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金森工厂》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哈金森工厂》教案

一、教学目标:1、掌握传记文学常识2、了解邓小平的一些历史事迹,掌握人物性格3、学习人物的不畏艰难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掌握传记文学常识2、学习人物的不畏艰难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传记中引用各种资料的作用

四、教学课型:讲读课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设想:学生对邓小平十分熟悉,其事迹不须详细讲述,所以应该注重精神上的培养。

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传记文学常识

(1)什么是传记文学?

传记文学是历史与文学结合的产物,是艺术地再现真实个体人物生平事迹和性格的一类文学样式。

(2)传记的特点:真实性和文学性

(3)按照作传的对象分:自传、他传

(4)传记文学的性质及功能

一、性质。1、历史性、真实性、科学性2、文学性、艺术性

二、功能。1、社会功能2、教育认识3、审美作用

(4)传记的形式。文学性传记评论性传记考据性传记回忆录日记

(5)当代传记文学的分类:1、现当代政治人物传2、作家、艺术家和著名学者传3、各种名星传4、历史人物传5、海外人物传6、现当代企业家传7、普通人物传

(二)人物介绍:邓小平(1904~1997)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

(三)整体把握:通过阅读课文,制作邓小平同志1921—1923年的年谱

时间事件

1921年4月23日来到巴黎

1921年10月22日进入香布朗工厂

1922年2月14日进入哈金森工厂

1922年6月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1922年10月17日离开哈金森工厂

1923年2月2日重新回到哈金森工厂

1923年3月7日又离开哈金森工厂

(四)传记中引用的资料有:相关历史资料、相关人物的回忆、后人重游故地的见闻。

1、传记中引用资料有什么作用?

引用相关历史资料作为佐证,可以增强传记的真实性;相关人物的回忆往往都是故事或细节,这可以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更生动、更丰厚;重游故地的见闻可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2、在传记中,引用资料有什么标准呢?标准:客观事实

(五)作业。通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课文研读。作为传记作者,能否在所写的传记中融入个人的情感?再次阅读本文,看看在女儿眼中,邓小平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表现出来?

邓小平是一个执着、乐观、坚强、好学、智慧手巧、不畏困难的人

(三)课外拓展。我们还能够列举出哪些像邓小平同志那样乐观坚忍并最终走向成功的人物(或者名人名言),并向同学们简单地介绍他们的事迹。(第一节课布置预习)

(四)小结

(五)作业。第二教材

1、伟人并非天生,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就是经历过苦难,经受住考验,正是法国哈金森工厂的艰苦生活,使得年轻的邓小平获得意志的锻炼,并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可用于“磨难”“考验”“逆境”“锻炼”等话题)

2、邓小平年轻时的性格相当活泼开朗,在法国哈金森工厂做工的那种困难艰苦之中尚能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他保持了终生。(可用于“乐观”等话题)

3、邓小平的学历也不高,他曾对子女们说,他只有中学文化水平,他的知识,主要是在靠日积月累地自学而来。他的智慧,也都是在革命斗争中和切身实践中锻炼而来。(可用于“自学成才”“实践出真知”等话题)

《铁肩担道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李大钊及背景材料;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掌握文中记叙、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掌握引用方法的运用。

3.理解李大钊同志为革命英勇战斗、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二、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中李大钊的行为表现和他的革命行为。

三、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文中长句的含义。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近代的中国饱受列强的欺侮,于是,多少有志之士为谋救国之道而四处奔走呼号。用他们肩膀担起救国的大义,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正因为有了他们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位勇挑救国道义的革命前辈——李大钊。

(二)传主简介及背景材料:李大钊,字守常,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1889年10月29日(农历十月初六)诞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

李大钊同志从小失去父母,靠垂老的祖父抚养成人。他7岁入私塾读书,经过9年严格的私塾教育,被称为“奇才”。16岁时考入永平府中学堂读书。

李大钊同志的青少年时代,正是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代。当时的中国,濒临着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危机,国家存亡、民族存亡的问题,摆在了每个中国人的面前。忧国忧民的李大钊同志“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1907 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比较广泛地接触了“新学”,深刻了解了复杂的社会问题。1913年冬,李大钊同志得到友人资助,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他在这里更多地接触了欧洲的社会主义思想,开始研究关于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著作。1915年1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了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李大钊同志积极参加了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向国内寄发《警告全国父老书》,激励全国人民开展反日爱国运动。他在一九一八年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后兼任经济学教授,参加《新青年》杂志编辑部。这年年底与陈独秀等创办《每周评论》,并于次年主编《晨报副刊》。同时,他还协助北京大学学生创刊《国民》和《新潮》。随着大钊同志等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1920年3月,大钊同志在北京先后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共产主义小组。1916年春,李大钊同志回国。他写的著名论文《青春》,发表在《新青年》上。这是“五四”以前革命民主主义的一篇宣言书。它号召中国青年“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换回民族之青春”,对激励广大中国青年的革命进取心起了很好的作用。

1927年4月被张作霖施以绞刑。站在绞刑架下,这位蜚声中外的北大教授、著名的中国共产党人,又进行了最后一次的讲演:“不能因为你们绞死了我,便绞死了共产主义……”最后,奉系军阀采用从欧洲进口的刑具,以最残忍的“三绞处决”法,对李大钊进行了整整40分钟的绞杀。中国共产党党名的议定者,就这样,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中,第一个慷慨就义。

(三)题解:李大钊撰写的名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原是明代文化名人杨继盛所作,李大钊只是在原对联上改了一个字。明代文化名人杨继盛,因抗御强暴、反对权奸严嵩,而惨遭严嵩杀害,杨继盛就是在临刑前写下名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1916年9月的一天,李大钊的一位朋友请他题写一副对联。他想起了这副楹联,于是奋笔疾书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十个大字,与朋友共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