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茶道精神融合了儒道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茶当饮料解渴,大碗海喝,称之为“喝茶”。如注重其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时又能细细品味,可为“品茶”。再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则为“茶艺”。而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便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我国茶道的形成、发展,一直受到古代思想观念的影响。而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的哲学思想便成为知识分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到唐代以后,儒、释、道合流,对知识分子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下,事物往往没有一个精确的定义,更多的要凭个人去理解参悟,而饮茶在当时的知识分子眼中便是“静修”,这点很符合当时知识分子修行的心境很追求,所以饮茶给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遂便在茶事活动中融入自己的思想,从而儒、释、道的哲学思想必然会融入茶道精神之中,因此,中国茶道受到中国哲学及宗教的综合作用。从茶道的发展过程看,道家思想主要体现在源头和精神上,儒家思想主要体现在道德实践和礼仪上,佛教则主要体现在审美情境上。一般认为,陆羽《茶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茶道诞生。陆羽在茶之源、茶之出以及水质和饮茶环境等的描绘之中,注入道家天人合一、大道无形的哲学观和宇宙观;而在茶具设计和茶的精神作用方面,则从儒家中庸和谐理念出发,阐明茶在社会和人际关系中所起的积极作用;而从陆羽茶道来看,佛家的清寂思想又贯彻始终。在陆羽创造茶道的过程中,政治家、书法家颜真卿,诗人皇甫曾、皇甫冉兄弟,僧人皎然,道士李季兰,隐士张志和等参与其中,由此可见中国茶道正是在各派思想家的共同努力下而形成。

茶道是以修行悟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我国茶界泰斗庄晚芳教授提出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其意为:“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其中“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学理念。

茶道追求的“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保合大和”的意思指实践万物皆有阴阳两要素构成,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普利万物才是人间真道。陆羽在《茶经》中对此论述的很明白。惜墨如金的陆羽不惜佣金二百五十个字来描述它设计的风炉。指出,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的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的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悟心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等理念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从历史角度看,道家与茶文化的渊源最为久远,道家的自然观始终是国人精神生活及观念的源头,茶文化自始便与道家思想中的自然观念相契合,茶道便是“自然之道”的一部分。从发展角度看,茶道的核心思想应归之于儒家学说,这一核心思想主要是儒家伦理的“中和”思想,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儒家对和的诠释,在茶是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是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表现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儒家茶文化也讲“道”,但这已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自然之道”,而是“以茶利仁”之道,故儒家茶文化同样讲“以茶可行道”。佛教禅宗则体现在茶文化的兴盛与发展上,历史上许多名茶出自禅林寺院,而“茶禅一味”的概括,浓缩着许多至今也难以阐述得尽善尽美的深刻涵义。禅宗建立的一系列茶礼、茶宴等茶文化形式,具有很高的审美趣味。

所以“饮茶修道”可为儒家之道、道教之道,也可为禅宗及佛教之道,因人而异。一般来说,茶道中所修之道为综合各家之道。修道的理想追求概括起来就是养生、怡情、修性、证道。证道是修道的理想结果,是茶道的终极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证道则天人合一、即心即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极高明而道中庸,无为而无不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