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总体规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制时间:2001.1-2002.8

获奖情况:2003年度建设部优秀规划设计项目三等奖

项目负责人:范钟铭、余晓东

主要参加人:张文、王广鹏、

徐建杰、梁峥、郭启华、陈郊

项目简介:

一、项目概况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东莞城市发展逐步出现转型的需求,为实现其从出口加工基地型城市向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转变,与广州、深圳和惠州协调发展,共同构筑珠三角组合城市群的目标,东莞市提出了“建设以现代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应对空间发展策略,提出了把位于东莞市中部大郎、寮步和大岭山三镇镇区围合的松山湖区域,总面积59.43平方公里,建设成为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实现东莞市以现代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莞城、松山湖、同沙生态区“三位一体”主城区空间格局的发展战略。

松山湖科技产业园面临着两大任务,之一是提升城市产业结构。通过激发技术创新推动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和产业的集聚与稳定;之二是建立东莞市“三位一体”的主城区。形成中心城区的极化功能,拉动城市化向高质量提升。

本次《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总体规划》需要从发展战略提升到具有法定意义的总体规划,在外部与内部两个方面建立新的规划支撑体系。规划首先协助完成了规划选址意见书和选址的环境保护评价;其次,研究论证了松山湖科技产业

园在市域产业布局和主城区的地

位,确定了市域产业核心和城市“三

位一体”主城区的发展定位;再次,

分析了国内外高新园区和新城的实

践经验和设计理念,结合松山湖的

实际情况编制了松山湖科技产业园

总体规划,含盖了发展策略、总体

规划及实施建设等内容。

二、技术路线

规划的技术路线设计为:以区

域分析为基础,以城市空间整合为

目的,以资源合理利用为宗旨,以

产业布局为主线;理论演绎与实证

研究互动,纵横对比与定性定量互

补。工作方法上强调以下几点:①

从东莞市建设成为区域中心城市的

战略高度分析入手,提出在现有资

源条件下,集聚和扩张地域经济活

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制造

业产业升级的方向和动力;②在全

市范围内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布局特

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高新

园区和新城建设的实践经验和设计

理念,围绕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合理

配置土地资源、生态资源、地景资

源和自然资源,确定松山湖科技产

业园的发展定位、开发时序、首期

启动、建设模式等;③进行土地利

用、生态保育、景观设计、城市形

象等多方面的空间布局规划以及土

地利用规划基础上的空间管制和政

策引导;④强调可实施的基础设施

的近远期安排。

三、主要规划内容

1、园区定位

根据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开发的

基础背景及东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

展的前景分析,结合其选址区域得

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土

地容量,综合研究松山湖科技产业

园的性质为:具独立自主知识产权

和强烈科技创新能力的以先进工

业、高新科技产业和大学园区为主

的综合性生态新城,与东莞、同沙

组团共同构成东莞市“三位一体”

的主城区。功能定位体现如下特点:

①成为东莞市未来经济发展、产业

升级、结构优化的推动器;②成为

珠江三角洲乃至当今世界高新园建

设的示范新城;③成为东莞市高新

技术产业中心和技术中心;④形成

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现代化水平的

卫星城镇,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

⑤松山湖组团与莞城、同沙共同构

成东莞市“三位一体”的主城区。

2、规划构思

生态型新城是松山湖科技产业

园的主题,它既是以产业为核心的

产学研集聚区,更是具有一定规模

和中心职能的城市功能区。因而规

划将城市的生长过程:

“生息环境—

劳动发育—城市繁荣”与产业链生

长过程:“产—学—研”置于松山湖

特定资源环境下,将人工空间有机

融入自然空间,创造生态型新城。

遵循①自然生态核心—把握原始生

态的脉络,以松山湖为中心,自然

生态环境为背景的生态型城市;②

自由富于秩序—融于自然的人工环

境。自然生态环境与规划的城市空

间的结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③

滚动开发模式—落实时序推进的空

间。采用多组团、系统化布局模式

适应项目引进与滚动开发;④弹性

布局原则—赋予整体统一的主线。

简洁的交通体系与组团式的结构模

式便于弹性开发。

3、空间布局

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是一个以生

态为核心的城市,其城市形态将是

围绕生态核心逐步向外生长的城

市,自然生态环境与城市生态环境

相互渗透,且递级增长,由内到外,

自然环境效果逐步削弱,相反城市

环境逐步加强,城市形成一个内疏

外密、内核式的圈层结构形式,规

划以松山湖为核心按三个圈层进行

空间布局:①生态核心区:生态核

心绿地及水源保护区;②内圈层:

中心区、科教研发区、居住区、休

闲娱乐区;③外圈层:高新技术产

业区,属生态影响区。

针对这种形态与结构,园区三

条类环状的主要城市干道更加强化

了这种结构形式,环路内侧基本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