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_历史与阶级意识_的道路_黑格尔对早期卢卡奇思想发展的逻辑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0年11月

总第139期 第6期

求是学刊

SEEKING TRUTH

Mov.,2000

Vol.139 No.6

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

通向 历史与阶级意识 的道路

黑格尔对早期卢卡奇思想发展的逻辑影响

张 亮

(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93)

摘 要:文章在对卢卡奇的早期著作进行历史主义文本学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卢卡奇早期

思想发展中客观地存在一个围绕着本体论问题而展开的 走向黑格尔 的隐性进程,这一进程最

终导致他以黑格尔的方式重构了马克思的社会存在本体论,以潜在地支撑 历史与阶级意识 的

理论运作。

关键词:卢卡奇;黑格尔;本体论

中图分类号:B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00)06-0015-07

正如众多研究者都已经认识到的那样,卢卡奇在恢复、重构 马克思主义正统 的过程中,从黑格尔那里得到了非常重要的启示,从而在 历史与阶级意识 中确立了本世纪 黑格尔主义马克思主义 的理论传统。那么,这种启示的本质何在,它是如何发生的呢?卢卡奇后来在不得已情况下所作的多次自我批评与其说澄清了事实,倒不如说使问题更加复杂化了。只是在晚年的自传提纲中,重新回到出发点的卢卡奇才反复提示[1],把我们引向(而非带回)了那段真实的历史:他早期思想发展中客观地存在一个围绕着本体论问题而展开的 走向黑格尔 的隐性进程,这一进程最终导致他以黑格尔的方式重构了马克思的社会存在本体论,以潜在地支撑 历史与阶级意识 的理论运作。

一、青年卢卡奇对历史本体的渴望

1933年,卢卡奇曾以 我走向马克思的道路 为题简述了自己的早期思想历程[2]。我们以下的研究将说明:这一概括并不准确,从新康德主义 走向黑格尔 才是这段思想发展历程的实质,它构成了卢卡奇 走向马克思 的理论前提,尽管在一定意义上两者是复合在一起、差不多同时发生的;另一方面,青年卢卡奇的新康德主义立场又是驳杂不纯的,其中蕴涵着对历史本体的默认与渴望,这种本体论追求驱使他不断 走向黑格尔 。

关于青年卢卡奇的思想来源,我们可以开列出一张人头众多、范围广泛的名单。但是,

收稿日期:1999-11-28

作者简介:张亮(1973-),男,江苏徐州人,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德国近现代哲学。

作为一个有独创性的思想家,存在于家庭、匈牙利和现代社会之中的异化现实,才客观地构成了卢卡奇思想发展的起点[3],青年卢卡奇的著作 是对一个对抗世界的杰出的辩证表达形式 ,它们是那个时代的产儿[4]。在这个意义上,反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所造成的异化现实、补偿自己因此而承受的疏离感,就成为了卢卡奇违背家庭意愿、投身文学和文学批评的根本动因;弥合、克服西方由此发端的文化危机,就构成了卢卡奇整个前马克思主义时期理论探索的核心问题[5]。 这种基本理论意向和青年黑格尔是完全一致的,以后我们还将看到,在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上,青年卢卡奇与青年黑格尔也是非常近似的[6]。

1902年,卢卡奇开始发表剧评并参加了一个革命的学生组织。这些实践活动相当重要地影响了卢卡奇以后的思想发展:以萨波为中介,卢卡奇基本上接受并坚持了前者所引进的马克思主义的反对资本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同时,卢卡奇充分认清了匈牙利官方文化的严重落后状态,在积极投身本土性的文化建设的同时,实际上把主要精力转向了对德国文化的研究。此后,德意志思想就成了卢卡奇不断返回的精神家园。 现代戏剧发展史 (1906年-1907年)就是卢卡奇在德国当时流行的新康德主义思潮影响下创作的第一批理论作品。西美尔的 货币哲学 (1900年)为这些文学社会学研究提供了必须的哲学基础。

从黑格尔和马克思出发,立足于源自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力内部的分工制度,西美尔阐述了一种与青年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非常接近的物化(异化)学说 ;和不少同时代人一样,西美尔悲观地认为,这种物化(异化)是人类不可扬弃的宿命和历史的本质。卢卡奇的文学社会学研究基本上是因袭西美尔的理路进行的,但他对物化(异化)问题的探讨超出了后者。西美尔认为艺术工作是一种封闭的统一总体,它能够超越因为分工所导致的物化(异化)表现个人最深刻和最完整的内在经验;与此相反,卢卡奇从经过西美尔中介的马克思主义出发,不仅证明异化是全面的,它将不可避免地扩展到艺术领域;而且,在资产阶级的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中指认了异化的历史性。

过高评价青年卢卡奇这时对西美尔的超出是不恰当的。因为,卢卡奇此时并没有在任何一点上超出新康德主义, 应有 与 实有 的二元论是他和西美尔理论运作的共同逻辑基础。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个具有马克思主义倾向的资本主义批判者,卢卡奇把历史尺度引入了他的文学社会学。这样,由二元论所导致的文化悲观主义和宿命论就在现实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看到了某种被解决的前景。历史地看,这种具有现实性和历史感的康德主义立场,是青年黑格尔、青年马克思和青年卢卡奇所共同具有的。它正是卢卡奇后来能够超越二元论、走向黑格尔、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根苗所在。

心灵与形式 是卢卡奇于1911年出版的第一部著作。在这部题献给已分手的恋人伊尔玛 塞德勒(Irma Seidler)的著作中,卢卡奇提出一种深刻地触及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存在的困境的悲剧世界观:在现时代,人在被上帝抛弃的同时也为他人所抛弃[7]。一个个人或许能够暂时地扬弃这种异化的存在状态、使真实的生命与自我得以展现,不过就整个人生和整个社会而言,这种实现只是一种无法满足的渴望,而这种渴望也就成为悲剧的形而上学基础[7]。人类是否能够脱离自己的这种悲剧处境?卢卡奇对此并未作出正面回答,因为他当时的意图只是在于刻画、解释现状而非改造现实。但是他对19世纪德国浪漫派的批评表明,他反对在把这种悲剧局限在主观的精神领域以 泛诗化 的形式来解决 应有 和 实有

受韦伯启发,西美尔阐述的是物化(rei fication)理论,这种在生产力技术层面发端的物化与马克思所说的在交换领域中产生的物化有着本质差别。卢卡奇当时关注的其实是由物化所导致的政治的、意识的异化(alienation),而这一批判功能则是马克思的物化概念也同样具有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西方学者通常认为西美尔和卢卡奇有异化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