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择校热”所引发的社会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择校热”所引发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在我国中小学校中出现的择校现象已经成为当前众所关注的一个教育热点问题,引起了社会特别是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为了遏制择校这一现象的蔓延,国家教委于19
95年4月25日颁发了《关于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规定“九年义务教育
阶段初中和小学必须坚持就近入学的原则,不准招收‘择校生’”。

今年3月又再次明确提出,要在今明两年内解决京、津、沪和各省会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择校生问题,对于
分步到位解决择校生问题的省市,当地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提出在
近两年内限期取消择校生的具体步骤,在择校生人数和学校数量上都要逐年减少直至消除,并且要纠正一次收缴一年以上择校费的作法。

同时,要坚决制止各种以权谋私的“条子生”和“关系生”。

[1]许多地方采取了一些办法和措施,部分城市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不
少地方,择校大战却是愈演愈烈。

对此,笔者曾作了一些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就择校的原因及其产生的严重后果进行
探讨,并就解决择校问题提几点建议。

择校的严重后果:
择校现象的愈演愈烈,给社会、家庭和教育本身带来严重后果。

1、助长了“应试教育”的发展势头
人们望子成龙心切,极力把子女送进升学率高的学校,不惜以权择校,以钱择校,希望
自己的孩子通过上好的小学、好的中学,继而获得上大学的“入门证”。

正是人们的这种高
期望心理和环境氛围,反过来又促使学校拼命打时间战,题海战,抓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给“应试教育”推波助澜。

一所学校为重点学校输送“尖子生”越多,这所学校就越出名,在社会上就越有竞争力,进而又能吸引更多的人去择校。

如此往复,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学生、学校畸形发展,“应试教育”不但不能得以转变,反而会更有市场。

2、造成同一地区的一些学校负荷失衡
近年来,一些学生家长借助自己的权、钱优势越区跨片择校,一些平民百姓千方百计找
关系择校。

这样一来,使得一些所谓的重点学校的班额、生额大增,校舍紧张,师资吃紧;
而一些基础薄弱学校则“吃不饱”,每年的招生计划完不成。

据我们对一个县城的调查,该县城大约有5万人口,共有7所小学。

县教委规定,每年小学必须在教育行政部门划定的区域内招生。

但这7所小学中有一所重点学校,该重点学校每年招收的新生数往往一增再增,有时超过规定招生数的30~40%,而其他几所小学校则相对冷落、空闲。

3、导致一些学校高收费和乱收费
据我们调查,一些好的中小学校向择校生收取高额的择校费。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是校方出于无奈,想以高收费的办法来遏制大批的择校生;二是一些学校乘机收取高额的择校费,想以此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改善自身的办学条件;三是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还没有制订出一套解决择校问题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对少数高收费学校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好的中小学校鉴于受师资、校舍的限制,而择校生队伍又不断扩大的情况,便采取削减在本学区内应招收学生名额和实行收取各种名目的择校费的办法。

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和学校的乱收费,因而使得社会议论纷纷,怨声载道。

4、加大了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之间的差距
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我国的中小学校形成了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

在当今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时候,原有的重点学校与基础薄弱学校并存。

随着近年来择校之风的盛行,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之间的差距愈加明显。

在强调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的今天,一些地方还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

在进行决策时,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的感情砝码依然偏向一些重点学校,使得好学校锦上添花,而一些薄弱学校更加薄弱,教育教学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

5、加重了部分家庭的经济负担
在我们对部分城市地区调查时发现,重点中小学校对择校生收取的择校费从2000元至1万元不等。

一般来说,越是大中城市,择校费越高。

我们还发现,对于那些有权者,其孩子可免费择校;对于那些有钱者,择校费也仅是小事一桩;而对那些无权又无钱的工薪阶层来说,他们一方面望子成龙,另一方面又囊中羞涩,但也不惜拿出自己省吃俭用的积蓄为孩子交上一大笔择校费,其经济负担是可想而知的。

6、给一些学校造成了巨大的升学压力
家长为孩子择校的原因虽然是各种各样的,但主要一点都是为了选择一个升学率较高的学校。

面对这种情况,这些被择之校极力保“升学率”,唯恐失去“声誉”。

说心里话,一些地方上所谓的“升学率高的学校”(包括小学和单纯初级中学),其教育教学质量实在不敢恭维。

学校教师对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根本没有研究透彻,完全沿用“应试教育”那一套,靠“满堂灌”和“题海战术”(尤其是毕业班)。

虽然一些学校也有进行教学改革的愿望,但迫于巨大的升学压力,实在不敢有半点怠慢,只得硬着头皮逼着教师“满堂灌”,让学生死啃书本,抱定分数不放,一切围着“升学率”转。

同时,择校也使得那些门可罗雀的学校汗颜,见人矮三分,在择生竞争中挺不起胸膛。

7、给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带来困难
由于择校生人数的猛增,一些学校不得不扩大招生名额,使得一些班级的学生数严重超出国家规定的标准,有的学校班级人数高达80人之多。

这种盲目扩大班级生额的做法给学校本来就不充足的设备、校舍带来更多的困难,给教师和班主任带来无形的压力。

面对七八十人的班级,教师和班主任要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教师一般只能采取一刀切的方法,难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三、几点建议
1、大力推行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必然,是提高学生各种素质的根本所在。

为此,各种传播媒介要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与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让全社会认识到“应试教育”的极大危害,以取得实施素质教育的共识,并切实付诸于教育实践之中。

2、注重加大政府行为力度
许多改革经验证明,任何一项改革的顺利进行都离不开政府行为。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汨罗市,其获得的成功也证明了这一点。

如果一个地方的政府行为到位了,那里的教育改革就能顺利进行,“应试教育”就能得以根本转变,择校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

当然,政府行为并非在任何一项改革之初就能到位,它有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我们教育部门自身去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踏实有效的工作,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方案,其中也包括宣传、说服工作,等等。

3、切实加强薄弱学校建设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尽可能接受最好的教育。

让每一个孩子受教育的机会平等,“办好每一所学校,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根本缓解择校问题的关键所在。

”[3]。

国家教委“把积极推进各地改造‘薄弱校’工作作为‘治本’的根本措施之一”,同时作出了“除‘两基’和‘211’工程预审外,暂停1000所示范高中、2000所重点职业学校等达标评定活动,促使地方把更多的投入用于薄弱学校的建设”[4]的决定。

在此情况下,当务之急就是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在经费投入、师资配备和条件改善方面向薄弱学校进行倾斜,努力促进薄弱学校提高办学质量。

4、真正做到义务教育阶段不办重点学校
国家教委早在80年代就明确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不办重点学校。

其后又强调,义务教育阶段不设重点校、重点班、快慢班。

重点学校的存在,无形中给人们一种误导。

取消重点学校,有利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有利于办好所有学校,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这也是治理择校问题的必然要求。

对此,领导干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转变观念,态度坚决,措施得力,并切实付诸于行动。

5、坚决取消小学升初中考试
“‘应试教育’虽然不是升学考试制度的必然产物,但是,科学的考试制度,则无疑会弱化‘应试教育’的倾向,对推行素质教育起积极的导向作用。

”[5]小学升初中实行划片招生,“免收学费、免试就近入学,既体现义务教育思想,又有助于解决现实存在着学生
课业负担过重等问题,着眼点是确保全体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6]。

为此,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学习、推广汨罗经验;淡化选拔意识,强化普及意识;对学校的评估坚持用全面科学的评价标准,切实把基础教育阶段的办学方向扭转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使其沿着科学、正确的方向发展。

6、扶持办好民办中小学校
考虑到社会上一些有经济能力,且迫切希望自己子女接受高质量教育的人们择校需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做好疏导工作,将其引导到民办学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指出:“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对此,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依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将民办中小学的发展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统筹规划,有计划地办好一批民办中小学,作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的一种有益的补充”[7]。

民办中小学校尽管可以适当高收费,但也必须是在当地政府和物价部门指导下进行。

重要的一条是,民办中小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确保受教育者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