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文献的纪年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古代文献的纪年方法

【摘 要】:时间是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文献则采用不同的纪年方法,本文旨在归纳和分析中国古代文献的纪年方法,为以后研究古代文献提供参照。

【关键词】:纪年古代文献天干地支

我们现行的纪年法是公元纪年发,即从所谓的耶稣出生之年算起,这一年以前的年份叫公元前某年,以后的年份叫公元某年,这是国际通用的是公历。然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和生活中逐渐认识和掌握的纪年的方法,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生产生活实践和科学发展水平的不同,纪年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了解和掌握这些纪年的方法,对研究和利用古代文献大有裨益。

纪年的方法有以突出统治阶级地位为核心的;有以天象为核心的;也有以占卜、迷信活动为主要目的的。相关研究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以研究某种纪年的方法与公历的对应关系和转换方法的居多,也有以某个民族历法为研究对象的。本文从中国古代文献学的角度对古代主要纪年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梳理,追述其起源与沿革。

1. 王位纪年法

王位纪年法是我国现存古代文献中最早的纪年方法,,即以各国王公在位的年次纪年,继位之年为元年,以下按序数递记, 直到出位为止, 新王即位又重新计算。

这种王位纪年法起源较早。西周时代都是依王在位的年数来纪年, 西周有大量金文可证,如《牧簋》中记载到:“唯王七年十又三月既生霸甲寅,王才周······”等。王位纪年法在殷商甲骨卜辞中无直接记载, 虽然《尚书·商书》的《伊训》篇中有“太甲元年”之说。但推究其编写年代,亦不过春秋时期,故在此不能证明王位纪年法在殷商即开始使用。

随着周王室权力的削弱,,春秋以来列国虽说是奉周正朔,然各诸侯国皆用本地区诸候在位年数来纪年。《春秋》一书就是以鲁国诸侯在位年数来纪年。

2. 岁星纪年法

岁星纪年法以天象为基础,是我国古代天文占星家根据天象制造的一种纪年方法。究其根源,远在石申、甘德之前,战国时日臻完备,最早出现在《左传》和《国语》两书中。反映的都是一些春秋中、后期的政治家、星占家就当时或古代的历史事件中岁星位置所作的预言。在《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等史籍中也都有记载岁星纪年法的内容。岁星即木星。木星在星空中绕行一周的周期是11. 86年。在古人看来,大约过12年后,木星又会在同一星空区域出现。因此,古人就把它运行的轨道分为12等分,叫十二次。由西向东命名为星纪、玄枵、诹訾等。每年行经一个星次,分别叫做“岁在星纪”“岁在玄枵”“岁在析木”等,12年周而复始。尽管岁星纪年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起来并不方便,但在春秋战国时代纪年混乱的情况下,它却起到了统一纪年的作用。其层次顺序、名称及与十二支对应见表1。

十二次与十二支对应

十二次星

寿

丑子亥戌酉申未午巳辰卯寅

表一

岁星纪年法在先秦古籍较常见。如《国语·周》下:“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等。自东汉以后,因大都采用年号和干支纪年,岁星纪年法就很少采用。

3. 太岁纪年法

天文占星家设想了一个理想的天体。这个天体的运行方向与岁星相反,从东向西,也是12年一周天,但是速度均匀, 把这个天体称为太岁、岁阴或太阴,太岁和木星保持大致一定的对应关系,用它来纪年,就叫太岁纪年法。而且还取了摄提格、单阏、执徐12个太岁年名作为12个年份的名称。其层次顺序、名称及与十二支对应见表2。

岁阴与十二支对应

岁阴摄

格落献若

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

表二

注:这些奇怪的名称在各种古书中记载略有小异,但读音是近似的。这份名单是《尔雅·释天》中所用的。《史记·天官书》中就把“大荒落”写作“大荒骆”“协洽”写作“叶洽”。

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只单以岁阴的12个名称来纪年,如《吕氏春秋·季冬纪·序意》中记有:“维秦八岁,岁在涒滩”,意思是(按当时的历法所用的纪年法)秦始皇八年的年名为申。到了西汉年间,历学家又给年名也配上天干,而且也给取了阏逢、旃蒙、柔兆等十岁阳名。与十天干对应见表3。

岁阳与十天干对应

岁阳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天干甲乙丙丁戊吉庚辛壬癸

表三

注:这份名单是根据《尔雅·释天》所记,其它各书不仅有同音异字的差别,而且还有次序对应上的差别。如《史记·历书》中就把“阏逢”写作“焉逢”;把“——昭阳”换作“辛——昭阳”。

这样,每一太岁年就有了一阴一阳两个专名,阴阳依次相配以纪年,60年为一周次。甲子之初,太岁在寅,该年便称“阏逢摄提格”,以干支称则为“甲寅年”,第二年,太岁在卯,该年称“旃蒙单阏”,在干支为“乙卯年!”,如此类推,

60年周而复始。这种纪年法在古书中亦偶有所见,如《老老恒言序》:“乾隆三十八年,岁在昭阳大荒落之涂月上浣”即是说乾隆三十八年,癸巳年的十二月上旬。自东汉以后古文献大都采用干支纪年,太岁纪年法已属少见。

4. 干支纪年法

古人用干支纪年始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和《汉书·律历志》。这说明西汉初年已有干支纪年。但正式采用是从王莽开始的,此法一经采用,就没有中断过。这种纪年法在我国历史学中使用非常广泛。在近代史中有很多重要历史事件的年代也常用干支年表示,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5. 年号纪年法

年号是指帝王在位纪年用的名号。汉武帝元狩元年,即公元前122年始创。用年号纪年,即称为年号纪年法。后世一直沿用至清,这些年号都使用所谓象征“吉兆”的名称。如“永平”“永兴”“太康”“乾隆”等。有些皇帝只用一个年号,有些皇帝则多次更换年号,如汉武帝改了11次年号,唐高宗用了14个年号,更换年号时便重新计算年份,故称“改元”,有的几个皇帝用一个年号,如“至元”,元世祖(忽必烈)与元惠宗(妥欢帖睦尔)用过,又如“大同”南朝梁武帝(萧衍)用过,辽太宗(耶律德光)也用过。有的年号甚至被用很多次,如“太平”用过九次,“太和”“天佑”用过10次,所以,不能笼统地说“太平多少年”“天佑多少年”,而必须与所属的帝王联在一起,才能确定历史上的年代。

6. 十二生肖纪年法

中国古代还有一种颇有影响的纪年法,即十二生肖纪年法。十二生肖,或叫十二属相,是古人根据一些动物的习性,附会五行学说,与十二地支相配。这种纪年法早在东汉时已有,王充《论衡·物势》篇里就提到所谓“十二辰禽”其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