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7.2.1C1
会泽县人民医院放射影像科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磁共振检查的准备
【检查前准备】
1.认真核对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对检查目的要求不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申请医生核准确认。
2.确认病人没有禁忌证。并嘱病人认真阅读检查注意事项,按要求准备。
3.进入检查室之前,应除去病人身上携带的一切金属物品、磁性物质及电子器件。
4.告诉病人所需检查的时间,扫描过程中平静呼吸,不得随意运动,若有不适,可通过话筒和工作人员联系。
5.婴幼儿、焦躁不安及幽闭恐惧症的病人,根据情况给适量的镇静剂或麻醉药物。一旦发生幽闭恐惧症立即停止检查,让病人脱离磁共振检查室。
6.急症、危重症病人,必须做磁共振检查时,应有临床医师陪同。
【器械准备】
1.磁共振机。根据检查部位选用相应的专用线圈或特殊的线圈。
2.准备磁共振对比剂,必要时使用。
【禁忌证】
各部位磁共振检查的禁忌证,要求基本上是同一。为此,禁忌证不在各部位中分别叙述。
1.装有心电起搏器者。
2.使用带金属的各种抢救用具而不能去除者。
3.术后体内留有金属夹子者。检查部位邻近体内有不能去除的金屑植人物。
4.早期妊娠(3个月内)的妇女应避免磁共振扫描。
•颅脑磁共振检查
一、颅脑磁共振检查技术
【适应证】
1.颅脑外伤(尤适用CT检查阴性者)。
2.脑血管疾病,脑梗死,脑出血。
3.颅内占位性病变,良恶性肿瘤。
4.先天性发育异常。
5.颅内压增高、脑积水、脑萎缩等。
6.颅内感染。
7.脑白质病。
8.颅骨骨源性疾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
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从听眶线至颅顶。
③推荐成像序列:SE序列或快速序列,常规行横断面T1、W l、T2、W1,矢状面和(或)冠状面T1W1。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成像序列。
④成像野(FOV):20~25cm。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
⑤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50%。
⑥成像层厚:5~10mm。
⑦矩阵:128×256或256×512等。
2.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1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或)冠状面T1Wl。
(2)磁共振高压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1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或)冠状面T1W1。
二、鞍区磁共振检查技术
【适应证】
1.鞍区肿瘤。
2.鞍区血管性疾病。
3.颅脑外伤累及鞍区。
4.鞍区先天性发育异常。
5.鞍区肿瘤术后复查。
6.鞍区感染。
7.鞍区骨源性疾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从前床突至后床突。
③推荐成像序列:SE序列或相宜的快速序列。常规行矢状面T1W1、冠状面T1W1、T2W1。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成像序列。
④成像野(FOV):设定放大扫描FOV,根据垂体大小及扫描范围设定采集范围。
⑤成像层厚:2~5mm。
⑥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
⑦矩阵:128×256或259×256等。
2.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矢状面T1WI、冠状面T1WI。
(2)磁共振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
(3)垂体也可行动态扫描,单次采集时间20~30s,动态采集10次。在第一次数据采集后,立即注射对比剂;同时连续成像9次,用冠状面扫描。
三、脑桥小脑三角磁共振检查技术
【适应证】
1.脑桥小脑三角肿瘤。
2.脑桥小脑三角区肿瘤样病变。
3.颅脑外伤累及小脑角区。
4.脑桥小脑先天性发育异常。
5.脑桥小脑区肿瘤术后复查。
6.内听道骨源性疾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l)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采集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脑桥小脑三角区。
③推荐成像程序:SE序列或相宜的快速序列,常规行冠状面T1 WI、横断面T1WI、T2WI。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成像序列。
④成像野(FOV):20~25cm。
⑤成像层厚:2~5mm。
⑥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50%。
⑦矩阵:128×256或256×256等。
2.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
(2)高压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