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良好的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树立良好的榜样 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他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 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强化不仅包括外部强化,还包括自我强化和替代强化。替代强化即观 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强化一样,是一种间接的 强化方式。 榜样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 式及榜样所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会影响到观察学习的效果。
品德的结构
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成分 道德情感 道德感情从表现形式上,主要包括三种: 一是自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 速发生的情感体验。 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 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的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 介的情感体验。 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 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品德的中哦要标志。
品德的实质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的体现,是个体依 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 向。 (1)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 化为个体内在的需要的复杂过程,它不是个体的先天禀赋,而是通过 后天学习形成的。 (2)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若只是此一时,彼一时的偶然表现,则 不能称之为品德,只有经常的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 的形成。 (3)品德是在道德观念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 个任务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人是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而获得 一定的态度的。 观察学习是指学习一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从而形成 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模仿学习是指观察则按照别人的言行举止而行动,可分为 直接模仿——直接学习榜样的行为; 象征模仿——学习传播媒介显示的榜样行为; 创造模仿——创造性地模仿榜样的态度和行为; 延迟模仿——学习者在学习以后,过一段时间在模仿。
有效的说服 树立良好的榜样 利用群体的约定 价值辨析 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良好的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有效的说服 有效的利用正反论据 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 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 发挥情感的作用,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 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 逐步提高要求。
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奖励 首先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 应选择、给予恰当的奖励物; 应强调内部奖励; 惩罚 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舆论等; 取消个体喜爱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
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法; 2、社会风气; 3、同伴群体; 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 ,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 2、态度定势,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 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 3、道德认知。 4、受教育程度。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价值辨析 狄斯等人认为,价值观念是一种内在价值,通常难以被人们意识到,也难以 指导人的行为。 价值辨析就是让学生交流自己的价值选择,人情自己的价值观念,并且依照 自己的价值观念做事情。价值辨析实际上是让人们对于自己的价值观具有清 醒的认识,并且能够履行自己的价值观。 在价值观辨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离心视为和情绪体验来检验自己 的行为模式,鼓励他们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 事。 不论应用什么策略,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须经历三个阶 段七个字过程。 1、选择阶段:(1)自由选择;(2)从多种可选范围选择;(3)充分考虑 各种选择的结果后在进行选择。 2、赞赏阶段:(4)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5)愿意公开自己的选择。 3、行动阶段:(6)按自己的选择行事;(7)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态度的实质
一般认为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 态或反映的倾向性。 态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映本身; 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两者都是内部倾向;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态度的结构
态度的认知成分 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 信念。 态度的情感成分 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绪体验, 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态度的行为成分 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即行 为的准备状态而非实际的行为。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 态度和行为与他人向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模仿,其出发就是 试图与榜样一致。 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自觉 性、主动性和稳定性,当主体对道德行为规范本身仍缺乏清楚而深刻 的认识与体验。 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上一致,将自己说认同的思 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
源自文库度与品德的关系
两者的实质是相同的,都是一种通过学习获得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 择的内部状态。 态度和品德的区别 两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 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他律阶段 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 称为他律道德。 在该阶段,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 的权威的绝对尊重和顺从的愿望。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1)儿童认为规则是万能的,不变的。 (2)儿童评定行为是非时,包极端的态度,好与坏之间,非此即彼。 (3)儿童对行为的好坏的判断,是依据行为结果,不考虑行为的主观 动机。 (4)儿童把惩罚视为天意,认为惩罚就是一种报应
品德发展阶段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柯尔伯格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道德 两难故事法”。 柯尔伯格关于道德判断的“三水平六阶段” 前习俗阶水平: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柯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认知有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而且年 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有一定关系,当不完全对应,道德发展的顺序是固 定的,并不是所有人在同样的年龄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事实上有许 多人永远无法达到道德判断的最高水平。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依次经历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 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动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 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服从是指在权威的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 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服从可能出于自愿,也可能是被 迫的,被迫的服从也叫顺从。 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的特点。但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2、自我意识增强;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程、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1)大的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段增强,但还带有一定程度的 具体经验特点。 (2)道德情感表现丰富、强烈、当又好冲动。 (3)道德行为有一定的目的性,渴望独立自主行动,当愿望与行 动经常有距离。 高中阶段品德发展取向成熟 高中阶段或青年初期的品德发展进入了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 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
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自律阶段 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奶在标准,称为自律道 德。他们开始认知到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与他人合作,共同决 定或修改规则,规则只是维护与他人的关系。这个阶段儿童有以下几 个特点: (1)认识到规则是由人制定的,可以根据人们的愿望加以改正,而且 规则已经不再被当作存在于自身之外的强加的东西。 (2)儿童对行为的判断已经建立在行为的意图及行为的结果上。 (3)提出的惩罚与所犯的错误较为贴切,把惩罚看成是对过失者的一 种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