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交叉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duc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研究生教育
学科交叉与创新型人才
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吴宜灿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合肥23003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230026)
关键词创新,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
*修改稿收到日期:2009年5月18日
1引言
随着经济和科技走向全球化,创新能力
不仅是个人和单位的竞争优势,也是国家的
核心竞争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以胡锦
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
大战略思想之一,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
落实和发展,是顺应时代潮流、应对时代挑
战、面向我国经济社会当前和长远发展需求
所做出的重大战略抉择[1]。我国传统的经济
增长方式难以持续发展,需要尽快提高我国
科技创新能力以支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快
速发展,而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则是快速提
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根本,也是教育工作
者的重任。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已达4200万人,居
世界第一,并且以每年200万—300万人的
规模增加[2],每年研发人员总量超过140万
人,仅次于美国,但我国创新型人才不足,高
层次创新型人才更加缺乏。这样的现状使得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任务变得越发紧迫,而创
新型人才需要有一个“耐心培养”和“脱颖而
出”的过程,并不是只有少数人才能成为人
才,每个人都有成为人才的潜能,关键在于
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掘和发挥这种潜能。
实现科技创新的途经有很多,但由于学
科交叉与创新的本质有着必然的联系因而
学科交叉显得尤其重要,而且非常有效。正
如中科院院长路甬祥院士所说,“学科交叉
点往往就是科学新的生长点、新的科学前
沿,这里最有可能产生重大的科学突破,使
科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3]。中国工程院院长
徐匡迪院士也强调,培养创新型人才,学科
交叉是正途[4]。
当前形势下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多学科
交叉两者唇齿相依密不可分,笔者试图结合
研究生培养的亲身经历阐述在科学研究中
通过多学科交叉如何达到创新型人才培养摘要作者以多年担任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实践为基础,对交叉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过理论分析和案例剖析,提出了新时期研究生培养值得注意的问题和建议。
DOI:10.3969/j.issn.1000-3045.2009.05.007
研究生教育
E d u c a t i o n o f G r a d u a t e S t u d e n t s
的目标。
2创新型人才之我见
对于创新和创新型人才的概念和理论,不同行业和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都有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本文不再赘述,笔者理解的创新简单地说就是利用已有资源创造新东西的一种手段或者过程,而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结合各专业领域的能力,最终能做出创造性成果。创新型人才至少应具备3大显著特征,一是懂得创新型学习,传统的学习是一般意义上对知识的理解和接收,而创新型学习在此基础上还能主动寻求某种知识的线索信息以及这些线索背后贮藏的更丰富的知识;二是乐于创新型思考,这类人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并敢于思考,尤其注重思考过程的逻辑性和周密性,具有深刻的洞察力以及预测力;三是善于创新型实践,创新的过程是依据事物客观规律进行探索的过程,不能有半点马虎和仅凭空想,而是要有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从实际出发取得创新性成绩和价值。
其实,创新和创新型人才的理论定义对我们的实践影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行业和领域的不同,对创新的要求不一样,对创新型人才的关注点也不一样,科学家需要关注发现规律和创造知识的能力,企业家更关注创造经济效益的能力,艺术家则更关注创意理念和审美价值的能力。笔者认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并不仅是“创新”的字面理解,也就是说并不是仅需要“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而是更需要具有能推动科技和社会发展的“与众不同”的能力,并最终做出“与众不同”的更多贡献。社会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应是一种综合型人才,他们至少应具有创新品质、创新意志、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和创新实践等特点。
3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创新的简单表现形式就是“不同”,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本身不应有固定的模式,因而它的实现方式应根据具体情况不同而不同。在多年的研究生培养实践中,笔者体会到下列几个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3.1建立信心是前提
爱因斯坦说:“信心是成功的第一步”,信心使一个人得以征服他相信可以征服的东西,在诸多因素之中,充满必胜的信心去迎接挑战是最终取得成功的基础。在研究生培养中,导师首先要有深厚的知识底蕴和学科前瞻视野以建立成功的信心,然后要鼓励学生建立成功的信心。
其实,创新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知识组合+交叉应用”,创新的本质是探索未知,但它的实现过程的每一步却是已知的、可设计的。无数的实事已经证明多学科交叉是创新的源泉,如百年来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300多项成果中,近半数的项目是多学科交叉取得的。导师作为学生进入科研领域的心理依赖者首先自己应提高对建立信心的认识,然后才能以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学生,当学生在科研途中遇到困难时,进行鼓励和坚持。
虽然信心是成功的前提,但成功本身又能使学生增强信心。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他们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现在研究生的基础大多参差不齐,所以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能力水平提出适当的要求,先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通过成功自我激励,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信心。在特殊情况下,也可对基础不错且自我感觉特别好的学生,让他们适当尝试小挫折的滋味,以免产生骄躁情绪,让他们在以后真的遇到大挫折时能够认识到那只不过是成功过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