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鲁迅《故事新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 鲁迅
第三节 《故事新编》
1936年1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 《故事新编》
晚年鲁迅
一、作品概况
1、创作时间:1922—1935年
《补天》(1922年) 《奔月》《铸剑》(1926—1927年) 《非攻》《理水》(1934—1935年) 《采薇》《出关》《起死》(1935年12月)
“当最末次开炉的那一日,是怎样地骇人的 景象呵!哗拉拉地腾上一道白气的时候,地面 也觉得动摇。那白气到天半便变成白云,罩住 了这处所,渐渐现出绯红颜色,映得一切都如 桃花。我家的漆黑的炉子里,是躺着通红的两 把剑。你父亲用井华水慢慢地滴下去,那剑嘶 嘶地吼着,慢慢转成青色了。这样地七日七夜, 就看不见了剑,仔细看时,却还在炉底里,纯 青的,透明的,正像两条冰。 ”(《铸剑》)
以《故事新编》的语言形式为例:
古今杂陈,中外混合,方言土语:《补天》 《理水》《出关》 借用现实社会中的他人言语而改变其意向: 《奔月》
(3)它更是作家主体心灵深度、复杂性和丰富 性的一种表征。
① 悲凉和荒诞的生存体验所带来的超拔感
从深入历史、承担历史到‚打开历史看看‛
② 和民间文化的深厚关联
‚油滑‛ 具有一种‚逆向性‛思维,同一切自 居为正统的、真理的东西相对立。
(2)它体现了作家艺术想象力的自由和奔放。
人神共舞、古今杂陈、虚实相间的艺术世界; 打破历史的原有秩序,让其处于一种分裂混乱 的非理性状态中,造成一种‚间离‛; 形成一种奇诡、荒诞的艺术效果 。
“粉红的天空中,曲曲折折的漂着许多条石 绿色的浮云,星便在那后面忽明忽灭的夹着眼。 天边的血红的云彩里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 如流动的金球包在荒古的熔岩中;那一边,却 是一个生铁一般的冷而且白的月亮。”(《补 天》)
2、关于作品的自述:
来源:‚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方法:‚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 叙事:‚不免时有油滑之处‛
3、评价史:
(1)20-30年代,成仿吾、茅盾、常风等 (2)80-90年代,王瑶、严家炎等
“《故事新编》,创作的艺术,非但没有将古 人写得更死,而且借古事的躯壳来激发现代人 之所应憎与应爱,将古代和现代错综交融,成 为一而二,二而一。” (茅盾)
(3)《采薇》《出关》《起死》
对圣贤人物的灵魂弱点的反省 对民族文化积弊的反思
3、小结:
英雄末路史 民族文化反思史
三、艺术思维:“油滑”
1、鲁迅对于“油滑”的态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对于古人,不及对于今人的诚敬,所以仍 不免时有油滑之处。过了十三年,依然并无长 进,看起来真也是‘无非《不周山》之流’; 不过并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却也许暂时还有 存在的余地的罢。‛
对民间谐谑文化的汲取 浙东戏剧中的‚二丑‛ 鬼神信仰中的‚无常‛
五、小结:
1、是鲁迅艺术想象力的一次大爆发,不是创作
力的衰竭,而是又一个高峰。
2、为中国现代小说创作提供了一种浪漫主义和 表现主义相结合的审美范型,尤其是为此后的 历史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参考书目:
——鲁迅《〈故事新编〉序言》
2、如何理解这种“油滑”?
(1)它是鲁迅观察人生世相的一种独到眼光, 一种对于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独特的认知和体 验方式。
‚历来的自以为正经的言论和事实,大抵滑稽 者多,…… 在中国要寻求滑稽,不可看所谓滑 稽文,倒要看所谓正经文,但必须想一想。‛ ——《准风月谈〃‚滑稽‛例解》
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 孙玉石《〈野草〉研究》 孙玉石《现实的与哲学的——〈野草〉重释》 郜元宝《鲁迅六讲》 陈方竟《鲁迅与浙东文化》 郑家建《历史向自由的诗意敞开——〈故事新编〉诗 学研究》 乐黛云《国外鲁迅研究论集(1960-1981)》 李宗英 张梦阳《六十年来鲁迅研究论文选》
二、主题内容
1、描写的都是英雄和圣贤:
女娲、后羿 大禹、宴之敖、墨子 伯夷、叔齐、老子、庄子
2、呈现的是英雄圣贤在世俗环境中的遭际:
(1)《补天》《奔月》
女娲 → 小东西
后羿 → 逢蒙、嫦娥
英雄和庸众、俗世的对立
(2)《理水》《铸剑》《非攻》
‚先扬后抑‛的结构; 英雄行为被消解,改革者被异化;
第三节 《故事新编》
1936年1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 《故事新编》
晚年鲁迅
一、作品概况
1、创作时间:1922—1935年
《补天》(1922年) 《奔月》《铸剑》(1926—1927年) 《非攻》《理水》(1934—1935年) 《采薇》《出关》《起死》(1935年12月)
“当最末次开炉的那一日,是怎样地骇人的 景象呵!哗拉拉地腾上一道白气的时候,地面 也觉得动摇。那白气到天半便变成白云,罩住 了这处所,渐渐现出绯红颜色,映得一切都如 桃花。我家的漆黑的炉子里,是躺着通红的两 把剑。你父亲用井华水慢慢地滴下去,那剑嘶 嘶地吼着,慢慢转成青色了。这样地七日七夜, 就看不见了剑,仔细看时,却还在炉底里,纯 青的,透明的,正像两条冰。 ”(《铸剑》)
以《故事新编》的语言形式为例:
古今杂陈,中外混合,方言土语:《补天》 《理水》《出关》 借用现实社会中的他人言语而改变其意向: 《奔月》
(3)它更是作家主体心灵深度、复杂性和丰富 性的一种表征。
① 悲凉和荒诞的生存体验所带来的超拔感
从深入历史、承担历史到‚打开历史看看‛
② 和民间文化的深厚关联
‚油滑‛ 具有一种‚逆向性‛思维,同一切自 居为正统的、真理的东西相对立。
(2)它体现了作家艺术想象力的自由和奔放。
人神共舞、古今杂陈、虚实相间的艺术世界; 打破历史的原有秩序,让其处于一种分裂混乱 的非理性状态中,造成一种‚间离‛; 形成一种奇诡、荒诞的艺术效果 。
“粉红的天空中,曲曲折折的漂着许多条石 绿色的浮云,星便在那后面忽明忽灭的夹着眼。 天边的血红的云彩里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 如流动的金球包在荒古的熔岩中;那一边,却 是一个生铁一般的冷而且白的月亮。”(《补 天》)
2、关于作品的自述:
来源:‚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方法:‚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 叙事:‚不免时有油滑之处‛
3、评价史:
(1)20-30年代,成仿吾、茅盾、常风等 (2)80-90年代,王瑶、严家炎等
“《故事新编》,创作的艺术,非但没有将古 人写得更死,而且借古事的躯壳来激发现代人 之所应憎与应爱,将古代和现代错综交融,成 为一而二,二而一。” (茅盾)
(3)《采薇》《出关》《起死》
对圣贤人物的灵魂弱点的反省 对民族文化积弊的反思
3、小结:
英雄末路史 民族文化反思史
三、艺术思维:“油滑”
1、鲁迅对于“油滑”的态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对于古人,不及对于今人的诚敬,所以仍 不免时有油滑之处。过了十三年,依然并无长 进,看起来真也是‘无非《不周山》之流’; 不过并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却也许暂时还有 存在的余地的罢。‛
对民间谐谑文化的汲取 浙东戏剧中的‚二丑‛ 鬼神信仰中的‚无常‛
五、小结:
1、是鲁迅艺术想象力的一次大爆发,不是创作
力的衰竭,而是又一个高峰。
2、为中国现代小说创作提供了一种浪漫主义和 表现主义相结合的审美范型,尤其是为此后的 历史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参考书目:
——鲁迅《〈故事新编〉序言》
2、如何理解这种“油滑”?
(1)它是鲁迅观察人生世相的一种独到眼光, 一种对于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独特的认知和体 验方式。
‚历来的自以为正经的言论和事实,大抵滑稽 者多,…… 在中国要寻求滑稽,不可看所谓滑 稽文,倒要看所谓正经文,但必须想一想。‛ ——《准风月谈〃‚滑稽‛例解》
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 孙玉石《〈野草〉研究》 孙玉石《现实的与哲学的——〈野草〉重释》 郜元宝《鲁迅六讲》 陈方竟《鲁迅与浙东文化》 郑家建《历史向自由的诗意敞开——〈故事新编〉诗 学研究》 乐黛云《国外鲁迅研究论集(1960-1981)》 李宗英 张梦阳《六十年来鲁迅研究论文选》
二、主题内容
1、描写的都是英雄和圣贤:
女娲、后羿 大禹、宴之敖、墨子 伯夷、叔齐、老子、庄子
2、呈现的是英雄圣贤在世俗环境中的遭际:
(1)《补天》《奔月》
女娲 → 小东西
后羿 → 逢蒙、嫦娥
英雄和庸众、俗世的对立
(2)《理水》《铸剑》《非攻》
‚先扬后抑‛的结构; 英雄行为被消解,改革者被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