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理论与实践重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

管理心理学: 把心理学原则和方法运用与组织管理中,通过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进而控制和预测组织中人的行为,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组织功能

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内容:管理过程中的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和组织心理。

1.个体心理—是指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个体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2.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

3.组织心理—是指组织整体动态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

管理心理学发展历程

古典管理心理学阶段(20世纪初到20年代)--- 如何通过改进工作条件、建立工作规范、加强工作管理的科学性来提

高工作效率

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显著特点是以科学技术作为建立管理理论的主要依据。认为劳资双方应设法提高生产效率,

进而提高利润和工作条件。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使雇主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同时也使雇员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优点:很大程度调动工人的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

不足:仅限于对个体心理的研究,缺乏社会心理学和人类学的支持,把人视为机器的附属物,忽略人的社会性

2.闵斯特伯格的工业心理学理论:提出影响工人积极性和企业家收益的三项内容---最合适的人、最合适的工作、最

理想的效果。探明安全驾驶的无轨电车司机应具备的特征,以及关于疲劳问题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行为管理心理学阶段(20世纪20—40年代)---以人为中心,研究如何通过满足人的需要、调整人的行为、改善人际

关系来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1.梅奥“霍桑试验”和人际关系理论

四个阶段: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群体实验

贡献:把人视为社会人而非“会说话的机器”;发现并证实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成果1933年发表《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并由此提出人际关系理论

2.勒温的群体动力理论

观点:人的心理和行为决定于人的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的行为动向取决于内部力场和情景力场的相互作用

行为公式:B=f(PE) B行为 P个人 E环境含义:个人的一切行为是随其本身与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也就是说,一旦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就会产生一种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

系确定了人的行为。这些力量的相互作用和它们对群体的影响,构成了群体的动力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分为5类,即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现代管理心理学阶段(50年代至今)---在管理中物质资本的作用不再突出,人的作用日益明显,人已逐渐成为一种特殊

的资源,最大限度的开发人力资源成为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管理心理学研究的3个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联系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在日常的不作人工干预的自然和社会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直接观察组织中人的行为的研究方法,

优点:真实、客观、简便缺点:被动性、所得材料的偶然性,对材料及现象不易做数量分析

2.实验法:是研究者有目的地通过严格控制或创设的条件,主动地引起被试者的行为变化,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分类: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霍桑试验是自然实验法)

特点:主动创造、严格控制条件,从而能精确查明环境作用同心理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且在相同条件下可以重复发生,他人是可以验证的

3.调查法;是通过搜集各种有关材料间接了解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的方法。调查的方法有谈话话、问卷法等。

4.测验法;是根据运用标准化的测量表对被试者的心理品质进行测量的方法。常用来研究个体之间的心理差异,根

据测量结果可以对个体有关的行为进行预测。测量的种类主要包括能力测验、人格测验、智力测验等。

5.个案法;也称案例法,是对某一个体、某一团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的时间里连续进行观察、调查、了解,以便研

究其行为变化的方法。

第二章知觉差异与管理

知觉: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实的整体反映,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知觉的基本特征

1.选择性:指个体优先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开来的特征。如鸡尾酒效应

2.理解性:指个体能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去解释知觉对象

3.整体性:指个体在知觉时能把由许多部分或属性组成的对象视为一个整体来反映

4.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发生一定变化时,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影响知觉的因素

1.知觉者:包括知觉者的态度、动机、兴趣、经验、期望、身份。

2.知觉对象:知觉对象因素包括大小、声音、强度、运动、新奇、背景、临近及知觉对象的其他因素。

3.知觉情景:包括时间、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

知觉与感觉

联系:都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应;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而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与发展区别:1反映对象的内容不同(感觉是个别属性,知觉是整体属性)2影响因素不同(感觉是刺激物的物理特性,知觉是知觉者本人的特性)3生理机制不同(感觉是单一分析器,知觉是多个分析器)

社会知觉: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中存在各种偏见

1.首因效应:最先的印象对人的知觉有强烈影响(陆钦斯)

2.近因效应:最近的印象对人的知觉有强烈影响

3.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指由一个人的某种特征推及其总体特征,从而产生美化或丑化该人的现象

4投射效应:个体把自己所有的特质推而广之到他人身上的倾向

5.社会刻板印象:指人们对某个群体中的人形成的一种固定的看法,与职业、地域、性别、年龄等有关

印象管理:是指个体努力操纵或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的某种印象的过程

印象管理的策

1.留下良好第一印象:首因效应的存在

2.角色置换:站在别人的立场,体验别人的角色,了解别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感情与期望

3.相互支持

4.由衷地赞美他人的优点

5自我显示:指个人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正面形象主动展示给他人的印象管理策略

自我知觉: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

形成(实现途径):1.他人评价---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2.社会比较---费斯汀格的社会比较理论 3.内省

归因: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做出的解释和评价,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判断

归因的理论

1海德:归因理论奠基人,把行为的原因基本上分为两大类,即内因和外因。内因又称为个人倾向归因,即归于主观条件,如个体的人格、道德品质、态度、动机、能力、努力程度等。外因又称为情景归因,即归于环境因素,如宏大的气势、社会舆论、奖惩、运气、工作难度等。

2.维纳:从成功和失败的角度,将成功与否归因于四个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并把四种原因分成控

制点、稳定性、可控度三个维度

3.凯利:解释某人的行为时要考虑三方面的因素---行动者、客观刺激物、情境,对这三个因素的任一个因素的归因

都取决于下列三种行为信息---区别性、一贯性、一致性

归因偏差

1.观察着与行为者的归因偏差---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因,失败归因于外因,对别人则相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