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发生原因及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发生原因及处理

【摘要】目的探讨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其处理策略。方法对1991年3月~2006年7月我院安装的293例永久起搏器患者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发生起搏器并发症32例,其中起搏器囊袋血肿8例,术中严重心律失常3例,锁骨下静脉血栓1例,电极移位3例(其中微脱位1例,全脱位2例),起搏器感知不良9例,起搏综合征8例。结论提高起搏器并发症识别能力,术前认真准备,术中规范操作,术后严格管理,重视患者术后定期随访及起搏器知识的宣教,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可降低其发生率,避免严重不良后果。

【关键词】永久心脏起搏器并发症起搏综合征随访

永久起搏器对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如何减少起搏器并发症发生、提高起搏器疗效已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关注,本文对在我院安装的293例永久起搏器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我院1991年3月至2006年7月安装永久起搏器患者293例,男165例,女128例,年龄47±22(16~88)岁;心律失常类型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 SSS)135例,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3.0s)52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63例,Ⅱ度Ⅱ型以上房室传导阻滞41例,尖端扭转型室速2例。基础心脏病为冠心病106例,扩张型心肌病46例,传导系统退行性心脏病78例,心肌炎后遗症19例,高血压性心脏病44例。所有患者均有头晕、乏力、心悸、黑等症状,58例有晕厥或阿斯综合征发生。

1.2 起搏器类型:起搏器由Pacesetter、Biotronik、Vitatron、Medtronic公司生产,其中VVI156台,VVIR35台,AAI31台,AAIR27台,DDD28台,DDDR15台,ICD1台。

1.3 植入方法:293例患者中,68例采用经头静脉切开置入导线;225例采用

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插入导线;其中14例采用了主动固定螺旋导线(心房导线12例,放在右房侧壁,心室导线2例,放在右室流出道),其余均采用被动翼状导线,分别放在右心耳或右室心尖部。

1.4 随访方式:所有患者均建立随访档案,记录姓名、年龄、性别、地址、联系电话、诊断、起搏器型号、术中起搏参数、置入日期。术后分别在1、3、6、12月、

以后每年1次随访,用专有程控仪测试起搏器参数,作详细记录,常规作12导联心电图,根据病情行Holter或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并了解患者生活质量及症状。

2 结果

293例患者中,发生起搏器并发症32例,总发生率10.9%。起搏器囊袋血肿8例,发生在术后第3~6天,积血量8~12ml,其中4例术前没有停用阿司匹林,经严格消毒、局部抽吸积血,并予以抗生素冲洗、止血药物、局部盐袋压迫等处理,于5~9天消失,无1例感染。术中2例发生易激惹性室性心动过速,后经静注利多卡因消失;1例术中发生室颤,经电除颤及心肺复苏成功后完成手术。1例于术后第3天出现术侧上肢肿胀,血管彩超证实为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并累及腋静脉,经尿激酶、低分子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2周后症状改善。导线移位3例(其中微脱位1例,全脱位2例),1例VVI患者术后第2天出现间歇起搏,调高脉冲幅度后仍未改善,遂拆除皮肤缝线,发现固定导线的缝线滑脱,导线松动,经重新调整、固定导线后症状消失;另2例DDD患者,术后第3天发现心房感知及起搏功能消失,胸片提示心房导线垂于心房中部,考虑心房导线脱位,给予重新安装。起搏器感知不良9例,经调整感知灵敏度后症状消失。起搏综合征8例,均为VVI起搏方式,多表现为头晕、心悸、胸闷、乏力等,未见低血压现象,有1例出现室房逆传现象;3例起搏依赖者将单腔起搏更换为DDD起搏后症状消失,5例非起搏绝对依赖者通过减慢起搏频率,尽可能自身房室顺序起搏而缓解。随访中发现死亡6例,其中脑血管意外2例,心力衰竭2例,发生室速、室颤2例。

3 讨论

3.1 导线置入途径:我院于1991年至1996年期间植入的68台起搏器采用了经头静脉解剖方法置入起搏电极,此后的225台起搏器都经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置入起搏导线。1997年国内统计头静脉入径占3

4.1%,锁骨下静脉占64.1%[1]。本组分别为23.2%和76.8%。两者相比,头静脉入径方法较安全,导线并发症较少(不易磨损),但约10%~15%患者头静脉较细、且有变异,电极不易插入,尤其是插入两根以上电极时:锁骨下静脉位置固定,较头静脉粗,易于穿刺成功,便于多根导线插入,其并发症主要是局部血肿、血气胸、误入锁骨下动脉,我院曾在开始阶段发生2例气胸。我们的体会是了解锁骨下静脉的解剖特点,熟练掌握穿刺方法,牢记负压进针、确认导丝入下腔静脉后再进静脉鞘,可大大降低穿刺并发症的发生。

3.2 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

3.2.1 囊袋血肿:本组病人发生囊袋血肿8例,其主要原因及处理方法:①术前没有及时停用阿司匹林或其他抗凝药物,以致术中渗血较多,因此术前3~5天应停

用上述药物,如使用华法令抗凝者,应使INR<1.2,在术前、术后华法令空白期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②术中止血不彻底,囊袋做好后应放入盐水纱布填塞止血,将起搏器放入囊袋前仔细检查囊袋,确保无活动性出血后再关闭囊袋;③导线进入头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处缝扎不牢,以致渗血引流到囊袋。④切口沙袋压迫6~8小时,沙袋过重、压迫时间过长,对于老年、消瘦者,反而可能造成局部皮肤坏死。

3.2.2 囊袋感染:感染是起搏器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国内报道其发生率2~19%[2]。本组病人没有1例发生感染,与以下因素有关:①严格无菌操作,②囊袋大小与脉冲发生器形状、大小适当,③尽量避免发生血肿,一旦发生后予以妥善处理,④对瘦弱的老人在术后加强营养支持治疗,促进伤口愈合,并嘱其局部减少摩擦,防止皮肤破溃。

3.2.3 心律失常:由于导线对心肌的机械刺激,术中发生心律失常较常见,尤其是电极通过三尖瓣进入右室时更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因此,应注意:①术前尽量少用增加心肌兴奋性的药物(异丙肾上腺素);②操作技术要熟练、轻柔,以免在通过三尖瓣时反复操作;③术中专人严密监护,备好除颤设备,发现心律失常时及时停止操作,必要时迅速除颤。术后密切观察,发现严重心律失常及时予以相应处理。

3.2.4 锁骨下静脉血栓栓塞:导线可刺激静脉血管壁,引起血栓形成,其发生率为44%[2],通常静脉血栓栓塞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急性静脉血栓多局限于电极导线的插入出处,如锁骨下静脉或头静脉,常无明显症状或不适,本组发生的1例左锁骨下静脉血栓累及到腋静脉,同时又无良好的侧枝循环,以致左上肢肿胀,后经尿激酶、低分子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症状改善。

3.3 与导线有关的并发症:

3.3.1 导线移位:是起搏器术后早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耿仁义等[3]报道,心室导线移位约为1%,其症状为心室率明显减慢,甚至出现头晕、黑蒙、晕厥。原因主要为:①导线植入不当,入径处固定不牢;②心腔扩大,心内膜结构光滑;

③下床活动过早;④起搏器在囊袋内发生游走,严重下移;⑤双极导线柔韧性差,移位率高于单极导线。微脱位经X线检查不易发现,但经心电图可观察到起搏及感知不良,程控仪检测发现阻抗明显升高;完全脱位在X线下可见导线离开原固定位置。处理方法:进行二次复位。

3.4 与起搏器有关的并发症:

3.4.1 起搏器感知障碍:感知过度大都由于肌电干扰或误感知T波造成心房感知不足大多见于术后早期,可能与术后心肌水肿、P波振幅过低以及病人心内膜病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