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文论章节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伊格尔顿简介

1.特里·伊格尔顿(1943—)

他是当代西方文论界继威廉斯之后英国最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文化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出生于英国曼彻斯特附近的萨尔福一个工人阶级家庭,1961年进入剑桥大学,在这所充满贵族气息的大学,出身工人阶级的伊格尔顿倍感孤独,于是投身于学校文化圈外的政治运动中。在校学习期间,伊格尔顿深受老师威廉斯的影响,阅读和钻研了马克思本人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西马)理论家的著作,并逐渐成长为一位马克思主义批评家。1964年大学毕业后,应威廉斯的邀请,留在剑桥担任他的助手,作助理研究员。1969年转到牛津大学任教,长期担任牛津大学凯瑟琳学院沃顿英文和文学理论讲座教授,现任曼彻斯特大学英文讲座教授。

他一直以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或马克思主义“左派”自居,对马克思的坚守和发展使其理论独树一帜,倍受当今国际学术界的关注。“意识形态”这一理论史上人言人殊的难题,是伊格尔顿思想的理论基石,是其文化批评的核心范畴,是其思考文学、美学的前提。正是由于他对意识形态概念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的充分开拓和挖掘,才使他对文学与美学问题的研究显得别具一格。

2.主要理论

在伊格尔顿的批评思想中,有着三个重要的理论维度或者说话语背景,它们在他的思想中以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的方式交叉并置。它们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英国本土的文化研究传统和当代西方从精神

分析学到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理论。其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可以说为他的批评和分析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英国本土的文化研究传统则为他提供了基本的问题视角,而当代西方的各种理论思潮则在一定程度上为他提供了多样的分析方法。

3.理论著作

从60年代末至今,伊格尔顿已出版美学理论、文学批评著作十多种。这些著作可大体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理论来分析和评价英美作家的作品,伊格尔顿初期的批评观念深受老师威廉斯的文化理论的影响,比如他早在1967年出版的《莎士比亚与社会:莎士比亚喜剧论文集》一书,其书名就显露出“文化与社会”的视角和方法,这部专著是题赠给威廉斯。

第二类主要是阐述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并用“新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去分析评论西方现当代各种美学和文学理论批评流派。比如1981年《瓦尔特·本雅明,或走向革命批评》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伊格尔顿从文学文本向文化文本,从“科学”体系向“政治”实践、从概念分析向实践主体的重大转变,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伊格尔顿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回归,在更高意义上的回归,如书名所示,伊格尔顿的这次“走向”来自本雅明的历史哲学或历史时间哲学的启发。这些著作在当代西方美学界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界都有相当广泛的影响。

二、伊格尔顿的艺术生产理论

1.艺术生产的本质

在本雅明和马谢雷之后,伊格尔顿提出了“文学是意识形态的生产”的说法。他试图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生产”相联系的角度考察文学活动,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批评当前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如何说明艺术中的“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即作为生产的艺术与作为意识形态的艺术之间的关系。

在他的著作《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一书中,他说道:“文学可以是一件人工产品,一种社会意识的产物,一种世界观;但同时也是一种制造业。”那么这段话我们该怎样理解,他又为什么这么说呢?

以油画创作为例,伊格尔顿从英国人约翰·伯杰在《视觉方法》一书中对油画的评论得到启发,(在书中他指出:“柏杰认为,油画这种艺术体裁只有当人们需要表现看待世界的某种思想方法时,才得以发展,因为其他技术做不到这一点。油画在其描绘之中创造出某种浓度,光彩和凝聚。它作用于世界,与资本作用于社会关系一样,将一切东西都看作对象。油画本身成了一种对象——一种被人购买和占有的对象;它本身是一宗财产,而且以这个角度去表现世界,这里面有一整套互相联系的因素。”)在这里,伊格尔顿辩证地看到了艺术的生产性和意识形态性之间的本质联系,认为艺术的生产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是相互影响,彼此渗透、交融互补的对立依存关系。

比如他认为油画的创作就包含着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因素:“有社会经济生产的阶段问题,即油画这种特殊的艺术生产技术什么时候开始发展。有社会关系问题,即艺术家与群众(生产者与消费者、卖者与

买者)的关系,油画技术同这种关系密切相关。有艺术产权关系和一般的产权关系的问题。还有一个问题,维持那些产权关系的意识形态是怎样体现在某种绘画形式之中,体现在观察和描绘事物的方式之中。”这些问题依次涉及到社会生产对艺术生产的决定作用、艺术生产关系及其在社会生产关系中的位置、意识形态与艺术生产关系等内容。

伊格尔顿从中区分出六个相互关联的批评范畴:一般生产方式、文学生产方式、一般意识形态、作者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文本。

1.一般生产模式式:指一定社会中,偏主导地位的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它不仅构成社会存在的基础,而且成为其他生产,特别是艺术生产的前提。

2.文学生产模式:从属于一般生产模式,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和结构组成。

3.一般意识形态:指一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它反映和表现社会的物质生产结构,以及个人主体对社会状况的体验关系,构成一系列的价值话语。

4.作者意识形态:指“作者被置入一般意识形态这一符号秋序的特有方式,这一置入是由诸种因素多元决定的,这些因素是——社会阶级、性别、民族、宗教、地区等.这些因素在一般意识形态中不是孤立存在的,应当研究其间的联系。”

5.审美意识形态:指“一般意识形态中的特殊的审美领域,它与伦理、宗教等其他领域相连接,为一般生产方式所最终决定.”

6.文本:文学艺术的文本就是上述各种因素在多元决定的状况之

下进行生产的产品。

伊格尔顿始终认为,一般生产方式最终决定文学生产方式,因为前者为后者提供了特定的生产资料,但文学生产方式反过来又有助于一般生产方式的生产,并成为后者的组成部分。文学生产本质上是意识形态的生产,特定社会存在的一般意识形态保证着文学生产,文学生产也不断地再生产着一般的意识形态。这种相互再生产的关系又构成了“文学生产方式的意识形态,,即审美意识形态。在这个过程中,作家有自由去选择自己的意识形态立场,从而又形成了作者意识形态,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作家对文学生产方式的选择,因而也影响着文本的审美意识形态。由于作者意识形态与一般意识形态之间很难保持一致,因此,文本内部的断裂、空白、漏洞也就在所难免了。

从这样的理论基点出发,伊格尔顿对文学批评的思维路径重新进行了审视。一方面,他认可艺术是一种社会生产的形式;但同时,他并不将艺术的这一性质看成一个表面的事实,交由文学社会学家去处理,而只是认为这一属性与决定艺术本身的性质有着紧密的联系。

同时他指出,本雅明与布莱希特的思想带有明显的“科技主义”的危险,即过于看重艺术的科技基础,一味从技巧的先进与否来评判艺术作品。然而,“科技主义”把技术力量本身当作是决定历史的因素,忽略了技术力量在整个生产方式中所占的地位,这种经验主义的观点无法经受实践的检验,必然会坍塌。

2.艺术价值论

伊格尔顿是在文化生产理论的基础上试图建立马克思主义的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