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期望理论,管理者在进行激励时应该处理好哪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期望理论的概念及内涵

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是由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Victor H.Vroom)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来的激励理论。期望理论是以三个因素反映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的,要激励员工,就必须让员工明确:(1)工作能提供给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

(2)他们欲求的东西是和绩效联系在一起的;(3)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提高他们的绩效。

弗鲁姆认为,人们采取某项行动的动力或激励力取决于其对行动结果的价值评价和预期达成该结果可能性的估计。换言之,激励力的大小取决于该行动所能达成目标并能导致某种结果的全部预期价值乘以他认为达成该目标并得到某种结果的期望概率。用公式可以表示为:M = ∑ V × E

M 表示激发力量,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V 表示效价,是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同一目标,由于各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需求不同,其需要的目标价值也就不同。同一个目标对每一个人可能有三种效价:正、零、负。如果个人喜欢其可得的结果,则为正效价;如果个人漠视其结果,则为零值;如果不喜欢其可得的结果,则为负效价。效价越高,激励力量就越大。

E 是期望值,是人们根据过去经验判断自己达到某种目标或满足需要的可能性是大还是小,即能够达到目标的主观概率。目标价值大小直接反映人的需要动机强弱,期望概率反映人实现需要和动机的信心强弱。弗鲁姆认为,人总是渴求满足一定的需要并设法达到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在尚未实现时,表现为一种期望,期望的概念就是指一个人根据以往的能力和经验,在一定的时间里希望达到目标或满足需要的一种心理活动。

二、运用期望理论,管理者在进行激励时应该处理好的关系

第一:处理好努力与绩效的关系。

努力工作带来一定工作绩效的可能性,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人能否通过努力实现特定的工作绩效,另一方面个人通过努力实现的工作绩效能否得到客观的评估。它的影响因素有:能力、态度等个人特征;管理者的态度、鼓励;

组织给予个人的机会以及组织的员工绩效评估体系。

简单地说,个人绩效=F(实际绩效)=F(个人特征×激励×机会),其中F表示绩效评估体系,通过F的作用,把员工的绩效用可识别的符号、数字等表示出来。因此,为确保个人努力工作,实现特定绩效,组织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员工掌握与特定工作有关的技能,增强其完成工作的信心。这个工作在绩效计划阶段,通过对完成工作任务需要的技能分析完成。

2、管理者与员工要多沟通,了解他们的忧虑,给予员工工作上的支持,对他们进行鼓励。在绩效实施阶段,与员工进行持续的绩效沟通,预防或解决工作期间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帮助员工更好的完成绩效计划,起到加强激励的作用。

3、向员工展示组织科学有效的、公正的、客观明确的员工绩效评估体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在绩效计划阶段鼓励并授权员工参与绩效计划的制定,对员工在绩效考核周期内要做什么、需要做到什么程度、为什么做、何时应做完、员工的权限等问题进行探讨,以促进相互理解并达成协议。(2)绩效指标设置要科学、合理、符合不同岗位特征,同时又要有一定的可比性,以确保公正、公平,让每个员工都受到鼓励。(3)建立多样性指向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多样性的指标就是满足多样性的需求,让每个人都有获得奖励、成为最佳的机会。只有这样,每个人在自己各个成长阶段才能找到契合自己的目标,使目标产生强大的激励力。(4)合理的、有一定难度且被员工认同的目标,同时目标要可衡量、可达成。根据组织目标,明确期望出现的员工行为。(5)在绩效评估阶段,管理者和员工应使用既定的、合理的评价方法与衡量技术,公正、科学地评价员工的工作绩效。对工作业绩的准确评估,能强化对未来的激励价值,对人员能力提升也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处理好绩效与奖励的关系。

这是指个体经过努力取得良好工作绩效所带来的对绩效的奖赏性回报的期望。许多员工认为在他们的工作中绩效-奖励的关系并不明确,原因在于,除了绩效,组织还奖励其他许多东西,比如,当员工的工资分配是基于资历、合作性、职位等因素时,员工可能会认为绩效-奖励的关系是弱的,进而会降低激励水平。因此组织应该向员工作出针对绩效奖励的承诺。

1、完善绩效管理制度,为绩效-奖励的关系提供明确的制度保障。

2、的组织绩效文化,体现为设计浮动的薪酬支付制度以及奖励组织期望的绩效,报酬与绩效挂钩,主要依据贡献进行分配。

3、结果——效价关系。任何结果对个体的激励强度,取决于个体对结果的评价。根据这一原理,在绩效管理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发现员工重视的报酬或奖励是什么,通过绩效计划与绩效反馈面谈和持续的绩效沟通,管理者要注重了解下属的期望和他们最看重的奖励。

(2)个性化的奖励,反映不同个体的不同需要。绩效考核的结果可应用于员工的薪酬体系设计,也可用于晋升,奖金的确定,还可以是个人的培训发展计划的制定。但是不同人对于这些奖励的评价是不同的,因此企业应该最大可能的实施个性化的绩效结果应用,这样可以提高他们对结果的效价。

(3)多样化的奖励,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内在报酬与外在报酬并重。由于精神奖励的低成本性,组织应更加注重精神奖励和内在报酬。更多的运用授权、员工参与、上级表扬、荣誉称号。还可通过设计工作,实现工作扩大化和丰富化,让员工通过工作满足自己的需要。

(4)加强沟通、利用情感管理,提高员工对组织的归属感,进而增加对特定结果的效价。对于企业有限的奖励资源来说,完全做到个性化的奖励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注意与员工的绩效反馈和沟通,最大限度的给予员工支持,特别是管理者对下属的情感支持,形成相互理解。

(5)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相结合。当一个绩效管理周期结束后,不仅要奖励本周期表现优秀的行为,还要为有潜力的员工设置长激励方案,为组织发展作人才储备。

第三:奖励与个人需求的关系。

奖励什么要适合各种人的不同需求,要考虑效价。要采取多种形式的奖励,满足各种需求,最大限度的挖掘人的潜力,最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设计多种奖励方案,有利于形成复合式效价结构,满足多重需求。奖励必须随个人的工作绩效而定,只贡献不奖励会降低人的积极性,奖励不当也会使人产生不公平感;同时因人的不同需求,应采取多种奖励方式,才能收到较大的奖励效果。

总之,只有充分理解期望理论的诱导因素,才可以更好的将期望理论应用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