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知识点汇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1.施肥的效应:合理施肥产生的良好效应,不合理施肥引起的不良效应。
2.合理施肥产生的良好效应:①施肥的增产效应;②施肥能改良土壤和提高土壤肥力;③施肥能改善农产品品质;
④施肥能增强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⑤施肥能有效地减轻农业灾害。
3.不合理施肥引起的不良效应:肥料施用量的增加及由此带来的养分巨大挥发损失、流失,有害元素在土壤的积累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以及地下水污染;同时引起大气污染,还可以导致农产品污染以及减产,这些都将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
4.施肥科学研究容:①作物营养与施肥理论研究;②施肥效应研究;③施肥技术研究。
5.施肥科学的研究方法:①调查研究;②统计研究;③试验研究;④化学分析研究。
6.试验研究包括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盆栽试验包括土培法、砂培法、水培以及灭菌培养法等。
第一章施肥的基本原理
1.养分归还学说(theory of nutrition returns)比希①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带走一定量的养分,随着收获次数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会越来越少。②若不及时地归还作物从土壤中失去的养分,不仅土壤肥力逐渐下降,而且产量也会越来越低。③为了保持元素平衡和提高产量应向土壤施入肥料。
2.最小养分学说(law of the minimun nutrition)比希①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制约着作物产量的高低。
②最小养分会随条件的改变而改变。③只有补施最小养分,才能提高产量。
3.报酬递减率(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从一定面积土地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投资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限度后,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而报酬的增加速度却逐渐递减。
4.因子综合作用律的基本容:作物高产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各种因子,如空气、温度、光照、养分、水分、品种以及耕作条件等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必然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限制因子,产量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受该种限制因子的制约,产量常随这一因子克服而提高,只有各因子在最适状态产量才会最高。
第二章施肥的基本原则
1.施肥的目的:①为了营养作物,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②为了改良和培肥土壤;③减少生态环境污染。
2.培肥地力的可持续原则:①培肥地力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②施肥是培肥地力的有效途径:Ⅰ、有机肥在培肥地力中的作用。Ⅱ增强土壤生物活性,促进土壤养分的有效化,提高土壤有效养分的含量。
3.有机肥的作用:①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协调土壤水、肥、气、热矛盾。②增强土壤生物活性,促进土壤养分的有效化,提高土壤有效养分含量。③增强土壤保肥、供肥的能力。
4.协调营养平衡原则:①施肥是调控作物作物营养平衡的有效措施;②施肥是修复土壤营养平衡失调的基本手段。
5.元素类型:大量:C、N、O、H、P、K 中量:Ca、Mg、S 微量:Fe、Mn、Zn、Cu、B、Mo、Cl 有益:Co、Ni、Se、Na、Si
6.施肥与作物产量:把每千克肥料养分所增加的作物经济产量千克数称为肥料的生产系数(production index,PI)
7.施肥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①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最佳产品品质出现在达到最高产量之前;②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最佳产品品质出现在最高产量出现之后;③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最佳产品品质和最高产量同步出现。
8.肥料利用率(utilization rate),也称肥料利用率(utilization coefficient)或肥料回收率(recovery rate)是指当季作物对肥料中某一种养分元素吸收利用的数量占施用该养分元素总量的百分数。
9.不合理施肥导致生态环境的污染:①施肥引起的大气污染;②施肥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③施肥引起的地下水污染;④施肥引起食品污染。
第三章养分平衡法
1.养分平衡施肥法(nutrition balance and fertilizer recommendation)是根据作物计划产量需肥量与土壤供肥量之差估算施肥量的方法,以“养分归还学说”为理论依据。
2.地力差减法是根据作物目标产量与基础产量之差,求得实际目标产量所需肥料量的一种方法。
3.几个参数的确定:①基础产量;②目标产量;③形成100Kg经济产量所需养分量;④肥料利用率;⑤肥料中有
效养分含量。
4.基础产量确定:①空白法;②田间试验法;③用单位肥料的增产量推算基础产量(报酬递减率、快捷、可变、粗放的特点)。
5.目标产量:目标产量是实际生产中预计达到的作物产量,即计划产量是确定施肥量最基本依据。①以地定产法,是根据土壤的肥力水平确定目标产量的方法。作物对土壤养分的依赖程度叫做依存率(rate of denpendence onsoil nutrient)。②以水定产法:每10mm降水可左右农作物的产量称为水量效应指数。降水量(mm)=土壤水分(%)*3 。③前几年平均单产法:目标产量=(1+年递增率)*前3年平均单产。
6.养分系数:形成100Kg经济产量所需养分量目标产量所需养分含量=目标产量/100*100Kg经济产量所需养分量土壤供肥量=基础产量/100*100Kg经济产量所需养分量施肥补充分量=目标产量所需养分总量-土壤供肥量。施肥补充养分量=(目标产量-基础产量)/100*100Kg经济产量所需养分量。
7.肥料利用率:当季作物从所施肥料中吸收的养分占施入肥料养分总量的百分数。
8.肥料利用率的测定方法:①失踪法;②田间差减法肥料利用率=(施肥区农作物吸收的养分量-不施肥区农作物吸收的养分量)/(肥料施用量*肥料养分含量)*100%。
9.施肥量=(目标产量-基础产量)/100*100Kg经济产量所需养分量/(肥料中养分含量*肥料利用率)。
10.果树:0-40cm 大田作物:0-20cm 施用量=(目标产量所需养分总量-土测值*2.25*有效养分校正系数)/(肥料中养分的含量*肥料利用率)
11.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是指作物吸收的养分量占土壤有效养分测定值的比率。
12.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无肥区每公顷农作物吸收的养分量/(土壤有效养分测定值*2.25)*100%。
13.土测值越大,有效养分校正系数越小,肥料利用率也越低;反之,土测值越小,有效养分校正系数越大,肥料利用率越高,有效养分校正系数与肥料利用率之间有同步馆续。
第四章营养诊断法
1.营养诊断施肥法(diagnosis of nutritions)是利用生物、化学或物理等测试技术,分析研究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营养元素丰缺、协调与否,从而确定施肥方案的一种施肥技术手段。诊断对象:土壤诊断(diagnosis of soil nutrients)和植株诊断(diagnosis of plant nutrients)。诊断手段:形态诊断、化学诊断、施肥诊断和酶学诊断。营养诊断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营养诊断为科学施肥提供直接依据。
2.营养诊断的主要依据:一是土壤营养状况;二是植株营养状况。
3.土壤营养诊断主要依据土壤养分的强度因素(intensity factor)和数量因素(quantity factor)。
4.土壤养分供应的强度因素:土壤溶液中养分的浓度(活度)。
5.土壤养分供应的数量因素:与液相养分处于平衡状态的养分,可因液相养分被植物吸收或因其他原因减少时,很快进入溶液,这一养分的总量称为土壤养分供应的数量因素。
6.植株营养诊断主要依据作物外部形态和植株体的养分状况及其与作物生长、产量等的关系来判断作物的营养丰缺协调与否,作为确定追肥的依据。
7.作物潜伏缺素期:植株体的某种养分浓度少到足以引起减产的阶段。
8.氮、磷、钾、镁属于移动性大的;铁、锰、锌、铜属移动性小的;硼和钙属难移动的。
9.土壤营养诊断的方法:①幼苗法(K值法):利用植株幼苗敏感期或敏感植物来反映土壤的营养状况。例如,利用油菜幼苗测定土壤磷的供应状况,K=B/A*100%式中:K为土壤供磷程度;B为缺磷时幼苗生物量;A为完全养分时幼苗生物量。②田间肥效试验法。③微生物法。④化学分析法。
10.植株营养诊断的方法:一为形态诊断:①症状诊断;②长势、长相诊断。二为化学诊断:①叶分析法:Ⅰ、组织速测发;Ⅱ、全量分析法。②叶片营养诊断标准:Ⅰ、临界值法;Ⅱ、标准值法;Ⅲ平衡指数法;Ⅳ养分比值法。三为DRIS法。四为相对产量法。
11.植株养分临界浓度(critical level)是指当植株体养分低于某浓度,作物的产量(或生产量)显著下降或出现缺乏症状时的浓度,有人也称这一浓度叫临界值(水平)等。
12.相对产量=不施某养分平均产量/施足养分平均产量*100%。
13.其他诊断方法:①酶学诊断。②施肥诊断:Ⅰ、根外施肥诊断;Ⅱ土壤施肥诊断;③物理化学诊断:Ⅰ、离子选择性电极诊断;Ⅱ电子探针诊断;Ⅲ、显微结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