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现象的社会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家争鸣现象的社会背景
摘要:思想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每当人类的发展遇到一些问题,社会产生巨大的变化,便会产生对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关系的思考与讨论。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的一个黄金时代,生产力的不断进步、政治格局的改变、独特的文化氛围、独立的智者阶层和天才的出现,是黄金时代形成的原因。
那个时代影响深远,围绕它的争论从未间断。
关键词:百家争鸣;思想;社会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
这个时代留下的思想智慧不仅像乳汁一样滋养了华夏民族,而且成为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
说春秋战国是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是一个非常正确的评价,绝非夸大之辞。
从春秋后期到战国的300多年间,涌现出孔子、老子、墨子、孟子、荀子、庄子、杨朱、商鞅、韩非、孙武等一大批影响深远的思想家,真可谓群星灿烂,异彩纷呈。
当时形成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兵家、杂家等众多的思想流派,各张旗帜,互相辩驳,气氛非常活跃。
这是中国原创思想的爆发期,各种理论学说表现出的丰富性、多样性和深刻性都是后世无法比拟的。
可以说,从夏王朝出现到清王朝覆灭的4000年间,不论从思想家的成就、数量,还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而言,春秋时期都是一个不可超越的高峰。
到目前为止,在世界上影响较大、著作出版最多的中国古代思想家,还是孔子、老子、孙子。
一个黄金时代的形成必有其特定的背景,现就当时的社会背景做一个简单的探讨。
一.经济方面的原因
由于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生产力的迅速提高,有些奴隶主开垦“井田”以外的空地,出现了“私田”。
随着私田的大量开垦,剥削方式也开始改变。
出现了封建制的生产方式,形成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工商食官”的局面被逐渐破坏,出现了独立经营的手工业者和商人。
新兴的地主阶级利用人民斗争的力量取得了政权,进行了变法改革,封建制度代替了奴隶制度。
在新的封建生产关系下,战国时期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有了提高,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各地的商业交换密切。
各式各样的铸币开始使用,封建时代最早的一批人口众多、工商业繁荣的大城市已经出现。
二.政治方面的原因
由于诸侯国经济、政治、军事力量的发展,春秋前期出现了王室衰徽,大国
争霸的形势,“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所代替,社会动荡不安,社会凋敝,民生凋零,民怨四起,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奴隶制度逐渐瓦解,新兴的地主阶级逐渐兴起,随之而来的是各个诸侯国的争霸与兼并战争,西周时期的宗法统治秩序被彻底打乱,贵族下层的士以及庶人的地位有了提高,出现了上下相克、天下大乱的现象。
到了战国时期。
各新兴的封建国家通过变法改革,以国王为中心的专制主义集权制的都县制代替了宗法分封制度,以军功爵位等级的官僚制度代替了世官世禄的制度。
适应封建统一战争需要的步兵和骑兵代替了春秋以前的车战。
在争霸的过程中,各个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振兴自己的国家,客观上需要有思想有能力有抱负的有志之士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于是这些有思想的知识分子有了发挥才干的历史舞台。
他们大多各成一家,有自己的精髓思想,帮助列国进行改革,革新制度,爱护百姓,赢得了诸侯国的欢迎和优待,这一切都让这些有识之士英雄有用武之地,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政治基础。
三.思想文化方面的因素
夏、商、周三代天、命、鬼、神的宗教迷信观念收到了冲击。
适应宗法统治需要的孝悌观念逐渐为适应于专制主义需要的忠的观念所代替。
对人的重视在社会上普及开来,周朝以前,学在官府的现象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春秋战国时期,士族阶层的兴起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各地出现了私塾,许多知识分子有了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各流派的思想得以传播。
他们广收门徒,著书立说,为各派思想的传播开辟了宽广的道路。
这是百家争鸣的盛况产生的最直接的原因。
就诸子百家的内容上来说,讨论的内容主要是天道、社会伦理、礼与法、政治论、认识论等等,这些问题也都是在社会变动时期才会被人们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因此各家虽然观点不同,但是内容上大致一致。
各家之间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有相互学习相互摄取的部分,而这些思想之所以能够交流和传播的基础就是当时知识分子的学习氛围和崇尚教育、不分贵贱的学术风气,加之当时不断出现各类学派,百家争鸣的局面就出现了。
四.独立的智者阶层的形成与天才的涌现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王室的衰微,官学逐渐被兴起的“私学”所代替,一批为王室服务的官方学者失去了官方的身份,变成了民间的、自由的文士。
他们
成了传承文化、创造文化、以智力劳动为业的智者。
他们还不等于孟子说的以“治人”为业的“劳心者”,不是诸侯、大夫,而是为统治者出谋献策的游说之士,不固定依附于某个诸侯的自由职业者。
这样一个智者阶层的形成,是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条件之一。
而活跃的智者阶层又是思想巨人出现的必要土壤。
在这样一个需要天才的时期,真的涌现出一批天才。
孔子、孟子、荀子、墨子、杨朱、老子、庄子、韩非等一批天才人物,是中国思想星空里最耀眼的明星。
他们独创学派,自成一家,深深影响着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化。
这些人极有才华,极具个性,极富人格魅力。
他们对自己的理论坚信不疑,异常执著,而且身体力行,言行一致。
在他们看来,一种学说不应视为供传播的知识,而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信仰或信念,是一种人生观。
这种信仰、信念、人生观是要用一生的精力去追求、实践的,即使遭遇挫折、失败,无果而终,也无怨无悔。
他们绝不会因为名利的诱惑而放弃自己的思想和独立人格。
孟子要作“大丈夫”,庄子反对“丧己于物,失性于俗”,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都表现了高尚的人格追求和坚强的人格力量。
正是有了这样一批思想巨人,才会形成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难得景观。
五.百家争鸣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百家争鸣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经济和阶级基础。
就当时而言,百家争鸣在经济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繁荣,同时封建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文化的进一步繁荣,推动了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在政治上,百家争鸣的局面也映射了各种力量的壮大崛起,动摇了周天子的地位,丰富繁荣的文化又影响着各个诸侯国的政治改革,逐步满足封建阶级的利益,促进封建社会的发展成熟;在文化上,百家争鸣使文化由原来的教育仅限于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学在官府”发展成为人人都能够通过不同渠道获取知识,对世界观和社会现象进行思考,使文化传播和文明进步都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百家争鸣构成了后续中华文化——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民族心理、民族习俗、生活方式与思想方式的主体。
成为民族文化特质的核心部分。
中庸、均平、安贫乐道等信念,重亲情、礼仪、生死等习俗,以农为本、畏官惧法、重男轻女等心态,综合、笼统、喜直观与比喻的思维方式,均打着浓重的百家烙印,是直接体现或某种变体。
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渗透到了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与亚
文化、主导信念与辅助信念中,世代相传、颠扑不破,即便国家分崩、外族人侵甚至国家沦亡,民族文化的传统仍顽强地维系着,并最终把天下化为“中华”一统(所谓的民族融合)。
百家争鸣的诸种思想.构成了我们民族的大传统,塑造了我国的社会结构与形态,为整个文化提供了规范性的要素与价值内核。
两千年间,它的影响是如此深刻而久,时至今日仍为那个时代的璀璨夺目感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