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分叉病变支架术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叉病变双支架术式介绍
冠脉分叉病变并非少见,约占所有PCI的10%~15%。与非分叉病变比较,分叉病变PCI成功率低,手术并发症明显增加,围术期
心肌梗死增加,远期再狭窄发生率显著增高。在BMS时代,分叉病变PCI再狭窄率甚至高达60%。即便进入DES时代,临床和造影再狭窄率仍居高不下,而且双支架技术是支架内血栓的重要危险因素。多个临床研究显示,采用单支架或Provisional策略处理分叉病变,
其效果优于双支架策略。但是,并非所有分叉病变均适合单支架策略。对于边支血管直径≥2.5 mm,边支开口病变负荷重且涉及近段5 mm 以上,边支难于再次进入的情况下,包括Medina分型(1,1,1)、(0,1,1)、(1,0,1)等真性分叉病变,不可避免需要采用双支架策略,以保护
边支血管,避免急性闭塞。
一、常用分叉支架术式
按照边支开口覆盖情况,主要的双支架术式包括:T或TAP(T and Protrusion)、Crush或mini-Crush、Culotte、SKS(Simultaneous Kissing Stent)(图1)。
T或改良T技术不能保证边支开口的充分覆盖。标准T技术,先置入边支支架,然后置入主支支架;而改良T技术,则先置入主支支架,然后通过网眼,置入边支支架。TAP技术的要点是边支支架定位时,比标准T技术略为回拉支架,部分突入主支,以确保边支覆盖。T支架常用于主支和边支夹角大于70度时,能较好的覆盖分支开口。采用Provisional策略时,常选择此技术。但是,无论是标准或改良T 支架,还是TAP技术,边支开口残余狭窄和再狭窄问题仍未解决。在过去10年中,Crush支架技术被广泛采用,包括标准Crush、reverse-Crush、mini-Crush、DK-Crush等。适用于主支和边支夹角
小,且血管直径不匹配。同步置入主支和边支支架,先扩张边支支架,然后撤出边支球囊和导丝,主支支架挤压边支支架,并进行对吻扩张。其要点在于边支开口可以确保充分覆盖,但是其主要缺陷也在于边支开口多层支架覆盖、边支支架变形,导致再次钢丝通过和对吻扩张困难。文献报道,未能完成最终对吻扩张者,再狭窄率和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显著增加,而对吻扩张成功率为80%左右。
Culotte技术,又称裤裙技术,适用于主支和边支夹角小,但血管直径匹配时,建议先于角度大的血管置入支架,常为边支,第一个支架覆盖边支和边支开口近段的主支血管,然后穿过支架网眼,置入第二个支架,覆盖主支血管远段和近段,钢丝再次通过第二个支架网眼,完成对吻扩张。操作步骤繁琐,需要2次通过支架网眼,存在钢丝不能通过,甚至主支或边支闭塞风险,有术者采用球囊深埋方法,确保血管通畅。优点在于边支开口完全覆盖,且边支开口无过多金属覆盖。缺点在于主支近段2层支架覆盖,支架难以充分贴壁,存在再狭窄和支架内血栓风险。在BMS时代,由于再狭窄率过高,Culotte技术基本被废弃。但是,进入DES时代,多个研究比较Culotte和Crush 技术,认为其再狭窄和复合终点事件更优。
2004年,Sharma等报道了SKS技术处理分叉病变的研究结果。于主支和边支血管同步置入2个支架,分别高压释放后,再同步低压扩张,并对吻扩张。与其他分叉病变双支架技术比较,SKS技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其要点在于主支血管直径必须能受纳
2个支架,同时形成一个人工界嵴。顾虑在于支架是否能充分膨胀,人工界嵴是否能再内皮化,再次手术时支架变形甚至毁损风险。
二、双支架术式选择和评价
分叉病变处理策略一直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焦点问题,而Dedicated 分叉支架尚处于研究阶段。在现有的器械条件下,Provisional策略仍然是最佳选择。相对于双支架技术而言,单支架操作更为简单,复合终点事件少,再狭窄率降低,得到多个研究支持。研究表明,BMS 时代,单支架策略降低复合终点事件,包括再狭窄率、靶病变重建和围术期心肌梗死。近年来研究显示,DES时代,双支架策略不优于单支架策略。荟萃分析表明,单支架策略降低围术期心肌梗死和支架内血栓。采用双支架策略,意味着手术时间延长,对比剂和曝光时间增加。来自分叉病变的研究显示,使用DES与BMS比较,其造影再狭窄率和靶病变重建率显著降低。但是,仅证明在分叉病变使用DES更为有效,而非支持强制性采用双支架策略。
尽管多数情况下,采用Provisional策略更为有利,但在一些特殊病变条件下,双支架策略成为必然选择。边支血管直径小于1.5 mm时,不需要过多考虑保护措施。而边支血管直径2 mm~2.75 mm时,多采用Provisional策略,仅在边支血管结果不理想时置入双支架,包括内膜撕裂限制血流、残余狭窄超过70%、TIMI血流低于2级。当边支血管直径大于2.75 mm,而且开口至近中段病变时,应考虑双支架策略。
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采用双支架策略处理的不外乎以下几种分叉病变:左主干分叉、前降支/对角支分叉、回旋支/钝缘支分叉。而右冠状动脉极少考虑双支架策略,如右冠脉/锐缘支、右冠脉/右室支、后三叉等。
过去,左主干病变被视为PCI禁区。随着DES的广泛使用,逐渐开始尝试左主干PCI。多个研究显示,包括SYNTAX研究在内,对于左主干病变治疗,PCI显示出不劣于CABG的效果。通过使用DES,心脑血管终点事件无显著差异,CABG组脑卒中发生率高,而PCI
组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率高。目前相关指南建议,SYNTAX积分低于32分的左主干病变,可以考虑PCI,为Ⅱa或Ⅱb推荐。实际上,左主干分叉病变是比较特殊的分叉病变,双支架技术选择取决于主干近端(Parent vessel)直径、前降支/回旋支直径(Daught vessel)和夹角。多数情况下,前降支/回旋支夹角均超过70度,TAP、改良T等T支架技术等可以优先考虑。如果夹角小于70度,可以使用mini-Crush、DK-Crush等技术。如左主干体部直径超过5 mm时,T、Crush、Culotte等双支架技术无法实施,可以慎重考虑SKS技术,但建议使用IVUS指导,尽量保证支架充分膨胀。即便使用DES,甚至采用IVUS指导PCI,左主干分叉病变双支架后再次血运重建显著高于非分叉左主干病变,回旋支开口残余狭窄、再狭窄率均高,且存在相当高的支架内血栓风险。
前降支/对角支分叉夹角多小于70度,T支架并非合适选择。近年来,对于此类分叉病变,多数术者优先考虑mini-Crush或DK-Cr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