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第2章 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原则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7年
1990年 1992年
1.3持续利用理论
FAO发表《持续土地管理评价大纲》将 持续土地利用定义为“将技术政策和旨 在同时关心社会经济原理与环境的活动 结合在一起,即同时考虑以下几点:保 持和提高生产力(生产性)、降低生产 风险(安全性)、保护自然资源潜力和 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保持性)、经 济上可行(可行性)和社会可以接受 (接受性)。 我国也通过了中国的白皮书,就是中国的二 十一世纪议程。指出如何落实到我们国家怎 么样来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1.4生态经济理论
生态学(Ecology)产生于1866年,是德国动 物学家海克尔提出的,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 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经济学是 20 世纪 50 年代产生的由生态学 和经济学相互交叉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
它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 结构、功能及其演替规律的一门学科,为研究 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经济问题提供了有利的工 具。
1.2土地区位理论
1.2土地区位理论
中心地理论(克里斯塔勃) ——城市用地区位选择 1933年克里斯塔勃在《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中,提出关于一定 区域(国家)内城市和城市职能、大小及空间结构的学说,即 城市的“等级———规模”学说,或城市区位理论。
城市在空间上的结构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的投影。
1.4生态经济理论
土地既是环境的组成部分,又是其他自然环境 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的载体。土地本身是自然、 经济、技术等要素组成的一个多重结构的生态 经济系统。 土地利用自然技术问题和社会经济问题,也是 一个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生态经济问题, 同时承受着客观上存在的自然、经济和生态规 律的制约。
1993年
1994年
1.3持续利用理论
布伦特兰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持续发展被定义为: 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 人满足其需 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土地数量有限性和土地需求增长性构成土地持续利用的特殊 矛盾。 • 土地持续利用的必要性——土地面积有限性 • 土地持续利用的可能性——土地利用可持续性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 1、建立立体的土地观和土地利用观 • 2、解决好土地利用的系统性和外部性 • 3、开展土地利用项目费用效益分析 • 4、实行土地资源资产化管理
克氏认为对周围地区承担中心 服务职能的中心地应位于最 接近所属地区的地点,在正常 情况下应当位于正六角形服务 区域的中央。就是中心城市应 当位于它所辐射的或所服务的 区域里面一个六角形的中心地 点。
1.2土地区位理论
市场区位论(廖什)——市场区位选择
1.理论假设:
(1)工业中心周围是农业区域,其居民是工业品的购买者; 这些居民偏好相同,他们有相同个人需求曲线。 (2)工厂规定价格,运费则由消费者负担。只要这些居民的 需求是有价格弹性的,那么有两种情况并存:距离中心点越 远的居民需求越少;以工业所在地为中心的半径越大,到中 心点购买工业品的消费者就越多。 (3)假定没有新的企业加入到这个地区,那么工业区位主要 由对它的产品的需求量来决定。 (4)工业如果设在它能够吸引足够数量的消费者的地点,它 就能获得利润,否则,它就不能获利,而不能获利的地点, 它就不适宜成为工业所在地。
1.1地租和地价理论 (1).地租
地租的概念 广义地租:即租金,是泛指物主把他所有的土地、房屋或任何财物 (资源)租给他人利用所获得的报酬。 狭义地租:是指土地使用者租用土地所付的租金,是所获得的利润 的超额部分。
地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随着有组织的土地利用和土地所有权的出 现,就产生地租。
任何社会只要存在着土地所有者和不占有土地的直接生产者,生产 者在土地利用中的剩余生产物为土地占有者所有,就存在产生地租 的基础。
土地利用规划
第二章 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原则
1
土地利用规划理论 土地利用规划原则
2
6
思考
1.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 学最基本的原理
2. 生产力发展要求与一定土地利用组织形式相 适应 3. 土地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问题,要以经济学 为指导,其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是经济学的 指标
思考
土地规划应注意:
M1 W1 S1 W2 S2 P W3 S3 W—产品重量(吨) S—距离(公里) f—单位吨公里价格(元/吨公里) F—总费用 M3
M2
把成品从P运到M1、M2 、 M3三点,每吨成品所需的总 费用F为: F=(W1S1+W2S2+W3S3)f 总费用F的最小值的地点P即为企业的最佳区位。
1.2土地区位理论
在合理组织土地利用中应遵循地租理论,努力获取最大的地 租收入。地租地价理论对于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制定 土地利用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通过规划,合理利用土地以提高土地肥力和改善土地质量。 2、通过规划,修建交通运输网络改变土地的资源地理位置和交通 运输条件。 3、通过规划,确定土地用途以影响地价的变化,“规划即地价”。 4、通过规划,合理布局用地,使商业 用地、住宅用地位于城市中 心区,行政办公用地远离城市中心区,农业用地配置于郊区,集约 经营度高的用地(果园、蔬菜地等)配置于近郊,大田作物用地配 置于远郊。
1.2土地区位理论
市场区位论(廖什)——市场区位选择
2.对产品的需求取决于4个因素:
价格高低、需求强度、市场半径、单位距离的产品运输成本。 在平均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工厂要增加总利润量,必须使销售 量增加或总成本减少。 近代西欧的工业区位正是按产品需求量的大小而逐步形成的, 每一个新出现的工业点都离不开它周围的消费者。从工业配置 寻求最大市场角度,从总体均衡的角度来揭示整个系统的配置 问题,以利润来判明企业配置的方向,并且把利润的原则同产 品的销售范围联系起来。
工业区位论(韦伯)——工业用地区位选择 工业寻求最优区位3阶段: (1)第一阶段,暂定劳动费与聚集效益因子都不起作用,孤 立地研究在只有运费因子单独起作用的情况下,工业最合理的 布局模式 (2)第二阶段,研究在加进了劳动费因子的作用时,上述工业 布局模式将发生何种变形;
(3)第三阶段,研究当加进聚集效益因子的作用时,这一工 业布局模式又会相应地发生何种变形。
1.2土地区位理论
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相互 关系的学说。
农业区位论(杜能)——农业用地区位选择 工业区位论(韦伯)——工业用地区位选择
区位理论
中心地理论(克里斯塔勃) ——城市用地区位选择 市场区位论(廖什)——市场区位选择
1.2土地区位理论
农业区位论(杜能)——农业用地区位选择
1.1地租和地价理论 (2).地价
区域因素 地区土地供求状况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不同影响因素 个别因素 物理因素:位置、地质、地形地势、宗地面积、土地形状、 日照、通风、温度湿度与降水量、建筑物外观、建筑密度、 容积率、建筑高度限制 环境因素:交通、临街状况、噪音、空气污染、视觉、清洁
1.1地租和地价理论 (3).地租地价理论在规划中的应用
1.1地租和地价理论 (2).地价
地价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地租资本化,即 地价=地租/利息率
影响土地价格变动的因素:
一般因素 行政因素:土地制度、住房制度、土地出让方式、地价政策、 税收政策、交通管制、行政隶属变更 人口因素:人口密度、人口素质、家庭人口构成 社会因素:政治安定状况、社会治安程度、房地产投机、 城市化 心理因素:购置或出售心态、欣赏口味、接近名家住宅、 价值观变化 国际因素:国际经济状况、军事冲突、政治对立状况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状况、储蓄和投资水平、财政收支与金融 状况、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物价和利率水平
(2)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
利润=产品价格-(生产成本+运费) 即: P = p - (c + t)
1.2土地区位理论
农业区位论(杜能)——农业用地区位选择
1.2土地区位理论
工业区位论(韦伯)——工业用地区位选择 区位因素是指一个地理点上能对工业生产起积极作用和吸引 作用的因素,即指对工业定点和生产起到存利作用的因素, 而不包括那些对企业定点起不利影响的因素。
1.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2.必须保证土地利用的供需平衡
3.必须体现比较效益原则
4.必须贯彻有关的政策法律
5.必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系统工程理论
1. 土地利用规划理论
1.1
地租和 地价 理论
1.2
土地 区位 理论
1.3 持续 利用 理论
1.4
生态 经济 理论
1.5 人地 协调 理论
1.6 系统 工程 理论
1.2土地区位理论
1.最低运输费用和最低生产成本 区位决 2.最大市场区域和最大利润 策合理 性标准 3.最低购置价格
4.最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最理想的环境
1.3持续利用理论
春秋战国时期 1972年 “永续利用”思想的产生; 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只有一个地球”;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J)向联合国 大会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模式; 在印度新德里国际土地持续利用系统研讨会 上正式提出持续土地利用的思想。 巴西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VNCED)通过 《里约宣言》,提出环境与发展必须协调。
1.4生态经济理论
土地利用规划中应该注意:
① 土地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平衡
② 土地利用规划的外部效应
③ 建立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的土地利用模式
④ 土地利用规划以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指标
1.5人地协调理论
人地关系即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 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出现以后,地球上就 已经客观存在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人地 关系及其观念是随着人类生产进步和人类社会 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协调论者重新观察和思考人类与地球环境关 系,以对立统一规律和世界物质统一性 原理作 为坚实的哲的因素称为“区位因素”, 包括经济因素、 社会政治因素、自然因素等。
经济因素 社会政治因素 自然因素
运输条件; 劳动成本; 原材料费用; 市场区域; 贸易关系等
城市规划; 产业政策; 环境政策; 国家保护政策; 城市基础设施; 就业岗位等
土地自然特 性; 矿产质量; 环境条件; 气候条件等
1.4生态经济理论 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经济问题
a.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日渐增强, 随之出现了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问题,究其根源在于自 然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b. 大量事实证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应当相互协调,发 展与环境是一对矛盾,处理得好,可以保证经济发展和 生态进化、反之,恶化了环境。生态系统平衡失调,必 然会严重的影响经济增长。 c. 应当走生态发展的道路,使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 才能走出困境 , 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两者之间的关 系,在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下,促进经济的发展。
1.1地租和地价理论
二是由于不同地块地理位置的差别,这种差别会形成 运输费用的差异。 土地地理位置的差别会使农产品的运费出现差别,而 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由距离市场最远的土地的农产品的 个别生产价格决定,于是距离市场近的土地就能获得超额 利润,这个超额利润也形成级差地租Ⅰ。
级差地租Ⅱ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资本 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
马克思认为一切形态的地租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一切 地租都是剩余劳动的产物,是以土地所有权的存在为前提的。依据 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有极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三种形式。
1.1地租和地价理论
级差地租的形式分为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级差地租I形成的条件有两个: 一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这种差别会导致不 同的劳动生产率。 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会使劳动生产率和产量出现差 别,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土地的个别生产价 格所决定,因此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就 会低于社会生产价格而产生超额利润(卖农产品的时候 以社会生产价格出售),这个超额利润就形成级差地租Ⅰ。
(1)农地利用类型和农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天然 特性,还取决于是其经济状况,特别是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 的距离。
与太阳位置不同而形成的纬度带的差异,表现为热量条件的差异。 与海洋距离不同而形成的经度带的差异,表现为水分条件的差异。
因海拔高度不同而形成的垂直地带的差异,反映为热量条件和水分 条件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