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1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课标:2-3-9 讲述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和专制统治的故事,解析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辛。
课标解读:在近代,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使西方列强永远不能灭亡中国,但中华民族对复兴之路的早期探索充满艰辛。
本节课主要以讲述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维新运动的开始、发展、高潮与失败,对比洋务运动等自救活动,从中归纳出不同的救国道路,并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和对我们的启示。
二、教材简析:
1、作用和地位:《维新变法运动》第八单元第三课,该单元以近代化的探索为主要线索。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
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虽然失败了,但维新变法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重要尝试。
本课内容可以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启下就是说上节课所讲的洋务运动也就是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无法使中国富强起来,这就引起了中国当时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的探索——戊戌变法,而戊戌变法的失败则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的探索——辛亥革命。
所以本课在本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材内容:通过介绍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艰难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并失败的过程,讲述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下,中国的知识分子所做的种种努力。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它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思想解放潮流,对中国人民的觉醒和进步起到了显著的作用,成为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的前奏。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故事,乐于参与其中,善于思考和想象,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联系现实生活,观察视频,观察图片,情景模拟,体验交流,一道感悟等情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让他们在体验中感知历史,认识历史。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起因,知道维新变法运动所起到的启蒙作用。
②通过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辨证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使学生明白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理解在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的政治体制下,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制作图表,归纳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学会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方法、②通过课外查找和阅读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有关资料,学生初步掌握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
③通过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小组讨论分析,学生初步掌握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发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潜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维新变法运动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是进步的,培养学生向先进的国家学习先进事物的意识和精神;
②通过学习维新人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维新变法运动各阶段的主要表现、戊戌变法的内容难点: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启示
五、教学方法:
1、情景法,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与能力
2、分组讨论法:经验交流法,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协作意识
3、问题教学法:通过精心设计巧妙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俾斯麦的话,看到俾斯麦的话大家一定很纳闷以及不服气吧。
我们来看下原话。
俾斯麦因何做出这样的预测?俾斯麦的预测是否准确?可根据什么事件判断?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
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假如我们生活在那个年代,你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
学生:回答的可能有多种,有的认为必须进行改革;有的认为要发展科学技术,走资本主义道路;有的认为必须进行革命等等。
教师:总结: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介绍当时最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维新变法运动。
(一)、序幕:公车上书
1.展示材料: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
1895年,《马关条约》中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白银二亿两的消息突然传至北京。
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
康有为、梁启超带头写出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十八省举人纷纷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
而后,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聚“都察院”门前请代奏,最终没上达光绪帝。
根据材料概括出事件、背景、时间、发起人、内容、结果、影响。
2.巩固练习(1).1895年,假如你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你将目睹到的历史事件是()
A.火烧圆明园
B.八国联军侵华
C.谭嗣同遇难
D.公车上书
(2).甲午战后,揭开维新变法序幕的是()
A.签订马关条约
B.公车上书
C.成立强学会
D.开办新式学堂
3.通过出示历史材料介绍维新变法的国内背景和国际背景,维新派如何打破这个局面?(二)第二幕:宣传维新
1.展示材料“日以开会之义号之于同志”﹐认为“思开风气﹑开知识﹐非合大群不可”﹐“合群非开会不可”﹐于是先办《万国公报》“遍送士夫党人”﹐使之“渐知新法之益”。
11月中旬﹐强学会成立。
又称译书局﹐或强学书局。
——《中国国民党史大辞典》材料反映了维新派采用哪些措施宣传维新思想?
2.1896年1月20日﹐后党御史杨崇伊上疏弹劾强学会﹐请饬chì严禁。
该会遂被改为官书局﹐专欲“译刻各国书籍”﹐不准议论时政﹐不准臧否人物。
北京强学会遭封禁﹐上海强学会也随之解散。
强学会遭封禁,对维新思想的传播是否有影响呢?
3.展示材料一:“变亦变,不变亦变。
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
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呜呼,则非吾之所敢言矣”。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一体现了梁启超怎样的主张?
材料二:“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二体现了梁启超主张变法的根本在于什么?
4.青年鲁迅初读严复的《天演论》,也爱不释手……一位本家长辈反对鲁迅看这种新书,鲁迅不理睬他,鲁迅说:一有闲空,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
5.在《天演论》问世以后,“天演”、“物竞”、“天择”、“淘汰”等新名词很快充斥报纸刊物,成为最活跃的字眼。
有的学校以《天演论》为教材,有的教师以“物竞”、“天择”为作文题目,甚至很多人把它作为孩子的名字。
材料反映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效果如何
维新派创学会、办报纸的活动有什么影响?
6.在维新变法的新局面刚形成之际,正值1897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德国强占胶州湾,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康有为又坐不住了。
播放视频《戊戌变法》
(三)高潮:实施变法(戊戌变法)
1、展示变法措施,让学生分组讨论,逐条分析措施的影响。
再展示材料:康有为向光绪帝上书,日本能够强大起来,是因为它实行了君主立宪,中国要摆脱悲惨的命运,不能只在军事、经济和教育方面学习西方,必须向日本那样,在政治上也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
从材料和百日维新的措施来看,同洋务派比,维新派的观点有什么明显不同?
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工业
维新派:主张政治制度学习,改革君主专制,实行君主立宪
2、情景模拟:假如你是满族贵族官员,你支持变法吗?为什么?
假如你是农民,你支持变法吗?为什么?
假如你是资产阶级,你支持变法吗?为什么?
3、预测戊戌变法能否成功?为什么?
注定要失败原因:
顽固的封建势力阻挠;人民群众不支持;
民族资产阶级支持但力量太弱;光绪没有实权
(四)落幕
1、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捕杀维新派,变法失败。
这次变法发生在戊戌年,称为戊戌变法,变法共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2、材料一:1901年,再改科举制,废除八股文
1906年,彻底废除科举制
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
正因如此,史学界才有人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历史争鸣·回顾戊戌》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戊戌变法有着怎样的影响?
(五)课堂小结
整理板书,指出戊戌变法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