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的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的技巧
威海水产学校--王宏伟说服教育是我们教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手段。
说服是教师向学生提供对其原有态度的支持性和非支持性的诊所使学生获得与教师要求的态度有关的事实和信息,以改变他们原有的态度。
在说服过程中,我们通常没有注重被说服对象的年龄特征和场合,只顾着说出自己的要求。
实践证明这样的说服效果较差。
实际上说服也是有技巧的:
(一)要根据被说服者的年龄特征决定提供单面论据或双面论据。
美国的霍夫兰德等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曾根据美国政府的要求,希望说服士兵们相信对日本的战争可能要延长,以防止他们产生日本会提前投降的幻想。
霍夫兰德等人准备两种不同的说服信息。
第一种是只提供正面论据,强调日本军队人数多。
士气高,有武士道精神,还控制了不少当地资源。
而美国到太平洋盟军基地的补给线很长,不容易迅速供应补给品,因而战争可能要继续两年。
第二种是提供正反两面的证据。
除介绍上述第一种论据外,还强调了不利于日军继续作战的因素。
如“盟军的海军力量强于日本”、“在过去两次海战中,日本海军损失惨重”等等,结论还是战争要继续两年。
结果发现,对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士兵来说,提供正反两方面论据比较容易改变态度。
而只提供正面论据更有助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士兵改变态度。
这就告诉我们,教师在说服低年级学生时,主要应提供正面论据为主;而说服高年级学生时,则可以考虑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
在实际说服教育中,如果教师提出自己的观点之后,学生不产生相反的观点,则教师只提供正面的观点和材料有助于学生形成肯定的态度。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再提出反面的观点和材料,则会引起学生对反面材料的兴趣,进而怀疑正面观点和材料,不利于形成积极的态度。
如果学生本来就有反面的观点,就应主动提出正反两方面的观点和材料,并用充分的论据证明反面的观点和材料是错误的。
这会使学生感到老师是公正的,容易改变态度,并增强对错误观点的免疫力。
此外,还要注意是否提供正面论据还是反面论据,还取决于说服的任务。
若说服的任务是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只提出正面的观点和材料比较有效。
这时提出的反面观点和材料,会延长学生作出正确反应的时间。
若说服的任务是培养学生长期稳定的态度,提出正反两方面的观点和材料比较有利。
(二)要以理服人或以情动人。
教师的说服,有些主要是以理服人,有些则主要是以情动人。
那么以理服人和以情服人哪一个更有利于学生的态度改变呢?20
世纪50年代,美国的哈特曼研究了三种说服选民的竞选宣传方式的效果。
第一种是散布有强烈情绪色彩的传单,第二种是散发条理清楚,说理充分的传单,第三种是没有散发传单。
结果发现,接受第一种说服的选民立即投赞成票的最多,可是两个月以后的调查发现,这些选民大多不记得传单的内容了。
而接受第二种说服的选民则仍然对传单的内容记忆犹新。
由此可见,以情动人对态度的改变容易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种效果往往不能持久。
而以理服人则容易产生长期的说服效果。
以情服人与以理服人对态度的改变的影响还受学生成熟度的制约。
如果教师期望低年级学生改变态度,富于情感色彩和引人入胜的说服内容容易发生影响。
而期望高年级学生改变态度,充分说理,逻辑性强的说服内容有更大的影响力。
对于一般的学生来说,说服开始时,加强情感感染会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再用充分的材料进行说理论证,就会产生长的说服效果。
教师的说服内容与学生一定的需要发生联系时,会引起各种情绪反应。
如果老师伯说服引起了学生的恐惧情绪,心理学家们称其为恐惧唤起。
平时,我们经常看到,母亲告诫穿马路的孩子要注意来往的车辆,否则会被汽车压成肉饼的,有助于孩子形成遵守交通规则的态度。
这说明能唤起恐惧情绪的说服有助于学生改变考试作弊、吸烟酗酒、抄袭作业等比较简单的态度,就能最有效地改变学生的态度。
(三)在说服教育时教师要逐步提高自己的要求。
这是因为学生原有态度与说服者态度之间的距离是影响态度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1966年,有人做过改变学生对睡眠时间的传统态度的实验。
实验者先询问被试者最恰当的睡眠时数,平均为7.89小时,作为被试者原告对睡眠时数的态度。
然后根据被试的回答将他们分为七个组,每组被试都读一篇三页长的文章,并告诉他们文章的作者是一们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心理学家。
各组的文章分别认为,从健康和工作效率考虑,每天最恰当的睡眠时间应该为零至八小时。
读完文章后,要求回答两个问题。
一是你是否相信作者所讲的道理,有无说服力;二是人现在认为,最恰当的睡眠时数是多少?结果发现,文章提倡的睡眠时数与被试者的原先态度比较接近,其态度不会发生改变。
若两者超过了一定的限度,被试会仍然坚持原来的态度。
所以,为了有效地改变学生的态度,必须先了解其原先的态度,估计与说服者态度的距离。
若两者差距小,容易发生同化判断,其态度容易改变。
若两者过于腻悬殊,就要逐步提高要求,将态度改变的总目标分解为不同层次的子目标,先向学生提出要求较低的目标,达到此目标后再提出更高一些的目标,使说服者与被说服者的态度差距不断缩小,从面促进学生态度的改变。
如果急于求成,一开始就提出
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不但难于改变学生原先的态度,而且还容易产生对立情绪。
四、站在对方立场利用平等思维对话把话说对方心里去(读唐曾磊平等思维对话录有感)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唐曾磊老师利用平等思维和学生对话的案例分析:
学生:唐老师,我不想读大学。
唐老师:恩,好。
学生:为什么非要按照大人的意思上大学不可?
唐老师:大学当然不是非要上不可。
大人建议你上大学,不过是他们认为上大学会对你的前途有好处,这种考虑不过是他们自己的偏见。
你当然可以不同意。
是不是?
学生:嗯,我就是不想。
唐老师:好,你可以不读大学。
但如果你不读大学,你将来怎么办?你想参加工作吗?
学生:不想,我想学很多自己想学习的东西。
但不是现在要学的数理化方面的知识。
唐老师:嗯,我明白,你不喜欢现在学的内容。
但这些都是考大学必须的,如果你学好了这些,考上了大学,你就会有很大的自由和时间去学习自己想学的东西;大学里有很好的图书馆,有非常丰富的藏书,可以找到大量而又系统的资料去研究;有机会接触到很多优秀的人才,可以从很多顶级的专家教授和同学身上学到你意想不到的东西。
我想问你,你想好好参加高考来获得这个机会吗?
学生:我想。
唐老师:你是一定要读大学吗?
学生:一定要读!
唐老师:如果这次考不上呢?是不是?
学生:明年复读也要参加,我一定要考大学!
这个案例说明了交流不是人语言的交流,而是人心的交流。
看到语言背后那颗心,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案例,
第一句对话,孩子说不想考大学,一般人们会怎么对待孩子这样的话?是不是极力反对他的观点,并且说上大学对他有好处?如果反对了孩子的意见,孩子是不是会出现抵触情绪?此时,如果说上大学对他的好处,他还能听进去吗?
但如果这时候说“好”,他反倒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因为这孩子往往想了
很多的理由来抵制反对。
但这些理由在遇到“好”以后,就全用不上了。
所以他自己又来问,为什么要听大人的话考大学?这时候,家长一般会怎么说?是不是要驳斥孩子的观点不对,反驳孩子的意见?
大家看唐老师是怎么说的。
他首先是真心接纳孩子。
他说:“大学当然不是非要上不可。
大人建议你上大学,不过是他们认为上大学会对你的前途有好处,这种考虑不过是他们自己的偏见。
你当然可以不同意。
是不是?”这句话是真正理解孩子的话,孩子听了这话就会觉得红军又回来了!这个人跟我一条心,对不对?此时,孩子已经把唐老师当成好朋友了。
他们现在已经成了并肩战斗的战友了。
学生说:我就是不想。
老师接下来要帮助孩子想办法。
唐老师说:“好,你可以不读大学。
但如果你不读大学,你将来怎么办?你想参加工作吗?”学生:“不想,我想学很多自己想学习的东西。
但不是现在要学的数理化方面的知识。
”他在帮孩子认识到不读大学也许不是好路,读大学也许是一条更好的路,再看他是怎么引导他下决心考大学的。
唐老师说:“嗯,我明白,你不喜欢现在学的内容。
但这些都是考大学必须的,如果你学好了这些,考上了大学,你就会有很大的自由和时间去学习自己想学的东西;大学里有很好的图书馆,有非常丰富的藏书,可以找到大量而又系统的资料去研究;有机会接触到很多优秀的人才,可以从很多顶级的专家教授和同学身上学到你意想不到的东西。
我想问你,你想好好参加高考来获得这个机会吗?”这时候他在帮学生想办法,他们现在是并肩战斗的战友,所以:学生:我想。
为了加强孩子的信心:唐老师说:你是一定要读大学吗?学生:一定要读!唐老师:如果这次考不上呢?是不是?学生:明年复读也要参加,我一定要考大学!你看这就是站在对方立场平等对话的魅力!
一个人怎么能提供给孩子帮助,怎么做到的?现在大家通过这个案例想想自己怎么跟孩子沟通,相信你会从中有所感悟。
总而言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时,一定要清楚被说服者的年龄特征、说服教育的场合、学生原有态度与教师态度之间距离、要尽可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利用平等思维对话把话说对方心里去。
并对此采取不同措施,说服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