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教案

合集下载

探索学生科学探究(教案)

探索学生科学探究(教案)

探索学生科学探究(教案)一、引言科学探究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设计一个有效的学生科学探究课堂,通过探索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2.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4.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兴趣。

三、教学内容本教案以“种子发芽条件探究”为例,介绍如何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问题提出1. 引导学生思考: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2. 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组织讨论。

第二步:准备实验1. 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实验设计;2. 学生自主安排实验步骤和材料准备。

第三步:实验进行1. 学生按照实验设计进行实验,观察记录数据;2. 引导学生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变量控制和数据的准确性。

第四步:数据分析1. 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结论;2. 引导学生归纳实验中发现的规律和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第五步:讨论和展示1. 学生团队讨论并展示实验结果和结论;2. 引导学生提出对实验方法的改进和进一步探究的想法。

第六步:反思和总结1.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2. 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学到的知识和经验。

四、教学步骤1. 师生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2. 学生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教师辅导指导: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步骤和材料准备,解答学生在实验设计中遇到的问题。

4. 学生实验进行:学生按照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并记录观察数据。

5. 学生数据分析和总结: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结论,并归纳实验中发现的规律和问题。

6. 学生团队展示:学生团队讨论并展示实验结果和结论,互相交流和分享经验。

7. 教师引导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法进行改进和进一步探究的想法。

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教案

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教案

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教案——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学构思:沉和浮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现象,但是他们有许多似懂非懂的问题:在水中,钢铁会沉下去,用钢铁作的轮船为什么能浮起来?有的树叶飘在水面上,有的树叶却沉下去等等问题,《改变浮和沉》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沉浮现象进行观察,在认识矛盾冲突中和问题的驱使下展开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问题来开展教学的。

学生经历了探究的过程。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活动,并体验了物体沉浮变化的过程,学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及收集、记录和表述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合作学习。

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探究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乐于探究与发现物体奥秘的欲望,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情感态度。

教学目标:1、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方法。

2、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科学。

3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探究活动流程:一、:引入1上节课我们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节课继续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拿起一个小玻璃瓶)这是什么?2推测(把小玻璃瓶放入水中,手按在玻璃瓶上)放入水中它是会出现什么现象?(有的学生猜测是沉的,有的学生猜测是浮的,老师把手放开,小玻璃瓶浮上来了。

)3推想:你有办法让它沉下去吗?1:把里面灌满水2:用沙子填满。

3:我觉得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

(课堂实录:当一位学生说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其他学生马上就提出异议)(装空气就不行啦!(点评:这时学生说法不一,但都在开动脑筋想方法,也就是运用了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玻璃瓶子”的沉和浮引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新课标中要求的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出发理念,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是上好这一堂课的关键。

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玻璃瓶子”的沉和浮现象进行导入。

小学科学课探究性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小学科学课探究性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小学科学课探究性学习的途径和方法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教学中,教师只要结合学生实际,把握探究内容及目标,组织引领学生参与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亲历实验过程,自主学习,才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形成之目的。

现就如何引领学生开展自主探究谈谈我的点滴做法。

1 创设问题情境促使探究教学中,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的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可以使他们在探究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

我在教学《浮沉与什么因素有关》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老师提供的泡沫、橡皮、小卵石、空瓶子、小石子、曲别针、胡萝卜、啤酒盖等材料和学生自己准备的一些材料进行实验。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通过实验学生发现,物体放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学生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为什么泡沫、空瓶子、木块等会浮,而小卵石、小石子则会沉?为什么啤酒盖轻轻地放在水面会浮,而重点放就会沉呢?那啤酒盖算浮还是沉呢?空瓶子放入水底怎么会很费力?潜艇为什么在水里能上下自如呢?轮船是铁做的为什么也能浮的水面上,并且还能装很多的货物呢?这与什么因素有关?是与物体的大小有关呢?还是与物体的体积有关呢?……学生这一系列问题正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解决的。

2 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常用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可以使学生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才华,分享交流所获得的成果,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如在教学《茎越长越高》时,先让学生猜猜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具有什么作用呢?学生有的说:“茎有支撑作用”、有的说:“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这时老师说:“想办法证明水是怎样被运输的?”学生说:“分组实验,”这时老师又说:“怎样实验呢?”学生说:“取一段新鲜的芹菜和装有红墨水烧杯,将芹菜放入烧杯中,观察芹菜的便变化。

”老师说:下面就按同学们说的方法进行试验。

通过实验学生发现:芹菜的茎慢慢变红了,然后老师又让学生将芹菜横切开,观察它的横切面,通过观察学生发现,芹菜的茎能运输水分和养料,是因为茎内有许多运输管道。

《点亮小灯泡》:探索科学的小学教案

《点亮小灯泡》:探索科学的小学教案

《点亮小灯泡》:探索科学的小学教案点亮小灯泡:探索科学的小学教案介绍这份教案旨在帮助小学生探索科学,并通过实验点亮小灯泡。

本教案适用于小学三年级至五年级的学生,旨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理解电路的基本原理- 掌握制作简单电路的方法- 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培养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教学准备为了顺利进行本课程,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材料:- 电池- 电线- 小灯泡- 开关- 铜夹子- 实验板教学步骤步骤一:认识电路1. 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电路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让学生观察一些简单电路示意图,并解释电流的流向。

步骤二:实验制作1. 教师向学生展示并解释实验所需材料。

2. 学生们按照教师的示范,使用实验板、电线、铜夹子等材料制作一个简单的电路。

3. 学生们在电路中加入开关,观察灯泡的亮灭情况。

步骤三:实验探究1. 学生们尝试改变电路中的元件位置,观察灯泡的亮灭情况。

2. 学生们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改变电池的数量会对灯泡亮度产生什么影响?- 改变电线的长度会对灯泡亮度产生什么影响?- 改变开关的位置会对灯泡亮度产生什么影响?步骤四:实验总结1. 学生们讨论并总结实验中的观察结果。

2.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电路中的关键元素,如电池、电线和开关的作用。

3. 学生们分享他们对实验的思考和发现。

扩展活动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科学知识,教师可以组织以下扩展活动:- 让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种类的电池,观察灯泡的亮度和持续时间。

- 鼓励学生设计并制作自己的电路,尝试点亮多个小灯泡。

结束语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在实践中理解电路的基本原理,并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希望通过这个简单而有趣的实验,点亮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继续探索的热情。

科学实验探索教案

科学实验探索教案

科学实验探索教案一、引言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许多学生在实验课上依赖于老师的指导,缺乏独立思考和实验探索的能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教案将介绍一种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科学实验探索方法。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索的能力;2. 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3. 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三、教学过程1. 激发学生兴趣(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科学实验视频或图像,引起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可以选择一些近年来热门的科学话题,如太阳能发电、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2. 提出问题(10分钟)老师提出一个待解决的科学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和思考。

例如,如何降低水的沸点?为什么铁可以磁化?这些问题应该有一定的挑战性,同时也要确保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来解决。

3. 分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合作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

每个小组可以提出自己的实验设想,并进行初步的实验设计。

4. 实验操作(3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际的实验操作。

老师在一旁进行指导和辅导,确保实验的安全进行。

5. 数据记录与分析(20分钟)学生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关键数据和观察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

可以使用表格、图表等方式来呈现数据。

6. 实验总结(10分钟)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回答提出的科学问题,并讨论实验的局限性和可能的改进方法。

7. 实验展示(10分钟)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结果和总结进行展示,可以通过口头报告、海报、科学展览等形式进行。

四、教学评价对于学生的实验设计、数据记录和分析等方面进行评价,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思考能力。

可以通过打分、评价表等方式进行。

五、延伸拓展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参加科学竞赛或科研项目。

同时,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相关的科学实验资源,供学生自主选择和探索。

六、教学反思教师应该定期反思和调整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实施探究性学习

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实施探究性学习
,墨
如 何 在 小 学 科 学 课 堂 中 实 施 探 究 性 学 习
翟 福 成
( 营 市 利 津县 凤 凰 城 街 道 前 刘 小学 , 东 东 营 东 山
《 学 科 学 课 程 标 准 》 出 : 科 学 学 习要 以探 究 性 学 习为 小 提 “ 核 心 , 究 既 是 科 学 学 习 的 目标 , 探 又是 科 学 学 习 的方 式 。亲 身 经 历 以 探 究 为 主 的学 习 活 动 是学 生学 习科 学 的 主 要 途径 。” 皮 亚 杰 指 出 :一 切 真 理 都 要 学 生 自己获 得 ,或 由学 生 自 己重 新 “ 发 明. 至少 由他 重 建 , 不 是 草率 地 传 递 给 他 。 如何 在科 学 教 而 ” 学 中实 现 学 生科 学 探 究 的过 程 , 养 学 生 探 究 的 欲 望 、 究 的 培 探 方 法 、 究 的能 力 呢 ? 根 据 不 同 的 教学 内 容 , 主要 采 用 以下 探 我 j种 教 学 方 法 。 创 设 情 境 诱 导教 学 法 在 教 学 中教 师 要 做 引领 者 、指 导 者 ,学 生 是 主 动 的 探 索 者 . 使 学 生 学 会 如何 学 习 、 何 发 现 问 题 、 要 如 怎样 加 工 信 息 、 如 何 推 理论 证 , 有利 于知 识 技 能 的 迁 移 。爱 因斯 坦 曾说 : 创 造 要 “ 性 地 提 出 问题 比解 决 问题 更 加 重 要 。” 师 首先 要 让 学 生 主 动 教 地 产 生一 种 发 现 问 题 、 出 问题 的学 习心 理 , 且 让 学 生 带 着 提 并 问题 走 向 教材 、 向 自然 、 向科 学 。 先 , 师 根据 教 学 的具 走 走 首 教 体 情 况 , 设 问 题 情 境 , 导 学 生 提 出 问 题 , 学 生 产 生 探 究 创 引 使 的 欲 望 。 次 , 发 学 生思 考 , 问题 进 行 大 胆 的 猜 想 假设 。 其 启 对 再 次 . 导 学 生 制 订一 定 的计 划 , 通 过 观 察 实 验 对 所 做 的 猜 想 引 并 假 设 进行 验 证 。第 四 , 织 学 生 在 对 实 验 现 象 进 行 分 析 、 纳 组 归 并 与 同学 交 流 等 一 系 列认 知 操 作 过 程 中 , 找 问 题 的解 决 。 寻 促 进 问题 的解 决 . 后 引 导 学 生 归 纳 总 结 得 出 结 论 。下 面 以 《 最 气 体 的热 胀 冷 缩 》 课 为 例 作 具体 说 明 。 一 ( ) 设 情境 一 创 同学 们 , 天 我 和 徐 老 师 打 乒 乓 球 , 小 心把 乒 乓球 踩 瘪 今 不 了 . 能 帮 老 师想 办 法 让 它鼓 起 来 ? 谁 让 学 生 发 散思 维 A由想 办 法 , 师 不 加 评论 教 教 师 根 据 教 室 现 有 条 件 选 择 用 热 水 方 法 亲 自试 一 试 . 教 师演 示 : 乒 乓 球 放 热 水 中一 烫 就 鼓 起来 了 . 把 . 讨 论 : 到 这 种 现 象 。 想提 出什 么问 题 吗 ? 看 你 学 生 提 出 问题 : 什么 乒 乓 球 用 热 水一 烫 就 会 鼓 起 来 ? 为 ( ) 二 启发 思考 请 同学 们 猜 想 一 下 , 什 么 原 因使 球 鼓 起 来 的 ? 是

探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探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探究性学习实施方案一、界定: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学生由过去主要听从教师讲授,从学科的概念、规律开始学习的方式变为学生通过各种事实来发现概念和规律的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当学生面临各种让他们困惑的问题的时候,他就要作出各种猜测,要想法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向,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如查阅文献资料、检索等)得到第二手的资料,通过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形成对问题的解释。

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进一步澄清事实、发现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不同于科学家的探究活动。

与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的主要区别在于,探究性学习必须满足学生在短时期内学到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学科的结构,所以这个过程在许多情况下都要被简化,比如,提出问题这个环节,在大部分的教学活动中,都是由教师提出问题,或由教材提出问题。

在获取事实这个环节,常常是由教师和教材来确定研究方法、步骤、所用材料等,这样就省去了学生设计实验的环节。

探究性学习中也要给学生提供进行完整科学探究活动的机会,这样的活动虽然要用更多的时间,但对学生体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是非常必要的。

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如果不亲自参与探究,学生就无法理解科学探究的艰难,无法体会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科学家怎样通过一次一次的尝试来解决问题。

参与探究可以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

二、主要内容: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发情趣,掌握程序与方法。

三、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自主性探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来展开教学过程。

小学科学探究教案:观察和记录动植物的行为

小学科学探究教案:观察和记录动植物的行为

小学科学探究教案:观察和记录动植物的行为1. 引言1.1 概述本文将介绍一种小学科学探究教案,着重于观察和记录动植物的行为。

了解动植物的行为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非常重要。

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可以发现动植物世界中隐藏的规律,并能够从中获得乐趣和启示。

此外,这个教案还将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技巧。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引言部分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观察和记录动植物行为部分将讨论为什么观察动植物行为是重要的,并介绍几种有效的观察方法以及记录行为的技巧;在第三和第四部分中,我们将介绍如何设计并执行科学问题来研究动物行为和植物行为;最后,结论部分将总结研究成果并提出对小学科学教育的一些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向小学教师介绍一个有关观察动植物行为的教案,并提供一些相关资源和指导。

通过使用这个教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观察和记录的技能,启发他们的好奇心,并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同时,学生将有机会探索动植物世界,获得关于自然界中不同生物行为的深入了解。

通过这种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学生将逐渐形成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并培养出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 观察和记录动植物行为2.1 动植物行为观察的重要性观察和记录动植物行为对于科学研究和理解自然界中生物的生活方式至关重要。

通过观察动植物的行为,我们可以了解它们的习性、繁殖方式、求偶行为等。

这种观察有助于揭示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并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2.2 观察动植物的方法观察动植物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a) 直接观察: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静静地观察周围的动植物。

注意细节,例如它们的移动方式、食性以及与其他生物之间的互动等。

b) 间接观察:使用工具如望远镜或摄像机等来观测一些较远或难以直接接近的动植物。

这将提供更详细且精确的信息。

c) 实地考察:到野外或动植物园进行实地考察,从而能够更全面地观察不同种类和环境下的动植物行为。

小学一科学探索教案

小学一科学探索教案

小学一科学探索教案一、教案简介本教案为小学一科学探索教学设计,旨在通过科学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能力。

通过活动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引导,帮助学生主动探索科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实验等科学技能。

以下是教案设计和实施步骤: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习和了解科学探索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掌握科学实验的常见实验室器材和安全规范。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和表达等科学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科学实验探究活动,包括以下三个实验项目:1. 实验一:水的沸点和凝固点2. 实验二:空气的存在3. 实验三:光的传播四、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例如通过展示一个实验器材,或者提问学生对于实验的猜想等方式。

2. 实验活动设计与实施展示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指导学生按照步骤进行实验,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和思考实验现象背后的原因。

实验一:水的沸点和凝固点第一步:将水倒入容器中,加热,并观察水的变化。

第二步:观察水沸腾和结冰的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第三步:引导学生思考水的沸点和凝固点的原因。

实验二:空气的存在第一步:将一个空玻璃瓶倒立放置于一盛满水的容器中,观察实验现象。

第二步: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的原因,并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三:光的传播第一步:利用一个小孔板和玻璃棱镜进行实验。

第二步:观察光线经过小孔板和棱镜后的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第三步:引导学生思考光的传播原理。

3. 总结归纳对于每个实验项目,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总结和归纳,以及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并鼓励学生互相分享归纳的结果。

4. 拓展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一些与实验相关的拓展活动,例如设计其他实验项目,或者进行实验结果的进一步探究。

五、教学评价通过板书、学生的表达,实验结果记录以及活动的参与情况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价,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科学技能的提高程度。

小学科学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小学科学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小学科学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广安市广安区井河镇小学校广安 638007)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学科领域或现实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态度、能力和学习方式的过程。

笔者试图通过苏教版第四册《空气里有什么》的教学实例来谈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为了实施探究式教学,我将本堂课安排在实验室教学。

教师提前备好实验器材,学生分组操作。

课堂实录如下。

一、导入新课老师:有三只一样的蜡烛,分别固定在玻璃片上,像书上第九页上这样点燃,猜一猜,哪只蜡烛最先熄灭,哪只蜡烛燃烧得最久?学生:纷纷猜测,小组内在争论。

老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咱们动手吧。

要注意在三只蜡烛都点燃后要“同时”盖上两只玻璃杯。

学生很清楚地观察到小玻璃杯里的蜡烛最先熄灭,而没罩玻璃杯的蜡烛一直在燃烧。

老师:实验结果与你们猜测的结果一样吗?(大部分同学回答是一样的)。

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吗?板书课题:空气里有什么二、通过实验分析和认识空气的成分实验1.燃烧要消耗部分空气老师:为了弄清蜡烛罩上玻璃杯后为什么会熄灭,我们来做这个实验。

(教师动口,适时点拨。

学生动手)1.把粘有蜡烛的玻璃片放在盛有红水的水槽中(水不要太多,能淹没蜡烛下部就行)。

2.不点燃蜡烛,用去底的塑料瓶把蜡烛罩上,拧紧瓶盖观察水是否能进入杯子。

(学生汇报结果:水一般不能进入瓶子,即使进去也很少)老师:为什么水不能进入瓶子?因为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

咱们接着进行实验。

3.把瓶子瓶盖拧松,拿起来(注意不要把蜡烛芯弄湿了);点燃蜡烛,等蜡烛燃旺后再用瓶子把蜡烛罩上,立即拧紧瓶盖,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做实验,小组交流。

先是组内交流,然后是每组推举一名同学发言。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蜡烛慢慢熄灭,水涌进瓶子里)老师:刚才我们观察到,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水不能进入瓶子。

小学科学课完整教案

小学科学课完整教案

小学科学课完整优秀教案一、第一章:认识科学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定义、特点和作用,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学内容:科学的定义、科学的特点、科学的作用。

3. 教学活动:通过讨论和探究,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含义和重要性。

二、第二章:观察与实验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让他们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

2. 教学内容:观察的方法、实验的设计与操作、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3. 教学活动:进行简单的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三、第三章:科学探究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让他们学会提出问题、假设、制定计划和结论。

2. 教学内容: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假设、制定计划、实验、观察、分析、结论。

3. 教学活动:以小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四、第四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培养他们用科学的方法解释现象。

2. 教学内容:物质的状态、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变化。

3. 教学活动: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让学生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五、第五章:生态系统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2.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平衡。

3. 教学活动: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重要性。

六、第六章:动植物的世界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并了解动植物的特点和分类,培养他们对生物的兴趣。

2. 教学内容:动物的特点、植物的特点、动植物的分类。

3. 教学活动:观察图片和实物,让学生了解动植物的不同特点和分类。

七、第七章:人体的奥秘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培养他们关注自己身体的责任感。

2. 教学内容:人体的结构、人体的主要器官、人体的功能。

3. 教学活动:通过模型和图表,让学生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八、第八章:简单的机械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机械原理,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自然科学实验——从爬山虎的脚开始的教案

小学生自然科学实验——从爬山虎的脚开始的教案

小学生自然科学实验——从爬山虎的脚开始的教案一、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感受、发现,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和功能,进而认识生命体的适应性。

二、实验材料爬山虎植株、放大镜、手掌和手指。

三、实验步骤和方法1.观察爬山虎植株的根茎、叶子,让学生自由发挥,用手摸摸爬山虎的茎、叶子,观察茎的粘附性质。

通过这些观察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爬山虎植物如何攀爬。

2.让学生认为爬山虎植物在吸附表面时,它的足脚是如何附在表面上的,然后让学生抬起手、手掌,采用手握住表面的方式,将自己“粘”在墙上(窗框、黑板、内侧扶手上均可)。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模拟出爬山虎植物的足脚附着在表面上的方式。

3.让学生用手描绘出自己观察到的爬山虎足脚贴着表面的细节,踮起脚尖,用指尖尝试再次模拟爬山虎足脚的附着方式,最后在教材板书上标注爬山虎足脚的附着方式。

四、实验结果1.成功让学生学习到生命体的适应性,让学生认知植物通过足脚的附着方式而能够高效依附生长。

2.通过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对爬山虎相关知识结构—足脚的附着方式建立更加深刻的印象。

3.通过这种生动的实验和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加了他们对自然生态的好奇心、兴趣,最后培养出学生亲近自然、爱护自然的正确态度。

五、实验结论通过分析观察得来,爬山虎足脚天然的橡胶管道,其表面具有很大的接触力、粘附力,使得爬山虎能够抓紧土壤、树干的表面攀爬,充分地适应于自己的生长环境,成功依附于生长区域来完成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学生在观察它时,会发现它的身体柔软、变形能力强,并适应于不同高度的生长环境。

这是学生需要注意的,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也可结合观察体验,来进一步认识植物的适应性。

一年级科学探索教案

一年级科学探索教案

一年级科学探索教案教案题目:一年级科学探索教案概述:本节课将带领一年级学生进行科学探索,通过观察、实践和讨论,引导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探索,培养其科学思维和观察力。

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探索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 观察和描述一种自然现象,如太阳光的变化;3. 运用观察和实践的方式,探索太阳光的特性和影响;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力。

教学准备:1. 明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本要求;2. 准备相关实验材料和展示图片;3. 教师提前熟悉实验步骤和讲解要点。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 向学生介绍今天的课题:科学探索。

-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科学探索?为什么科学探索很重要?Step 2: 知识讲解(10分钟)- 讲解科学探索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 讲解如何观察和描述自然现象。

Step 3: 观察实验(15分钟)- 准备一个简单的实验:太阳光的变化。

- 展示实验材料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太阳光的变化。

-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太阳光有时很亮,有时很暗?Step 4: 探索实验(20分钟)- 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索太阳光的特性和影响。

- 每组提供实验器材和记录表。

-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问题,进行实验和记录。

Step 5: 分享讨论(15分钟)- 让每个小组依次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和观察心得。

-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对比不同小组的观察结果,寻找共同的规律或结论。

Step 6: 总结(5分钟)- 向学生强调科学探索的重要性和学到的知识。

- 鼓励学生继续保持好奇心,勇于发现和解决问题。

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科学探索,如观察其他自然现象,比如植物的生长、水的变化等。

- 引导学生遵循科学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相关数据和结论,并进行合理的解释和推理。

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价他们是否理解了科学探索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通过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讨论内容,评估他们对太阳光特性的探索和理解程度;-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和心得体会,评价他们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小学科技Robots探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小学科技Robots探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小学科技Robots探究性学习教学设计探究型研究活动设计:小学科技Robots 探究性研究教学设计引言探究型研究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科技教育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本文将探讨在小学科技教学中如何设计Robots的探究性研究活动,以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目标本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通过设计Robots的探究性研究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机器人原理和编程知识,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活动设计1. 活动名称:设计你的机器人- 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机器人,并命名。

- 学生讨论并画出机器人的外形设计图,表达他们对机器人的想象。

- 鼓励学生从个人、社会和环境的角度思考,设计机器人的功能和使用场景。

2. 活动名称:编程机器人- 学生研究编程的基础知识,了解编程语言、算法等相关概念。

- 学生使用编程软件编写机器人的简单指令,实现机器人移动、发出声音、显示图像等基本功能。

-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尝试,设计更复杂的机器人动作和功能。

3. 活动名称:机器人挑战赛- 学生分组进行机器人挑战赛,比赛内容包括机器人的速度、精准度、创意和合作精神等方面。

- 学生通过挑战赛展示自己设计的机器人,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比拼。

- 鼓励学生在比赛过程中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并改进机器人的性能。

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是教学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评估学生的研究情况:- 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态度。

- 收集学生设计的机器人图纸和编写的程序,评估其创新性和技术能力。

- 进行机器人挑战赛,并评估学生在比赛中的表现和成绩。

结论通过设计Robots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尝试新想法,合作解决问题,并提高他们对科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小学一年级(上学期)科学探索第一课教案

小学一年级(上学期)科学探索第一课教案

小学一年级(上学期)科学探索第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科学的含义,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索。

3. 学生能够学会基本的科学探究技能,如观察、提问、假设、实验、总结等。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

2. 学生学会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培养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主题:科学的含义和探究方法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简单的科学现象,如吹气球、搭积木等,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探究: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简单的科学现象,如吹气球的原理。

3. 总结: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探究过程和结果,理解科学的含义。

第二课时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巩固科学的含义和探究方法。

2. 探究: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新的科学现象,如水的沸腾。

3. 总结: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探究过程和结果,进一步理解科学的含义和探究方法。

三、教学资源1. 教室内环境布置,如科学角、实验器材等。

2. 教学课件和教案。

3. 实验器材,如气球、积木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观察、实验等活动。

2. 学生小组合作情况,观察学生是否能够与小组成员良好合作,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3. 学生总结和表达能力,观察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结果。

以上是一份小学一年级上学期科学探索第一课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小学二年级《科学实验探究》下册全册教案

小学二年级《科学实验探究》下册全册教案

小学二年级《科学实验探究》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质第一课:物质的特征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特征,如固体、液体、气体的状态,以及它们的性质。

教学重点- 物质的三种状态以及它们的性质。

教学难点- 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各种物质样本,如水、盐、糖、沙子等。

教学过程1. 导入-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周围都有哪些物质?它们有什么特点?2. 新课导入- 介绍物质的基本特征,如固体、液体、气体的状态。

3. 实验操作- 让学生观察各种物质样本,并描述它们的状态和性质。

4.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物质状态变化的原因。

5. 总结- 教师总结物质的基本特征和状态变化的原因。

6. 作业布置- 让学生收集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并描述它们的性质。

第二课:物质的比较教学目标- 让学生能够通过比较,了解不同物质的特点。

教学重点- 物质的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教学准备- 各种物质样本,如木块、石头、金属等。

教学过程1. 导入-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并提问:你们知道不同物质的特征吗?2. 新课导入- 介绍物质的比较方法。

3. 实验操作- 让学生观察各种物质样本,并比较它们的特点。

4.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物质的比较方法。

5. 总结- 教师总结物质的比较方法,并强调观察、比较、分析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 让学生从生活中选取不同物质,进行比较,并记录结果。

第二单元:我们生活中的科学第三课:力的作用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教学难点- 理解力的作用原理。

教学准备- 各种力的实验工具,如弹簧测力计、小车等。

教学过程1. 导入-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力吗?2. 新课导入- 介绍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3. 实验操作- 让学生使用实验工具,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4.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力的作用原理。

小学综合探究课程教案

小学综合探究课程教案

小学综合探究课程教案
年级:四年级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如地球的结构、地球上的水资源等。

2. 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 地球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1. 地球的结构。

2. 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1. PPT课件。

2. 地球模型。

3. 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探究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教师出示地球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外观特征。

2. 学生分享对地球的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探究活动(15分钟)
1.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探究主题,如地球的结构、地球上的水资源等。

2. 各组汇报探究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三、课堂小结(5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如地球的基本知识。

2. 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爱地球。

四、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
1. 绘制一幅地球的简笔画。

2. 写一篇关于保护环境的小短文。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模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精神。

教师在课堂小结环节,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并强调保护环
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整体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参与度高,达到了预期的教
学效果。

小学五年级上册教案使用的探究性学习方法介绍

小学五年级上册教案使用的探究性学习方法介绍

小学五年级上册教案使用的探究性学习方法介绍在小学五年级上册的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方法被广泛运用。

这种学习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探究性学习方法。

一、问题导向学习问题导向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

教师会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等方式寻找答案。

例如,在学习科学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太阳升起和落下?”学生们可以通过观察太阳的运动、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来解答这个问题。

这种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项目学习项目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完成一个项目来学习知识和技能。

教师会给学生一个具体的任务,学生需要自主规划和组织实施,并最终呈现出一个成果。

例如,在学习社会科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个社区调查项目,让学生了解社区的发展情况、居民的需求等。

通过这个项目,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社会科学的知识,还培养了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是指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和进行实验来解决问题。

教师会给学生一个实验的主题或者问题,学生需要自己设计实验步骤、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

例如,在学习物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个关于力的实验,让学生通过改变不同物体的质量和施加不同大小的力来观察物体的运动情况。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可以深入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

四、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学习和解决问题。

教师会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完成一个任务。

例如,在学习语言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组讨论,让学生们根据所学知识和经验,共同撰写一篇文章。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们可以相互交流和合作,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探究性学习方法的运用不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和积极,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习的效果。

一年级《科学探索》下册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一年级《科学探索》下册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一年级《科学探索》下册第一单元单元备课一、单元主题简介《科学探索》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我们身边的科学”为主题,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感受科学的魅力。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对周围的科学现象产生好奇心,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科学现象,学会用简单的科学方法进行探究。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单元共包含 4 个课时,分别是:第 1 课时:身边的科学第 2 课时:观察与实验第 3 课时:探究与发现第 4 课时:科学小制作四、教学资源1. 教师准备教案、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画笔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第 1 课时:身边的科学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新课:讲解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如水的沸腾、植物的生长等。

3. 实践:学生进行观察,记录下自己发现的科学现象。

第 2 课时:观察与实验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科学现象,引导学生进行实验验证。

2. 新课:讲解实验方法,如观察、记录、分析等。

3. 实践: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

第 3 课时:探究与发现1. 导入: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探究,提出问题。

2. 新课:讲解探究方法,如假设、验证、总结等。

3. 实践:学生进行探究,总结实验结论。

第 4 课时:科学小制作1. 导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 新课:讲解制作方法,如选择材料、设计制作等。

3. 实践:学生进行科学小制作,展示自己的作品。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学科学实验课教案

小学科学实验课教案

小学科学实验课教案科学实验是小学科学课堂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以小学科学实验课教案为主题,分别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材料、实验过程、实验效果、实验总结、实验拓展、实验应用、实验创新、教学图示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实验目的科学实验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设定不同的实验目的。

比如,通过实验观察、探究物体的浮力、研究光线的传播规律,了解物体的密度变化对浮力的影响;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动植物光合作用,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

二、实验原理实验原理是实验的基本理论依据,通过实验原理的讲解,可以让学生了解实验的背后原理和科学知识。

比如,实验原理可以包括物体的浮力原理、光的反射原理、声音的传播原理等。

三、实验步骤实验步骤是实验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流程,可以通过文字和图示进行描述。

在编写实验课教案时,需要详细列出实验步骤,并注明每个步骤的注意事项。

四、实验材料实验材料是指实验中所需要的器材、设备和试剂等。

在编写实验课教案时,需要清晰地列出实验材料的名称和数量,并指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实验材料。

五、实验过程实验过程是指学生进行实验的具体操作流程,包括观察、记录、分析和归纳总结等环节。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按照实验步骤逐步进行,注意实验安全和数据的准确记录。

六、实验效果实验效果是指实验的预期成果,可以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数据分析得出。

在实验课教案中,需要明确实验效果,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思考和解释。

七、实验总结实验总结是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总结和归纳。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总结深化对实验原理和科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八、实验拓展实验拓展是对实验进一步延伸和应用的探究。

可以通过提出新的问题和设计新的实验进行实验拓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探索的能力。

九、实验应用实验应用是将实验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情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教案——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学构思:沉和浮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现象,但是他们有许多似懂非懂的问题:在水中,钢铁会沉下去,用钢铁作的轮船为什么能浮起来?有的树叶飘在水面上,有的树叶却沉下去等等问题,《改变浮和沉》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沉浮现象进行观察,在认识矛盾冲突中和问题的驱使下展开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问题来开展教学的。

学生经历了探究的过程。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活动,并体验了物体沉浮变化的过程,学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及收集、记录和表述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合作学习。

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探究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乐于探究与发现物体奥秘的欲望,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情感态度。

教学目标:1、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方法。

2、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科学。

3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探究活动流程:一、:引入1上节课我们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节课继续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拿起一个小玻璃瓶)这是什么?2推测(把小玻璃瓶放入水中,手按在玻璃瓶上)放入水中它是会出现什么现象?(有的学生猜测是沉的,有的学生猜测是浮的,老师把手放开,小玻璃瓶浮上来了。

)3推想:你有办法让它沉下去吗?1:把里面灌满水2:用沙子填满。

3:我觉得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

(课堂实录:当一位学生说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其他学生马上就提出异议)(装空气就不行啦!(点评:这时学生说法不一,但都在开动脑筋想方法,也就是运用了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玻璃瓶子”的沉和浮引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新课标中要求的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出发理念,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是上好这一堂课的关键。

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玻璃瓶子”的沉和浮现象进行导入。

先请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是瓶子沉下去,接着启发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愉快主动的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

通过教学导入,明确了实验目的,确定了研究活动的方向。

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导学生开始这一课的学习。

)师:嗯,装空气不行,装其他东西就可以了,对吧?二、引导学穿插玻璃瓶在在水下中的沉浮现象1启发学生在玻璃瓶里装水改变玻璃瓶沉浮我们这里没有石头也没有沙子,怎么办?(装水)。

2学生分组实验,往玻璃瓶中装水,玻璃瓶很快就沉下去了。

)3启发认识改变玻璃瓶轻重观察玻璃瓶沉浮在这个玻璃瓶由浮变沉的过程中,什么改变了?(装了水)水多了,什么改变了呢?(重量改变了)。

4玻璃瓶变重了它就由浮变沉,能不能让它再浮上来?学生分组实验,使小玻璃瓶由沉变浮)5学生记录实验情况并整理资料6启发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学生汇报摘要1把水倒掉会浮上来。

2:我有个问题,就是在水里怎么把水倒掉去?3把它捞出来再倒。

7教师提示学生分析:(1)捞出来再倒,这个小玻璃瓶就会浮了。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小玻璃瓶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玻璃瓶变轻了。

)(2)小玻璃瓶变轻它就浮了。

所以我们说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通过改变什么实现?8提示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改变玻璃瓶的重量(板书:改变重量)(点评: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的结构材料“玻璃瓶”启发学装水或者倒掉水改变物体的重量,也是沉浮的情况也发生变化,这样的探究活动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再同时利用一些结构材料进行学习,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学到很多,在学习中重视学生的科学探究,不管是活动还是讨论,表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不管是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报告单以及数据,都体现让学生经历整个科学探究过程。

《改变物体浮和沉》的教学反思一、亲身参与,收集“证据”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注重学生亲历研究的过程。

在活动中,经过研究性学习的进入问题情境、实践体验、表达交流等阶段,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测结果,制定计划,收集整理信息资料、进行表达与交流,实施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等研究方法。

在整个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进行着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结论或结果,开展探索性的学习,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到科学探究过程中收集到“证据”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掌握浅显的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在《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的教学中,我就将学生分成四到五人一个小组,他们通过观察自己带来的各种物体,首先提出问题----玻璃瓶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然后根据观察和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及课前了解到有关信息进行猜测:会沉,会浮。

制定出验证猜测结果的实验计划。

教师设计探究情景:你有办法让它沉下去吗?1:把里面灌满水2:用沙子填满。

3:我觉得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如何将这些物体放入水里去验证?然后将小组制定的计划付诸行动进行自己去进行物体沉浮的实验,进行探索,并作出研究记录,收集与物体沉浮相关的信息,思考在这个玻璃瓶由浮变沉的过程中,什么改变了?(装了水)水多了,什么改变了呢?(重量改变了)。

进行全班交流,讨论物体沉浮与物体的哪些因素有关,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他们就是通过研究性学习进行着科学探究,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学习,学生对物体沉浮的问题更加关心和愿意了解了,并掌握了进行物体沉浮实验的简单方法。

要让学生先作出预测,还要把预测写出来,用预测推动学生发现,再启发学生观察,进一步收集“证据”加以验证。

二、利用“证据”,发现秘密。

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玻璃瓶子”的沉和浮现象进行导入。

先请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是瓶子沉下去,接着启发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

通过教学导发现问题,并要解决问题的能发现《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秘密并提示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让学生把他们列举的共同点记录下来;认识实验变化,获得科学事实和科学数据就是“证据”,再让学生经历从观察收集“证据”到整理、分析事实材料、作出结论的过程,对照记录进行比较、反思,反复经历这样的过程,逐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从不同层面发现科学现象。

放入水中它是会出现什么现象?捞出来再倒,这个小玻璃瓶就会浮了。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小玻璃瓶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玻璃瓶变轻了。

)小玻璃瓶变轻它就浮了。

所以我们说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通过改变什么实现?改变玻璃瓶的重量。

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发现证据,发现事实、发现数据,并用证据、事实、数据来说话,还启发学生发现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来并能加以解释。

三、分析“证据”,寻找规律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求他们作好科学探究的记录,并查找相关的资料,作为解决本小组问题的信息资料。

根据所收集的资料信息进行分析,看能否运用在小组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作为进行交流与讨论的有力证据,让同学和老师的进行讨论,提高他们正确处理和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在《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教学中,在研究物体沉浮的原因时,3学生领取材料,学习记录单,分小组进行实验,并按“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的实验记录单”记录,许多学生他们还举出了玻璃瓶、浮标、铁石头钉、泡沫塑料、泡沫等物就认为重的物体会沉,轻的物体会沉,体比较轻,在水中就会浮的例子。

但经过同学的反驳,他们便发现他们原来的认识是片面的,所引用的实例(信息)是不全面的,所以结论也是不正确的。

要想得到全面正确的结论,就要有全面充分和正确的信息资料来证明,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针对学生提出的设想教师启发学生在课后进行验证实验,启发学生学会评估,评估是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探究究竟得到了那些启示,为什么探究的结果与事先的预测不一样,探究的设计和计划的进行过程是否有缺陷,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都需要学生去反思,只有通过这样的反思和评估,共同去研究本小组确定的探究问题,并由专人负责记录,大家提供相关的知识点,思考与讨论问题的答案,然后由组长或组长指定的学生向全班表达本组探究的结果或结论,将本组的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分享,你要让学生先作出预测,还要把预测写出来,用预测推动学生发现,再启发学生观察,并提示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让学生把他们列举的共同点记录下来;认识实验变化,获得科学事实和科学数据就是“证据”,再让学生经历从观察收集“证据”到整理、分析事实材料、作出结论的过程,对照记录进行比较、反思,反复经历这样的过程,逐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从不同层面发现科学规律。

通过研究性学习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能较好地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在科学学习中促进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大目标的有机整合。

新课程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

而且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

我遵循这些理念开展以引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探究气氛也更活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教学需改进之处: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驾驭能力,调控好学生做实验的气氛,要使学生声音很小,大家能做到静静地在这里实验、记录等等。

轻声讨论时也基本上以自己小组里面为主,汇报时声音应该大,那是向全班同学汇报的,所以这里上科学课探究的氛围途径非常好,很适合上科学课。

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探究过程进一步互动,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在思维、智慧上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使原有的观念更加完善和科学,产生“1+1>2”的效果。

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合作互动是教学系统,使教学活动成为培育探究科学奥秘的“探路者”集训队。

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教案——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2009——2010学年度)阿尔乡九年制学校张丽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