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与农村空心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镇化与农村空心化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特别是大城市转移,而农民过度外流导致的农民缺位,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村生产建设,甚至出现了外出农民过多以至于不能满足农村建设发展需求的情况,导致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并逐渐从人口空心化演
化为人口、土地、技术、产业、服务、文化和公共设施整体空心化。一些农村经济社会陷入整体性衰落与凋敝,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农村更甚。农村空心化加剧,对农村经济、公共服务、文化以及社会秩序等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不仅严重制约着农村社区建设的良性发展,也给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所以农村空心化问题必须得到重视和优先解决。
农村空心化的最根本原因并不是农村人口外流,而是农村产业的缺失,全观中国的空心化村庄大多是在经济发展落后,乡镇企业缺乏的地区,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城乡一体化趋势的加强,村域几乎没有自己的产业,年轻人几乎都外出务工且以举家外出为主,搬迁到外地城市且定居的户数更多,村庄多是空宅。农村的道路、饮水、排水、灌溉等基础设施废弃,大部分土地闲置、抛荒。最终,农村村落社区荒废,房屋破旧无人居住、土地荒芜无人经营,成为“荒废村”。说的难听一点,城市就像浓妆艳抹的美丽女子,打扮的花枝招展,像抽水机一样吸干核心劳动力,而农村呢,则像糟糠之妻,游走边缘者,在两者之间,不知何处是归处。漂亮的呢?高攀不上。糟糠之妻呢,嫌弃的要死。而且打工者在城市生活,但是他们在城市买不起房子,一部分人支出了自己全部的积蓄、甚至借钱在老家的镇上买了房子,或者在村里盖起了房子,但是,那是一个回不去的“家”,因为必须在城市打工才能维持生活。而且,打工者结婚了并且有了子女,但是他们的子女很多不能在城市的公立学校入学,因而被留在老家由祖父母抚养照顾,有一些干脆长年学习和生活在寄宿学校里。那些有幸可以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们在城市被称为“流动儿童”,从名称上看就好像他们要重复父母的命运。
农村的希望在于,城市崛起之后再反哺农村。土地拯救不了农民,单靠农民也建设不了农村,只有强化城乡统筹,做好乡村发展规划,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有效推进土地流转,培养新型农民,提升农村公共服务,形成文化传承的内外合力,才能够有效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
培养新型农民是化解农村人口空心化的必然出路。农村空心化的源头在于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缺乏必要的劳动力,因此,引进和造就各种专门人才,吸引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培育有能力、有意愿立足农村经济发展的下一代农民是消解农村空心化的重中之重。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拓展农业新功能和发展乡村旅游业,促进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发展,拓展农村就业空间,把高素质农村劳动力留在农村。
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范围和质量是解决农村服务空心化的必然选择。基于公平正义的价值诉求,所有公民都应有权平等享有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要提升农村公共服务,首先是要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支持和投入,加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其次,要从农村人口结构出发,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提供定向服务,不断完善农村老人在医疗、养老、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的社会保障体制,逐步提高补贴和保障的标准。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同时,可以采取政府出资、社会志愿以及邻里互助等方式,建立面向农村老人和儿童服务的社会工作者队伍或者服务站点,向农村留守老人、儿童提供生活照料、情感慰藉、心理辅导等服务。
做好乡村发展规划是破解农村土地空心化的有效途径。充分利用好农村土地,规划是前提,是“龙头”,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要从优化土地利用规划入手,依据不同类型的空心村,综合考虑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做好村庄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采用合并、迁移或是转型治理的模式,着力推进生态移民搬迁工程,把农村宅基地整理与小城镇建设,中心村的扩展与自然村合并结合起来,使村庄建设既不浪费土地,又能满足广大农户生产、生活需要,促进村庄内聚式发展,引导农村居民向中心村、中心镇适度聚集。
形成文化传承的内外合力是破解农村文化空心化的根本出路。农村文化建设是外部供给与内部承接相互协调的过程,两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因此,要破解农村文化空心化首先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推进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真正发挥乡镇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的供给、服务和管理职能。其次,要以村庄为立足点,培育乡村文化建设的传承主体,夯实乡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使乡村文化供给和传承真正得到村庄的认同和接受。再次,要确保文化建设的外部供给与符合村庄内部文化需求相统一,把乡村文化保护与旅游业结合起来,加强乡土文化的宣传,让城乡居民共同参与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