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课文讲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

课文讲解

【关于作者】

郦道元(约470-527),北魏地理学家。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他生于仕宦家庭,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出任尚书郎,以后历任颍川太守、东荆州刺史、御史中尉等职,孝昌三年任关右大使时,在阴盘驿(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附近)被雍州刺史萧宝寅杀害。郦道元曾随北魏孝文帝巡视北方各地,因官职之便,得以游历黄淮地区。他一生勤于读书和著述。《魏书》中说:“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但除《水经注》外,其余著作都已亡佚。

【关于水经注】

《水经注》是郦道元为《水经》所作的注文。《水经》全书1万余字,郦道元的《水经注》则有40卷,全文超过《水经》20余倍,涉及的河流近于《水经》的10倍。《水经注》以河川为纲,记述的内容包括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各个方面,特别是自然地理中的水文地理、地貌和生物地理;人文地理中的城市地理、民族地理、文化地理和农业地理等。此外,也有较多沿革地理和地名的资料,《水经注》描述的地域范围,大体上是西汉王朝的辖境,部分涉及域外,例如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南半岛以及朝鲜半岛南部。

《水经注》注文中指名引用的文献达470余种,金石碑刻达350余种,另有大量未指明来源的地图、方志、歌谣、谚语等。他所引用的文献、碑刻等大部分已遗失,由于他的引用才保存至今。郦道元十分重视实地考察,每到一处便“访读搜集”,观察水道分布、水利设施及流经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全书许多卷篇中有他野外考察的成果。在注文中,他纠正了《水经》的许多错误。由于当时南北分裂的政治形势,郦道元的足迹未能到达南方,因此,涉及此部分的注文也有不少错误。

《水经注》资料丰富,语言生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古代地理名著,同时在历史学、金石学、语言学和文学等方面也有很高的价值。

【课文讲解】

自○1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2阙○3处。(交代三峡之长,说明两岸山的特点在于“连”。这是写广度)重岩叠嶂④,隐⑤天蔽日,自非⑥亭午⑦夜分⑧,不见曦月⑨。(说明山高、山密,只能正午见日,夜半见月。这是写高度)

①自:这里是“在”的意思。②略无:完全没有。③阙Iquē):同“缺”,空隙、缺口。

④嶂(zhàng):像屏障一样的山峰。⑤隐:遮蔽。⑥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⑦亭午:正午。⑧夜分:半夜。⑨曦(xī)月:日月。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翻译】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一点也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第1段:总体描绘三峡的形势,是概貌性描写。

【问题探究1】①从本段文字能体现出三峡山势怎样的特点?作用是什么?

体现出三峡两岸的山多、高、险,为下文写长江的水势和江水给两岸带来的四季景色作了铺垫。

②前面已经讲到三峡两岸山很高——“隐天蔽日”,为什么还要补充“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隐天蔽日”是对三峡的山的直接描写,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从侧面证明了三峡的山的高险。正、侧面描写相结合,使文章更有表现力。

③三峡的奇观数不胜数,对这些美丽的景观作者并未细加描绘,仅以寥寥数笔勾勒三峡的山势,这样叙写的有何用意?

作者重点写山势,突出“连”而“高”的特点,为下文写水作铺垫。正因为山势高峻,才使夏季水势汹涌;正因为“重岩叠嶂”才会出现“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正因为“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才能使人在秋日倍感凄凉。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写三峡,重在写水。

至于夏水襄陵①,沿②溯③阻绝.(隔断)。(正面描写夏季江水暴涨、水流湍急的特点。)

或.(有)王命急宣④,有时朝发白帝⑤,暮到江陵⑥,其间千二百里,虽⑦乘奔⑧御风,不以⑨

疾⑩也。(这里属于侧面描写,烘托三峡夏水水流之快。)

①襄(xiāng)陵]水漫上山陵。襄,冲上、漫上。陵,山陵。②沿:顺流而下。③溯{sù):逆流而上。④宣:宣布,传达。⑤白帝:古城名,故址在在今重庆奉节东瞿塘峡口。⑥江陵:古城名,在今湖北荆州。⑦虽:即使。⑧奔:这里指飞奔的马。⑨以:相当于“如”。⑩疾:快。

【翻译】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第2段:运用比喻、对比,形象地突出了水流之急,水势之大。

【问题探究2】这段文字描述了三峡夏季怎样的特点?

明确:三峡夏季江水猛涨,水势浩大,水流湍急。

【问题探究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和“早发白帝,暮到江陵”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首句是概述夏季江水的凶险。在通常情况下,船只因江水流速过急,不会冒险出发。但因“王命急宣”,船只一旦启航,便可“早发白帝,暮到江陵”。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的叙述,表现了夏季三峡水势之大、流速之急。

春冬之时,则素湍①绿潭②,回清③倒影。(俯视江中所见之景,动静结合,相映成趣。)绝山献④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⑤其间,(仰视所见之景,静中有动,有声有色,构成一幅秀丽生动的图画。)清荣峻茂⑥,良⑦多趣味(四种景色各具特色,由景引出作者的心境)。

①素湍:激起白色浪花的激流。素,白色。湍。激流。②潭:深水。③回清:回旋的清波。清,清波。④绝山献(yǎn)):极高的山峰。绝,极(高)。山献,山峰。⑤漱(shù):这里是“冲荡”的意思。⑥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清,清澈。荣,茂盛。⑦良:甚,很。

【翻译】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问题探究4】文章写了春冬季节的什么景色?请概括出来。

明确: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每至晴初①霜旦②,林寒涧肃③,常有高猿长啸,属引④凄异⑤,空谷传响⑥,哀转⑦久绝⑧。故渔者⑨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⑩声泪沾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