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浩文与蓝诗玲翻译观比较研究_刘小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葛浩文与蓝诗玲翻译观比较研究

(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要:通过分析葛浩文与蓝诗玲的翻译观,包括对文本的选择、对原文和译文的忠实、翻译与文化的关系等,

发现二人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兼顾忠实与叛逆,重视跨文化交流活动,采用相似的翻译策略。二人也有各自的独特之处:文本选择标准不同,翻译模式不同。还分析了葛浩文与蓝诗玲翻译观存在相似之处的原因。关键词:葛浩文;蓝诗玲;忠实;叛逆;文本选择;翻译模DOI :10.3969/j.issn.1674-5035.2015.03.003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035(2015)03-0011-04

收稿日期:2015-05-12

作者简介:刘小乐(1990-),女,河南漯河人,

在读硕士,主要从事翻译理论研究.

蓝诗玲与葛浩文可谓西方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翻译的“双子星座”

。美国著名的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 )是近些年来翻译中国文学作品最多的译者。在30多年里,共翻译中文作品50余部,包括萧红的《商市街》《染布匠的女儿》,张洁的《沉重的翅膀》

,白先勇的《孽子》,阿来的《尘埃落定》,苏童的《我的帝王生涯》《碧奴》,杨绛的《干校六记》

,毕飞宇的《青衣》《玉米》,姜戎的《狼图腾》

,端木蕻良的《红夜》,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师傅越来越幽默》《檀香刑》等。葛浩文的译作使更多的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文学、了解中国,赢得国内外学者的认可,美国著名作家厄普代克将葛浩文喻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接生婆”

。蓝诗玲是英国著名的汉学家,译作颇多,其中包括张爱玲的《色·戒》

,韩少功的《马桥词典》

,阎连科的《为人民服务》,以及鲁迅的33部小说,如《怀旧

》《彷徨》等。在众多的译者中,他们的译作备受西方读者的欢迎。在当今翻译研究

中,对葛浩文与蓝诗玲翻译观纵向研究的论文和著作很多,但是鲜有关于二人翻译观的横向比较。笔者尝试分析二人的翻译观的异同,以期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一、葛浩文与蓝诗玲的相似之处

经过大量的资料分析,笔者发现葛浩文与蓝诗玲在翻译过程中都兼顾忠实与叛逆,重视跨文化交流活动,采用相似的异化翻译策略。

(一)兼顾忠实与叛逆

从中国近代开始,严复就提出“信、达、雅

”。“信”指的是译文要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葛浩文、蓝诗玲都惊人地作到了“信”

。2002年,葛浩文发表了《写作生活》(The Writing Life )一文,系统地阐释了自己的翻译思想。在文章中,葛浩文清晰地表达“知道自己忠实服务于两方的满足感”

。在翻译实践中,葛浩文尽可能地遵循自己的这条翻译理念。如在《天堂蒜薹之歌》中将“穷生虱子富生疥”忠实译为“The poor get lice ,the rich get scabies ”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0卷

蓝诗玲在翻译中首要遵循的是忠实原文、尊重原作者。蓝诗玲在翻译过程中尽量避免对原文任意删改,对于原作中的中国乡土文化,能直译的尽量直译,作到对原文的忠实,对原作者的尊重。为了保持原文的句法形式和风格,她的译文以直译为主,十分重视翻译原文句子的美感。

同时,葛浩文认为翻译就是背叛。“翻译就像读诗,每个人在读诗的时候都会把自己的经历和知识融合进去”,翻译与原作会有不同程度的偏差,在翻译中难以与原作对等。葛浩文还认为,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在语言、文化和思维等方面存在差异,翻译过程中不可能作到完全的对等。葛浩文所谓的“背叛”不是毫无来由、毫无依据,而是根据英汉两种语言差异、目标读者的反应所作的适当的改变,以使译文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

在作到忠实的基础上,蓝诗玲也提出了“忠实性再创造”。在翻译中若直译不利于文化交流,蓝诗玲就进行再创造,把原作的内容、风格再创造给译入语读者,必要的话,进行适度的引申和改写。(二)重视跨文化交流活动

葛浩文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如何应付复杂的跨文化交流活动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一般看来,翻译涉及两种语言,需要在目标语中寻求相似的对等成分,把原文内容传达出来。葛浩文除了传达原作的内容,还尽量将原作中的文化信息传达给目标语读者。

蓝诗玲也注意到了英汉两种语言文化间的差异,实现了跨文化交流。由于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西方读者很难理解中国文学,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蓝诗玲非常重视英汉两种文化之间的差距,在英语中寻求与中国文化风俗或者文化负载词相似的语言来代替。(三)采用相似的翻译策略

韦努蒂在《隐者的隐身》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异化”与“归化”的概念。归化意味着遵守译入语国家的主流文化,而异化则需彰显他国语言以及文化中的不同。葛浩文与蓝诗玲在翻译活动中都选择了归化翻译策略。

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涉及两种身份特征:原文的读者和译文的译者。葛浩文不仅仅做到形式对等,还做到意义上的对等。面对目标语读者,葛浩文倾向于归化的翻译策略,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蓝诗玲倾向于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寻求英美文学中固有的表达法,让读者不动,尽量让原文作者向目标语读者靠拢,便于目标语读者理解和接受。

二、葛浩文与蓝诗玲的不同之处

在文本选择与翻译模式方面,葛浩文与蓝诗玲存在明显的不同之处。

(一)文本选择

葛浩文在翻译选材方面侧重自己喜欢的作品,属于“唯我论”,而蓝诗玲选材则相对客观,考虑得更加全面。

每年中国问世的小说不计其数,如何选材是每一位译者都要面对的难题。葛浩文在选材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葛浩文曾谈到美国读者喜欢看的题材:“一种是sex(性爱)多一点的,第二种是pol-itics(政治)多一点的。”正是因为葛浩文深谙西方读者的喜爱,才能在众多的作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题材。在《十问葛浩文》中,他还列出在确定翻译的作家与作品时,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并且适合自己翻译。

与葛浩文相比,蓝诗玲在选择文本时没有依据

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