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溪山渔隐图》考析汇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寅《溪山渔隐图》考析

◇张眠溪

一、代笔说考辨

唐寅《溪山渔隐图》,绢本设色,纵约30厘米,横约610厘米。原卷有唐寅自题:“茶灶鱼竿养野心,水田漠漠树阴阴。太平时节英雄懒,湖海无边草泽深。”画卷引首乾隆题署“渔隐”二字,当是对唐寅诗意的概括,画名即由此而来。根据王宠题跋《溪山渔隐图》最早或归其所有。画卷结尾处的左下角有“清森阁书画印”,表明此卷在王宠逝后曾归四友斋主人何良俊收藏。此卷在明清之际不知归于何人,后归清内府,《石渠宝笈》将之定为唐寅作品中的“上等”。乾隆对《溪山渔隐图》非常喜爱,题引首及七言诗一首,并钤有多方鉴藏御玺。嘉庆和宣统也钤有鉴藏御玺。清亡后,此卷归故宫博物院收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唐寅《溪山渔隐图》的真伪,在民国之前,并无异议。1928年,故宫博物院曾由丁佛言、关冕均、郭葆昌、容庚、廉南湖、福开森、王福厂、邓以蛰、朱文钧、吴瀛、陈汉第、沈尹默、溥侗等十五位中外人士组成专家委员会,对故宫藏品进行清理和重新鉴定。①《溪山渔隐图》被鉴为“代笔”,并在包首上贴有“代笔”浮签。后来徐邦达在《重订清宫旧藏书画录》一书中,也将此图卷定为“周臣代笔”。②1960年,台北故宫博物院筹备赴美举办古文物展览,唐寅《溪山渔隐图》也在参展作品之中。院方曾聘请王世杰、罗家伦、马寿华、蒋谷孙、庄严、李霖灿、庄申、曾宪七等十位中外专家成立“审查委员会”。“审查委员会”的委员们重新鉴定此图卷为唐寅真迹。③无论是代笔说还是周臣代笔说,都表示这件作品是伪作,虽然周臣的绘画水平也很高。正如江兆申对1928年的鉴定所提出的质疑:“不知当时审查诸公何以会认为出于代笔?”④实际上,1960年重新鉴定此作为唐寅真迹,也没有给出依据。由此可见,代笔问题事关《溪山渔隐图》的真伪,仍有进一步探究的必要。

首先,周臣代笔说与《溪山渔隐图》真伪的关系。唐寅画为周臣代笔说出自何良俊《四友斋画论》:“周东村名臣,字舜卿,苏州人。其画法宋人马、夏者,若与戴静庵并驱,则互有所长,未知其果孰先也。亦是院体中一高手。闻唐六如有人求画,若自己懒于着笔,则倩东村代为之,容或有此也。”⑤明末清初姜绍书则坐实此事,《无声诗史》云:“唐六如画法受之东村,及六如以画名世,或懒于

酬应,每倩东村代为之。今伯虎流传之画,每多周笔,在具眼者辨之。”⑥何良俊稍晚于唐寅,周臣为唐寅代笔之事容或有之,需要指出的是,即使确有代笔之事,唐寅的作品未必件件出于代笔。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不应该轻下代笔的结论。

其次,五家题跋与作品真伪的关系。在这件作品的拖尾,有王宠、程大伦、陆治、顾德育、居节五人的题跋。关于题跋者及其题跋有几条值得注意:其一,王宠题跋中明言“六如此卷”如何如何,已经表明他对真伪的判断。王宠题跋于“嘉靖癸未”即1523年,王宠是年30岁。同年12月,唐寅卒于家中,年54岁。祝允明为撰墓志铭,王宠书丹。并且在唐寅死后不久,他的女儿嫁给了王宠的儿子王子阳。王唐关系如此密切,加之王宠本人亦善绘画,对唐寅作品的判断不会有误。不仅如此,唐寅跋云“时一展玩,则心于理契,清与趣会”,表明这件作品很有可能当时即归王宠收藏。其二,陆治题跋云:“子畏先生此图画法苍古,出入营丘晞古之间。”已经明确此卷为唐寅所作。陆治绘画与陈道复齐名,他对于唐寅作品的鉴定不应存在问题。其三,程大伦、顾德育、居节皆为吴人,不但年龄相仿,且都是文徵明的学生。他们不仅在时间、空间上与唐寅有交集,而且在书画上也具备很好的水平。他们对于唐寅作品的判断也不会有问题。就题跋五家而言,一家的判断可能会有问题,但是五家的判断一起出了问题的可能性不大。

第三,绘画风格的差异。关于周臣是否为唐寅老师的事情,史无定论,只有姜绍书《无声诗史》云“唐六如画法受之东村”说得比较肯定。但是唐寅曾取法周臣的绘画则是事实,王世贞《艺苑卮言》:“周臣别号东村,亦吴人。所得宋郭、李、马、夏法尤深。其用笔视唐生亦熟,特所谓行家意胜耳。唐每有应酬,多从臣磅礴,始落笔。”⑦王稚登《吴郡丹青志妙品志》:“评者谓其画远攻李唐,足任偏师。”⑧唐寅取法宋代院画也是受到周臣影响的结果,并且周臣的作品与唐寅的作品在风格上确有相似之处。尽管如此,唐、周两家的作品仍然各具面目,是可以分辨的。其一,周臣作品比较细碎,画面有拥塞之感,而唐寅作品的构图则注重留白,形成有效的空间分割。其次,唐寅作品的笔法劲洁,无论是皴法还是勾勒都是如此,这一点与他的书法训练有关,也与个人的艺术天赋有关。周臣的笔法则有僵硬、板滞之处,仔细观察,不难区别。第三,从整体来看,唐寅的作品变化多样,不拘一格,而周臣的作品则常有失落,风格类型简单。

综合以上的看法,我们认为《溪山渔隐图》为唐寅真迹,代笔一说并不成立。

二、渔隐主题的分析

乾隆将唐寅作品的主题概括为渔隐,即隐逸的主题。乾隆的这个认识早有王宠和陆治的题跋为基础,所以并不显得突兀。王宠跋云:“六如此卷苍润蒙密,淋漓畅快,时一展玩,则心于理契,清于趣会。令日从事于车尘马足间者不无惭负于斯图耶。”陆治跋云:“子畏先生此图画法苍古,出入营丘晞古之间。丹枫黄叶、瀑布流泉、叠渚回汀,悠然映带,诗翁野老纵谈垂钓。观者参物外之高踪,豁心之纡郁,天机流动,泼泼眼底,非先生灵腕之妙,其能若是哉?展卷披对,使能忘高山景行之想。”两者所关注的都是此作所表达出的清趣与天机,与乾隆所题渔隐的含义是相当契合的。本来对隐逸主题的探讨很难展开的,好在本卷的名家题跋为我们的讨论提供了材料。在进入主题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下作品的构图,以便于问题的说明。全卷构图采用三段式。第一段描绘一片生长着丹枫青松的山坡。第二段是全卷的主体,描绘的是溪山的景色和人物的活动。第三段回到自然景物。在了解了这件作品的构图之后,我们将对渔隐的主题作出分析。唐寅大概通过九个不同的景色和人物活动来表现这个主题,分别介绍如下:

其一,秋季。渔隐主题的表达需要一个合适的季节。唐寅将整个画面设置为秋天的景色。秋天所具有的饱满又萧索的意味是很适合隐逸气格的表达。春夏过于热烈,寒冬又过于枯寂。这一点不仅可以从画面的丹枫红叶表现出来,而且程大伦、顾德育、居节诗中的“秋梦”“重阳”“清秋”“秋满”“碧山秋”“石湖秋”“九疑秋”等词语都揭示了季节的主题。在秋季走向凋敝的气氛笼罩下,整个主题的展开将会得到保证。

其二,湖海。无论是渔还是隐的主题,都离不开水的题材。唐寅将整个画面设计为一片庞大的水面,一切的主题都将在此展开。唐寅自题“湖海无边草泽深”当即就此而言。正是通过浩淼的烟波将湖海中的景物、人物与喧嚣的红尘隔离开来。顾德育诗题曰“湖上即事”或可概括主题。而顾德育和居节诗中出现的“湖水”“石湖”“五湖”“碧湖”“满湖风雨”“江渚”等意象都来源于此。世人常说“人在江湖”,其出处或来源于山水绘画的启发。

其三,山石。水对隐逸题材的表达只起到了一种衬托的作用。在山水画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