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讲 实现角色转换 尽快适应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二讲实现角色转换尽快适应社会
每年的7月,高校毕业生在完成学业、寻找工作以后,就会陆陆续续走向工作岗位,变身为职场新人。
他们将面对另一种生活规则,走人人生的又一转折点。
作为职场新人,在开始一段时间里,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角色转换问题。
从面向课堂到面向社会,从单纯求学到涉身职场,从简单的同学关系到复杂的同事关系,毕业生们将如何更加完美地实现这样一次转换是工作顺利的关键。
就业是学生生涯的一次告别,却可能是一个全新学习过程的开始——学习走进社会,学习融人社会,学会在社会的洪流中摆渡自我。
调查表明,很多大学毕业生刚刚走进工作岗位时,一时难以适应,他们不知道该做什么,不知道该怎么做,似乎学校里的各种知识、技能都派不上用场。
心理学家认为,在职场角色转化中出现的问题,对刚就业的学生来说,可被认为是一种应激源,处理不好很容易造成心理问题。
因此考虑以什么样的方式,应对职业角色转换,是很有必要的,而应对方式与自身的成长环境、经历、教育状况息息相关。
尽快实行角色转换,走好职场第一步,主动积极地适应环境,是大学毕业生追求健康和谐发展,走向成功的重要一步。
第一节角色认知与角色转换
角色一词本是戏剧术语,原指演员在戏剧舞台上按照剧本的规定所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
美国人类学家把“角色”这个概念引入了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认为:“角色,这是地位的动力方面,个体在社会中占有与他人地位相联系的地位,当个体根据他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而实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时,他就扮演相应的角色。
”我们通常认为——角色是个人在社会关系中处于特定社会地位
并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
个人在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围绕这一地位,社会各方面对其存在的各种期望,个人努力按照这些期望行事便成为一个角色。
通常,一个人会经常变换自己的角色。
比如说下班回家,要从职业角色变换成家庭角色,这种经常性的角色转换,必然会生产角色冲突。
当一个学生转变为员工的时候,我们就不能以学生时代的思想行为去做一个员工,但很多大学生在心理上、行为上的不适应,不协调状态,导致冲突。
那么在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过程中,尽快完成角色认知,逐步适应角色过程,最终实现角色转换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大学生就业后社会角色转换
社会角色,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权力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
大学生毕业后顺利、平稳地由学生角色向员工角色的转换,是人生关键的一步,它与以后职业转换不同,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社会角色是由一定的社会地位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它是人的多种社会属性或社会关系的反映,具体地说,角色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社会角色内涵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1)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由于人的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导致了社会角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人们的社会角色体现了不同的社会地位,例如对某个人来说,他既是领导又是丈夫,既是父亲和又是儿子。
(2)社会角色是行为规范和期待。
所有的社会角色都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某种角色赋予权利义务的同时也是一种行为约束规范的强加,社会之所以要对特定地位的人做出行为模式的规定,就是希望他按照行为模式行事,这就是社会角
色期望。
(3)社会角色是社会群体的构成基础。
正如一部戏由多个角色构成一样,一个社会群体由不同的社会角色构成,每个人都扮演着规定的角色,整个社会才会和谐发展。
二、正确认识角色转换
大学生与员工是两台戏剧中不同的角色,实现角色转换需要了解他们的区别。
1.社会责任不同
大学生主要责任是学习,努力吸取知识,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
整个角色扮演是一个吸收、储备、锻炼能力的过程;而员工角色的责任是以特定的身份去履行具体的岗位职责,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工作中具体的问题,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如果说学生角色的责任大同小异的话,那么社会角色的责任就千差万别,医生、教师、工程师、警察不同的角色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
2.社会规范不同
学生角色规范是从教书育人的角度出发制定的,是学生成长的行为规范,处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育为手段;而社会赋予员工角色的规范更细致,更严格,以创造效益为主,一旦违背要承担责任,赔偿损失,甚至接受处罚。
有些大学毕业生上岗工作马虎,一旦犯错还希望像学生时代一样,得到教师的帮助,得到学校的教育和宽恕,结果却后悔不迭——职场是不会让一个经常犯错误而又不承担责任的人长期存在的。
3.社会权利不同
学生的权利是依法接受教育,员工的权利是自己掌握的,通过具体的工作为
社会付出劳动,并为自己的权利行为承担责任。
三、大学生角色转换过程中的问题
大学生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由于对角色把握不准,认识模糊,容易造成角色紧张,角色冲突,角色不清,最终导致失败。
角色转换中出现的问题归纳起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学生角色的依恋。
对过去角色的怀旧是大多数人的心理,特别是毕业生更为强烈。
十几年学生角色,一朝更改,需要有一个过程,但部分学生长期沉溺于对大学时代的回忆,只与大学同学交往,仍然是从学生角度考虑职场的问题,处理工作时,往往容易造成与工作环境脱节,成为职场另类,影响职业发展。
(2)自我评价过高,不切实际。
有些大学生自认为来自高等学府,接受的是系统教育,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一开口就是这主义那原理,瞧不起周围同事,不愿意干基层工作,希望能成为公司扛鼎之人,结果给人感觉就是夸夸其谈,眼高手低。
要知道大学教育只是给你打开了知识的大门,很多东西需要在实践中体会、琢磨。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就是这个道理。
(3)目标游离,定位不准。
有些大学生在角色转换中不能踏实定位,浮躁不安。
一会想干这,一会想干那,一会想考研,一会想出国,一会想从技术上发展,一会又想走行政道路,目标游离,给人感觉是缺乏敬业精神,朝三暮四,结果一事无成。
四、大学生如何做好角色转换
角色转换是一个艰苦的过程,甚至会有阵痛,如蚕破茧而出、蛇蜕皮,处理得好,能轻松地完成,处理不好,可能带来永久的伤痛,大学生实现角色转换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安心本职工作,甘于吃苦。
常言说“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成功属于踏实肯干的人。
作为新手,要想尽快适应工作就得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这样才能充分了解工作环境,找到工作规律,从而对工作有一个比较合理的认识和把握。
(2)放下架子,虚心学习。
要甘当“小学生”,一切从头做起,才能与你周围的人打成一片,才能学会为人处世,并在业务上有所长进,成为真正有用的人才。
俗话说“少林和尚进寺,头三年挑水砍柴,再三年砍柴挑水。
”只有吃得苦中苦,方能做个人上人。
(3)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职场新人,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勤于思考。
对工作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时间长了,就提高了业务水平,使职业能力得到加强。
做起事来轻车熟路,得心应手。
(4)积极工作,乐于奉献。
积极工作,乐于奉献体现的是一种工作志向。
态度是成功的基础,特别是当我们不能改变工作的时候,我们可以改变态度。
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工作,乐于奉献,一定会博得所有人的好感,成为职场中心人物。
总之,对于初涉职场的大学生们,他们结束的是习惯多年的校园生活,面对的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职场制度。
在这一特殊的转换期,学子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角色转换的重要性,掌握角色转换的技巧,尽快地完成由学校人向职业人的转变。
第二节尽快适应社会
从学校进入社会,面临的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新的环境,新的人员,新的方式,新的生活。
和相对封闭的大学校园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大学毕业生能否
迅速进入新的角色,适应新的环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如何。
心理素质好的同学,随着环境变化,能进行自我调整,在新的环境中重建人际关系,开拓新的生活空间,产生新的归属感和稳定感,并能排除干扰,很快让工作生活进人良性循环。
反之,如果大学毕业生不能适应新环境,产生适应障碍,则会影响心理健康,使环境适应更加困难。
一、适应的心理过程
心理学家沃尔曼对适应做出如下定义:“一种与环境融洽和谐的关系,包括满足一个人的绝大多数需要,并且拥有符合生理和社会方面的绝大多数要求的能力;满足需要并符合要求所必需的行为变化,以便个人能与环境建立一种融洽和谐的关系。
”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人需要与满足相联系的过程,是一个人通过不断的身心调整,与现实生活环境中维持一种良好的、有效的生存状态的过程。
例如,在动物进化的过程中,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有些物种能随环境变化而逐步变化,最后完全适应自然而得以生存。
如变色龙能随周围环境、颜色变化而改变皮肤颜色,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适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种需要存在;阻止需要的阻挠存在;个人提供克服阻挠的反应行为;反应导致紧张减轻。
1.需要的存在
人在世界上生存,有着各种各样的需要。
人的各种需要如果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心理平衡,反之则感到紧张,失望、恐惧、不安、产生情绪波动。
适应过程首先是一种需要的存在,为了需要满足而去适应。
2,阻挠
阻挠是指个体在利用其现有的习惯机制满足需要时所遇到的阻挠。
例如很多
大学毕业生习惯了学校保姆式的环境,什么事情都是等学校通知,等老师安排。
进入企业后都是自己处理问题,那么原来依赖的习惯机制不能解决问题,于是就出现了阻挠。
阻挠一般分三种情况:一是环境阻挠。
例如:大学新生常见的不适应,从熟悉的乡村到完全陌生的城市;二是个人缺憾,影响个体理想的实现,三是需要的冲突,当多种需要出现,发生冲突时,就会产生阻挠。
3.反应
当人们面对一种陌生的情况,用习惯方式或定势思维解决问题失败时,就会主动寻找一种新的能够解决的方式,这就是反应。
俗话说“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东方不亮西方亮”,人适应环境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不断变更自己的反应。
4.适应
当一个反应能够减轻个体的内驱力所引起的紧张,原来活动就要结束,这就是适应。
人们总是不断地通过调整反应模式来达到适应的效果,例如:有的毕业生就业后在新环境中摸爬滚打一段时间就会知道如何按职场规则办事,显得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了。
这就说明他已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
二、职业适应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职业适应是个人心理发展水平的综合表现。
一般说来,大学生职业适应得过程越好,越能尽快适应职业需要,为个人潜能的发挥,职业理想的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果职业适的过程较长的话,就会影响职业发展,具体影响职业适应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定位
职业定位反应一个人的职业期望。
如果职业定位不准确,就会产生与实际情
况不符的期望值,而期望值过高过低都会影响职业适应。
期望值过高,面对新岗位、新工作,往往就会表现出眼高手低,对现实不满,自视清高,结果就是工作积极性不够,不容易得到认可,影响自己事业的发展;期望值过低,又会造成妄自菲薄,止步不前,畏首畏尾,或者得过且过,结果成为职场过客,可有可无。
2.价值定位
当代大学生都注重追求自我价值,这是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在大学生身上的体现,只要不过于极端利己主义,都是可以的。
关键是毕业生就业时应正确把握价值定位,把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找到成功的契机。
一个只追求自我价值而不顾社会价值的人是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的。
同样一个价值定位偏差的人也是不容易成功的。
对一个学生来说,成绩好,思想好,各种活动积极参加,均衡发展,就是很有价值的。
而在职场中,一个优秀的员工评价标准是什么呢?是实践动手能力强,效率高,能创造效益。
这是无法等同于在校成绩好钓评价标准的。
这样的价值评价就导致了毕业生职业适应的难度。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校学习、品德各方面表现优秀的人在职场都表现平平。
相反有些在校一般的学生,在职场却是如鱼得水,如日中天,深得领导器重,职工好评。
所以说价值定位是很重要的方面。
它需要大学生对自己职场角色有清楚的认识。
员工不是学生,不能用评判学生的标准来定位职业角色。
3.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职业生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舒心工作、安心工作的重要条件。
当代社会是一个需要合作和团队精神的社会。
如果大学生就职后能很快进入角色,掌握职场人际关系的规则,很快的融入团队,建立良好
的职场人际关系,就能很快适应职场要求。
反之,如果不能与同事、与上级和谐相处,要么天马行空,独来独往,要么愤世嫉俗,这看不顺眼,那瞧不起,就会对职业适应极不利。
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上班几年了,还像个新人,连办公室同事的电话都不清楚,更别说与同事打成一片了。
结果大家要么敬而远之,要么井水不犯河水,工作气氛总显得紧张、僵硬,长此下去就会形成压抑的工作环境,造成心理问题,影响事业发展。
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呢?
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为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工作效率的提高,信息传递的加快,观念的更新,这些因素促使人们的交往进一步扩大,为大学毕业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更重要的还是要靠每个人的努力。
大学毕业生到新的工作岗位后,人际关系横向的主要是与同事之间的关系,纵向的主要是与领导的上下级关系。
怎样处理好与同事及上级之间的人际关系呢?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参考。
(1)真诚待人。
有一首歌中唱道:“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用心相处”心诚则灵。
让我们永远是朋友。
”做人要诚实、正直,与人坦诚相见,忠实守信,就一定能赢得别人的友谊与信任。
也许一个人很有才华,也自以为很聪明,如果凭借自己的小聪明去欺骗别人、愚弄别人,最终被欺骗、被愚弄的则是他自己。
因此可以说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诚实的人。
有这样一句名言:“你永远愚弄少数人,或者偶尔愚弄所有的人,但是绝不能永远愚弄所有的人。
”真诚待人的人一生光明磊落、心地无私、襟怀坦荡,可以很洒脱的生活。
而虚伪的人则负担相当沉重,担心什么事情会败露,整天惴惴不安。
(2)善解人意、热情助人。
在人际交往中,有很多时候别人的需要或者面临的困难并不一定向你明确表达,这时就需要我们留心去发现,所谓“于细微处见精神”即是这个道理。
特别是当别人开口求助于你时,只要不违反原则、不违法纪,就一定要尽最大能力予以帮助。
心目中装着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将心比心善于体谅他人,与别人分担忧愁,共享欢乐,就会使人感到人间的温暖,有助于加深彼此间的感情。
“投之以甘露,报之以琼瑶”,人际交往中的奉献与索取是相互的。
(3)适度谦虚、寻求帮助。
谦虚是人的一种美德,是一种虚怀若谷的气度。
刚刚步人社会的年轻人社会经验少,想要在生活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就必须向别人请教、多学多问。
不要做万事不求人的人。
万事不求人的人往往给人以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印象。
必要时求助他人,不但有利于做好自己要做的事,而且能给他人造成“自己有用”的价值感。
这种价值感的满足反过来还会促使他在你需要的时候热情伸出援助之手。
但要注意,不能事事求人,那样会给他人造成你“没有能力”的印象。
(4)保持自我。
在交往中要保持独立的人格,要有主见,不能人云亦云或违心的随声附和,否则你将成为“无主见的老好人”,甚至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原则。
(5)善于交谈。
交谈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增进了解和友谊的桥梁。
要使交谈的气氛宽松、和谐、愉快,就必须学习交谈的艺术。
交谈的两个方面是听和讲,第一重要的是要善于听。
事实证明,越是善于听的人,人际关系越理想。
在对方讲的时候注意听,是无形中给对方以鼓励和褒奖,从而得到对方的感激和尊重。
除非你想赶走别人,否则请不要在别人讲的时候漫不经心地东张西望或随意打断
他。
有些时候对方只是找个倾诉的对象,所以不需你说什么,听就更重要。
为了表示你在注意听,还要不时地点头或简短的插一句。
其次是要善于讲。
要善于寻找能激发对方谈兴的话题,不论你同别人谈得多么兴高采烈,也不要冷落了在场的其他人,尤其是性格内向、不善言谈而沉默的人。
注意谈话的分寸,不能伤害他人——不论是在场的人还是不在场的人。
(6)恰当的使用人体语言。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身体语言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有时会起到有声语言难以起到的作用。
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能立即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
在学校里彼此亲近的同学之间经常拍拍肩,擂一拳或手臂互相横在肩上,这些动作在同事之间是极少出现的,尤其与上级交往当中更要注意不要拍拍打打,那样不但不会取得良好交往效果,反而会引起他人极度的反感。
人际交往的艺术技巧可以学习获得,但更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以形成自己行之有效的一套方法。
应该指出,以上几个方面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固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最根本的还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此基础上,大学毕业生还应该树立独立意识、主人翁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不断学习,把握时机,适时的调整自己的奋斗方向。
只有这样,才能尽快地适应社会,做生活的强者。
4.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是职场适应的催化剂,好的个性能促进你更快地融入新的环境,消极的个性会妨碍职业适应。
例如,个性开朗、活泼、自信心强的人能很快的适应新的工作环境,遭遇挫折也能很快寻找帮助,得到解脱;相反,性格内向、孤僻、
自卑的人就不易融人群体,缺少人际支持,遇到挫折时,自我调节能力就会很差,职业适应的能力就相对较差。
三、尽快适应社会,迈好职场第一步
大学毕业生进入职场的第一步是最为关键的。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如果不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对今后的职业发展是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的。
大学毕业生在角色转换时,上有领导的引导,同时建立起良好的同事关系,争取他们最大的帮助,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新环境,从而来融入崭新的工作岗位,迈好职业第一步,为将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熟悉工作环境
刚进入新的工作单位,应该及时去熟悉组织环境、工作环境、人际环境和企业文化等。
要对工作单位的历史,概况,特点有全面的了解。
2.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就是指认识主体时第一次获得有关认识物体的不完全信息,通过直觉判断作用的想象评估。
它有两个主要的特征:一是第一印象的建立基础是不完全的信息;二是它是一种主观判断,因此有很大程度的主观意识在里面。
对于刚刚进入职场的大学生来说,第一印象的产生就是上班的前一个月的整体印象。
它一般指领导、同事、客户等初识或几次简单的接触后,通过专业水平、工作情况等以及个人打扮,言谈举止等不完全的信息,进行的主观臆断。
现实生活中,第一印象是十分重要的,因它会对后续判断产生深远的影响。
具体地说有三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它可以产生后摄效应。
当第一印象形成后,人们会把它作为后续判断的心理准备。
例如,有的毕业生初次到机关上班,不了解着装规则,穿着过于个性化,就会给领导一种太不严肃,对工作不负责任的第
一印象的影子。
其次是前摄效应。
即好了不可能坏,坏了不可能好。
如果毕业生在岗位培训时表现优秀,那么正式分配岗位时,就会得以重用。
其次是晕轮效应,即一好百好。
如果用人单位形成第一印象后,就会在其基础上造成泛化,认为大学生都是这样,或某某大学的学生都是这样。
有的单位在招人点名要招某某大学的就是晕轮效应造成的泛化的表现。
那么大学生如何建良好的第一印象呢?具体地说应从以下方面人手:
(1)衣着整洁,仪表大方
俗语说“人靠衣装,马靠鞍装,佛靠金装”。
衣着服装是个人性格、素质、修养的综合表现。
一个内向的人衣着偏向中性,色彩暗淡。
一个外向的人衣着显得活泼,色彩鲜艳,一个前卫的人衣着就会十分张扬。
大学生着装应该与自己的职业要求一致,比如在行政机关工作,一定要着正装,男生不留胡须,女生不抹浓妆;得体的衣着,优雅的仪态不仅可以使毕业生在人际交往中留下良好的印象,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自信心。
(2)言谈举止得体
毕业生作为新人,与人相处要谦虚礼让,不卑不亢。
做事要高调,做人要低调,还要虚心向同事学习。
(3)遵章守纪,讲究信誉
遵守时间,讲求信用,与人交往不失约,不失信。
初到工作单位,提前上班、稍后下班,严格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
工作要紧张、有序、高效。
这些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相反,没有时间观念、不遵守工作纪律、不守时、不守信,这些都不利于你赢得别人的信赖和尊敬。
(4)工作积极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