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青少年同伴关系对社会化影响的研究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第5期

理论研究《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社会化从心理学发展的角度来看有自我完善的过程和功能。“自我”是人格的重要部分,自我完善包括:对自己生理、心理状况的认识;对自己和他人、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青少年的社会化是以初始社会化和预期社会化形式出现的,[1]也就是为扮演未来角色做准备的社会学习过程。由此可以看出青少年的社会化就是青少年为适应现在及未来的社会生活,在家庭、学校等社会环境中,经由教育活动或人际互动,产生个人认同并

接受社会价值体系、社会规范,以及行为模式,并内化至个人心理,成为个人价值观与行为的准绳的过程。而在青春期,青少年不断地摆脱家庭的影响并更多地接受学校与同伴的影响,所以在影响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众多因素中,皮亚杰等一些理论家认为,同伴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起到了和父母一样甚至更重要的作用。

所谓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是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由于学校教育的特点,青少年的绝大部分娱乐时间都是在同伴的陪同下度过的,所以国内外关于青少年同伴关系对社会化影响的研究也涉及到相当多的方面,在此将国内外研究的相同领域加以比较,着重突出其研究的差异性,以期对国内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一、研究领域及其内容的比较(一)同伴关系与青少年心理状况1.同伴关系对青少年情绪的影响

早在1966年Douvan 和Adelson 就特别指出了在青少年期同伴关系中友谊的功能。他们认为,前青年期和青年早期的友谊是社会支持的重要源泉,它能减少青少年对在这一特殊时期出现的急剧变化的焦虑和恐惧。到了1980年Eichorn 同样认为,在情绪不稳定的前青年

期,友谊体验是安全感发展的催化剂。

因此国外研究者Annette 和Hannah 发现,同伴归属、积极的朋友质量以及亲密关系可以减少青少年的社会焦虑体验;而关系性欺侮以及与朋友的不良交往可以预测高社会焦虑。并且高同伴归属感阻止了抑郁情绪的产生,而关系性欺侮和消极的朋友质量以及浪漫关系则预测了抑郁症状。[2]

国内研究者同样就同伴关系对青少年情绪做过研究,孙俊才等对中小学生的情绪表达方式认知及其与同伴接纳的关系进行问卷调查的研究发现,同伴关系不良的学生在情绪表达的认知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发展滞后,特别是在一些容易对社会人际关系带来损害的情绪上。比如愤怒和厌恶情绪。[3]郑杨婧等在2009年研究初中生情绪调节中也发现,一方面适当的情感求助有助于缓解和调节自己的消极情绪,与同伴的交流也是建立良好同伴交往的基础;但从另一方面,过于频繁的情感求助或不合时宜的情感求助可能会获得相反的效果。[4]

这表明国内外的研究者都认同了高质量的同伴关系与青少年的积极情绪相关,反之亦然。国外的学者多根据青少年已有的同伴关系来分析青少年的情绪体验,而国内的学者更多的以青少年作为情绪的积极构建者来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

2.同伴关系对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影响

在青少年的个性发展中自我概念的发展对青少年的社会性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国内研究中,对初中生运用社会测量的正负提名法与量表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同伴关系的学生的自我概念进行研究时发现,被拒斥学生的数学学业自我概念、一般学校自我概念、与同性关系自我概念、与父母关系自我概念、诚实——

—可信赖自我概念、一般自我概念等成分自我概念显著低于受欢迎、被忽视、有争议和普通组学生;受欢迎组学生的与父母关系自我概念、诚

李婧怡

(南方医科大学应用心理学系07级,广东广州

510515)

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社会化发展有重大影响,通过对比国内外关于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心理状况、行为和他人关系影响的研究,分析中外差异,进而提出这一领域发展趋势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青少年;社会化;同伴关系【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0)03-0048-03

作者简介:李婧怡(1988-),女,吉林长春人,南方医科大学应用心理学系07级。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国内外青少年同伴关系对社会化影响的研究综述

48

实——

—可信赖自我概念成分自我概念显著高于被拒斥、被忽视和普通组学生。同时从研究还可以看出不同同伴关系的学生的行为方式,即被拒斥学生遇到挫折和烦恼时的问题解决应对方式显著低于受欢迎、被忽视、有争议和普通学生。[5]

这与Cooper,Shaver和Collins在1998年以青少年后期恋爱质量与依恋关系为切入点的研究结果相似。他们认为,在青少年对同伴不同依恋类型中安全型依恋的青少年在自我概念上显得适应更好。焦虑矛盾型的青少年适应最差,反映为自我概念不良、高水平的问题症状及风险行为等。[6]

对比中外研究可以看出,研究者都提出了和谐融洽的同伴关系可以提高青少年的自我概念水平,可以更好的促进青少年社会化的发展。但是相比起国内的研究来看,将青少年后期的恋爱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同伴关系,其所反映的青少年自我概念,更值得我们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探讨。

(二)同伴关系与青少年行为

1.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社会行为的影响

社会行为包括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发出的,有助于别人、集体和社会的行为,反之亦然。同伴关系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密切,并且它可作为亲社会行为的有效预测因素。[7]有研究表明,儿童的攻击、破坏、抑郁、退缩等问题行为和社会交往能力的缺乏可能导致其同伴关系较差;而较多的亲社会行为,如礼貌、助人、领导等行为则会带来良好的同伴关系。

辛自强等同样通过同伴提名法进行调查发现:较多的亲社会行为和有争议行为能够预测同伴的正向提名。同时在同伴中受欢迎的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和有争议行为显著多于其他行为;相反被拒绝组的攻击和退缩行为则较多。[8]同时我国还有研究者发现:同伴的拒绝和攻击性与团体的学业成就呈负相关,即那些表现有社会偏差行为的团体其学业成就往往也表现为低下。这是由于中国的学校里的同伴团体多以相似的学业成就为基础和运作的,因此,学业成就低、攻击性强的学生更易形成同一团体。[9]

国外学者对此亦有研究,他们指出早期的同伴拒绝可以看成是一种增加之后的反社会行为生活压力事件。在Dodge等人对攻击水平进行的研究中发现,同伴拒绝不影响攻击水平开始低于平均值的那些个体,不影响他们的攻击和退缩水平,但是影响攻击水平开始高于平均水平的个体;并且同伴拒绝的影响在性别上是没有差异的。[10]

研究表明,同伴关系能够影响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的发展,尤其表现在同伴拒绝关系水平与攻击行为的相关性。这一点国内外研究者都在调查中有所发现,但是可以看出,国外研究者对同伴拒绝与攻击行为有进一步研究发现,即同伴关系对攻击水平的影响只作用于那些开始高于平均水平的个体。

2.同伴关系对问题行为的影响

同伴关系对问题行为的影响从一般问题行为(如吸

烟、饮酒等)到比较严重的行为障碍(如ADHD),国外

有调查显示,青少年群体中有50%以上曾经饮酒,20%

抽过烟,12%吸过大麻毒品,4%有过不当性行为。[11]在对冒险行为、冒险偏好及冒险决策影响的对比研

究中发现,同伴对青少年冒险行为和冒险决策的影响显

著大于青年人和成年。[12]在一项国外的同伴对问题行为

的影响的研究发现:问题行为主要出现在有争议的同伴

团体之中,这与前文所提到的我国辛自强的研究结果相

同。进一步研究发现传统的,积极的同伴团体对问题行

为的预测率较低,而非主流,非传统式的预测在问题行

为的参与率较高。[13]

(三)同伴关系与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在Deborah等对同伴关系与亲子关系的研究中发

现,有强壮、牢固的同伴关系,有较好的顺应性,而且

有牢固同伴关系但是没有牢固亲子关系的青少年也报告

较好的顺应性。[14]这一点我国在2009年亦有相关研究,

王佳等通过对我国初中生随机抽样调查发现,同伴关系

与亲子沟通影响师生关系,但是同伴关系也可单独对师

生关系起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同伴关系也可独立于亲

子关系、师生关系单独影响学生学业。[15]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看出,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可共

同作用于青少年的发展,同伴关系甚至可以独立影响青

少年的发展。国外通过研究青少年的顺应性,国内通过

研究师生关系和学业成就分别证明了这一点。

二、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1.研究倾向于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社会化的消极影响

对比国内外关于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影响的研究发

现,多数的研究进展存在于消极影响中,比如国外更关

注同伴关系对于青少年滥用药物、酗酒、不洁性行为的

研究,在这其中关于性别、种族差异的同伴关系表现也

有比较深刻、复杂的分析。而国内也常常研究同伴关系

对于青少年孤独感、消极学业成就等的影响。这对于我

们在指导青少年社会化发展时固然有借鉴作用,但是对

于积极构建健康有益的同伴团体意义不足,所以注重同

伴关系对青少年社会化的“两极”影响,不仅要研究消

极影响,更应注意对于积极作用的深入挖掘。

2.同伴关系的类型分层与机制的研究

在中外研究者对同伴关系的研究中,常常利用现有

理论量表或采取社会测量的正负提名法将同伴关系分为

几个层次(如安全型、回避型、矛盾焦虑型等),这对

于进一步探讨同伴关系水平对于某一变量的影响机制

是有效的,通过预设同伴关系来研究影响两者的关系,

是该领域未来发展的趋势。

总之,通过对比中外学者对于儿童同伴关系的研

究,可以明晰此领域的前瞻问题,更重要的是为我们的

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提供理论依据,以期在学校,

家庭和社会中遵循规律,更好的帮助青(下转18页)

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