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据一定空间、以不同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
区域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制作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
——埃德加·胡佛
区域的类型依此可概括为:均质区、结节区两种类型
●自然资源:
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自然资源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分类:根据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划分:地下资源,地表资源
根据自然资源的国民经济用途划分: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旅游资源等
根据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划分:直接生活资源、劳动资料资源
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划分:可再生自然资源、可更新自然资源、不可再生自然资源
特征
有限性: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是指自然资源的数量供应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存在矛盾,即用经济学的观点看自然资源存在稀缺性。
—“资源经济学中关于有偿使用各类资源的依据”
地域性:任何一种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有显著的地域差异。
每一种自然资源都有其特殊的地域分布规律。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影响整体性:每一个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
其中一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可能引起系统中其它资源或环境要素的连锁反应。
●自然增长率:
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年内人口自然增长数与年平均总人数之比,通常用千分率表示。
出生率与死亡了之差,即区域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它反映了区域人口在出生和死亡相互作用
下的人口自然再生产规律。
年内出生人数-年内死亡人数
人口自然增长率=─────────────×1000‟
年平均人口数
=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人口承载力:
瑞典经济学家维克塞尔1910年的《适度人口》中,指出适度人口是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民生产总额达到最大值的人口规模;
法国人口学家索维(A.Sauvy)在其《人口通论》上、下册中认为,“适度人口就是一个以最令人满意的方式,达到某项特定目标之人口”,目标有多少个,“适度”也相应的有多少个。
除了经济适度之外,还可以有文化适度、政治适度甚至美学上的适度等等。
目标不同,适度人口的规模也不同。
如以个人福利为目标的适度人口往往少于以国家实力为目标所需要的适度人口。
所谓适度人口和资源人口承载力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一定条件(生产力水平)、一定的人均消费(或占有)水平下的适度人口和资源人口承载力。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区域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所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并分配给该区域常驻单位和非常驻单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减去进口的货物和服务。
●产业结构
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组合(比例)关系。
或指区域内部各种产业在一定时期内稳定占有产品和资源的比重。
●前(后)向关联:
后向关联:指主导部门对那些向自己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的影响;
前向关联:主导部门对新工业、新技术、新原料、新能源出现的诱导作用;
横向关联:对地区经济的普遍影响,如对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区位商:
区位商是产业的效率与效益分析的定量工具,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集群识别方法,是用来衡量某一产业的某一方面,在一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
区位商又称专门化率,它由哈盖特(P.Haggett)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在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指标。
在产业结构研究中,运用区位商指标可以分析区域优势产业的状况。
●产业结构高度化:
“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随后当人均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向第三产业转移”。
这种就业结构的变化动力是产业之间在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相对收入差异。
产业结构高度化也称产业结构高级化。
指一国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标志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阶段、方向。
产业结构高度化往往具体反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产值、就业人员、国民收入比例变动的过程上。
●区域空间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要素的相对区位关系和分布形式,它是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着人类经济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例如中国工业生产空间结构的“开”字形结构形态。
经济空间结构是经济活动的空间表现形式,它反映了经济活动的区位特点及其在地域空间中的相互关系。
(PPT134)
任何一个经济地域的空间结构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依靠三者的统一协调来推动经济地域的发展。
三者的关系表现为经济功能的一致性和结节、网络与规模等级的协调性。
而且空间结构是一个动态的、相对平衡的概念
1955年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Perroux)提出:区域和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是,经济增长首先出现于一些点或极核上,而不是各区域同时增长,而且增长的过程亦各不相同;同时增长传播渠道的不同对整个经济的影响也不同。
布代维尔的定义:增长极是指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配置在城市区,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增长极的定义包含这样几层含义:
首先,增长极包括存在于经济区域内的一个实体;
其次,它有一个自身成长壮大的过程;
第三,它在上述过程中可以不断向其周围经济空间施加影响。
●发动型工业:
主导部门——指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不同阶段中,与之相适应并起主导作用的经济部门。
其中,隶属于主导部门的发动型企业是位于增长极区位的大型企业,它是增长极发挥作用的实体。
最新科技成果、最高技术装备、产品市场好等(发动型工业)
企业家的投资决策能力偏低,因此可集中投资于若干特定产业(发动型工业)。
●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是指某一产业的单位资本投入能带来倍增的产出效益的现象。
一般来说,乘数效应的产生来源于产业的关联效应。
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也是一种宏观经济控制手段。
财政政策乘数是研究财政收支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其中包括财政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
●劳动地域分工:
劳动地域分工是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它是社会劳动分工的空间形式(自然劳动分工、社会劳动分工、劳动地域分工、国际间劳动地域分工)。
从个别区域来看,它表现为某个地区专门生产某种产品,或某一类产品甚至是产品的某一部分,即区域生产专门化。
从相互联系的区域体系来看,它表现为全社会的生产专门化体系。
●区域规划:
是指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战略方向和目标,对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书P.235)
广义的区域规划指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和区内);包括区际规划和区内规划,前者主要解决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或区际分工协作问题,后者系对一定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布局进行全面规划。
狭义的区域规划则主要指一定区域内与国土开发整治有关的建设布局总体规划。
●区域发展战略:
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作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
其核心是要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SWOT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
是一种战略分析方法,通过对被分析对象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加以综合评估与分析得出结论,通过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来清晰地确定被分析对象的资源优势和缺陷,了解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从而在战略与战术两个层面加以调整方法、资源以保障被分析对象的实行以达到所要实现的目标。
SWOT分别代表:strengths (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threats(威胁)。
SWOT分析通过对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加以综合评估与分析得出结论,然后再调整企业资源及企业策略,来达成企业的目标。
(书P283,幻灯片117)
●创新:
经济学上,创新概念的起源为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概论》。
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将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进行新的组合并引入生产体系的活动。
在具体意义上,创新可以看作是一项发明被首次应用于一个新的领域,包括以下五种情况:1.新的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2.新的产品;3.新的原材料;4.新的市场;5.新的组织。
(书P277,幻灯片118)
●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城镇化水平通常用市人口和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用于反映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和聚集程度。
●经济增长:PPT 121
S·库兹涅茨-经济增长:“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向它的人民提供品种日益增多的经济物品的能力的长期增长,而生产能力的增长所依靠的是技术改进,以及这种改进所要求的制度上和意识形态上的调整。
”
●最低成本区位:
任何一个企业,因其必要投入的生产要素成本有差异,从而获得的经济效益也就不相同。
显然,能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最大利润)的企业区位,乃是收入总额与成本总额之差达最大值的区位。
●产业划分:
是研究产业结构的基础,它是按一定的标准对社会各行业进行归并分类。
标准不同,所划分的产业类别也不同。
●土地:
原国家土地管理局1992年出版的《土地管理基础知识》中这样定义土地:土地是地球表面上由土壤、岩石、气候、水文、地貌、植被等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结果。
”因此,从土地管理角度,可以认为土地是一个综合体,是自然的产物,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活动的结果。
●贫困恶性循环
1953年,罗格纳·纳克斯(Ragnar Nurkse)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提出了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纳克斯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投资的资金供给(储蓄)和产品需求(消费)都不足,这就限制了资本形成,使发展中国家长期陷于贫困之中。
一是供给方面,“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
二是需求方面,同样存在着一个“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诱不足→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
因此,他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要打破这一恶性循环,实现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及经济增长,必须同时在较大的产业发展范围按相关比例同步投入资本,以创造市场需求,增大生产规模,消除发展瓶颈。
●土地利用:
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利用土地的特征,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土地利用可以是一项生产性活动,如种植作物,栽培树木,养殖牲畜,也可以是一项非生产性活动,如建筑住宅、修建公园等。
●高新技术产业:PPT 155
高新技术产业是研发、制造、服务紧密结合,以当代科技和新兴技术生产出高新产品的部门,具有资金、人才投入比例高,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带有明显的战略性、风险性、增殖性和渗透性特点。
●土地的无弹性自然供给
土地自然供给指地球所能提供给人类社会利用的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可利用的土地资源。
又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
它不受任何人为因素或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数量固定不变,因而是无弹性供给。
有弹性经济供给:
土地经济供给是土地在自然供给及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随着土地利用效益的提高而增加的土地供给量。
鉴于土地具有多宜性,土地利用效益存在差异性,因此,土地经济供给随着土地需求的增长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而变化,具有弹性。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即保持现有耕地总量不再减少,并努力做到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耕地总量也有所增加。
●环境功能区:
环境功能区划是依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不同区域在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合理划分。
其目的是为了合理布局,确定具体环境目标和便于管理与执行。
生态环境功能区,事实上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综合性功能区。
(ppt246,书P.527))
●区域的基本属性有哪些?类型包括哪些(均质、枢纽)?
答: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据一定空间、以不同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
其基本属性包括:
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据一定的空间(三维)。
这些空间可以是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不可重复性)
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其范围有大有小,是依据不同要求,不同指标体系而划分出来的;其界线往往具有过渡性特征,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地带”(自然界区域界线有时是截然的,但大部分也是过渡性的)。
(可度量性)
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
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
因而区域具有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纵向的、横向的)。
每个分区都是一个区域的组成部分。
(系统性)
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客观性)
区域的类型依此可概括为:均质区、结节区两种类型。
1.均质区:区域内部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它区域,这称之为均质区域,例如山区与平原区,干旱区与湿润区,农区与牧区,水稻区与小麦区,汉族区与少数民族区,吴语区与闽台语区,发达区与贫困区等等。
2.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
它是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例如,目前在区域研究和规划中普遍采用的城市经济区,即是以城市为中心,其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影响适度人口的因素有哪些?(地域、消费标准、生产力和技术水平、时间)
答:所谓适度人口和资源人口承载力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一定条件(生产力水平)、一定的人均消费(或占有)水平下的适度人口和资源人口承载力。
离开了这些前提,就难以对这两个概念下定义。
因此,
(一)适度人口因地而异
(二)适度人口因人口的消费标准而异
(三)适度人口因经济生产力和技术水平而异
(四)适度人口因时间而异
●区域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有哪些?p44
1. 技术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
技术进步扩大了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广度和深度,甚至可以变废为宝,变害为利。
技术越是进步,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范围越是广泛,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越能够充分体现。
2. 技术进步有利于减少发展对非地产资源的依赖程度
按照投入要素比例的变化特点,技术进步可分为三种类型: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和中性技术进步。
由于技术进步对生产要素投入的节约,使得区域生产对非本区域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的依赖减轻,从而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增强了区际竞争能力。
如“精致建造”中提出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理念
3. 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
技术进步不但引起经济总量的增长,而且由于社会分工、协作与专业化的加深,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变化。
一方面,新产品层出不穷,催生了新的需求,导致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日益丰富多彩;另一方面随着新技术的涌现,原有产品的功能和效用不断引伸与“裂变”,独立而成为新的产业部门。
4. 技术进步还为区域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
虽然技术进步具有节约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的倾向,但从总体上看,技术进步会产生产业关联效应,即在技术进步引起产业结构变动的基础上,一部门内劳动投入的减少,相应扩大了其他部门(特别是新增部门)的劳动需求,或者使社会在新的水平上(因技术进步,使收入增加,而产生的需求增加)增加劳动投入。
进而可以认为,技术进步实质上是人类向生产的广度、深度进军,从而可使单位产品上劳动投入的节约与社会总体上劳动就业的增加同时并举。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六阶段” 是什么?其主要特点有哪些?p56
美国经济学家兼经济史学家罗斯托(w.w.Rostow)在1960年出版的《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一书中,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六个“经济成长阶段”:
1. 传统社会阶段:2.起飞准备阶段:
3.起飞阶段:4.成熟阶段:
5.高额消费阶段: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罗斯托理论的核心是“起飞”,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突破,“一个决定性的过渡时期”(生产性经济的活跃程度达到临界水平,并生产了一些能导致社会和经济大规模进步的结构上的变革);主导产业的更替,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决定区域经济发展处于哪个阶段的主要因素;较高的资本积累率是经济起飞的重要条件,政治与社会制度的变革是起飞顺利实现的保证。
●区域经济的空间运动方式包括哪些方面?p68
空间运动的方式
扩散方式:扩张扩散(由扩散源向周围地区逐次连续地扩散)
转移方式:重新区位转移、等级转移(跳跃式转移)
●产业结构的演化趋势是怎样的?其中工业化的进程及其主要特点有哪些?
如果用A、B、C分别代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部门,大体上有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又可分为两个类型,即:
(一)前工业化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产值比重小于10%,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小。
城镇规模小,发展慢,各自成独立的中心状态。
(二)工业化初期阶段中心城市开始形成,核心-边缘结构出现。
工业产值在经济中的比重在10%—25%之间。
核心区与边缘区经济增长差异扩大。
三、工业化成熟阶段
快速工业化阶段。
工业产值在经济中的比重在25%—50%。
核心区发展很快,与边缘区域之间存在不平衡关系(支配)。
次一级核心区域形成。
四、空间相对均衡阶段
后工业化阶段。
资金、技术、信息等从核心区域向边缘区域流动加强。
区域城镇体系形成,网络结构-复合功能的大规模城市化区域出现。
●区域主导产业对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怎样?【?】【PPT p89】
1)作为国民经济中起支柱作用的产业部门,带动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增长;
2)主导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实现经济结构的高度化。
OR
1)能引导、带动国家和区域全部经济发展
2)随着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和市场变动而逐步演进
3)具有最新科技成果、最高技术装备、产品市场好等
4)国家和区域应保证主导产业优先增长和持续增长
●增长极极化效应产生的机制是什么?(规模效应、区位效应、城市化效应)
规模经济在一定区域条件和生产技术下,某一设施或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可产生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从而获得经济利益。
此即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来源于企业内部的经济合理性,是随着该企业本身产出量增长而获得。
2)区位经济某一部门或行业的全部企业都可从由于配置在某一共同区位而获得经济利益,这就是区位经济。
区位经济来源于企业外部、部门或行业内部的经济合理性,这种经济合理性是随着该区位的该部门或行业的总产出量增长而产生的。
3)城市化经济由于把各类经济活动配置在一起,从而使某一处于一定级别的中心地区位的总体规模扩大,随之而出现的综合经济利益,谓之城市化经济。
城市化经济来源于部门或行业外部、城市内部的经济合理性,它与一群工业部门或行业的总体规模而不只与一个部门或行业的总产出量有关。
●简述劳动地域分工的“绝对利益说”与“比较利益说”原理。
区域1. 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说:每个国家都有其绝对有利的、适于某些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而导致生产成本绝对低,这叫做绝对利益原则,又称绝对优势说。
2.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李氏提出了地域分工的基础是比较利益原则,或称相对成本论。
如两个地区中的一个能以较低的成本生产某种产品,两国之间的地域分工和贸易也会使双方均为有利。
●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战略依据、目标、方针、重点、步骤、措施等。
包括经济发展战略和空间发展战略。
2)产业布局规划: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地域经济空间结构、科学布局生产力。
即规划明确主导产业的发展目标,并根据产业链的关系及地域分工状况,进行相关的新企业及原有企业调整和迁徙的布局规划。
3)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拟定城镇化目标、确定总体发展格局、明确各主要城镇的性质及方向、明确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确定各级中心城镇及新城镇的空间结构、提出重点城镇地区近期建设建议等。
4)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生产性和社会性基础设施两大类。
在现状分析基础上,根据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求,预测并布局各项设施的建设。
5)土地利用规划:点、线、面的结构组合关系。
资源调查与现状分析、质量评价、需求量预测、八大类用地布局规划、整治保护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