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论文

摘要:长期下去,没有科学知识目标的达成,没有成功的体验,总是失败的“探究”是不可能使学生学会如何进行科学探究的,又怎谈得上使学生终生受益呢。当然,精心设计或信手拈来的一些探究没有知识结论的反例也是需要的。让学生由此而了解探究并不总是成功的,老师和同学都会犯错误,而且通过这样的反例,让学生自己总结或猜测“这一次”探究失败在哪里、如何改进等。这样的教学,虽然在知识上没有结论,但在探究上却有了这样的一些有价值的收获。

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对我国目前的小学科学课程的改革来说既是一个新的理念,现在大力推进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在传播“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个新的理念中,在实践一线工作的老师们普遍反映存在理解上的困惑,笔者以一个长期从事小学科学教育实践者的视角,试图对这些困惑做一点梳理,企望对探究性学习能做一个较全面的阐释,以供参考。

一、探究性学习是一个能融合各种学习方式的开放系统。

从学习方式的角度来说,探究是基于过程的科学学习的方式,但它绝不是唯一的科学学习的方式,各种学习方式有机并存恰恰能促进探究性的学习。笔者认为,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系统,具有包容性。在探究的不同阶段或由于探究的内容不同,我们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探究学习的起始阶段,教师需要用讲述的方式向学生传授观察记录的方法;在讨论阶段,教师要运用一定的启发式方法挑

起矛盾,使讨论更深入;在学习了新的概念后,教师要用掌握学习的技巧向学生出示一些变式(如“鳝鱼是不是鱼”这类问题),以使学生更充分地理解概念;在进行通过查阅资料的学习时,教师在学生占有资料不足的情况下,要对有关的科学事实进行讲授,等等。因而笔者认为,探究性学习从方法论上来说是着重于教学或学习过程的方法,而依据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其它教学法可以发挥各自的长处作用于其中。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地看待探究性学习与其它教学法的关系,诸如有意义接受学习、掌握学习、范例教学、非指导性教学、启发式教学等等。这些先进的教学形式都是在反对传统教学过分注重灌输的背景下产生的,实质上也含有“探究”的某些因素。探究性学习虽然与其它的教学法有相对独立性,但与其它的教学法也有共通之处。所以,我们不仅不应当加以排斥,反而要善于从中吸取长处,以促进探究性学习自身的完善与发展。那种认为探究性学习高于一切,是一种完美的教学形式,从而将其与其它教学对立起来的做法,是片面的、极端的、有害的,也有悖于探究性学习的精神实质。

二、科学教学要符合儿童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

既然是探究性地学习科学,那么科学教学就必须符合儿童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而不能主要采用灌输式的和传授式的教学方法了。爱因斯坦曾经把科学定义为“探求意义的经历”,这句话虽然说的是科学,但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科学教学。首先,科学教学是一个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经历)。从科学教学活动本身来讲,它是对科学活动的

一种特殊形式的反映,就像刘默耕所说的那样“学科学就要根据科学的本性来办事”。在科学教学活动中,与科学研究一样,都要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订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用语言符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从科学教学的目的来讲,就是要指导儿童学习“像科学家那样探索大自然”。从儿童的天性来讲,儿童对科学对大自然有着天生的好奇心,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发现科学的真谛和大自然的奥秘。这些科学活动本身是源于儿童内部的需要和兴趣,是一种持续时间长、强度大的内部动机。利用这个动机,将科学教学中的学习活动设计成一种探索式的、研究式的或发现式的,自觉而自动的学习将自然而然地产生。

其次,科学教学是指导学生探求意义的过程,这个“意义”包含两层意义:一个层面是指科学新知,第二个层面是这些科学新知还必须是有价值的(关于这两点,参见后文3、4的阐述)。因此,我们认为,“科学教学要符合儿童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是设计探究性课堂的一个总原则。

三、探究性学习要以知识为“载体”。

我们接着来阐释“意义”的第一个层面:科学教学是指导学生探求科学新知的过程。首先,科学知识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之一,如果否认这一点,探究性学习探究什么?科学的“意义”何在!其次,科学知识是探究性学习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科学知识作为基础,探究性学习又怎能起步?所以,刘默耕一针见血地指出:知识是“载体”。

当前,有这样一种看法,认为探究性学习重探究过程轻知识结论,

因为探究过程的训练是使学生终生受益的。这种看法看似强调教学过程,重视学习方法,实则是要将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相分离,孤立进行探究的过程技能的训练。但认为起假设作用的概念和原理性知识无足轻重,其结果必然演变为徒有形式的机械练习或无理论指导的盲目摸索。在这种看法的影响下,新的实验教材中也不乏这类课程,如《连通气球》、《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等等,这些都是不求甚解,追求新奇体验的课,学生上完课后除了感到新奇之外,对其中的科学奥妙无法进行真正的探究。诚然,探究过程的充分体现,的确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但对知识结论的过分蔑视,别说学生学到了什么,长此以往,就连学生的学习也总是处在失败中的,“探不探究出结论无所谓”吗。长期下去,没有科学知识目标的达成,没有成功的体验,总是失败的“探究”是不可能使学生学会如何进行科学探究的,又怎谈得上使学生终生受益呢。当然,精心设计或信手拈来的一些探究没有知识结论的反例也是需要的。让学生由此而了解探究并不总是成功的,老师和同学都会犯错误,而且通过这样的反例,让学生自己总结或猜测“这一次”探究失败在哪里、如何改进等。这样的教学,虽然在知识上没有结论,但在探究上却有了这样的一些有价值的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