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期末考核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诂学》期末考核试题
1、请简述本课程所学的训诂方法有哪些,并举例说明。
答:训诂方法是训诂学的基本研究课题之一,关于训诂方法的定称、分类及其具体内容,我国训诂学界众说纷纭。针对本课程所学而言,我们采用的是郭芹纳《训诂学》,不同于郭在贻《训诂学》提出的“据古训、破假借、考异文、辩字形、通语互训、推原法、审文例、因声求义、界义、探语源”训诂方法;本课程所学的训诂方法是包括训释词义方式和解说词义的方式两个方面。因此我认为本课程的诂学方法有:因形求义、因声求义、因文求义、直训、义界和描述、反训、递训、互训。
(一)训释词义的主要方法有因形求义、因声求义、因文求义。
①因形求义又称形训,用字形说明其来源和意义,从传统“六书”的角度来看,象形、指示、会意这一类表形字是形训运用的代表。汉语是记录汉字的符号,是形、音、义三者的统一体。早期的汉字多是根据意义来绘形的,为的是达到汉字的形体与其意义的统一。记录汉语的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因形求义所依据的字形是古汉字,它是通过分析汉字形体结构来探寻汉字的本义,综合分析、考察其引申义和假借义。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阐述“字形之本始,字音、字义之所以然”的专著,也是我们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以考求本义的重要工具书,可以说是形训的专著,它对于字形的说解都是为了解释该字的意义的。比如:
《说文·贝部》:“赞,见也。从贝从先先。”
《说文·手部》:“掉,摇也。从手,卓声。”
《说文·页部》:“题,额也。”
如“小土为尘”,说明“尘”字的意思是“小土”,这个简体字也是由此产生。再如《左转·宣公十五年》:夫文,止戈为武。
②因声求义是指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训释词义,是根据词与词之间的声音关系推求被解释词的意义,又称为声训。声训,用声音相似意义相同的字解释,如:
《说文》:“衣,依也”,说明这个“衣”在古书中是当作“依”的意思。
《周易·说卦》:“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撰,入也。坎,陷也。离,丽也。兑,说也。”
③因文求义,又称义训,不借助字音或者字形,而是分析文句本身所表示的意思,如“明明、斤斤,察也”,是说“明明”、“斤斤”的意思是“察”。《荀子·解蔽》:“厚颜而忍诟”。“诟”当训为“耻”。
以上是训释词义的三种训诂方法,在训释词义我们不但需要科学的方法,同时也需要有科学的原则作为指导。我们要树立历史的观点,以敏锐的目光去观察古今词义的细微变化;要遵循语言的社会性原则。
(二)解说词义的方式:直训、义界、描述、递训和譬况等。
④直训,是用一个同义词或近义词直接解释另外一个词。如“老,考也”;“考,老也”。《尔雅·释言》:“弄,玩也。”
⑤义界,又叫界说,是用下定义的方式解说词义。如《说文·口部》:“口,人之所言、食也。”
⑥描述。运用语言对所释的事物加以描写叙述的方式来说明词义的一种方法。《说文·犬部》:“狼,似犬,锐头,白颊,高前,广后。”
⑦譬况,通过人们熟悉的事物进行表述。《辞海》:“红:火、血等颜色。”
⑧由反知正,反训,古代有的词和现代意义相反,需要用反义词注释,如“乱而敬,乱,治也”,说明这个“乱”字,在此处作“治”的意思。
⑨递训,用几个词连续解释,如“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说明这个“庸”字用声训是从“用”字来的,但意思实际是“得”的意思。
2、求语源是因声求义的重要作用。它不外乎系联同声母的字与辗转系联音同、音近的字两个途径,请分别举例说明这两种方法。
答:求语源是因声求义的重要作用之一。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就多次运用了说明语源的方法来解说词语得义的缘由。如:“《说文·馬部》: 騢:馬赤白雜毛。从馬叚聲。謂色似鰕魚也。”“《说文·毛部》:以毳為@,色如虋。虋,禾之赤苗也。”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一书中也反复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进一步解释诸多词语的音义关系。如:“《说文·金部》: 鋻:剛也。从金臤聲。”段玉裁注:“坚者,土之坚;鋻者,金之坚。”
根据声音的线索推求事物的得名之原,这就是所谓的“推源”。其方法和步骤不外乎以下两种:系联同声母的字与辗转系联音同、音近的字两个途径。
①系联同声母的字以求其源。
如《说文》:“仜,大腹也。从人,工声。读若红”。《说文》:“鸿,鸿鹄也,从鸟,江声”。户公切。《广韵》:“叿叿,市人声。”呼东切。经过这样一组系联,就能找到这一组字的共同点。
②辗转系联音同、音近的字。
在考察同源字的时候,还必须摆脱汉字形体的束缚,严格按照声音的线索,辗转系联音同、音近而又意义相同、相同的字,来确定它们的同源关系。
如《说文·次部》:“盗,私立物也。”《广韵·候韵》:“偷,盗也。”“佻,盗也。”盗、佻、偷三字形体各异,但在声音上却又联系,盗为宵部,定母;佻为宵部,透母;偷为候部,透母。不难看出这三个字是同源关系。
总之,在求语源时,不仅要充分利用词的本意和引申义,还要充分利用声训和义训的材料,通过音、义两个方面去考求其同源关系。
3、请谈谈清代说文学四大家的著述及其特点。
答:说文学四大家指的是清代研究许慎《说文解字》的四位大家:段玉裁、桂馥、王筠和朱骏声。其主要着作分别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释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①《说文解字注》段注的主要特点是:比勘二徐(徐铉、徐锴)本,刊正传写和刻本的谬误。阐明许书着作的体例。引证经传古籍,解释许说,推求许说所本。在许慎训解之外,说明字义的引申和变迁;指出字有古今,义也有古今。阐发音与义之间的关系,根据谐声声符说明音义相通之理。
②《说文通训定声》,清代朱骏声编著。“说文”、“通训”、“定声"三者既是全书的基本内容,也是全书的编著体例。《说文通训定声》凡18卷,是一部按古韵部改编《说文解字》的书。全书以谐声声符为纲,按音分别归属古韵十八部。同从一声符孳衍的字都联缀在一起,秩然有序。每字之下,先释《说文》本训,引群书古注为证,即所谓说文;次陈述字的引伸义和因文字假借而产生的假借义,即所谓通训;最后举出上古韵文中的用韵来证明古音,凡同韵相押叫做古韵,邻韵相押叫做转音,阐明字音,即所谓定声。
③《说文释例》二十卷,清王筠撰。《说文释例》共二十卷,分四十多种条例来探索《说文》的体例和文字学规律。《说文释例》不乏精义,贯穿通达,博大精深,辞尚体要。王筠闡發重文的主要方法有“音義並同”和“形體遞增”。
④《说文解字义证》引群书用字之例来证许慎原著,罗列古籍而不下己意,分肌擘理、脉络贯通。对于所引文献,前说未尽则以后说补苴之;前说有误则以后说辨证之。凡所称引皆有次第,取足达许说而止。引据虽繁,条理自密。桂馥《义证》贯通字用,因为这部《义证》对于历代用字的实例搜括完备,且按时代排列,几乎可以算是一部“汉字字用史”。
4、请结合具体例证,谈谈高邮王氏四种的训诂学成就。
答:“高邮王氏四种”是指清代音韵训诂学家、江苏高邮王念孙(字怀祖、号石臞、1744-1832)所撰的《广雅疏证》、《读书杂志》,和清代训诂学家、江苏高邮王引之(字伯申、号曼卿、1766-1834)所著的《经传释词》、《经义述闻》四部训诂学经典著作。
这四种书皆可视为父子合璧之著。后来江苏古籍出版社又出版上虞罗氏辑本《高邮王氏遗书》,与上述四种合称《高邮王氏五种》。
①在训诂学方面,《广雅疏证》的成就无与伦比。近代国学大师黄侃先生认为《广雅疏证》在《高邮王氏四种》中最为精密,“其发明以声音穿串训诂之法,则继往开来,成小学中不祧之祖。”
②《经义述闻》在纠正前人的误释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汉唐以来,未有其比。阮元《经义述闻序》曰:“凡古儒所误解者,无不旁征曲喻,而得其本义之所在。使古圣贤见之,必解颐曰:‘吾言固如是,数千年误解之,今得明矣。’”梁启超对《经义述闻》也是感佩于心,其所著《清代学术概论》云:“今日读王氏父子书,只觉其条条皆犁然有当于吾心。前此之误解,乃一旦涣然冰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