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角度看英汉语义空缺
论英汉词汇空缺现象的成因及翻译方法
论英汉词汇空缺现象的成因及翻译方法
英汉词汇空缺现象是指英语和汉语之间存在着词汇上的差异,即汉语中有的词汇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或者英语中有的词汇在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
这种现象在翻译过程中经常出现,给翻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英汉词汇空缺现象的成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英语和汉语的文化背景不同,汉语和英语中有些词汇是汉语文化的特有词汇,而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二是英语和汉语的语法结构不同,汉语中有些词汇可以用一个词表达,而英语中可能需要几个词才能表达出来。
针对英汉词汇空缺现象,翻译者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一是采用拆分法,将汉语中的一个词拆分成英语中的几个词,以表达出原文的意思;二是采用描述法,用几个英语词描述汉语中的一个词;三是采用拟人法,将汉语中的一个词比喻成英语中的一个词;四是采用拟物法,将汉语中的一个词比喻成英语中的一个词。
总之,英汉词汇空缺现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翻译方法,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浅谈英汉互译中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
浅谈英汉互译中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摘要】英汉互译中经常出现词汇空缺现象,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普遍存在,这给语言的理解与翻译增加了难度。
针对这种现象,本文从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对策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英汉互译词汇空缺原因分析对策一、英汉互译中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分析(一)研究英汉互译中词汇空缺产生原因的必要性浅析词汇空缺是指原语词汇所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其“对等语”或“对应语”。
通俗地说就是一种语言能用单个词语明确标记的东西,另一种语言却可能要兜圈子才能表达。
这种“空缺”现象译界称之为“词汇空缺”(lexical vacancy) ,由于其常涉及到民族思维、概念方面的差异,因此也常被称为“概念空缺”(conceptual vacancy)。
例如美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过一类年轻人被称为“Yuppie”,他们是城市中上阶层的青年专业人士,一般都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富有,有雄心,追求金钱和享受,衣着讲究,追崇时尚。
而“Yuppie”一词源自“Young Urban Professional”的缩写。
如果译者不了解,就没法理解“Yuppie”现在是用来泛指拥有雄心壮志的年轻人。
再比如,如果我们不知道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美国总统Nixon制造的“水门事件”的史实,我们便无从了解“Watergate”现用来泛指类似“水门事件”的丑闻。
而这两种说法却为英语所特有,在汉语中则存在着空缺。
由此看来,如果译者不了解词汇空缺,就会给交际和翻译带来困难和障碍。
因此,研究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是寻求词汇空缺问题解决的前提。
(二)英汉互译中词汇空缺产生原因浅析1.因生存环境差异而引起的词汇空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常常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
在我国,吃饭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人们特别关系的问题,因而成了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
人们见面时总爱说:“吃过了吗?”在一般情况下,说话人并不是十分关心听话人是不是吃了饭,只是打个招呼罢了。
解读汉英互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
解读汉英互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一、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一)文化空缺现象空缺现象是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由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发现的,他在对比两种语言的语法模式中提出了random holes in patterns (偶然的缺口)的概念。
前苏联翻译理论家巴尔胡达罗夫在对比不同语言词汇时,采用了“无等值词汇”的术语.80年代末俄国学者索罗金等人在论述话语及其民族文化特点时提出了vacancy(空缺) 理论。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通过语言反映的是该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形态,丰富多样的文化现象,一个民族与异民族文化间有着明显的非对应性,即相互间的文化差异性。
文化空缺的现象就是在两种文化的相互撞击中才被人们感知的。
英语和汉语分别代表和反映的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典型代表。
由于地域、社会发展和宗教的影响,这两种文化所各自特有的意识形态、价值观、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往往大相径庭。
出现文化空缺是常有的事,随着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朝着深度和广度发展,一方面西方文化里空缺的概念,随着交流的日益频繁而被认知和接受,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及其独有的概念亟待介绍和传播,这给汉英翻译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二)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在翻译实践中,文化空缺现象主要反映在对文化空缺词的处理上。
“所谓文化空缺词指的是只为某一民族语言所特有,具有独特的文化信息内涵,既可以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形成的词,也可以是该民族独创的词(徐珺2001:79-81)。
”词语的文化内涵的不对应形成了语言之间的文化空缺现象,出现了大量文化空缺词。
例如frankfurther, hot dog, overkill, hippy, beddo等英语词汇在汉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表达。
同样汉语中也有这样的反映汉语文化独特事物的词,在英语中也难以找到对应词,比如“天干”“地支”“棒棒军”“恶搞”“闪婚”等。
近些年来,翻译从重视语言的转换转向更重视文化的转换,翻译理论也深深地打上了交际理论的烙印。
英汉翻译中文化空缺现象及翻译对策
文化探索127摘要: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文化空缺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英语文化、汉语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这一问题无法避免,只能采取有效措施最大程度缩小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误差,保证翻译的准确性、有效性。
基于此,本文联系实际,就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做简要分析,并就如何改善这一现象提出几点翻译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英文翻译;文化空缺;翻译对策引言由于世界各民族在历史背景、社会习俗、宗教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不可避免的差异,一种语言具有的概念、事物或现象,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应或相近的表达方式,这就导致了语言文化空缺现象的产生[1]。
下面联系实际,主要从词汇以及文化现象两个角度分析英汉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
一、英汉翻译中文化空缺现象简析导致英汉翻译过程中出现文化空缺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历史背景、宗教信仰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等均会导致词汇文化空缺现象的产生。
具体如,生活环境地理差异往往会导致我国字典中的一些词语、成语从英语中找不到相对应的词汇。
像暗渡陈仓、泰山北斗等无法从英文词典中找到直接对应的反应。
同样的,英语中一些带有地域色彩的习语的也无法直接运用一些汉语词汇进行翻译、解释。
除却自然地域因素外,不同的宗教信仰也使得中英文翻译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词汇空缺现象[2]。
如西方有基督教,信仰基督教的人认为上帝是人类的创始者,而我国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也自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宗教神话体系,现今依旧流传于民间的许多神话故事解释了世界的开始以及人类的由来。
如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夸父逐日等。
因而基督教或西方人心目中的“上帝”与我国人民信仰中的“老天爷”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代表的东西、情绪等也完全不同,这就导致在中英文翻译中容易出现文化空缺现象。
此外,政治制度、风俗习惯等均会影响文化以及文化观念的产生,也会导致中英文翻译中文化空缺现象的产生。
如按照我国的风俗习惯,在兴工动土时,往往要看“风土”,根据它的地形环境、地理位置等判断此地是否是一块“吉祥之地”,同时在这个时段适不适宜兴建工程等。
浅析英汉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基于文化差异视角
176浅析英汉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基于文化差异视角贾楠楠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在英汉翻译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出现词汇的不对应性,即词汇空缺的现象。
本文通过运用音译、直译、改编和意译的翻译方法来举例分析英汉翻译中词汇空缺的现象。
关键词:词汇空缺;文化差异;翻译方法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目前国内外对外宣传中出现了很多新词语,都有其特定的含义。
汇空缺现象成为翻译中的一大障碍和难题,为了加深国家之间的交流,翻译工作者需要转移工作重心,确保语言准确的输出,为国内外交流的有效性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词汇空缺定义及在英汉翻译中的重要性词汇空缺是文化与语言不可分割的一种体现。
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两个国家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一种语言中表示新事物或具有民俗特色的概念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应的成分。
正如莱督(Lado)(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 ,1957,P.71)所说的,“我们把生活经验变成语言,并给语言加上意思,是受了文化的约束、影响的,而各种语言则由于文化的不同而互为区别,有的语义存在于一种语言中,但在另一种语言中却不存在。
”[1]词汇不但是语言的基本要素,是语言整个体系的关键,还是文化的载体,是国家特色文化的重要体现。
因此,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生活状态、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况必定会在一个国家的语言中折射出来。
总而言之,翻译工作者要重视英汉翻译中词汇空缺现象,做到翻译的准确性,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二、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语言本身的特点。
从汉语和英语语言本身特点来看,两种语言之间存着着巨大的差异,包括发音、语境、语义内容、语法结构的不同。
正是因为这些不同,所以产生了词汇空缺现象。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原语所承载的语言特色,从而提高翻译的质量。
第二个原因是语言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波及范围广,包括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在英汉翻译中都会造成词汇空缺的产生。
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及应对策略
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及应对策略本文对英汉互译过程中产生词汇空缺现象的原因做了详细的分析,阐述了应对翻译中词汇空缺的若干方法,特别提出英译汉的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标签:英汉互译词汇空缺注意事项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一种创造性的语言活动。
在翻译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词汇空缺现象,所谓词汇空缺现象就是一种语言能用单个词语明确标记的东西,而另一种语言却可能要兜圈子才能表达。
如果译者不了解词汇空缺现象,势必会给跨文化交流带来障碍。
为此,语言翻译者应高度重视有关词汇空缺现象所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一、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1.工作生活环境的差异引起由于长期工作生活环境形成人的语言习惯,一旦环境改变而引起的差异,就容易造成词汇空缺现象。
如在我们见面时经常问:“吃过了吗?”通常只是打个招呼罢了。
但如果向外国人问起“吃过了吗?”他首先的反应是“怎么,没吃过你会请我吃?”甚至还可能对问话人产生反感:“怎么搞的,一见面就问我吃没吃,没吃又关你什么事?”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汉语中出现了许多围绕“吃”问题所建立的词语和表达法,但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表达法。
比如我们说“吃闲饭”(lead an idle lefe),“吃香”(be very popular),“吃不消”(more than one can stand, too much)等等,译成英语就无法字字对应了。
每一种语言都有不少对自己特有传统文化中人或物的表达法。
比如,汉语中有“女娲补天”之说,其中“女娲”为中国传说中人物,该名字所具有的含义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幻象。
只存在于中国的语言文化中。
同样,作为西方文化源泉的《圣经》也为西方所独有,而且《圣经》中的人物Cain(该隐)现已引申为“骨肉相残”,所有这些都已成为欧美人的文化遗产。
在翻译此类作品时,我们往往要借助文中补充说明或加注解的方法,才能把原意解释清楚。
比如,如果把“东施效颦”简单地译成“Dongshi imitates Xishi”原文的含义就没译出来。
从语义角度浅析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
从语义角度浅析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作者:吕思莹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1期摘要:人们用语言来传播和反映文化,不同的语言也就显示出了不同的文化色彩,中西方文化内涵的不对等也就必然会导致文化空缺现象。
翻译作为不同语言之间人们用以交流和沟通的途径,在传递文化内涵,加强不同语言之间的人们相互了解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基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而导致的文化空缺现象,在中英文翻译中也鲜明的存在着。
在此背景下,积极应对文化空缺现象所带来的翻译困境,促进中英文翻译的顺利交流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语义是语言词汇系统中最能客观直接的反映语言特征和文化要素的部分,也是文化空缺现象在语言中的集中点,本文力图从这个角度出发,概括文化空缺现象的研究现状,对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进行分析,并探讨解决文化空缺问题现有的和可能的翻译方法。
笔者旨在为文化空缺现象、文化空缺词及其翻译进行汇总性研究,不寄希望于得到十全十美的文化空缺词的翻译方法,仅希望能够构建出较清晰的脉络并能对以后的相关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中英翻译;文化空缺;语义一、引言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那什么是空缺?它指各个民族之间某些语言文化现象的缺失,包括语言空缺和文化空缺。
语言空缺指语音、语法、词汇和修辞等语言符号承载的语义、文化信息的空缺。
文化空缺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主体的民族性格、思维模式、意念感受、心理联想等的不同特点及其各民族不同的体态语及身势语等非语言手段的差异形成的空缺。
(一)国外研究现状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首次提出了“空缺”的概念,他用“偶然的缺口”来描述在对比两种语言的语法模式中出现的语言现象。
对于“空缺”的讨论唤醒了学者们的极大兴趣,并促进了20世纪70年代在这一领域的研究。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赫尔在研究中提到了“空缺”一次,他在研究澳大利亚土著居民时发现他们的民族语言中缺少存在于大多数语言中的对颜色的基础描绘。
浅析汉英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
0引言翻译既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和载体;语言直接反映文化现实;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Claire Kramsch在其《语言和文化》一书中也将它们之间的关系描述为:Language expresses cultural nguage embodies cultural nguage symbolizes cultural reality.由此可见,在两种语言———汉英翻译过程中,必须注重文化这一因素。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译工作是一项艰巨任务。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中的词汇是文化信息的积淀,它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语言的发展常常折射文化的变化,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含着该民族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1汉英翻译中的文化空缺下面就汉英翻译中的文化空缺进行简单的分类,并列举恰当的例子。
1.1按英汉两种语言中是否有对应的词语,可分为部分空缺和完全空缺1.1.1部分空缺,即英汉两种语言中能够找到指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其文化内涵英汉两种语言其中一方有“Yellow”在英语中除了是一个表示颜色的名词外,在美国俚语中含有胆小卑怯之意,如a yellow dog(卑鄙的人),a yellow livered(胆小鬼);而在汉语中,“黄色”在封建社会中是法定的尊色,有崇高、尊严、辉煌的意思,如黄袍、黄榜等。
现代汉语中,黄色又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有失败(如买卖黄了)和污秽、下流(如黄色书刊、扫黄打非)的意思。
1.1.2完全空缺,即英汉两种语言中根本找不到指示意义和文化内涵相同或相近的词例如:汉语中的“饺子”是一种在沸水中煮熟的半圆形的、有馅儿的面食。
中国人逢年过节吃饺子是一种民俗文化,是合家团圆的象征,是对幸福生活的一种期盼,有着深邃的文化内涵;英语中将饺子译为“dumpling”,无论就其指示意义还是就其文化内涵来说,都是难以对应。
1.2英汉两种语言中独有说法的文化空缺关于社会习俗、社会礼仪等等,英汉两种语言各有一些独有说法,算是例外,无法进行很细致的分类。
英汉文化中的空缺性及其翻译策略
英汉文化中的空缺性及其翻译策略[摘要]文化与翻译有着紧密的关系,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同时也是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
要让译文与原文既形似又神似,必须要求译语从文化意义的角度再现原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形式及风格,深刻了解双方文化内涵、精通文化背景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
本文拟从中西方文化的空缺性角度探讨翻译策略。
[关键词]空缺性翻译策略英汉互译跨文化交际一、引言传统意义上的翻译活动一直被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化过程,在翻译实践以及一些翻译作品中,存在着把原作按字面意义翻译成译作的现象,这是因为有些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认为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
另外,译者受本国文化模式和观念的影响以及个人文化素养的限制,难免对该文化的意义认识不全,甚至是偏差,特别是当原语表达的文化与译语表达的文化发生冲突或者前者之有为后者之无时,填补空缺或解决冲突的方式往往不尽人意,会产生“硬译”现象。
语言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的人生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因此,在英汉翻译时,不仅要从语音、词汇、语法的形式上考虑问题,更需要懂得折射文化闪光点的心灵之语,把语言的翻译放在跨文化交际的大环境下观察、思考。
这一观察角度的转换,可以拓宽翻译研究的视野,对翻译进行更全面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二、文化的空缺性及其翻译策略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的各个层面上各有其特点,对语言的运用也表现出独特性。
两种文化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在翻译时,源语言的某些表达在译入语中没有现成的表达与之对应,以至于形成语言上的“真空”地带即文化的空缺。
中英文化拥有各自丰富、独特的神话。
譬如,古希腊神话中有各种各样的神——主神宙斯(Zeus)、太阳神阿波罗(Apollo)、智慧女神雅典娜(Athena)等。
这些神话人物已成为欧美文化的共同文化遗产,但在中国文化中则产生了空缺。
而中国特有的神话人物如“玉皇大帝、女娲、观音菩萨”等在欧美文化中又形成空缺。
英汉翻译中的词语空缺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科技视界Science&Technology VisionScience&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1英汉翻译中的词语空缺现象英汉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环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也就存在着差异。
词汇承载了大量的民族文化的积淀,在成功的交际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英汉语言都有各自的一些特有文化现象专用名词,这些特有文化现象专用名词在其他语言里很难找到相应的对等词或契合词,这种现象往往被称之为“词汇空缺”。
语言之间这种词汇空缺是一种自然现象,表现为形式与内容的空缺。
词汇空缺可以分布在词汇的各个方面上。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干地支、阴阳八卦、农历节气、中医术语等在译成英语时,由于西方文化中也没有对应或对等的词语,在多数情况下也只能采用音译或释义的方法进行翻译,如将“阴”“阳”分别译为yin,yang等等。
这类词语的英译难度很大,因为在英语中无法找到相应的对等词。
同样,产生于美国60年代的hippie,由于它是美国文化的独特产物,在汉语中也无与之对等的词语,只能将其音译为“嬉皮士”。
再如,karaoke,在中国传统词汇中无与之对等的词汇,因而无法用准确贴切的词语译出其词义内涵,只能采用音译的办法,同时借用英文字母译为“卡拉ok”。
而这两种说法却为英语所特有,在汉语中则存在着空缺。
译者的工作完全是全新的和创造性的。
因此,在汉英翻译和跨文化交际时,译者必须设法处理这种由于文化差异产生的词汇空缺问题,才能达到语言转换及文化交流的目的。
2造成词语空缺的原因2.1生活环境、生产方式的差异引起了词汇空缺语言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等社会实践中的产物,特定的生活和生产环境生产方式决定了某一民族语言的独特性。
如果某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言就可能出现空缺。
比如在英国,竹子不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植物,因此,在语言中就缺乏这方面的原始词汇。
汉语中的“笋”子只能翻译成“bamboo-shoot”。
汉英翻译的文化空缺及其翻译对策
- 247 -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汉英翻译的文化空缺及其翻译对策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王瑾【摘要】因为中国文化与欧洲文化存在较多不同点,因此在英汉翻译过程中遇到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时,常常不能准确翻译,导致产生文化空缺问题。
顺利解决中英文化中的空缺问题,妥善处理文化差异造成的语义问题,是摆在当前翻译者面前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文化空缺 文化差异 翻译策略英语与汉语分别承载着欧洲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随着国家间交流的日益频繁,在交流过程中较多体现文化空缺现象也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阻碍了汉英翻译工作的顺利发展。
要求翻译人员同时具备较强的文化意识与正确的文化翻译观。
一、出现文化空缺的因素1.社会历史变迁问题。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不同的词语分别代表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时期的人物、事件在词汇应用中均可以体现中国民族文化个性。
如人们熟知的“桃园三结义”、“焚书坑儒”、“卧薪尝胆”等,只有掌握相关的历史背景才能顺利理解这些词语。
假如不能将Waterloo 与拿破仑联系在一起,就不能理解meet one ’s waterloo 为什么要翻译为“一败涂地”。
2.思维方式不同。
中国人民与欧洲人民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出现了语言差异。
如中国人通常利用“十”来展现程度,如“十全十美”。
而将最大的阳数确定为“九”,常用来比喻天,如“九霄云外”。
3.宗教信仰不同。
欧洲传统宗教文化以基督与西方哲学为主,但在翻译我国的儒学与道家学说时,则会面临较多困难。
儒家学说将“仁”作为自己思想的重点,一个人只有拥有五种以上的品德才能称得上“仁”,如果将其翻译为“goodness ”或者“humanity ”都不准确,因此人们通常将其翻译为“benevolence ”并添加一定的注释才能被欧洲人理解。
4.风俗习惯不同。
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生活与风俗习惯却存在诸多不同,由此形成了明显的文化空缺。
中国人在婚姻中常常强调“门当户对”与“郎才女貌”,英语表现美好的婚姻时却常常用“marriage of trueminds ”。
英汉习语互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及处理原则和方法
2003年第5卷第2期巢湖学院学报No.2.,VoI.5.2003总第59期JournOI of ChOohu coIIege GenerOI SeriOI No.59收稿日期:2002-12-1作者简介:蔡军(1964-),男,安徽巢湖人,巢湖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英汉习语互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及处理原则和方法蔡军(巢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巢湖238000)摘要:英汉两种语言中包含着大量的习语。
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日趋深入的今天,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英汉习语的互译。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深受各自文化的影响,他们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导致了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
只有对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深入了解,并采用恰当的方法,才能弥补这种词汇空缺现象,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英汉习语互译;词汇空缺现象;处理原则和方法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68(2003)02-0101-04Eguivalence Gap In The 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Fixed Expres-sions And Its Solving PrinciplesCAI Jun (Chao H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nhui Chaohu 238000,China )Abstract :There are a Iarge guantity of idioms and fixed expressions in both EngIish and Chinese Ianguages.We are bound to meet how to transIate them i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 cuItures which are deveIoped further today.Great diversities exit among them because of the infIuence of their different cuItures.OnIy do we go into these diversities and adopt suitabIe princi-pIes ,we can mix up this eguivaIence gap.Then the reaI aim of intercuIturaI communication can be arrived at.Keywords :transIation between EngIish and Chinese idioms &expressions ;eguivaIence gap ;its soIving principIes.中华民族和西方英语国家的人民在各自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语言———汉语和英语。
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范本)
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一、什么是词汇空缺现象一种语言能用单个词语明确标记的东西,另一种语言却可能要兜圈子才能表达。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不知道七十年代初美国总统Ni xon制造的”水门事件”的史实,我们便无从了解W atergate, 现用来泛指类似”水门事件”的丑闻。
看来,Wa tergate由特指“水门事件”到泛指丑闻这一现象为英语所特有,在汉语中则存在着空缺。
如果译者不了解词汇空缺现象,势必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回难,给回译造成障碍。
为此,研究有关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很必要的。
二、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1.生活环境、生活经验的差异引起了词汇空缺我们知道,语言常常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种社会现象。
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
如果某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言就可能出现空峡。
比如:S alad这种凉拌菜源于法国,英国人最先没有这道菜,语言中也不存在这个同,因此只好从法语中原封不动地“移植”过来,汉语也是如此。
在我国,吃饭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人们特别关心的问题,因而成了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
人们见面时总爱说:“吃过了吗?”在一般情况下,说话人并不十分关心听话人是不是吃了饭,只是打个招呼罢了。
但如果向英国人问起“吃过了吗?”他首先的反应是“怎么,没吃过你会请我吃?”有时还可能对问话人产生反感,“怎么搞的,一见面就问我吃没吃,设吃又关你什么事?”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汉语中出现了许多围绕”吃饭”问题所建立的词语和表达法,但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表达法,比如我们说“吃闲饭”(lead a n idle l ife),“吃香”(be ver popular),“吃不消”(more tha n one an stand,too muh)等等,译成英语就无法字字对应了。
浅析词汇空缺及其翻译
浅析词汇空缺及其翻译
词汇空缺指的是在某些场合下,人们发现自己无法描绘某种感觉、思想或者经验,同
时也无法使用准确的词汇来描述。
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该经验或感觉很特殊且稀有,或者
因为该词汇从未被创造出来。
由于这种情况十分普遍,这也促使许多文化和语言形成了一
些特定的术语,以便减少这种词汇空缺的情况。
当我们试图将某种词汇难以翻译成其他语言时,就会遇到翻译难题。
这种情况可能发
生在各种语言直接的相互翻译中,或是从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
由于各种文化和语
言之间的差异,可能会存在一些独特的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可能无法被翻译成另一种
语言。
下面我们来举个例子,如果一个英语中的“home”(家庭)需要翻译成中文,我们可
以用“家”来翻译。
但是,当我们需要将中文的“家”翻译成英语时,根据上下文的不同,翻译成“home”或“family”都可能是正确的。
这个例子表明了单词或翻译的不唯一性和
多样性。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的翻译家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以及语言能力,才能在保持原
意的基础上,用最适合的语言进行翻译。
此外,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家也可以通过添加一
些解释性的词语、短语或句子,来更加准确地表达原语言中的词汇意义和深层次的文化含义。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的越来越强烈的文化交流和学习需求,翻译的重要性也越来
越明显。
通过翻译,世界上各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方便,世界日益一体化,
翻译家也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英汉翻译中的词语空缺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英汉翻译中的词语空缺现象及其形成原因【摘要】词汇空缺是翻译过程中最棘手的一种文化障碍。
不同文化之间差异与共性并存,一个民族文化的独特之处多为另一个民族文化的真空所在。
本文通过实例探讨了产生词汇空缺的各种原因,力求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处理这一问题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词语空缺;翻译;形成原因1 英汉翻译中的词语空缺现象英汉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环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也就存在着差异。
词汇承载了大量的民族文化的积淀,在成功的交际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英汉语言都有各自的一些特有文化现象专用名词,这些特有文化现象专用名词在其他语言里很难找到相应的对等词或契合词,这种现象往往被称之为“词汇空缺”。
语言之间这种词汇空缺是一种自然现象,表现为形式与内容的空缺。
词汇空缺可以分布在词汇的各个方面上。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干地支、阴阳八卦、农历节气、中医术语等在译成英语时,由于西方文化中也没有对应或对等的词语,在多数情况下也只能采用音译或释义的方法进行翻译,如将“阴”“阳”分别译为yin, yang等等。
这类词语的英译难度很大,因为在英语中无法找到相应的对等词。
同样,产生于美国60年代的hippie,由于它是美国文化的独特产物,在汉语中也无与之对等的词语,只能将其音译为“嬉皮士”。
再如,karaoke,在中国传统词汇中无与之对等的词汇,因而无法用准确贴切的词语译出其词义内涵,只能采用音译的办法,同时借用英文字母译为“卡拉ok”。
而这两种说法却为英语所特有,在汉语中则存在着空缺。
译者的工作完全是全新的和创造性的。
因此,在汉英翻译和跨文化交际时,译者必须设法处理这种由于文化差异产生的词汇空缺问题,才能达到语言转换及文化交流的目的。
2 造成词语空缺的原因2.1生活环境、生产方式的差异引起了词汇空缺语言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等社会实践中的产物,特定的生活和生产环境生产方式决定了某一民族语言的独特性。
如果某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言就可能出现空缺。
英汉语言中文化空缺现象及翻译对策论文
英汉语言中文化空缺现象及翻译对策论文英汉语言中文化空缺现象及翻译对策论文英汉语言中文化空缺现象及翻译对策论文摘要: 本文就词义空缺下的一个分支――文化空缺探讨了其翻译方法,不同的语言反映不同的文化色彩,语言之间的文化空缺更鲜明、更集中地反映了这一点。
本文从翻译的可行性出发,具体分析了直译法、音译法、意译法、加注法这四种翻译方法具体使用的情况。
关键词: 英汉语言文化空缺翻译对策1.文化空缺的起源空缺现象最早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发现的,他在对比两种语言的语法模式中提出了“偶然的缺口(random holes in patterns)”(Hockett,1954)。
到了七十年代,对于空缺现象的讨论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兴趣,前苏联翻译理论家巴学胡达罗夫(1975)在对比不同语言的词汇时,采用了“无等值物词汇”的术语;美国文化人类学家赫尔在研究澳大利亚土族居民的语言颜色场时,发现该民族缺少其他民族所具有的基本颜色的名称,从而启用了“空白,间隙”的术语(Hale,1975)。
到了八十年代末,梭罗金等人在论述话语及其名族文化特点时提出了“空缺(vacancy)”理论,至此,空缺理论应运而生。
世界各国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有着不同的现实世界的观察方式,因而也就使得自己的语言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独特的风貌和民族特征,由于各民族在历史背景、社会习俗、宗教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在一种语言中具有的概念、事物或现象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应或相近的表达方式,就形成了语言文化的空缺。
世界上各个民族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其生产方式、思维习惯必定具有某些相同之处,但一定的民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却往往有自己独特的社会生活状况、独特的世情风俗。
例如在传统结婚仪式上,中国的传统婚俗有“三书六礼”“三拜九叩”这些繁俗礼节①。
在西方国家中,婚礼时有旧(Something Old)、新(Something New)、借(Something Borrowed)、蓝(Something Blue)等习俗②。
浅析汉语与英语在翻译中的词汇空缺
浅析汉语与英语在翻译中的词汇空缺引言由于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的差异及历史发展和生活方式的不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
因此,每一种语言都有各自的一些特有文化现象专名词,这些特有文化现象专有名词在其他语言里很难找到相应的对等词或契合词,这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词汇空缺”现象。
一、分类根据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来源与背景,我们可将词语之间的空缺现象概括为以下五大类:(一)由于生活经验、生活环境的差异而引起的词汇空缺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客观环境中,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接触不同的事物。
这样,不同语言中就存在语言上的空缺现象。
例如:汉语中的“炕”“旗袍”“中山装”“麻将”“二胡”“锅盔”“辘辘”等在英语中都属词汇空缺。
而英语中的“tank”“jacket”“bus”“nicotine”等在汉语中都没有地道的对应词,只好按读音将其分别译为“坦克”、“夹克衫”、“巴土”、“尼古丁”。
再有,“Cheesecake(奶酪蛋糕)”,在英语里,指女性健美照或美腿照,“beefcake(牛肉蛋糕)”,指男性健美照。
但在汉语里,没有一个恰当的翻译。
又如“AmericanDream”实指美国标榜的“立国精神、人人自由和机会均等”;“Lazy Susan(懒惰的苏珊)”,指一种盛食品的自动转盘,供顾客选用;“Merry widows (快活寡妇)”,指一种女子的紧束身衣。
这些词都具有独特的英国文化背景,但在汉语中无法对等地表述。
(二)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不同地域有不同的饮食、起居等文化差异,这主要体现在一些节日、庆典等喜庆活动中,如中国的“元宵”“腊八粥”“过年”“爆竹”“压岁钱”“红娘”“月下老”等都代表特殊的中国文化内涵。
而英语中的“salad”“coffee”“chocolate”“hamburger”等在汉语中也属空缺。
只能取其读音借入。
(三)由于宗教信仰不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东方人大都信仰佛教或其它,而西方人大都信仰基督教,这两种宗教的教义、礼仪等各不相同,也造成了词汇上的空缺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翻译角度看英汉语义空缺
科技信息人文社科
从翻译角度看英}2iE义空缺
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校区外国语学院唐芳洲
[摘要]语义空缺现象就是指由于民族的认知,思维方式,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的不同,一种语言中的一个词在另一种语
言中没有完全对应或契合的词.语义空缺现象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普遍存在,它给语言的理解与翻译增加了难度,造成了障碍.本文
从语义空缺的根源和翻译方法的角度来对语义空缺进行分析.
[关键词]语义空缺语义空缺根源翻译方法
语义是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们意识中的概括反映.由于各国的历
史,经济,文化,风俗等情况各不相同,每个民族都有一些特有的事物,
而在语言中反映这些事物的词可能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对应的词.语
义空缺现象就是指由于民族的认知,思维方式,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
宗教信仰的不同,一种语言中的一个词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完全对应
或契合的词.英汉两种语言中词汇语义差别较大,语义空缺现象在跨文
化交际翻译中普遍存在,它给语言的理解与翻译增加了难度,造成了障
碍.因此,对英汉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翻译策略的研究是必要
的.
一
,语义空缺现象的根源
语言文化差异是引起语义空缺的根源,具体的说,引起语义空缺现
象的根源有以下几点:
1.自然环境,生活经验的差异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种社会
现象.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如果某一
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言就可能出现空缺.
例如,"泰山JL--'t-","付诸东流","暗渡陈仓"等带有强烈的中华民
族地域色彩的成语是无法在英语中找到相对应词汇的.同样英语中的"WhenDoverandCalaismeets"(比喻绝不可能的事),"DOVer"(多佛,英国港口),"Calais"(加来堪国港口),"Indiansummer"(美国某些地区严冬来
临之前的一段很暖和的天气),汉语中的"四合院","八仙桌","轱辘", "碾子","绣球","二胡","旗袍"等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事物在英美国家是没有的,因此,在这些方面的词汇就存在空缺.而英语中的"chocolate", "hamburger","pudding","jacket","nicotine","jeep"等在汉语中至今没有地道的对应词,只好按读音将其分别译为"巧克力","汉堡包","布丁", "茄克衫","尼古丁","吉普车"等.
2.传统价值观念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民族在传统观念上的差异形成
对同一事物不同的观点和价值,因此词义联想和意象存在很大的差异. 例如:中国人把娶媳妇,贺生日(寿)称为"红喜",把老人逝世称为
"白喜".对于没有接触过中国文化的英美人来说,把娶媳妇说成"红喜" 并不费解,英语就把喜庆日称为"red—letterday".但要把上年纪人的逝世也当成一大"喜事",这就令他们感到奇怪了.因此,与英美文化相比,把死人称作"白喜"是中国文化的个性,在英美文化中是存在空缺的.而在英美国家的婚礼中,新娘穿着白色的婚纱,象征着新郎新娘的爱情"纯洁无暇"以及新娘对新郎"忠贞不渝",这是英语中对白色所赋予的蕴意. 因而就有了"whiteday"f吉日),"daysmarkedwithawhitestone"f幸福的日子)的说法,这对许多中国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因为白色在中国多与丧事有关.
3.传统信仰不同宗教文化,可以说是对人类和社会影响最深最广的
一
种文化形态.不同的宗教有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反映出不同的文化
特色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道教以及中国化了的佛教思想为基础的,西方文化则是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合流,两种不同的宗教文化便产生了空缺.
例如:在西方"crownofthorns"(荆棘冠)象征谦卑克己;"Cain"隐),
《圣经》中的人物,引申为"骨肉相残";"Job'scomforter"(约伯的安慰者)
比喻"做吃力不讨好的事"等.这些典故在中国宗教中都没有对等表达, 形成了词汇空缺.同样在汉语中也有许多具有特定内涵的宗教词语.中国人主要信奉佛教和道教,因此有"临时抱佛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看僧面看佛面","借花献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
4.社会背景,历史发展不同,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同.由于英美国家的
发展历史和中国的发展历史不同,因而在各自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历史文化也不同,出现了因历史文化差异产生的词汇空缺.
例如:汉语中有"盘古开天地","嫦娥奔月","女娲补天","牛郎织
女"等传说,其中"盘古,嫦娥,女娲,牛郎,织女"为中国传说中人物,是中
国文化所特有的神.它们所具有的含义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幻象,只存在于中国的语言文化中.而英语中的古希腊罗马神话人物"Zeus"(宙斯), "Apollo"(阿波罗),"Ares"(阿瑞斯),"Prometheus"罗米修斯)等也只能
是西方文化的独特遗产.
二,语义空缺的翻译方法
词汇空缺客观存在的事实使得不少人将其列入不可译的范畴.是
否词汇空缺真的不可译呢?人类不论种族,肤色,国籍,民族如何,人的生理条件,生活需求,思维活动以及感情标准,道德标准总是大致相同的. 正是人类的共性让翻译有了依据和可能.通常可采用以下四种形式:音译,直译,意译,增词译法.
1.音译
原文中的人名,地名以及一些表示新概念的词汇由于在译文语言中
找不到对应的词,可采用音译法介绍到译文语言中去.如:s0fa一沙发, salad一沙拉,gene一基因,Aids一艾滋病,"logic"(逻辑),"tank"(坦克), "
coffee"(咖啡),"chocolate"(巧克力),"pudding"(布丁),"Elizabeth"(伊丽
莎白),"Shakespeare"(莎士比亚),"London"(伦敦)等.
2.直译
一
些生动的,含有浓厚的原文语言,文化特色的词汇和表达法,音
译成译文语言有失其生动,并且音译过多会影响阅读理解,因此可采用直译的方法.如:英译汉"hotdog"(热狗),"blindzone"(盲区),"rightwing" (右翼),armedtotheteeth一武装到牙齿,crocodile'stears一鳄鱼的眼泪. 汉译英"纸老虎"(papertiger),"丢脸"loseface),"京剧"(Beijingopera)等.
3.意译
为了填补语言中的词汇,语义空缺,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
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在英汉词汇空缺上我们较多地采取意译法. 如:"吃闲饭"leadaidlelife,"吃香"beverypopular,"吃得开"_bea favoriteof,"吃不准"benotsure.如:狗头军师ineptadvisor,villainous advisor,狗腿子-+lackey,henchman,spaniel.
4.增词译法
就是在原文基础上添加必要的单词,词组,分句或完整句,从而使
得译文在语法,语言形式上符合译文习惯和在文化背景,词语联想方面与原文一致起来,使得译文与原文在内容,形式和精神等三方面都对等起来.比如,汉语的"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译成"ThisisLikeshowlngoff one'sproficiencywiththeaxebeforeuBanthemastercarpenter."其中,"鲁班"变成了"LuBanthematercarpenter99否则不知道典故的外国读者就会感到茫然."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Thewitofthreecobblers combinedsurpassesthatofZhugeLiangthemastermind."
总结
词汇空缺现象普遍存在于语言之间的交际和翻译中.如果我们不
了解英汉词汇空缺现象,势必会给翻译造成障碍.词汇空缺的研究能培养语感和提高我们的语言分析能力.我们只有深入研究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了解其蕴含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解决它给语际交流和翻译造成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