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起源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骈偶阶段
骈体文起源于东汉的辞赋,兴于魏晋,盛于南北朝。骈体文从其名称即可知, 它是崇尚对偶,多由对偶句组成的文ຫໍສະໝຸດ Baidu。
律偶阶段
律偶,格律诗中的对偶句。这种诗体又称近体诗,正式形成于唐代,但 其溯源,则始于魏晋。曹魏时,李登作《声类》十卷,吕静作《韵集》五卷, 分出清、浊音和宫、商、角、徵、羽诸声。另外,孙炎作《尔雅音义》,用 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创始人。
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等。 楹,就是建筑物的柱子。题在两根对称 的柱子上的文字就叫楹联。因为上句和 下句相对,所以又叫“对联”。“楹联” 是 中国传统化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楹联系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 渐演化、发展而来。这个发展过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对偶阶段
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至南北朝。 在我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 整齐的对偶句。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觞。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 于是,就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对联。 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 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对联一副, 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 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孙髯翁的昆明大观楼长联和梁章钜的《楹联丛话》 (公元1840年)是清代楹联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 楹联已经成为可以与诗词曲赋骈文媲美争妍的独立文体。 从此,文人学士以楹联赠答,用对联作文字游戏,考 验对方的智力,成为一时的风尚。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不仅在我国文化史上 熠熠生辉,它还传入了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 而这些国家也同中国一样,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这也说明,中国文化的魅力是无与伦比的。
——六人游
早在秦汉时期,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 桃符的习俗。 而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 “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 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便是最初形态的对联。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以后,在到了五代,人们 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 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 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 副对联。
唐代还流行一种联句活动,即两个人以上 在一起互相对句。这种对句已经突破五、七言 的格局,短的只有一个字,长的可以到九个字 或者更多。 到了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对联已经相当普遍, 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 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元代楹联已悬于殿堂酒楼。据载,元世祖 忽必烈召赵孟頫北上京师,过扬州明月楼的时候, 主人请他题联,他挥笔云:“春风阆苑三千客, 明月扬州第一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