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

意识、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与时事结合紧密,教学内容变化大,教育对象存在差异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拘一格,综合学生、教材及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特点,让学生在系统的教学中更好地感知外界事物,获得经验。不能“抱着学生走”,而应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通过学生自己的主动活?雍屯纺运伎迹?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一、通过质疑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给学生“满堂灌”,而应给学生以思考的余地,让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充分贯彻布鲁纳的“发现法”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发现规律,从而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如:在传统教学中,多数教师按课文内容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去通读全文,然后再指导学生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但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应更多地贯彻高效课堂理念,让学生先学后教,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让学生熟悉课文,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围绕

思想品德课的三大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去提出问题,寻找与本课有联系的时政热点,然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始终处于思维状态。如:在九年级第五课第二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一课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提出问题。综合起来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

1.中华民族精神的含义、核心、内容、地位、各时期表现如何?(是什么)

2.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何意义和作用?(为什么)

3.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如何做)

在导入新课后,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问题,同时教师又引导学生根据同学的发问,提出自己的观点,说出与本框有联系的时政热点、社会现象等,教师作适时点评。就这样,层层深入,由学生发问,又引导学生解疑。在学生发问中,让学生来了解、分析课文,从而掌握课文内容,悟出其中给予我们的启示。这样,学生完全处在自主学习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通过语言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一般来说,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其思维也较敏捷,虽然两者并不完全相关。但是一件事要通过口头表达出来,首先要通过大脑思考,把它组成文字后再说出来,这个过程

就是思维活动的过程。众所周知,人类的思维之所以与动物的思维有本质的区别,就在于人类不但把语言作为思维变化的主要表达形式,而且通过语言交流加深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或间接认识,促进思维的发展。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正如教育家所说,语言的准确性体现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思维的丰富性,语言的层次连贯性体现思维的逻辑性,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即大脑不进行活动,就无所谓思维。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学生创造“说”(语言表达)的机会,尽量激发学生多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说”。学生有了说的兴趣,才能促使学生动脑,动脑的过程即是思维过程。如:在课文、案例、漫画分析等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自然就不去想课文、案例、漫画等到底说了什么,揭示了什么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等。因此,对于这类教学,教师要进行正面引导,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学生阅读课文、案例,观察漫画等,鼓励学生举手发问、回答问题、抢答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相互交流、共享成果,使学生能够不断处在组织有序的发言状态,最终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初中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但由于他们的思维自觉性、批判性、灵活性、创造性等还存在个性差异,他们还不能自觉地来调节、检查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当遇到问

题时,会本能地开始思考问题,但由于自己思维能力的“本能自信”,总以为自己的思考方式及结论是正确的。事实上,我们的思维活动并不都是科学合理的、结论也不一定完全正确。因此,需要我们对思维过程,结论进行审查,从对自己思维的“本能自信”,转向对自己思维的“自觉质疑”和“仔细审查”,完成自己思维的批判过程,或对他人思维结论的审查,完成对他人思维的批判过程,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组织学生当小老师,互相批改作业,让学生检查别人的做法时,对比自己的做法,通过思维活动,判断结论正确与否。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反驳他人的观点,以锻炼学生思维的自觉性、批判性。

由于思维的灵活性是思维敏捷性、创造性、批判性的前提和保证,正如人们在工作、生活中,易于照章办事,难以开拓创新,就是因为缺乏思维的灵活性。因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题型来促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而不是单纯地做比较呆板的题型,尤其是当今开放式的中考模式――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如果不对学生进行综合性题型训练,就难以适应中考要求。因为考题大多以时政热点作为背景材料来设计问题,问题比较隐性,不会直白发问,因而让有些学生一筹莫展。如“以我国将每年9月30日设为烈士纪念日来弘扬烈士精神等”作为背景材料,让学生说说“烈士精神”

说的是什么精神,其核心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弘扬这种“精神”,如何弘扬这种精神。这就要引导学生先弄清“烈士精神”其实就是“民族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相继回答第二、三、四问,否则,就可能偏离主题,答非所问。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创造性等。如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设计手抄报等以锻炼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良好的教学虽然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但并不能超越或改变其发展规律。我们不能急于求成,搞揠苗组长的教学方式。因为教学的过程是让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无疑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引导、开启学生思维的“窗户”,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自主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最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新世纪所需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