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英翻译中的不可译现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汉英翻译中的不可译现象
作者:徐亮
来源:《丝绸之路》2010年第14期
[摘要]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的语系,两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汉英翻译中存在诸多不可译现象。

本文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分析了汉英翻译中的不可译现象及译者应该如何处理这种现象。

[关键词]汉英翻译;语言差异;文化差异;不可译现象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4-0061-02
对翻译的不可译现象论述由来已久。

美国翻译评论家尤金·奈达说过,翻译是可能的,同时又是不可能的。

克罗齐更是把翻译的形式与内容、通顺与忠实之间的矛盾全然对立起来,说“翻译好比女人,忠实的不漂亮,漂亮的不忠实”。

英国著名诗人雪莱也断然否定了诗歌的可译性。

一、不可译现象概述
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是文化的载体,没有语言也就不可能有文化的存在;而文化则又深深地根植于语言之中,语言只有存在于文化语境中才有意义。

不同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阻碍着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同时也使得翻译成为一种必要,而翻译过程中的最大难点就是源语文化中相对于目的语文化而言的差异性特征的传译问题。

事实上,翻译的最大困难就在于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即社会距离。

社会距离越大,翻译的难度就越大。

二、汉英翻译与不可译问题
英国语言学家、翻译家J·C·卡特福德在其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根据不可译产生的原因,把不可译性分为语言的不可译性(1inguisticuntranslatability)和文化的不可译性(cultural untranslatability)。

(一)语言层面的不可译现象
1.语音层面的不可译现象
任何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音系统,这是其他语言无法取代的。

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规律上相差迥异,某些语音现象在另一种语言中不存在相对应的形式,致使在翻译时根本无法译出。

从语音角度看,首先,汉语是单音节语言,而英语却是集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为一体;其次,汉语是多声调语言,讲究平仄,而英语无声调,只有语调的升降之分。

正因为如此,将汉语中对仗工整的诗或对联译成英文,既要追求其意美、形美,又苛求其音美,着实有很多困难。

例如,汉语绕口令“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若是译为“Don’t spit out the skin when you eat grapes, and spit out the skin if you do not eat grapes”,就让人难以理解。

这些句子无论怎样也无法译出原文的奥妙,无法使读者理解原文的内涵。

2.字(词)层面的不可译现象
由于社会文化的差异,汉语中有些词义在英语中不存在,反之亦然。

文化的这种差异性反映在语言上就是词汇意义的空缺,这种语义空缺现象是文化空缺现象的直接反映,而词义的空缺又导致不同文化间的某些不可译现象。

汉字是表意文字,而英文是表音文字,两者在书写上大相径庭,故两者的文字特征无法互译。

如汉语中有一种拆字的写作技巧,具有明显的方块字特征,基本上无法将其转译。

例如,钱歌川先生提及的一副对联:“人曾为僧,人弗可以成佛;女卑是婢,女又何妨成奴。

”由于汉字的字形和字音特性,这则对联应用了双关和对仗的修辞手法。

不论如何翻译,修辞效果和原联的语义总不可能同时保留。

回文虽在修辞中不太常用,相关翻译实例亦不多见,但它给译者带来了很大困难。

回文句最难译出的就是它的形貌特点,因为全句从左到右、从右到左,其排列顺序是相同的。

例如:
①雾锁江心江锁雾,天连海角海连天。

②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 (拿破仑语)
③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3.意义层面的不可译现象
双关(pun)包括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双关语的应用使原作凝练、精粹、内涵丰富,这一修辞方法的运用能增加词语的内涵,激发读者的想象,进而增添作品的魅力,让人回味无穷。

但由于文化、思维以及语言运用的差异,译者在对它的处理上就遇到了种种难题,例如:
鸡毛插到桅杆上,好大的胆(掸) 子。

贾岛醉后非假倒,刘伶饮尽不留零。

(二)文化层面的不可译现象
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产物,都有久远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每个国家、民族独特的发展历史、社会制度、生态环境、宗教信仰和民情风俗都生动地反映在其特定的词汇、成语、典故等“文化负载词”(culturally loaded words)中。

在翻译实践中,由于译语中相应语言符号的缺乏,译者不得不创造某种符号或寻找近似的符号加以替代。

这样,负载了一定文化气息的源语转化成译语后,便失去了其文化内涵。

以下的例子便是很好的例证。

十二生肖在中国文化中又表示十二地支,但英美文化里的动物却没有这种意义,翻译时十分棘手。

例如: 我属狗。

今年是狗年,我的本命年,因此我不吃狗肉。

红烧狮子头在中国是妇孺皆知的佳肴,但若直译成“braise the head of the lion”,外国人肯定会吃惊;如果译成“braise the large meatball in soy sauce”,虽没有了误会,但隐藏在菜名中的色、香、味、形已不复存在。

翻译菜名不仅涉及色、香、味、形的问题,还有其文化内涵。

如元宵是正月十五的特色食品,原料是粘性的糯米面,其形状暗含了中国人希望一家人可以团团圆圆的美好心愿,元宵唤醒的不仅是人的感官反应,还有心理上的美好愿望。

再如具有代表意义的枣、花生和栗子,这三样是婚礼中必不少的食品,当长辈将其撒在婚床之上,也同时寄托了他们对生命繁衍的祈祷。

这些食品的深刻内涵是外国人难以理解的。

外国菜的翻译似乎越过了翻译的纠缠,一律采用零翻译的手段,如麦当劳、肯德基、比萨饼、意大利通心粉、日本乌东面等。

肯德基自1987进入中国以来,在中国已开设了400家分店,创国际快餐连锁业在中国开店总数的之最。

麦当劳紧随其后。

其他几样虽不可与之媲美,但也小有名气。

但应引起注意的是,这是l6年的经营结果,而且是在中国大搞开放,掀起了“西洋热”的时候。

另外,这些店的广告以图片为主,菜单的设计也是着力通过视觉引起食欲,以弥补菜名的陌生感。

这些菜名丝毫不能勾起中国人的食欲,与听之欲流口水的新疆羊肉串无法匹配。

虽然在中国人中皆有口碑,但无法与遍布大陆的川菜同日而语。

在欧洲的中国餐馆,大多数是以这种简单的方式报菜名的, 比如“素炒小白菜”,家家餐馆都不把“小白菜”译成英文的“pakchoi”,而是直接按中文的发音读为“xiao bai cai”(小白菜),外国人点菜时也很清楚其真正所指。

不可译性与可译性是相对而言的。

翻译是两种语言代码的转换,是一门艺术。

好的翻译不仅应把原作的字句译出来,更重要的是把原著的思想、形韵传达出来,把作者的特殊风格表露出来,力争做到传神达意。

然而在翻译过程中,两种语言代码所记载的信息量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可能对等的现象,有时译者即使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也难以把原文译出原味,再现原文形韵,这就是不可译性给译者制造的难以逾越的关卡。

这就是所谓的“翻译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参考文献]
[1]Dong Liang, Lin Pan.On Linguistic Untranslatability and Some Tentative Compensation[J]. Sino-US English Teaching,2005,(4).
[2]程彩岚.词义空缺与文化的不可译性[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2,(1).
[3]金玲,朱神海.论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
[4]刘传珠.可译性问题的语言功能观[J].中国翻译,2000,(1)。

[5]孙会军.从多维视角审视源语文本中差异性特征的传译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9).
[6]徐俊华.从饮食文化看翻译中文化的不可译性[J].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
[7]王宾.“不可译性”面面观[J].现代哲学,2004,(1).
[8]杨衍松.古老的悖论:可译与不可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9).
[9]曾艳芳.从异化与归化原则看中西文化是否可译[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