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避讳文化..(PPT文档)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宝安(东晋331年) 东莞(唐肃宗757年) 避安禄山名讳而改 新安(明1573)“革故鼎新,转危为安” 宝安(民国1913) 深圳(1979)
北宋南迁之后,因憎恨金人入侵,皇帝 遇“金”字均写为“今”字。
明人憎恶元人,于是讳“元”为“原”, 将“元来”、“元籍”、“元任”、 “元由”改为“原来”、“原籍”、 “原任”、“原由”,至今沿用。
先秦时还“礼不避嫌名”(《礼记·曲礼上》)。 三国以后,避嫌名之风渐起。如《齐东野语》
卷四记载:“隋文帝父讳忠,凡郎中皆去‘中’ 字。”《通典·职官三》注云:“隋氏讳忠,故凡 ‘中’字,皆曰‘内’。”
宋高宗名赵构,于是和“构”字同音的“够、购” 等55字在当时均在禁忌之列。
唐代诗人李贺父名“晋肃”,李贺为避“晋”之 嫌名“进”,终生不得考进士。(《旧唐书·李贺传 》:“(李贺)父名晋肃,以是应进士,韩愈为之作 《讳辩》,贺竟不就试。” )
《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为太子詹事,因父名泰,为 避家讳而辞官。 苏轼的祖父名序,苏轼为文作序时 只得改用“叙”字。
北宋有一人叫刘温叟,其父名岳,所以他不游中 岳嵩山,西岳华山;为避“乐”之嫌名,他又终身 不听音乐。
晋代规定:“父祖与官职同名,皆得改选。” (《晋书·江统传》)《唐律·职制篇》规定:“诸府 号、官称犯祖父名,而冒同居之者,徒一年。”
言语有特俗,时处须问禁
——汉语汉字和避讳文化
一、什么是避讳 二、利用汉字避讳的方法 三、避讳与地名 四、避讳与人名 五、古代避讳的语言文化学阐释 六、古代避讳对文史学习和研究的影响 七、古代避讳对文史研究的积极意义
一、什么是避讳
避讳有广狭二义。 广义的避讳包括忌讳、憎讳和敬讳。
忌讳: 出于迷信或畏惧心理而讳用、讳言凶恶、
二、利用汉语汉字避讳的方法
1、省缺笔画。即遇到须避讳的字,书写时省写笔画。
这种方法起于唐代。陈垣《史讳举例》卷一:“避 讳缺笔,当起于唐高宗之世。”
宋太祖名匡胤,宋高宗御书石经时便省“匡”字下 二横作“ ”。清代周广业《经史避名讳考》卷一: “《诗·小雅·六月》‘以匡王国’,《左传·嘻公二十 六年》‘弥缝其阙而匡就其灾’,《论语·子罕》‘子 畏于匡’等,‘匡’字如此。”或省字上一横作 “ ”。《经史避名讳考》卷一:“荀洵《上宣公 奏议札子》,‘匡’字缺首笔作‘ ’”。 《红楼梦》第二回记载,黛玉母亲名贾敏,因此, 黛玉“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
二、避讳的方法
6、拆字 就是为避某字,将该字拆成若干部件加以称
说,或只取其中的一个部件加以使用。 如宋神宗名赵顼,为避顼之嫌名旭,(宋)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将“旭”字写成“从 日从九”。
北魏孝明帝名诩,时人尉诩便改名作“羽”; 后晋高祖名敬瑭,当时的敬氏便改姓“文” 或姓“苟”。
二、避讳的方法
7、将避讳字和他字连Fra Baidu bibliotek 如李延寿《北史》中为避唐高祖李渊
从‘氏昬’也。”
昏
4、改称。就是用其它名称来表示必须避讳 的名物。
如清末代皇帝名溥仪,为避“仪”之偏 讳,改仪征县为扬子县;
吕后名雉,西汉时将“雉”改称“野鸡”。
二、避讳的方法
5、空字 就是如遇须避讳的字,或直接省去,
或者留空白,或作空围“囗”。 如唐人编《隋书》,为避李世民讳,将
“王世充”写作“王囗充”,后人又翻 刻为“王充”。
不吉利字眼或其谐音的,这是忌讳。 古代吴人忌讳“离散”,就把“梨”称为
“圆果”,把“伞”称为“竖笠”。 (据 (明)陆容《菽园杂记》卷一)
憎讳
出于对某人或某物的厌恶憎恨心理而 讳言、讳用其名的,这是憎讳。
唐肃宗时,改易了带“安”字的郡县名:安 定郡改为保定,安化郡改为顺化,同安县改为 桐城。
深圳地名的演变
敬讳
由于封建礼制礼俗的规定、约束,或出 于敬重、畏惧等原因,在书面语中或口头上 不敢直呼君主、尊长的名字或其谐音的,这 是敬讳。(狭义的避讳) 东汉光武帝名秀,时人便讳“秀”为“茂”, 将“秀才”改为“茂才”。 宋代州官名田登,举州讳灯为火,上元时节, 州府发榜:“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避嫌名
如果只避和君主或尊长之名的相同之字,叫避正 讳; 如果连其同音或近音之字也要回避,叫避嫌名。
二、避讳的方法
2、以其他汉字代替。
(1)以同义(近义)字或反义之字代替。西汉孝昭帝名 刘弗,时人遇“弗”字,便以“不”字代替。汉安帝名 庆,当时的庆氏就改用同义的“贺”字为姓。
(2)以同音或音近之字代替。东汉光武帝刘秀叔父名良, 时人便 以“梁”字代“良”。司马迁父名谈,他作《 史记》时遇到“谈”字便用音近的“同”字代替,如称 张孟谈为“张孟同”,赵谈为“赵同” 。
避偏讳
对于二字之名,先秦时也只须避免二字连用, 无须每字避讳。如孔子母亲名徵在,孔子只要 “言徵不言在,言在不言徵”,均不为犯讳, 即所谓“二名不偏讳”(《礼记·曲礼上》)。
到了唐代,二字之名也须避“偏讳”。 唐太宗名李世民,唐高宗将民部尚书改为礼 部尚书;唐官修《隋书》、《南史》、《北史 》等史书时将诸史中的“世”改为“代”, “民”改为“人”。
(3)以形似之字代替。唐高祖李渊父名昺,就避嫌名 “秉”,因此,《北史》中的很多“秉”字就用形似的 “康”字代替。如《北史·崔鉴传》改“崔秉”为“崔 康”,《王思政传》将思政子“王秉”写作“王康”。
二、避讳的方法
3、更换偏旁。南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
九记载: “‘民’则易而从‘氏’,
‘昬’、‘愍’、‘泯’之类,至今犹或
名讳,在卷七十八《张大渊本传》中把 张大渊写作“张 ”,即是此类。
二、避讳的方法
8、用避讳字的变体书写 如清仁宗名颙琰,清人为避其名讳,
将“琰”变体写作“ ”。又如清人景 日昣父名星,景日昣在他所撰的《说篙 》中说,“集中‘星’字,先子讳也, 变笔为‘ ’ ”。
三、避讳和地名
秦:秦始皇父名子楚,改荆为楚。《史记秦始 皇本纪》:)“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使将击 荆。” 汉:汉文帝刘恒,《史记》将恒山改为常山; 三国:孙权立太子孙和,改禾兴为嘉兴; 晋:晋愍帝司马业,将建业改为健康,邺县改 为临漳; 南北朝:梁武帝父名顺之,凡“顺”字地名多 改为“从”。 隋:隋高祖杨坚父名忠,避“中”字,凡中改 为内,中牟改为内牟。
北宋南迁之后,因憎恨金人入侵,皇帝 遇“金”字均写为“今”字。
明人憎恶元人,于是讳“元”为“原”, 将“元来”、“元籍”、“元任”、 “元由”改为“原来”、“原籍”、 “原任”、“原由”,至今沿用。
先秦时还“礼不避嫌名”(《礼记·曲礼上》)。 三国以后,避嫌名之风渐起。如《齐东野语》
卷四记载:“隋文帝父讳忠,凡郎中皆去‘中’ 字。”《通典·职官三》注云:“隋氏讳忠,故凡 ‘中’字,皆曰‘内’。”
宋高宗名赵构,于是和“构”字同音的“够、购” 等55字在当时均在禁忌之列。
唐代诗人李贺父名“晋肃”,李贺为避“晋”之 嫌名“进”,终生不得考进士。(《旧唐书·李贺传 》:“(李贺)父名晋肃,以是应进士,韩愈为之作 《讳辩》,贺竟不就试。” )
《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为太子詹事,因父名泰,为 避家讳而辞官。 苏轼的祖父名序,苏轼为文作序时 只得改用“叙”字。
北宋有一人叫刘温叟,其父名岳,所以他不游中 岳嵩山,西岳华山;为避“乐”之嫌名,他又终身 不听音乐。
晋代规定:“父祖与官职同名,皆得改选。” (《晋书·江统传》)《唐律·职制篇》规定:“诸府 号、官称犯祖父名,而冒同居之者,徒一年。”
言语有特俗,时处须问禁
——汉语汉字和避讳文化
一、什么是避讳 二、利用汉字避讳的方法 三、避讳与地名 四、避讳与人名 五、古代避讳的语言文化学阐释 六、古代避讳对文史学习和研究的影响 七、古代避讳对文史研究的积极意义
一、什么是避讳
避讳有广狭二义。 广义的避讳包括忌讳、憎讳和敬讳。
忌讳: 出于迷信或畏惧心理而讳用、讳言凶恶、
二、利用汉语汉字避讳的方法
1、省缺笔画。即遇到须避讳的字,书写时省写笔画。
这种方法起于唐代。陈垣《史讳举例》卷一:“避 讳缺笔,当起于唐高宗之世。”
宋太祖名匡胤,宋高宗御书石经时便省“匡”字下 二横作“ ”。清代周广业《经史避名讳考》卷一: “《诗·小雅·六月》‘以匡王国’,《左传·嘻公二十 六年》‘弥缝其阙而匡就其灾’,《论语·子罕》‘子 畏于匡’等,‘匡’字如此。”或省字上一横作 “ ”。《经史避名讳考》卷一:“荀洵《上宣公 奏议札子》,‘匡’字缺首笔作‘ ’”。 《红楼梦》第二回记载,黛玉母亲名贾敏,因此, 黛玉“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
二、避讳的方法
6、拆字 就是为避某字,将该字拆成若干部件加以称
说,或只取其中的一个部件加以使用。 如宋神宗名赵顼,为避顼之嫌名旭,(宋)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将“旭”字写成“从 日从九”。
北魏孝明帝名诩,时人尉诩便改名作“羽”; 后晋高祖名敬瑭,当时的敬氏便改姓“文” 或姓“苟”。
二、避讳的方法
7、将避讳字和他字连Fra Baidu bibliotek 如李延寿《北史》中为避唐高祖李渊
从‘氏昬’也。”
昏
4、改称。就是用其它名称来表示必须避讳 的名物。
如清末代皇帝名溥仪,为避“仪”之偏 讳,改仪征县为扬子县;
吕后名雉,西汉时将“雉”改称“野鸡”。
二、避讳的方法
5、空字 就是如遇须避讳的字,或直接省去,
或者留空白,或作空围“囗”。 如唐人编《隋书》,为避李世民讳,将
“王世充”写作“王囗充”,后人又翻 刻为“王充”。
不吉利字眼或其谐音的,这是忌讳。 古代吴人忌讳“离散”,就把“梨”称为
“圆果”,把“伞”称为“竖笠”。 (据 (明)陆容《菽园杂记》卷一)
憎讳
出于对某人或某物的厌恶憎恨心理而 讳言、讳用其名的,这是憎讳。
唐肃宗时,改易了带“安”字的郡县名:安 定郡改为保定,安化郡改为顺化,同安县改为 桐城。
深圳地名的演变
敬讳
由于封建礼制礼俗的规定、约束,或出 于敬重、畏惧等原因,在书面语中或口头上 不敢直呼君主、尊长的名字或其谐音的,这 是敬讳。(狭义的避讳) 东汉光武帝名秀,时人便讳“秀”为“茂”, 将“秀才”改为“茂才”。 宋代州官名田登,举州讳灯为火,上元时节, 州府发榜:“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避嫌名
如果只避和君主或尊长之名的相同之字,叫避正 讳; 如果连其同音或近音之字也要回避,叫避嫌名。
二、避讳的方法
2、以其他汉字代替。
(1)以同义(近义)字或反义之字代替。西汉孝昭帝名 刘弗,时人遇“弗”字,便以“不”字代替。汉安帝名 庆,当时的庆氏就改用同义的“贺”字为姓。
(2)以同音或音近之字代替。东汉光武帝刘秀叔父名良, 时人便 以“梁”字代“良”。司马迁父名谈,他作《 史记》时遇到“谈”字便用音近的“同”字代替,如称 张孟谈为“张孟同”,赵谈为“赵同” 。
避偏讳
对于二字之名,先秦时也只须避免二字连用, 无须每字避讳。如孔子母亲名徵在,孔子只要 “言徵不言在,言在不言徵”,均不为犯讳, 即所谓“二名不偏讳”(《礼记·曲礼上》)。
到了唐代,二字之名也须避“偏讳”。 唐太宗名李世民,唐高宗将民部尚书改为礼 部尚书;唐官修《隋书》、《南史》、《北史 》等史书时将诸史中的“世”改为“代”, “民”改为“人”。
(3)以形似之字代替。唐高祖李渊父名昺,就避嫌名 “秉”,因此,《北史》中的很多“秉”字就用形似的 “康”字代替。如《北史·崔鉴传》改“崔秉”为“崔 康”,《王思政传》将思政子“王秉”写作“王康”。
二、避讳的方法
3、更换偏旁。南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
九记载: “‘民’则易而从‘氏’,
‘昬’、‘愍’、‘泯’之类,至今犹或
名讳,在卷七十八《张大渊本传》中把 张大渊写作“张 ”,即是此类。
二、避讳的方法
8、用避讳字的变体书写 如清仁宗名颙琰,清人为避其名讳,
将“琰”变体写作“ ”。又如清人景 日昣父名星,景日昣在他所撰的《说篙 》中说,“集中‘星’字,先子讳也, 变笔为‘ ’ ”。
三、避讳和地名
秦:秦始皇父名子楚,改荆为楚。《史记秦始 皇本纪》:)“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使将击 荆。” 汉:汉文帝刘恒,《史记》将恒山改为常山; 三国:孙权立太子孙和,改禾兴为嘉兴; 晋:晋愍帝司马业,将建业改为健康,邺县改 为临漳; 南北朝:梁武帝父名顺之,凡“顺”字地名多 改为“从”。 隋:隋高祖杨坚父名忠,避“中”字,凡中改 为内,中牟改为内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