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复习题(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类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足丝:从瓣鳃类足部足丝孔伸出的、以壳基质为主要成分的强韧性硬蛋白纤维束。
瓣鳃纲是利用足丝附着在其它物体上的。
2、不完全壳口和完全壳口
不完全壳口:具有前沟或后沟的壳口称为“不完全壳口”
完全壳口:草食性的种类壳口大多圆滑,无缺刻或沟,称为“完全壳口”
3、嗅检器嗅检器是外套腔或呼吸腔的感觉器,具有嗅觉的作用。
4、晶杆晶杆是一个几丁质的棒状物,它的末端伸入到胃腔中,它能依靠幽门盲囊表面的纤毛,以一定的方向做旋转和挺进运动,对事物进行搅拌;另外,晶杆内含有糖原酶,在胃液作用下可以使晶杆溶解并将糖原酶释放出来,能够消化食物。
5、墨囊乌贼等软体动物体内能分泌黑色汁液地囊状器官,遇到敌害时,即将墨囊内地黑色汁液喷出,使水浑浊借以逃脱。
6、文蛤的“跑流”文蛤常因水温等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有移动的习性(俗称“跑流”)
7、栉孔扇贝的海上过渡与中间育成
海上过渡:当幼苗个体达到2毫米时,可装袋向海上过渡,直至将其培养成商品苗(0.5-1厘米)为止。
贝苗的中间育成又称贝苗暂养,指将壳高0.5厘米的商品苗育成壳高2厘米左右的幼贝的过程。
8、珍珠:在珍珠层内形成。
是珍珠贝、河蚌等的外套膜分泌物包裹着进入外套膜和贝壳之间的异物而形成的。
9、贝类的滤水量、耗氧量、呼吸系数
贝类的滤水量是指
贝类的耗氧量是指贝类呼吸和非生物氧化所消耗溶解氧的数量。
贝类的耗氧量比一般游泳动物低得多,这就造成贝类能高密度分布和养殖的有利条件。
贝类的呼吸系数就是动物单位体重(一般以50公斤为单位)在1小时内排出的二氧化碳与消耗氧的比值。
10、缢蛏的“进埕附着”
在人工养殖过程中,螠蛏苗浮游期结束后即开始下沉附着在人工修筑的苗埕上,这一过程叫螠蛏的“进埕附着”。
11、鲜(干)出肉率和肥满度
出肉率是指软体部湿重占鲜贝湿重的百分比。
出肉率=软体部湿重(或干重)/鲜贝湿重
肥满度是表示贝类软体部肥瘦程度,它既可以作为衡量贝类性腺成熟度的一个指标,也可以作为衡量贝类生长的指标。
肥满度=软体部干重(g)/贝壳干重(g)
12、扇贝的性腺指数是指性腺的湿重占软体部湿重的百分比。
是衡量可单独测量生殖腺的种类的性腺成熟度的一个指标。
扇贝的性腺指数=性腺湿重/软体部湿重
13、贝类的露空时间贝类离水后能维持生命活动的时间,称为“露空时间”。
14、厣:腹足类的后端能分泌出一个角质或石灰质的保护物,称厣。
15、生长线和放射肋
生长线:以壳顶为中心,呈环形。
放射肋:以壳顶为起点向腹缘伸出的放射状条纹。
生长线和放射肋有的相互交织成格状,或呈鳞片状和棘状突起。
有的表面有色彩和花纹。
16、外套痕和外套窦
外套痕:外套膜环肌肌痕。
外套窦:水管肌痕,是外套末端向内弯入的部分。
17、平衡器位于足部的足神经节附近,司平衡作用。
18、瓣鳃纲贝壳的方位
(1)壳顶到两端的距离,长者为后端。
(2)有外韧带的一端为后端。
(3)有外套窦的一端为后端。
(4)有1个闭壳肌痕的,则所在端为后端。
(5)有2个闭壳肌痕的,则较大一个所大端为后端。
前后端确定后,壳顶向上,壳的前端向前,左侧者为左壳,右侧者为右壳。
19、齿舌贝类口腔底部的角质齿状咀嚼器,齿式为3.1.3,头足纲的齿舌,除了锉碎食物外,还有推进食物的功能。
20、本鳃通常指软体动物中由外套腔内面的上皮伸张而成的鳃。
大部分腹足类的呼吸作用是通过本鳃完成的。
本鳃位于外套腔中,基本上分为2种形式:楯鳃型,即在鳃的中轴两侧对生有许多小鳃叶,呈羽毛状;栉鳃型,即仅仅在鳃轴的一侧列生鳃叶。
四、问答题:
1、试述缢蛏半人工采苗场的条件和半人工采苗的方法?
答:采苗场的选择
地形:风浪较小,潮流通畅(蛏苗埕流速在10-40cm/S),地形平坦略带倾斜,有淡水注入的软泥和粉沙混合的海涂内湾,湾口小,下风头。
潮区:选择在中潮区地带,以中、高潮区交界处港道两侧为佳,浸水时间以5-7h为宜。
比重:海水比重在1.005-1.022均适宜蛏苗生长,比重偏低生长较快,比重提高到1.025以上仍能存活。
种源:有大量自然亲贝分布或预留有充足的亲贝资源。
整畦(整滩)采苗:
一、在自然界,埋栖贝类在由浮游生活转到埋栖生活中间需要附着在沙砾、碎壳上。
因此,在有埋栖型贝类幼虫分布的海区,进行半人工采苗时,必须将潮区滩涂耙松,整畦(整滩)采苗,软泥底质需投放一层沙以利于即将附着的幼虫分泌足丝抛锚附着。
底质松软也有利于幼贝钻穴埋栖。
在附苗季节,应严密封滩,避免践踏。
二、蛏苗埕的修整,工序有挖沟、筑堤、耙埕(深20-30cm),使蛏苗埕呈一定形状,如埕苗坪、蛏苗窝、蛏苗畦。
三、在附苗前1-2天进行平畦(平畦是将苗埕表面土壤压实、抹光,使埕面光滑、稳定,有利于蛏苗的附着生长。
太早平畦,苗埕经风吹雨淋日晒,底质变硬或先附上其它生物,不利于蛏苗的附着;太晚平畦,则误过蛏苗附着期,附苗量减少)。
四、根据缢蛏繁殖规律和蛏苗喜欢附着在新土上的习性,准确地掌握蛏苗进埕附着日期,及时进行平畦采苗,是提高附苗量的关键。
五、亲蛏精卵排放检查:繁殖季节开始,定时、定点、定量取样观察亲蛏生殖腺排放情况。
在通常情况下,第一、第二次产卵前,几乎100%的亲蛏生殖腺完全处于丰满的状态,一旦发现其生殖腺突然变瘦时,即产卵了。
六、幼虫的发育与数量变动规律的观察:在发现亲蛏产卵第二天,每天在满潮时定点、定量用浮游生物网过滤表层海水,观察浮游幼虫发育及数量变动
七、稚贝附着情况的观察:当发现浮游幼虫大量减少时,每天定点、定量刮土观察稚
贝附着情况。
也可以用筛绢布做的附苗器放在苗埕上,经一潮水后将筛绢布上的稚贝洗出,鉴别,定量,测定大小。
八、发出平畦预报:根据以上掌握的情况,结合海况及气象因子,参考历年经验,进行苗情分析,发出预报。
2、蛤虾混养或虾蛤轮养有什么优势?实际操作中应注意些什么?
答:虾贝混养的原理是通过对虾与贝类生理、生态的不同进行养殖,利用贝类滤食特点,充分利用虾类残饵、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及微型病原体,有利于调节生态平衡,促进各品种生长,提高和净化水质,达到互利共生的目的,从而提高水域生产力,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实际操作中应注意:
①投饵不宜在蛤埕上方水面,以免蛤苗受对虾损害,影响生长和成活。
②对虾收捕时,蛤埕干露时间不宜过长,以防暴晒死亡,收虾尽量在阴天或晚上,收蛤不宜连水作业。
3、皱纹盘鲍苗种生产为什么要采取人工促熟生产?
答:皱纹盘鲍的自然繁殖季节在7月中旬-8月中旬,若在繁殖期从海上采捕自然成熟的亲鲍进行育苗,则苗种生产不能保证。
原因有四点:(1)该时期由于天气、海况变化,可能无法从海上捕到亲鲍;(2)由于在繁殖敏感期,亲鲍对环境变动的适应能力弱;(3)7-8月水温超过20℃,下沉变态后的幼虫的主要饵料——底栖硅藻繁殖缓慢,并且容易老化;(4)当年育成的稚鲍个体太小,抵抗力弱,越冬死亡率很高。
所以,在实际生产中,采取亲鲍人工促熟生产的方法。
4、贝类分为几个纲?主要养殖贝类的所处的纲的特点?举例说明。
答:贝类分为七类:
A.无板纲
B.多板纲
C.单板纲
D.瓣鳃纲
E.掘足纲
F.腹足纲
G.头足纲
牡蛎、扇贝、蛤仔、贻贝、缢蛏、蚶、珠母贝、文蛤、河蚌:都属于瓣鳃纲,
瓣鳃纲的特点是:
1)双壳类:体侧扁,两侧对称,具两片贝壳。
2)无头类:头部退化,无触角、眼、齿舌、颚片等头部器官
3)斧足类:身体腹面有侧扁而呈斧状的足。
4)瓣鳃类:在外套腔内有瓣状的鳃。
5)心脏由一心室、二心耳构成,心室常被直肠穿过。
6)肾1对,一端开口于围心腔,另一端开口于外套腔。
7)神经系统简单,由脑、足和侧脏三对神经节构成。
8)一般雌雄异体。
发育经过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期,淡水蚌类还有钩介幼虫期。
鲍、东风螺:属于腹足纲,特点是:
1)贝壳1个,螺旋形,称单壳类、螺类。
2)身体分头、足和内脏囊。
3)头部发达,具1-2对触角,口腔内有齿舌。
4)足部发达,位于身体的腹面,又称腹足类。
5)内脏囊由于在发生期间经过旋转,故左右不对称。
6)心脏位于身体的背侧,有1心室、1或2个心耳。
7)神经系统由脑、足、脏和胃肠神经节组成。
8)发生经过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
5、养殖贝类性腺成熟度的判断?
答:①肉眼观察剥开亲贝瓣鳃纲,成熟的生殖腺明显丰满,几乎布满整个内脏块表面,覆盖消化腺与中肠。
②载玻片观察取雌贝的生殖腺于载玻片上,滴水后成熟卵子即行分散,呈游离颗粒状。
③显微镜观察成熟的精子游动活泼,成熟的卵子呈圆形或近圆形,且卵膜均匀。
课件:宏观上,可以通过性腺覆盖内脏块表面的程度或性腺在外套膜中出现的部位以及性腺指数来判断。
1.如果性腺全部遮盖了褐色的消化腺,则证明性腺发育较好,如牡蛎。
2.若在外套膜中有明显性腺分布的种类如贻贝其外套膜全部为性腺充满则证明发育较好。
3.对于扇贝来说,性腺比较集中分布在腹嵴上,因此可以通过性腺指数判断,性腺指数达最高则证明性腺发育较好。
微观上,可以检查精卵成熟度。
借助显微镜检查生殖细胞成熟程度,从性腺中吸取一点物质放在载玻片上,并加海水一滴,在镜下观察卵子的大小和形状,营养物质积累情况,卵核大小及透明程度等。
6、如何进行海产贝类的资源增殖?
答:一、为贝类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二、实施敌害生物的防治措施
三、增养殖水域的环境保护
7、海产贝类对海水理化环境有什么要求?
答:(一)潮汐、波浪和海流
潮汐、波浪和海流是良好滩涂创造者之一。
由于它们的不停地运动,构成了各种各样的滩涂底质,为贝类的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
潮汐、波浪和海流可以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氧气和饵料,促使底层营养物质上升,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有利于贝类的生长。
(二)温度
根据贝类对温度适应范围的能力不同,将它分成狭温性和广温性两类。
一般说来生活在潮间带和沿岸性的贝类多系广温性,生活在外海区和只分布于热带、寒带性的贝类多系狭温性。
例如生活在潮间带的泥蚶、褶牡蛎、近江牡蛎、缢蛏、蛤仔以及许多螺类,对温度适应能力较强,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属于广温性的种类。
生活在浅海区及寒带性和热带性的种类如栉孔扇贝,皱纹盘鲍以及翡翠贻贝、珍珠贝和杂色鲍等,均系狭温性种类,对温度变化适应能力较弱,前二种对高温适应能力较窄,自然分布于北方,后三种对低温适应能力较窄,自然分布于南方。
(三)盐度
贝类是变压动物,因此在不同盐度环境下生长的贝类,其渗透压是不同的,根据贝类适应盐度范围的大小与强弱,可以将贝类分成狭盐性种类与广盐性的种类。
密鳞牡蛎、扇贝和鲍等,仅分布于盐度较高的海区称之为狭盐性种类;蛤仔、褶牡蛎等,则适应范围较广,称之为广盐性种类。
各种贝类对盐度的变化也有最高、最低和最适范围。
超出其适应范围,影响贝类的正常代谢的进行。
(四)营养盐
营养盐是海水中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必须物质。
浮游植物又是多种贝类的饵料基础,因
此,海中营养盐的多寡间接地影响贝类的生长与繁殖。
贝类也可以直接利用盐类,它通过外套膜,鳃直接吸收,如贝类需要多量的钙,光靠饵料供应钙的来源是不够的,它们便通过直接吸收途径获得。
(五)水质
海水是一个复杂的溶液,可根据其化学组分含量多少和对生物影响程度,大致又可划分为下列几种:
常量元素(如氯、钠、镁等)。
营养元素(氮,磷、硅以及铁、锰、钼等)
微量元素(镍、钒、碘、钼、银等)
溶解气体(氧、氮、二氧化碳等)
氢离子和有机物质(悬浮性的有机物及水溶性的有机物等)。
1、酸碱性(pH)
海水一般呈弱碱性。
其pH值在7.5—8.6之间,外海通常在7.9—8.2之间。
在异常情况下,工业污染的海水,使海水酸碱性失去常态,因而贝类的正常代谢受到破坏,产生严重的影响。
杂色蛤仔在pH 4以下或者9.5以上的海水中,不到两周便全部死亡。
2、溶解氧
水中含有足够的溶解氧,可以促使有机物质的氧化分解,也可以给贝类带来有利的呼吸条件。
各种贝类的耗氧量是不同的,为保证新陈代谢,繁殖、生长的正常进行,溶解氧必须得到满足。
一般说贝类比鱼类对缺氧的抵抗力大,特别是长牡蛎,在无氧情况下还能生存二周。
贝类的耗氧量比一般游泳动物低得多,这就造成贝类能高密度分布和养殖的有利条件。
3、硫化氢(H2S)
硫化氢大量存在的水域,可以成为所有贝类的不分布区。
硫化氢的浓度达0.77ppm时,牡蛎的呼吸完全停止
三、底质
不同底质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贝类,而不同类型的贝类对底质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底质也是选择贝类养殖场重要条件之一。
如蛤仔和文蛤喜居泥砂滩涂,缢蛏和泥蚶生活于泥质滩涂。
扇贝自然分布的海区优良场所底质一般是砂、砾和混杂贝壳等人颗粒沉积物,鲍和某些螺类则通常生活于岩礁底。
同种贝类的不同生活时期对底质要求也不同,如泥蚶、蛤仔等的幼虫在结束它们的浮游生活之后,便利用足丝附着在砂粒上,若遇到纯软泥底质就不易附着。
8、什么是“单体牡蛎”?单体牡蛎的培育方法?
答:单体牡蛎是指游离的、无固着基的牡蛎。
单体牡蛎的培育方法:
一、亲贝的选择褶牡蛎1-2龄,提倡5-6厘米。
大连湾牡蛎和近江牡蛎2-3龄,体长10厘米以上。
太平洋牡蛎2—3龄,9—10厘米以上。
亲贝蓄养方式可采用浮动网箱或网笼式吊养,每立方米水体可蓄养50—60个;牡蛎雌雄外形或性腺颜色均难分辨,只好混合蓄养。
二、采卵
1、自然排放
2、诱导排放
3、解剖取卵
三、幼虫培育
幼虫培育中的管理工作如换水、投饵、除害、倒池、清底、充气与搅动、加抗菌素、控制适宜的环境条件、观测幼虫生长以及水质分析等基本同贝类人工育苗常规管理内容。
四、单体牡蛎的形成是在牡蛎幼虫出现眼点即具有变态能力时,对其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使
之成为单个的游离的牡蛎。
一般多采用下列三种方法:
1、肾上腺素(EPl)和去甲肾上腺素(NE)处理法
2、颗粒固着基采苗法
3、先固着后脱基法
9、贝类人工育苗中使用紫外线照射海水催产的原理?一般的使用剂量及制备紫外线照射海
水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
答:紫外线照射海水催产原理:紫外线照射过的海水,可分解生成供氧体,即H2O2,因而有大量的原子态氧产生。
这些原子态的氧,可激活贝类性腺中的前列腺素环氧酶,从而引起排放精、卵。
有效照射剂量:300-500毫瓦/h·L水
注意:紫外线波长短,穿透率低,一次照射用水不可太深;紫外线对眼睛和皮肤有强烈刺激作用,操作时注意防护,佩戴防护眼镜,要求制备紫外线的水槽不透光,并且在水槽上层用黑布遮盖。
10、简述栉孔扇贝的发生特点?
答:一、性别与性比:
栉孔扇贝为雌雄异体,在性腺未成熟或非繁殖季节,雌雄性腺宏观上完全相同,呈无色半透明状,在繁殖季节性腺特别肥满,雌雄性腺颜色完全不同,通过性腺颜色来辨别雌雄
二、繁殖年龄:
栉孔扇贝一般满一龄开始成熟,它的生物学最小型为壳高1.8cm。
三、繁殖季节
在山东,栉孔扇贝繁殖季节为5月初至6月中,8月中至10月初,繁殖水温为16-22℃;在辽宁,栉孔扇贝繁殖季节为5月中至7月中,繁殖水温为16-22℃。
四、繁殖方式
雄性个体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所以排精常先于排卵。
由于精子在水中出现,也能诱导雌性扇贝产卵。
扇贝在产卵排精前,将双壳张开至最大限度,外套膜尽力舒张并作波浪式摆动,外套膜触手向外伸出进行充分蠕动,在后耳部的外套膜舒张尤为显著。
外套膜全部翻出于壳外,显示十分华丽动的景象。
雌性扇贝在产卵时,左右两壳急剧开闭,使外套膜中的海水骤然排出,大量的卵便从后耳的下方随水流猛涌而出。
雄性个体排精也由同一个地方排出,精液喷出时,起初在海水中形成一条细烟状,以后逐渐散开。
五、产卵量
扇贝具有较强的繁殖力,怀卵量与产卵量很大。
第一次产卵或排精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可继续产卵或排精,但以第一次产卵最多。
栉孔扇贝产卵量为200-300万粒。
11、池塘养殖中常用的消毒药物及用法用量?
答:消毒剂
1. 福尔马林(>36%甲醛):能使蛋白质变性,对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均有良好的杀灭作用。
遍洒(15-30ppm);浸泡(250ppm, 30min-1h)
2. 漂白粉:为次氯酸钙、氯化钙和氢氧化钙的混合物,有效含氯量25-35%,在酸性环境中杀菌作用强,在碱性环境中作用弱,暴露空气中易吸水和CO2而失效。
防治(1ppm);清池(30-50ppm)
3. 漂白精:为次氯酸钙,有效含氯量为60-70%,消毒力较漂白粉大2-3
倍。
防治(0.3-0.5ppm)、带水清池(10-20ppm)
4. 二氯异氰尿酸钠(优氯净):新型高效消毒剂,对细菌、病毒、真菌孢子均有强作用,有效含氯量60%,性质稳定。
防治(0.3-0.5ppm)
5. 三氯异氰尿酸:极强的氧化剂,具有高效、广谱、安全等特点,对球虫卵囊也有一定杀灭作用,有效含氯量85%以上。
防治(0.3-0.4ppm);清池(10ppm)
6. 强氯精:为漂白粉、鱼安和三氯异氰尿酸的混合物,有效含氯85%以上,为新型高效杀菌消毒剂,防治(0.2-0.4ppm);清池(10ppm)
7. 高锰酸钾:强氧化剂,遇有机物即释放初生态氧而呈强杀菌力
浸泡(20-40ppm,15min-1h);全池泼洒(0.2-2ppm)石灰类
1. 生石灰:为氧化钙CaO,其10%水溶液pH值为12左右;
2. 熟石灰:为氢氧化钙Ca(OH)2,其10%水溶液pH值为11左右;
3. 沸石粉:主要成分为CaCO3、Al2SiO3、Al2O3、Fe2O3和MgO等成分,其10%水溶液pH值为9左右;
4. 白云石粉:主要成分为CaMg(CO3)2,其10%水溶液pH值为9-10
12、泥螺养成中的死亡现象及对策?
答:养成中的死亡现象:
一.苗种放养后,苗种不能潜泥而被潮水冲走。
二、梅雨季节(4至5月份),泥螺出现软体部翻转,呈假死状,最终死亡或被潮水冲走;或者泥螺受淡水刺激,竭力往泥里钻,最终不能再爬出涂面而死于泥中。
三、起捕季节(5月底至6月),一方面滩涂泥油变少,另一方面涂面温度上升,还有就是繁殖后自然消亡。
死亡原因分析:
苗种质量差:采捕野生苗的商贩采用药物(碳酸氢铵、尿素等)喷洒涂面,方便苗种采捕,但苗种体质受损,活力差;泥螺苗商贩采用淡水浸泡,以求苗吸水后增重而增收益,也直接影响苗的活力。
养殖过程中操作不当:用药量大;盲目追求高密度放养;放苗前不清涂、翻耕。
对策:放苗前清涂、翻涂、晒涂;
把好苗种质量关;
控制放苗密度(苗种规格8000-20000粒/kg,每亩放养3-4kg);
养成过程中控制用药。
13、什么是文蛤的“跑流”?文蛤海区养成中,应采取什么防逃措施?
答:文蛤有向木桩四周移动或养殖环境不适应时冒出滩面,随潮流移动至环境条件适宜处再次穴居的习性,俗称“跑流”。
防逃措施:一、选择优良的养殖场地,使之不迁移或少迁移,这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二、设置防逃设施。
防逃设施:
1)拉绳在埕地上打桩,采用棋盘式拉绳,或沿着埕地下方离埕面5-10cm平行拉绳数条,
以破坏文蛤黏液带和黏液囊。
2)拦网用尼龙网或聚乙烯网分层围于埕地外向的中下部,网目分别为1-1.5cm,网高
60cm,用桩固定。
3)插树枝在埕地外离围埕2-3cm的滩上密插红树枝或小竹枝。
4)挖沟在埕地外围挖一条宽1m,深30-40cm的防逃沟。
14、什么是缢蛏的“进埕附着”?缢蛏海区采苗为什么要进行平畦操作?
答:在人工养殖过程中,螠蛏苗浮游期结束后即开始下沉附着在人工修筑的苗埕上,这一过程叫螠蛏的“进埕附着”。
平畦是将苗埕表面土壤压实、抹光,使埕面光滑、稳定,有利于蛏苗的附着生长。
在附苗的半个月时间内,每隔1天,在潮水刚退出涂面时,用推棍在塘内涂面上轻轻地往返推2次,划破表土,使涂面保持湿润,有利于涨潮时潮水进塘后缢蛏苗的停留附着。
15、影响牡蛎幼虫固着变态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五、综述题:
1、试述皱纹盘鲍的养殖原理与养殖技术
答:浮筏式养殖
1海域选择:浮筏养鲍海域应选择泥砂、砂泥或泥质底质。
水深10-20m,水流畅通,水质清洁,沿岸水域大量生长野生藻类,无工业污染,无大量淡水和生活污水流人,冬季无结冰或浮冰现象,夏季水温在27℃以下,不受或很少受台风影响。
2养殖器材:浮筏养鲍器材主要包括浮筏、吊绳、网笼等。
北方养鲍企业多采用柔性组合式鲍鱼养殖网笼,特点是容量大,组合合理,透水性好,便于操作。
3养殖水层及密度:
3.l养殖水层:养殖水层可因地而异,一般设定在8-10m为宜。
水层过浅,易受风浪影响,不利于鲍鱼的摄食和生长,过深不便于日常管理。
网笼底部不可接触海底。
3.2养殖密度:投放鲍苗的规格一般应在1.5cm以上,养殖密度依同笼大小、鲍鱼规格的不同而异。
以12格同笼为例,一般l-2cm鲍苗放养4000-8000枚/笼,3-4cm鲍鱼放养1000-4000枚/笼,投苗时间最好选择在鲍鱼快速生长期(水温15℃左右)的前期,以利于投放鲍苗的成活和生长。
4饲养普理:
4.l投饵:投喂工作是整个饲养的关键。
浮筏养鲍投喂饵料主要有鲜活海藻类及其冻品、人工配合饵料等。
投喂鲜活海藻类(如海带等)有利于鲍鱼的成活和生长,在其缺乏的时期可投喂配饵或鲜活藻类的冻品。
投喂周期视饲养水温而定,一般在4-12天左右,投喂量根据鲍鱼大小、摄食情况进行调整。
以3-4cm鲍苗为例,在水温10℃时,投喂周期在7天左右,鲜活饵料的投喂量(湿重)近似于鲍鱼的重量,配饵的投喂量为鲍鱼重量的10%-15%;在水温15℃时,可保持投喂量不变,而将投喂周期缩短l-2天。
4.2日常检查及清污:主要是检查台筏及网笼的安全性、有无跑鲍现象等。
并应及时清除鲍笼内的浮泥、杂藻及部分附着在笼片与网衣上的敌害。
此项工作可单独进行,亦可结合投喂进行。
4.3调整密度:同规格鲍鱼经一段时间养殖之后,大小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差异;同时鲍壳上、鲍笼内会附着各种敌害生物。
为利于鲍鱼的成活和生长,便于海上管理、成品收获等,须及时进行密度调整,并对附着性敌害进行彻底清理。
此项工作应结合养殖海区敌害生物的附着情况,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一般一年讲行1—2次。
操作方法;将笼养鲍鱼自海上取回后,用3%-5%酒精麻醉、剥离后,进行清污、分选规格,计量后重新装笼放回海上饲养。
5敌害、病害防治:
5.1敌害:鲍鱼笼内几乎不存在掠食性敌害,主要为附着性敌害,北方地区的附着性敌害生物主要有贻贝、牡螨、苔薛虫等。
其危害是与鲍争夺生存空间,妨碍鲍正常运动。
摄食和生长,影响笼内、外水流交换等。
附着在笼片上的少量敌害可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清理,对大量附着的敌害可结合分笼进行彻底清除。
5.2病害:主要有细菌病、真菌病、气泡病等,其中以暴发性弧菌病危害最大。
防治方法:可用100-200ppm的氯霉素连续浴3-5天,即可达到控制发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