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观点:1、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
和不公正,是造成社会差别、歧视和对立的根源;2、学校的功能就是 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下层 人家的子弟、文化处境不利者的子女以及被统治阶级的孩子就很少能在 学校教育系统内取得成功;3、人们已经对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和不公 正丧失了“意识”,将之看成是一个自然的事实,而不是某些利益集团 故意制造的结果;4、批判教育学的目的就是要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 的利益关系,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启蒙”,以达到意识的“解放”的目 的;5、认为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利益纷争的,因 此教育理论研究不能采取唯科学主义的态度和方法,而要采用实践批判 的态度和方法,揭示具体教育生活中的利益关系,使之从无意识的层面 上升到意识的层面。
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1. 作为过程的“教育” 2. 作为方法的“教育” 3. 作为社会制度的“教育”
(二)“教育”的词源
• 英语“education”,意思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 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甲骨文“教”和“学” 是统一的,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同一种事物,同一种活动,即 学习行为。 • “教育”和“教育学”一词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日文中翻译 过来的。1906年,学部才奏请颁布“教育宗旨”。民国之后, 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此后,“教育”一词就取代传统 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3.
• 非制度化的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
的教育形式的教育。人类学校产生以前的教育就属于 这种非制度化的教育。
• 制度化的教育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
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特征:组织化、制度化 和仪式化。
• 家庭教育是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 学校教育是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 社会教育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
• 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
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 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 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 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 法、教育组织形式 。
三、教育的形态
划分教育形态的标准大致有三:
1. 2. 3. 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可分为非制度化教育与制度 化教育 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可分为家 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可分为农业社会 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
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又称前教育学时期: 17世纪以前)
(一) 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未形成系统的理性认 识。 (二) 成果主要体现在一些哲学家、思想家的哲学和思 想著作中。中国:《学记》(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 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大学》、《师说》 等;西方:柏拉图《理想国》、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等
二、 教育学的创立(17世纪到19世纪末)
(一)产生的主客观条件:1、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2、与近代以来科学发
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密切关系;3、与一些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也分不 开。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标志:1、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2、形成
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和范畴的体系;3、有了科学的研 究方法;4、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 从个体的角度 定义 教育等同于
个体的学习或发展 过程,如"成功地学 习知识、技能与正 确态度的过程"。出 发点是"学习"和"学 习者"。
• 不足
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 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 响。而且,用“学习”来定 义教育也会使教育的外延过 于宽泛。
•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 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 活动。
• 如果片面强调个体社会化的一面,强调个体发展需要 和社会发展需要无条件的一致,忽视个性心理特征和 个性培养,就会出现机械地“灌输”。 • 日常家庭生活中的“抚养”、“养育”行为是在自然 状态下发生的,在个体和社会的关系方面起不到一种 “引导”、“促进”和“加速”的作用。
二、教育的要素
• 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
(一) 农业社会的教育
特征: a、 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b、 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c、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二) 工业社会的教育
特征:a、 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
b、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 性日益突出。 c、 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d、 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 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义“教育”,往往会把“教育” 看成是一种外在的强制过程,忽 略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 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而且, 广义的“教育”定义过于宽泛, 几乎可以看成是“生活”的同义 语,从而失去了它本应具有的规 定性;狭义的“教育”定义在定 义项中出现了“教育者”和“受 教育者”概念,犯了循环定义的 毛病。
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
• 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 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元化 • 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 学科体系 • 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 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 元理论
第四节 教育学的价值
1. 2. 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科学解释教育问题:这里的“科学”一词,并非是 经验主义(Experimentalism)、理性主义 (Rationalism)或实证主义(Positivism)意义上 的“科学”概念,而是波普尔批判理性主义 (Critical Rationalism)意义上的“科学”概念, 即一种借助于“猜测”和“反驳”而进行的从旧问 题到新问题的认识活动,其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获得 对于问题的“终极解释”或“绝对真理”,而是为 了寻求“更好的”、“更有效的”因而也向进一步 批判“开放的”解释。 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2、教育起源 于社会性生产劳动;3、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 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4、教育与生产 劳动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 5、教育即既受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又 反作用于它们;6、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 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五)批判教育学
(三)主要成果:英培根 “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 提出了归纳法;首次把教育
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提出。捷克夸美纽斯《大教育学》--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 德康德首先在大学讲授教育学。德 赫尔巴特 “现代教育学之父” 《普通教育学》 --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不仅论述了教育学的独特性,还明确地提出了教育学的 学科基础--心理学和哲学。创办了第一个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实验学校 。此外 , 还有洛克的《教育漫画》、卢梭《爱弥尔》、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 等。
行的教育活动。
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一) 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所有的宗教的观点)教育是由神创造的。 (二)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法:勒图尔诺和
英:沛西·能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指导。 “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 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 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根本错误: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从而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养育行为之间质的差别,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 学化。
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育学教材
教育学基础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学习目标:
1. 2. 3. 4. 5. 6. 识记“教育”的概念,辨析“教育”与“学习”、“灌输”、 “养育”等概念之间的异同。 理解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特别要理解这三 个要素在当代的变化。 比较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教育的区别。 识记20世纪五种主要的教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 理解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了解教育理论在日常教育生活和教育改革中的价值。
(三)“教育”的定义
• 从社会的角度
有三
• 不足
单纯从社会的角度来定
个层次: 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 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 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狭义的 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 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 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 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 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 活动。
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 一个真正的教育者:1、 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 1
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2、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 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 因此,教育者这பைடு நூலகம்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 定” 。
• 学习者 • 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有两个:“受教育者” 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 的;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 对象。 • 学习者的特征。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 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不同人在学 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 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三)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美:孟禄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
意识模仿”。评价:离生物起源说不远,这种无意识模仿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 的和社会的。但进步的是,认为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
(四)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 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三) 信息社会的教育
教育的特征:a、 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学校的目的;
学校的类型;学校教育网络的建立;学校市场化;班 级授课制的改造;学校教育观念方面的改革。 b、 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解释。生产性、政 治性、文化性。 c、 教育的国际化和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d、 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 基本理念。
三、 教育学的发展(19世纪末以来) (一) 实验教育学
主要观点: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
思辨的教育学;第二、提出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第三、运用假设、实验、验 证来研究教育问题;第四、教育实验要在真正的学校 环境和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第五、主张用实验、统 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 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 方法的依据。
(二)文化教育学
基本观点:第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第二,教
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第三,教 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亦即理 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第四,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 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并将 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从而培 养完整的人格;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 和“唤醒”,发挥教师和学生个体两方面的积极作用, 建构和谐的对话的师生关系。
(三)实用主义教育学
主要观点:第一,教育即生活;第二,教育即
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的增长;第三,学校是 一个雏形的生活;第四,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 验为中心;第五,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第 六,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 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基本观点: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
和不公正,是造成社会差别、歧视和对立的根源;2、学校的功能就是 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下层 人家的子弟、文化处境不利者的子女以及被统治阶级的孩子就很少能在 学校教育系统内取得成功;3、人们已经对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和不公 正丧失了“意识”,将之看成是一个自然的事实,而不是某些利益集团 故意制造的结果;4、批判教育学的目的就是要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 的利益关系,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启蒙”,以达到意识的“解放”的目 的;5、认为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利益纷争的,因 此教育理论研究不能采取唯科学主义的态度和方法,而要采用实践批判 的态度和方法,揭示具体教育生活中的利益关系,使之从无意识的层面 上升到意识的层面。
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1. 作为过程的“教育” 2. 作为方法的“教育” 3. 作为社会制度的“教育”
(二)“教育”的词源
• 英语“education”,意思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 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甲骨文“教”和“学” 是统一的,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同一种事物,同一种活动,即 学习行为。 • “教育”和“教育学”一词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日文中翻译 过来的。1906年,学部才奏请颁布“教育宗旨”。民国之后, 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此后,“教育”一词就取代传统 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3.
• 非制度化的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
的教育形式的教育。人类学校产生以前的教育就属于 这种非制度化的教育。
• 制度化的教育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
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特征:组织化、制度化 和仪式化。
• 家庭教育是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 学校教育是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 社会教育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
• 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
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 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 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 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 法、教育组织形式 。
三、教育的形态
划分教育形态的标准大致有三:
1. 2. 3. 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可分为非制度化教育与制度 化教育 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可分为家 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可分为农业社会 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
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又称前教育学时期: 17世纪以前)
(一) 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未形成系统的理性认 识。 (二) 成果主要体现在一些哲学家、思想家的哲学和思 想著作中。中国:《学记》(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 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大学》、《师说》 等;西方:柏拉图《理想国》、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等
二、 教育学的创立(17世纪到19世纪末)
(一)产生的主客观条件:1、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2、与近代以来科学发
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密切关系;3、与一些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也分不 开。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标志:1、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2、形成
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和范畴的体系;3、有了科学的研 究方法;4、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 从个体的角度 定义 教育等同于
个体的学习或发展 过程,如"成功地学 习知识、技能与正 确态度的过程"。出 发点是"学习"和"学 习者"。
• 不足
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 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 响。而且,用“学习”来定 义教育也会使教育的外延过 于宽泛。
•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 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 活动。
• 如果片面强调个体社会化的一面,强调个体发展需要 和社会发展需要无条件的一致,忽视个性心理特征和 个性培养,就会出现机械地“灌输”。 • 日常家庭生活中的“抚养”、“养育”行为是在自然 状态下发生的,在个体和社会的关系方面起不到一种 “引导”、“促进”和“加速”的作用。
二、教育的要素
• 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
(一) 农业社会的教育
特征: a、 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b、 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c、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二) 工业社会的教育
特征:a、 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
b、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 性日益突出。 c、 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d、 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 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义“教育”,往往会把“教育” 看成是一种外在的强制过程,忽 略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 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而且, 广义的“教育”定义过于宽泛, 几乎可以看成是“生活”的同义 语,从而失去了它本应具有的规 定性;狭义的“教育”定义在定 义项中出现了“教育者”和“受 教育者”概念,犯了循环定义的 毛病。
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
• 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 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元化 • 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 学科体系 • 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 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 元理论
第四节 教育学的价值
1. 2. 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科学解释教育问题:这里的“科学”一词,并非是 经验主义(Experimentalism)、理性主义 (Rationalism)或实证主义(Positivism)意义上 的“科学”概念,而是波普尔批判理性主义 (Critical Rationalism)意义上的“科学”概念, 即一种借助于“猜测”和“反驳”而进行的从旧问 题到新问题的认识活动,其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获得 对于问题的“终极解释”或“绝对真理”,而是为 了寻求“更好的”、“更有效的”因而也向进一步 批判“开放的”解释。 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2、教育起源 于社会性生产劳动;3、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 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4、教育与生产 劳动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 5、教育即既受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又 反作用于它们;6、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 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五)批判教育学
(三)主要成果:英培根 “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 提出了归纳法;首次把教育
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提出。捷克夸美纽斯《大教育学》--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 德康德首先在大学讲授教育学。德 赫尔巴特 “现代教育学之父” 《普通教育学》 --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不仅论述了教育学的独特性,还明确地提出了教育学的 学科基础--心理学和哲学。创办了第一个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实验学校 。此外 , 还有洛克的《教育漫画》、卢梭《爱弥尔》、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 等。
行的教育活动。
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一) 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所有的宗教的观点)教育是由神创造的。 (二)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法:勒图尔诺和
英:沛西·能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指导。 “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 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 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根本错误: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从而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养育行为之间质的差别,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 学化。
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育学教材
教育学基础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学习目标:
1. 2. 3. 4. 5. 6. 识记“教育”的概念,辨析“教育”与“学习”、“灌输”、 “养育”等概念之间的异同。 理解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特别要理解这三 个要素在当代的变化。 比较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教育的区别。 识记20世纪五种主要的教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 理解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了解教育理论在日常教育生活和教育改革中的价值。
(三)“教育”的定义
• 从社会的角度
有三
• 不足
单纯从社会的角度来定
个层次: 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 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 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狭义的 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 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 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 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 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 活动。
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 一个真正的教育者:1、 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 1
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2、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 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 因此,教育者这பைடு நூலகம்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 定” 。
• 学习者 • 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有两个:“受教育者” 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 的;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 对象。 • 学习者的特征。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 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不同人在学 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 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三)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美:孟禄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
意识模仿”。评价:离生物起源说不远,这种无意识模仿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 的和社会的。但进步的是,认为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
(四)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 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三) 信息社会的教育
教育的特征:a、 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学校的目的;
学校的类型;学校教育网络的建立;学校市场化;班 级授课制的改造;学校教育观念方面的改革。 b、 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解释。生产性、政 治性、文化性。 c、 教育的国际化和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d、 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 基本理念。
三、 教育学的发展(19世纪末以来) (一) 实验教育学
主要观点: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
思辨的教育学;第二、提出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第三、运用假设、实验、验 证来研究教育问题;第四、教育实验要在真正的学校 环境和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第五、主张用实验、统 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 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 方法的依据。
(二)文化教育学
基本观点:第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第二,教
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第三,教 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亦即理 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第四,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 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并将 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从而培 养完整的人格;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 和“唤醒”,发挥教师和学生个体两方面的积极作用, 建构和谐的对话的师生关系。
(三)实用主义教育学
主要观点:第一,教育即生活;第二,教育即
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的增长;第三,学校是 一个雏形的生活;第四,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 验为中心;第五,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第 六,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 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基本观点: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