍江西省,因戍边才来到贵州的火红盘沙县,就是如今的贵州盘县。在红苗的傩愿《路程记》中对红苗人的先祖戍边形象有大致的描述,是一位骑着高头大马的将军人物,他所路过的州郡一一作了描述,后来者通过祖祖辈辈的口头传述中整理出来,用于傩愿开山大将的傩神词段被演绎出来,这也是苗红人唯一的迁徙史料,不过太过于模糊,具体的地名没有记录在案,也无从考证了。 而,麻姓家族人是不能吃狗肉,那是由来已久的,因为在清中期时,麻家人在贵州成了苗王,多与清庭作对多不服管制,皇帝下诏剿灭,九族子弟只剩一人逃脱,在过盘水时,前有大河后追兵,紧跟身后的一只大黄狗被追兵阵式给吓着了,跳入河中,麻家人后人急中生智,也跳入河中紧紧地抓住狗尾巴过了河,至今麻家人立了一个规矩,麻家人不准吃狗肉的,狗是麻家人的救命恩人,麻家人的狗死了是土葬的。而龙家人却是在这一场苗王剿灭战中,灭九族的亲戚之一,据老人们说,当时龙家也只剩下一对母子幸免,母亲用一挑萝兰,一头装甜米酒,另一头装龙家祖宗,那时还是一个婴儿,一边走一边吃甜酒,不停的逃命挑着来到云南富宁的,传到如今龙家人家家时时备有甜酒,甜酒是龙家人的救命之粮,在当地的龙家人管甜酒叫天粮。 红苗人历经的这一次迁徙已过几百年了,也无从考证,不过还是可以从麻、龙二姓的家谱字辈中找到一丝线索,麻家字辈是:运达荣邦启、朝红万世成,龙家字辈是:正友国兴加庆道、文武进朝庭。从麻龙二姓家谱字辈中不难看出,红苗人都有想自立为帝之意,所说的这年代应该在嘉庆道光年间,如今也是唯一能说得上来的时间表了。

屏边苗族和越南老街苗族婚礼仪式的比较

2009年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中国屏边和越南老街苗族婚礼仪 式的比较 院-系:人文学院中文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2005 级 学生姓名:阮玄咪 学号:200501050266 导师及职称:卢鹏(讲师) 2009年6月

2008 Annual Graduation Thesis (Project) of the College Undergraduate Comparison of China Pingbian and Vietnam Laocai H’mong wedding ceremony Department: Chinese Department, School of Humanities Major: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Grade:2005 Student’s Name:Ruan Xuan Mi Student No.: 200501050266 Tutor: Lu Peng (lecturer)

June, 2009

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设计)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论文(设计)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毕业论文(设计)授权使用说明 本论文(设计)作者完全了解红河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论文(设计)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论文(设计)并向相关部门送交论文(设计)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论文(设计)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设计)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保密的论文(设计)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日期:

苗族蜡染的自述

苗族蜡染的自述 我是一块布,是一块不简单的布。现在我还有萌萌达的名字叫中国蓝哦。 我可以做成漂亮的衣服,如它们……。 我还可以做成围腰、卧单、枕巾、帐沿、门帘、包单、蚊帐…… 我来自山清水秀的中国珙县。它在我们祖国的西南的四川盆地里哦。 我是用一种叫蜡染的工艺做的,这个工艺文皱皱的名字蜡缬。珙县苗族蜡染这个工艺可是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哦。虽然我没有华丽富贵气质,出生也是高大上的哦。 我是特点就是我有天然冰纹,这也是我们蜡染的灵魂,是不可复制的神奇。 我的色彩主要以蓝白二色为主调,也常与挑花、补花相结合,一般是先染后绣,制作我的阿妈和姑娘们说这样才把我的色调丰富些,层次才分明,既朴实也艳丽。 下面我详细说说我是怎么被做出来的吧: 第一步是调蜡,将黄蜡放置在小锅之中,加温慢慢熬制,使蜡溶解为汁。 第二步为碾布,将合适的布匹放置在案板上,用光滑的鹅卵石在布上反复打磨,直到布匹颜色均匀、光洁。为了“成材”,我也是吃了很多苦的哦。 第三步便是重要的绘图:将碾好的麻布(或者白布、生绸)铺在平案上,用蜡刀蘸蜡汁慢慢地一点一点绘在布上。我是阿妈们凭自己的构思和经验绘图,每匹布生产出来的我所以我永远都是独一无二的哦。” 第四步渍染,将染缸中染料调成所需的颜色,如深蓝、天蓝、浅蓝、青灰、深灰等,然后将绘好画的布放在染缸渍染。 最后一步是去蜡:将布料渍染后用清水反复冲洗,再放入锅中用清水煮沸,等到蜡溶化后,捞出用清水清洗,图案便色彩分明,现出花纹。 蜡染入靛渍染我的时候,会把我的一部分折起来产生“龟裂”,染液随蜡缝渗透,我就出现了不同的纹理。我的冰纹各异,变化万千,所有大家都喜欢我。 最后要讲一个美丽的故事给你们听了: 蜡染起源的故事 相传,一位聪明美丽的苗族姑娘不满足于衣服的均一色彩,总希望能在裙子上染出各种各样的花卉图案来。 一天,姑娘被仙子带百花园时蜜蜂爬满了她的衣裙,留下了斑斑点点的蜜汁和蜂蜡。聪明的姑娘在洗这个洗这样衣服的过程中摸索出了苗族蜡染的工艺,人们来

苗族民风民俗

《苗族风俗与文化》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自称"木"、"蒙"、"达木"、"达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苗族"。苗族最大的特点是盛产各种木材和土特产,保持灿烂古朴的民族传统文化。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 踩花山是境内苗族人民的盛大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三、初六这几天举办。凡有苗族居住的各县,这几天都要立花杆,举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动。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好时机,也是苗族人民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此外,还有赶年场、三月三、赶清明、看龙场、四月八、樱桃会、跳香会等节日。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作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作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苗族的服饰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但苗族妇女的穿戴普遍比较讲究,尤其是盛装,极为精美,花饰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层,故名“百褶裙”。衣裙上面绣制的各种图案,古色古香,异彩纷呈。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蜡染,工艺十分精湛。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由于长期分散居住,形成了不同地区各自的特点,房屋多系木结构,以瓦、杉皮或茅草等盖顶,黔中或黔西地区有用薄石板盖顶。山区多为吊脚楼;海南岛和云南昭通等地则住长形茅草房或以树干交叉搭成的“杈杈房”;湘西一带则为石屋。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原始宗教,重视拜山神、树神、猎神、雨神、火神等自然神祝,遇有暴风骤雨,要烧黄腊祭鬼;小孩生病,要拜献石头神;大人生病,要杀猪祭水井神,并取“灵水”治病;家有不幸,要“做牛鬼”,即“推牛还愿”,祈求神灵保佑。祖先崇拜在苗族中也很盛行,最大的祭祖节日是每年秋后的“西松”节。 苗族有丰富的民间文学。由于数千年来没有文字,这种文学仅能以口头进行创作、表演和承传,因此口头文学就成了苗族文学最普遍的表现形式,其数量浩如烟海。在众多的口头文学中,又有诗歌、故事、寓言、谜语、笑话、顺口溜等形式。 苗族诗歌讲求音韵,有五言体、七言体、长短句。语言简练和谐、匀称,通谷易懂,能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是苗族民间文学的最重要表现形式,使用范围极

苗族婚俗

苗族婚俗 ——都匀经济开发区王司社区五寨篾告罗氏婚俗 都匀经济开发区五寨小学校罗德龙 关键词:自由恋爱、毽堂、约会、“ge liang du”、忌锅灶、裁衣裳、过门、舅爷客、开人亲、拴苗带、亲家过门 地处匀东镇五寨村的苗族人民,婚俗、葬俗各见一斑。现据习惯略述婚俗如下: 苗族同胞人根据国家婚姻法的规定,也实行一夫一妻制。苗族同胞在婚姻形式上与其他民族大相径庭,有三种形式:一是自由恋爱,男女双方通过在“毽堂”认识,“毽堂”打毽是正月的下午,女生在本寨子附近一点的地方聚集,男生则一个一个寨子地去窜寨打毽。男生到达毽堂附近,女生分发毽拍,一男一女对打毽。毽是用两寸左右的竹筒,插上四根鸡翅羽,毽拍久用木板做如“凸”字形的拍子,一男一女在打毽的过程中,如果觉得对方如意,就向对方约定晚上约会(一般由男生提出)。约会好后,男生就在女方寨子或附近寨子的亲戚家吃饭,天黑定后就扑向约会地点,最多等到九点钟,如果女生还未到的话,男生就应该打道回府了;如果女生扑会了,刚开始的第一晚,女方还找一个要好的陪同,男方也找一个。那就在附近背一捆稻草,找一个避风的处所,把稻草铺好,坐下交谈,困了就互相抱着睡觉,天未亮前女生必须回到家,双方如果都觉得满意,就继续约会。经过一段时间的约会,如果双方都觉得对方是自己的另一半,男方就会选择一个时间来迎娶新娘了。男方只要一个陪伴,女方由三四个要好的陪伴,到达约定地点,就一起往男方家赶去了,到了男方家附近,由陪伴去与男方父母说,男方家族伯母、叔母就拿一件长衫给新娘换上。“这件长衫也是她的老衣(死后穿的其中一件衣服)”。男方家人须全部出门避开,待女方进门后才能回来,女方进家坐在堂屋“香火”前坐在高櫈上,由男方伯母或叔母分发糯米饭,这饭叫“ge liang du”(苗语音译,意为吃了“腰”才硬撑!)而后就喝酒吃饭,吃饱饭后,就把送亲(女方陪伴人)送回家,男方就算有新娘了。出嫁的姑娘回娘家必须“忌锅灶”。“忌锅灶”另有典故,指女儿、女婿不准动女方家的锅灶,添饭都由女方小辈添,没有小辈,也只能由老辈添!一句话,“忌锅灶”是女儿、女婿“动”不得女方家的“锅”、“灶”!“忌锅灶”意在逼迫出嫁的姑娘应以夫家为重,不要时常回娘家。第二天,男方家会派一人到女方家告诉女方家长。如果女方家长同意让女儿嫁入男家,就和男方家族一起吃饭、喝酒,商讨婚事和请酒日期,如果不满意,饭也不吃,就会把女儿强行带回家。这种情况,以后的事就看男女双方的造化了。 二是父母操办,即是“父母包办”,不管男女双方是否愿意、认识,就结亲过门。这种情形现在以很少有了。 三是经过亲戚朋友介绍,男女双方认识后自由接触往来,双方情投意合,自愿结为夫妻,自愿去政府办理结婚登记。 婚姻程序有: 提亲通常是,由男方父母托人了解女方情况,有点把握时,请媒人带礼品前往女方家提亲,如果女方家长同意,那就收下礼品。(自由恋爱就少了这一步) 裁衣裳(定亲)男方家带事前和女方买好的布,酒肉、糯米饭等到女方家,随从是男方家的重要亲戚。裁剪女方衣服六套或八套(只有上衣和两片围裙为一套,由男方家缝制)。

苗族特色

今天由我来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苗族特色 先来看一下苗族服装 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东南苗族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花团锦簇,流光溢彩,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苗族服饰分为童装,男装和女装。苗族男装的色彩和装饰较单调,不及女装鲜艳与丰富。女装又有便装与盛装之分。便装是平时穿着的服装,其色彩花样及装饰不及节庆时结婚时穿的盛装鲜艳 这是苗族银饰 服饰分类一般分有苗族服饰有性别、年龄及盛装与常装之分,且有地区差别。据清代《百苗图》所记载,凡八十三种。另有考察资料称百余种。 纷繁复杂的苗族服饰分为湘西型、黔东型、川黔滇型、黔中南型以及海南型等五大类别和若干款式。 湘西型,流行于湖南湘西州及湘、黔、川、鄂四省交界一带。古代男女蓄发椎髻的习俗已消失。今女我穿圆领大襟短衣,盘肩、袖口等处有少许绣花;宽脚裤,裤筒边缘多饰花边;包扎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头帕,戴银饰。 黔东型,流行于黔东南。男装多为青色土布衣裤,包青头帕。女装以交领上衣和百褶裙为基本款式,以青土布为料,花饰满身,图案多为平绣的各种龙、凤、鸟、鱼及花卉。雷公山一带女装独特,百初裙甚短,长者30厘米,短者不足20厘米,上衣花饰用彩线挑以各种几何图案。妇女盛装银饰繁多。 川黔滇型,流行于川、黔、滇、桂等省区讲西部方言的苗族地区。女装上为麻布衣,下为蜡染麻布花裙。色调较浅,花饰不多,银饰亦少。黔西北和滇东北一带,不论男女皆缀以织花披肩,大者形同斗笠。 黔中南型,流行于贵州中南部以及黔、桂、滇交界处。女装上衣多披领、背帕等,下装有一青色百褶裙,也有蜡染裙。以挑花为主,兼用蜡染。贵阳、安顺、安龙等地的花溪式女装,其披领酷似一面旗帜,俗称「旗帜服」,花饰也多。 海南型,流行于海南省。女装多为右偏襟青布长衫,蜡染布筒裙,花饰少。 这是湘西型,这是黔东型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谢谢大家

苗族服饰简介 苗族服饰的具体意义是什么

苗族服饰简介苗族服饰的具体意义是什么 >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东南苗服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花团锦簇,流光溢彩,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从用色上看,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从构图上看,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要求。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着称于世。苗族服饰图案承载了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从而具有文字部分的表达功能。由于历史的久远,这些图案所代表的文字功能和传达的特定含义也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无法完全解读,这也是苗族服饰图案所具有的独特魅力。苗族服饰图案是件随着苗族服装服饰发展起来的装饰艺术,至今仍应用于日常的服饰和生活用品之中,且具有实用功

能和审美功能相结合的特点,被赋予了继承民族传统、纪念祖先和传承祖训等丰富多彩的内涵和意义,这些图案背后的意义和由来代表着苗族人民的感性经验和对客观世界的解释。

湘西苗族民间故事

湘西苗族民间故事 湘西有着几千年历史演进中积淀的传奇、异质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那你知道湘西苗族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湘西苗族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很久以前,大山里生活着一只母熊。她经过上千年的修行,终于修炼成精。成精后的母熊到处胡作非为,无非作歹。山里的动物们见了她,无不闻风丧胆。就连老虎们见了她也俯首称臣。因为熊精会法术,还会变成各种东西,一会儿变成一颗树,一会儿又变成一块石头。没有人知道她下次又会变成什么。 熊精经常出没在人类村子附近,因为她说村子里有非常美味的食物,那便是她常说的小孩,她说吃掉一个小孩,可以增加500年法力。于是,她经常想着法的去寻找那些善良的小孩。把自己变化成一个可怜的老奶奶,欺骗小孩说是他们的外婆,要带他们回家,稍不注意的小孩上当之后,很快就会被吃掉。于是,村子附近就会经常徘徊着一个可怜的老奶奶。有聪明的小孩见了她撒腿便跑,熊精虽然厉害,却也害怕人类的猎枪。所以不敢轻易进入村子。 久而久之,大家都管她叫熊娘嘎婆。 一天,有一对姐妹要课行婆家去。但是外婆住的远,要经过一座山才能到。没想到在半路却遇见了熊娘嘎婆。熊娘嘎婆拦住两姐妹问:“妹子妹子,你们这是去哪儿?”

大妹回答:“我们行外婆家。” 熊娘说:“我就是你外婆啊!” 小妹说:“不是的,我外婆脸上有颗痣。”熊娘嘎婆反手变了颗羊屎沾在脸上说:“我脸上的也有颗痣呢!” “你不是,我外婆头上有个大髻子。” 熊娘嘎婆顺手抓了陀牛屎沾在头上,说:“我有个大髻子。” 于是,姐妹俩就相信了熊娘嘎婆,都非常的高兴。这时,熊娘嘎婆便要带姐妹俩去她家,聪明的大妹似乎察觉到去嘎婆家的路由点不对,就问:嘎婆,嘎婆,我们上次行你屋好像不是这条路。 “米有嘞(没有)就是这条路,是你记错了。“熊娘嘎婆欺负他们小没有当回事。 可是,聪明的大妹去过很多次外婆家,她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没有记错。她本来就觉得在半路遇见嘎婆有点不对劲。开始怀疑嘎婆是熊娘嘎婆变得。想跑!可是年幼的小妹肯定会被抓住。所以,只有等机会再和小妹一起逃跑。 于是,两姐妹跟着熊娘嘎婆进了深山老林中“嘎婆”的家。下午做饭的时候,熊娘嘎婆杀了只鸡迷惑两姐妹。到了晚上,熊娘嘎婆和两姐妹围着火坑烤火,熊娘嘎婆对两姐妹说:“你们俩今晚谁要是跳过了火坑,就跟我睡一头,我给她吃好的,跳不过的就睡我脚那头,闻我的脚臭味。” 大妹假装跳不过去,小妹贪吃,一下子就跳过去了。 到了半夜,大妹醒了。忽然感觉脚那头湿湿的,就问熊娘嘎婆:

关于苗族的调查报告

关于苗族的调查报告 调查对象:苗族 调查目的:了解苗族概况,进一步看我国民族状况,加强少数民族知识 调查方式:资料法,利用网络查询有关资料 调查内容: 有关苗族分布,历史,风俗,文化等概况 调查结果:苗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源远流长的民族,也是一个富取博收外来文化并善于融汇创新的民族,是我国民族版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概述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历史悠久、分布面广。苗族又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在五大洲都有足迹,主要分布在泰国、越南、法国、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在国内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内,其中贵州最多。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共有3686900人,遍布全省的各专州、县(市),占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以上。 二,苗族源远 苗族源于炎黄时期的“九黎”,尧舜时期的“三苗”。“九黎”是五千多年前居住在黄河中下游的一个部落,后与黄帝部落发生战争,即历史所称的“琢鹿大战”。在战争中,黄帝与炎帝联合,九黎首领蚩尤被黄帝擒杀,余部退入长江中下游,形成“三苗”部落,建立了三苗国。在四千年前,以尧、舜,禹为首的北方华夏部落与“三苗”争战近千年,最后、三苗国被夏禹所灭。“三苗”失败后,一部分被驱逐到“三危”,即今陕甘交界地带,后又被迫向东南迁徙,经过很长时间逐步进入川南、滇东北、黔西北等,形成后来西部方言的苗族;留驻长江中下游和中原地区的“三

苗”后裔,有部分与华夏部落融合,另一部分形成商周时期所称的“南蛮”;而居住汉水中游的,被称为“荆楚蛮夷”。后来,荆楚蛮夷中先进部分逐渐发展为楚族,建立楚。后进的部分继续迁入黔、湘、桂、川、鄂、豫等省毗连山区,成为今天东部、中部方言的苗族先民。 三,语言文字 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族大部分兼通汉语,有些地区的苗族还兼通布依语或彝语等。此外,大约有160万苗族人以汉语或侗语或瑶族勉语等为母语在许多地方的苗族史诗和民间传说中,都说苗族古代曾有文字,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失传了。一些地方文献也曾提及古苗文。但是迄至近代,苗族地区没有仍在使用的传统文字。 近代以来,一些苗族知识分子为了发展苗族文化教育,创制了一些方言文字,如湘西石板塘创制的方块苗文,湘西石启贵创制的速记苗文,贵州龙绍华运用国际音标编制的苗文课本,等等。近代,一些在苗族地区传教的外籍外教士为了传教的需要也创制了一些苗文,如柏格理苗文(滇东北老苗文)、胡托苗文等。但是这些文字,除了柏格理苗文之外,推行面十分狭窄。 新中国建立后,政府组织语言学家为苗族三大方言各创制了一套苗文,制定了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方案,还把滇东北次方言老苗文改进为拉丁字母形式。然后在一些地方开展新文字试验推行。 四,文化艺术 苗族的种类很多,主要有三种:一是衣服、胸围镶边用的锦边,苗语称为“耕”。二是锦带,宽2至3厘米,用作裤带、袋带、背带等,青年男女恋爱时,姑娘多以自己精心织的锦带赠送给情哥。三是锦幅,苗语称为“伦”。锦幅多用作背面、背带兜等。 蜡染,也是苗族著名的传统工艺。苗族染的图案是苗族妇女的天才创作,是她们现实生活的反映,代表着她们的美好心愿和对生活的追求。在苗家看来,蜡染艺术是美的象征,也是爱的表示,不仅自己要发扬,而且乐意传授给别人。蜡染艺术漂洋过海,传到国外,或许就是这个原因。 芦笙,是苗、瑶、侗民族最主要的传统乐器,其中以苗族使用最多。苗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都要吹芦笙,伴以舞蹈,规模庞大,气势磅礴,并因此而闻名于各民族 五,传统节日

贵州苗族概况

贵州苗族概况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悠久、分布面广。苗族又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在五大洲都有足迹,主要分布在泰国、老挝、越南、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一在国内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内。其中贵州最多,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共有3686900人,遍布全省的各专州县市。古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又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最多,也最集中,而台江又是全国苗族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县,苗族占全县人口97%,被称为“天下苗族第一县”;其余分布在毕节、铜六、遵义、黔南、黔西南、安顺、六盘水、贵阳市等,人们常说:“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苗族喜欢聚族而居,仅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就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为全省苗族的39。5%,且多数分布在远离城市的偏僻山区,以村办单位聚族而居,与其官民族合村共寨的极少。 贵州苗族集中了全国苗族主要的文化特征,如较大的方言,次方言和多数土语(苗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文,有湘西、黔东。川黔慎三大方言区),台江苗族属黔东方言,主要的服饰类型,重要的工艺美术,基本的风俗习惯,基本类型的耕作文化等等,无不具备,可说是全国苗族文化的代表。中外许多民族学者,都把贵州作为研究苗族的理想园地,而台江又是这块理想园地中一颗最亮丽的明珠。下面主要对台江苗族历史和习俗作简要介绍。 苗族的源流及迁移 (一)源流 苗族源于黄帝时期的“九黎”,尧舜时期的“三苗”。“九黎”是五千多年前居住有黄河中下游的一个部落,后与黄帝部落发生战争,即历史所称的“琢鹿大战”。在战争中,黄帝与炎帝联合,九黎首领蚩尤被黄帝擒杀,余部退入长江中下游,形成“三苗”部落,建立了三苗国。在四千年前,以尧、舜,禹为首的北方华夏高部落与“王苗”争战近千年;最后、三苗国被夏禹所灭。“三苗”失败后,一部分被驱逐到“三危”,即今陕甘交界地带,后又被迫向东南。迁徙,经过很长时间逐步进入川南、滇东北、黔西北等,形成后来西部方言的苗族,留驻长江中下游和中原地区的“王苗”后裔,有部分与华夏融合,另一部分形成商周时期所称的“南蛮”;而居住汉水中游的,被称为“荆楚蛮夷”。后来,荆楚蛮夷中先进部分逐渐发展为楚族,建立楚,后进的部分继续迁入黔、湘、桂、川、鄂、豫等省毗连山区,成为今天东部,中部、方言的先民。台江境内的苗族先民主要有“黎”和“方”两大部落,“黎”部落有“九江黎”(九个氏族),源于古代“九黎”集团,最初居住在黄河下游、山东、江苏滨海一带;“方”部落源于古代的“虎方”,居住在今西起黄淮平原,东至山东、江苏滨海一带。这两个部落联盟相近,紧密相处。 (二)迁徙 l、迁徙原因:台江苗族先民最初由祖国的东海之滨和黄淮平原开始迁徒而来。《苗族古歌》描述迁徙前的情景是这样的;我们的祖先苦难当/住地的地方平得象木板/到处一片水茫茫/由于战争和艰苦的生活所迫,才不断迁徙。《迁徙歌》唱道:我们来唱五支祖/六祖爹妈上高山/迁到西方来过好生活......看出当时有六个部落迁徒。 2、迁徒的路线:境内苗族先民迁徒的路线大体是:离开。黄河下游、山东、江苏滨海老家后,向安徽、江西移动,再沿南岭山脉西行,到达广西、又沿都柳江北上,到达榕江一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