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知识教学的广度与深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政治课堂应该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课程改革几年来,如果我们还
满足与花花绿绿的情境和热热闹闹的活动的话,说明我们的认识还处于浅层次。
所谓课堂教学的广度,是指课堂横向的容量和范围上,有广度的课充实,知识点宽泛。
课堂教学的深度则是指纵向上的学科思考,需要教师进一步去挖掘。
有广度的课是有内涵,有魅力的课,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引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节课具备学科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也就具备了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就是一节好课。
学科知识通过课堂教学得到传播,而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的了解比较有限,如何借助教学策略的调整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刺激源,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是我们应该考虑的必要问题。
面对认知水平各异的学生,学科教学如何裁定适当的内容以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不致出现接受能力好的同学“吃不饱”或者理解能力差的同学“吃不
了”等诸多现象,这势必涉及到学科知识教学的深度与广度的实际问题。
学科知识的深度为学习提供具体的内容,而学科知识的广度为学习提供丰富的内容,两者在相互促进中完整着学科知识的建立,教师要善于利用这对矛盾为学生提供生动而深刻的学科知识教学,为学生的心智成熟提供有效的训练。
一、学科知识教学的基本方法与策略。
为了完成学科知识内容的传授,并转化为学生的能力素养,个人主要采取:一是知识点整理法;二是互动式教法;三是探究式教法。
文
科学习更要讲究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而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整理出个人的学习体验,可以有效地形成知识网络,为提高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保障。
知识点的整理可以帮助学生从实际问题入手,防止学习的眼高手低,提高学习的高瞻远瞩能力,当学生逐渐形成了学科知识体系时,往往可以触类旁通,使自己的学习效果得到提高。
学科知识的累积既增加了其深度又扩大了其广度,看看我们的学科教学普遍存在着断层或不衔接的现象,在学习初期没有形成连续积累知识的方法与习惯,以孤立的态度对待学科知识学习,这似乎成了我们难以提高成绩的瓶颈。
当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知识后,要通过课堂上的学习交流得到验证,对提高其表达与交际能力可以起到促进作用。
因为学生的交流能力比较有限,非常惧怕在课堂上进行交互式学习,喜欢单打独斗,没有形成合作性学习习惯,故大力提倡互动式教学成了一种常态。
学生通过这种灵活而富有创造性的学习方法确实对学科知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也开始对自己的进步进行了客观的评价。
不少同学通过这样的课堂学习之后都感觉自己的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自己也能够更好地运用学科知识进行自主的学习。
交流与沟通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学科知识教学的共同目标,这是突破学科知识教学的抓手,当学生在交流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后,完全可以在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里获得知性的增长。
质疑精神是发现新知识的有效途径,如果学生能够自觉积累知识,用旧知识寻找新知识,就可以发挥探究学习的功效。
而课堂教学中,
我们发现学生很少发言,更加缺乏发问的精神,把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培养成不喜欢问问题的人,这应该成为教育反思的内容。
假如学生在学习中慢慢变得不爱提问题,怎么能够在学科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上有所作为呢?尽管有时对那些问题比较多的学生存在厌烦情绪,但个性化教学所提倡的就是要多给学生提供表现与发展的机会。
创造力的大小与社会发展的希望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我们对学问的质疑与探究,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为此,课堂教学不应该忽视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我们宁愿在一个充满挑战的课堂上教学,也不愿在一个极度安静的课堂上教学。
二、基于学科知识广度之上的深度教学。
“好慢班”是一种典型的等级教育,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是一种因材施教。
假如采取快慢策略,在慢班学习的同学就会出现更多学习危机,而快班里的学习也未必如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在“品学”上都得到和谐发展。
分层指导,就是在保证学科知识教学任务都得到落实的基础上,传授给学生一定深度的学科知识,知识深度在实现了知识广度的基础上进行可以获得更良好的效果。
我们的教育存在很多“空话甚至废话”,但假如“因材施教”可以比“快慢班”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智能,为何要拒绝呢?尽管教师的能力有限,但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逐渐实现教育理想,又有何不可呢?
我们的快慢班存在着极大的差别,教育的两个极端可以在这样的管理策略中窥见,个人至今仍然为这种管理方法感到心寒,因为学生的
学习心理极容易受到扭曲。
问题是“别人的比较”(不当的评价)比“自己的比较”(客观的定位)对学生的影响更深,毕竟学生的主动性学习与客观性定位能力比较有限,而评价在实际操作时,因教师的观念产生了偏离,故学生夸大了这种扭曲了的看法,于是学习上的心理危机会更多。
“分阶段—目标教学”实在重要,即让学生明确各个阶段不同的学习目标,通过不断的调整与合理的评价逐渐完成每个学段的知识学习。
杜威说,适当的游戏与奖励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刺激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教会学生累积知识,可以在广度上为其提供有深度的学习,当学生对学科知识点进行了广阔的积累后,便自然进入了有深度的学习,这是实现这种飞跃需要教师给予帮助以及督查。
尽管我们知道要不断强调学科知识的重难点,但直奔主题的教学往往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故多利用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渗透式教学可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生活化教学不失为一种好策略,可以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如何有效化学科知识的广度向深度发展,要看教师在多大程度上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提供了多少知识刺激源以及是否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习惯。
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学是我们的通病,也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更是教育管理制度之悲。
个人觉得每一学科知识教学都能由广度向深度发展的话,学生肯定是幸福的,只可惜,现实中的学科教学存在着缺位与越位现象,比如地理教学(提供了超越空间的知识教学机会)和历史教学(提供了现实生活的情境教学机会)等都没有充分发挥其应
有的效应,而其责任却被语文等其他人文学科教学给承担了。
学生如果能够利用旧知识发现新知识(这是平衡深度与广度的一种方法),其度就是恰当的,而不能触类旁通或者感觉压力太大,就是不够“度”或者过度,这就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三、突破学科教学局限,由量变(广度)到质变(深度)。
缺乏个性化的教学势必造成没有个性的学生,千人一面的教学模式势必导致民族创造力的降低,而语文教师要是能够用20种以上的声调朗读课文,就一定能够上好语文课。
再如美术教学如果能够巧妙地发挥其学科教育功能,远远胜过于课堂上的“说教”,因为通过美育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而间接地扩大了学科知识的广度,有了广度,也就为其发展知识的深度提供了前提。
当学科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有了一定的积累后,就可以产生几何式的递增效果,只要看看优秀学生与教育专家对新知识的发现就可以知道,其运用旧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当强,其思维视角与一般人是不一样的,故当学生有了广阔的知识积累后,便可以在深度学习上有一定的长进。
学生积累了广阔的知识视野之后,对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外部关系会存在着无意识的现象,这时教师如果不给予适当而及时的指导,学生不可能产生由知识的广度向深度发展的主动性,但指导并非粗暴的干涉,而要采取民主的方式为其提供多种知识整合的方案。
个人更加赞成“思想的自由”,因为想象的力量是无穷的,而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教学的现实可能性。
现实中教师阅读量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每当学校
那机械的重复而无效的任务压得教师喘不过去来的时候,我们又会对教师的这种现象表示原谅,因为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我们不得不忍痛割“读”。
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存在着一个渐进的过程,开始由狭小的知识扩大为广阔的知识学习视野,开始时我们为学生提供的是有限的学科知识,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逐渐获得了广阔的知识。
在一个学习集体中存在着程度不一的学生,为了实现每个学生的智能发展,就要对具体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
当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学科知识与非学科知识后,就可以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朝深度学习方向发展,而这时往往比较容易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