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理解
摘要:论述民生的概念,改善民生的原因和意义以及如何改善民生
关键词:民生、原因、意义、改善民生
随着中国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大,民生问题日益凸显。
改善民生,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课题。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在中国传统社会当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
到了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给“民生”注入新的内涵,并将之上升到“主义”、国家方针大政以及历史观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孙中山对于民生问题较为经典的解释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1,“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2,“民生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原动力”3。
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民生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
从这一角度看,广义上的民生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无所不包,甚至还可以包括历史观方面的问题。
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
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呢?
第一,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之首是以民为本,解决好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部署了发展教育、扩大就业、深入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社会管理等改善民生任务。
这是当前我国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的基本民生问题,可以说教育是民生之始,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社会管理是民生之盾。
第二,改善民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
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我们也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变化发展的阶段,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清醒地认识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所提出的新要求、新问题,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望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和不足,从而进一步增强解决民生问题的责任感、紧迫感。
改善民生是当前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大政策,必须千方百计落实好。
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民生问题的新特点,我们在改善民生问题上要有新的举措、新的突破。
首先要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上有所突破,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和人民群众总体上达到小康生活水平,人民群众有了更高的物质文化需求,在解决了商品短缺之后,现在又出现了某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短缺,因此必须加大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公共交通、生活环境等方面公共服务的供给,提高人民群众在这方面的享有水平;再者要在
1《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02页
2《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25页
3《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35页
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上有所突破,下决心整顿收入分配秩序,打击各种非法谋利行为,取缔各种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最后在解决历史遗留的民生问题上有所突破,在我们的改革发展的过程上,由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制度不衔接、不完善等问题,产生了一些历史遗留的民生问题,我们要采取负责任的态度,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妥善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
第三,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改善民生是国家繁荣富强、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和睦、人民幸福安康的基础条件。
改革开放近30年来的最大成就,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显著地改善了民生,使中国老百姓得到实惠。
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最终应体现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上,体现在改善民生上。
第四,改善民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现实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由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导致各个不同阶层的利益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我国的民生问题面临诸多新课题、新矛盾。
由于历史、自然等原因,一些带有基本生存性质的民生问题并未完全解决,由于经济增长目标导向的单一性而产生的就业难问题,由于分配制度不完善而出现的地区间、城乡间、不同阶层间的收入差距日益扩大问题,由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公共产品供给短缺导致的看病难、上学难和住房难问题,由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到位而产生的生产安全和环境污染的事故频发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尽快加以解决,否则不仅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还将危及社会的稳定,影响社会文明的进程。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把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而这一重大战略,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改善民生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本质体现。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们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立党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能不能把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解决好,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检验。
只有不断破解民生难题,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只有人民信任和支持,党的执政地位才能稳如泰山。
因此,我们必须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始终关心百姓,始终惦记民生,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构建和谐社会落实到人民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问题之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落实到一系列具体的惠民政策之中。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二)改善民生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需要。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财富的分配要公正、公平、合理,社会财富要为全民共享,共同致富,这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同志早在1987年就强调指出的,社会主义就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让人民富裕起来,过上殷实、幸福的生活。
因此,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高度关注民生,注重改善民生,使劳动人民创造的一切财富为全民共同享有,这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需要。
(三)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也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社会理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是解决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而改善民生问题,特别是解决困难群众的民生问题,是推
进社会公平正义,进而实现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
纵观中外发展史,民不聊生必将产生动乱;重视民生则促进社会发展,保持社会和谐。
因此,只有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关注全体人民的民生问题,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改善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才能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进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
那我们到底要怎么办才能改善民生,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呢?首先,我们一定要把以下六个社会建设作为重点:(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有如下几种办法。
第一,要重视促进就业和提高居民收入,居民消费保持较快增长。
就业是民生之本。
现在,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的带动,国家应该鼓励支持乡镇中小企业发展,以吸收乡镇劳动力,改善农村及乡镇就业情况。
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使之成为吸纳就业人口的主导力量。
第二,要重视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百姓更多地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近年来国家对义务教育和其他各级教育的投入明显增加,农村义务教育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这些投入和措施应该在今后持续进行,还应该在一些偏远,贫困地区为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贴住宿费。
与此同时,还应该不断完善国家助学体系,保障每年用于助学的财政投入、助学贷款和学校安排助学经费充足。
要逐步建立城乡基本医疗体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2年开始试点后,在全国农村迅速普及。
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达7.2亿,占全国农业人口的82.8%。
与此同时,为实现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目标,国务院决定加快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争取在试点的基础上尽快铺开。
第三,要重视三农问题,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统筹城乡发展,贯彻“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在今后发展中,还应该结合方针不断得到巩固、完善和加强支农惠农政策体系。
从2004年开始,分别以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连续出台了4个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央1号文件。
这些重大政策和措施,对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四,要重视改善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五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针对近年来主要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导致的低收入居民住房困难问题,中央政府应不断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也要尽快全面铺开。
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也应加大投入,以改善生活环境。
与此同时,绿化和交通以及生活燃气电力的问题同样不能忽视
当然,改善民生问题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特别是在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当前主要矛盾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现实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解决我国民生问题不可能走西方福利国家的道路,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我们坚信,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人民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解决好当前面临的问题,完全可以驾驭中国航船胜利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