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庶华的大学教育思想及治校实践_张泽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 N IV ERSI T Y ED UCA T IO N SCI EN CE大学教育科学2010年第4期(总第122期)

胡庶华的大学教育思想及治校实践*

张 泽 麟

(湖南大学 校办公室,湖南 长沙 410082)

[摘 要]胡庶华是我国近现代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在丰富的治校实践中形成了融合中西教育之长的大学教育思想。其特色是秉持以“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为核心的大学理念,注重大学文化建设,培育具有鲜明特质的大学精神;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文武全才;注重学术研究,倡导大学学术化;注重服务社会,倡导大学地方化;注重师资队伍和支撑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办学质量。胡庶华为促进我国大学教育事业特别是湖南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大学等重点学府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学习和探讨胡庶华的教育思想和治校实践对于今天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胡庶华;教育家;大学教育思想;治校实践

[中图分类号]G40-0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0)04-0080-04

胡庶华(1886-1968),字春藻,湖南攸县人,晚清秀才。1913年公费赴德国留学,1920年毕业于柏林工业大学,获铁冶金工程师学位。1922年回国,先后担任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教授、事务主任(1922-1924),武昌大学教授、代校长(1924-1925),江苏省教育厅厅长(1925-1926)、同济大学(1929-1932)、湖南大学(1932-1935、1940-1943、1945-1949)、重庆大学(1935-1938)、西北大学(1939-1940)等大学校长。解放后,历任冶金部专员、北京钢铁学院教授兼图书馆馆长等。胡庶华毕生致力于高等教育事业,尤其是“五莅湖大,三任校长”,前后达12年之久,为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近现代最杰出的教育家之一。探究胡庶华的大学教育思想,总结他治校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对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和大学管理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以“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为

核心的大学理念

大学理念是关于大学本质特征、存在价值、使命职能和行为准则等问题的理性认识,包括教育哲学、学术精神、办校宗旨、人文传统和历史渊源等。胡庶华大学理念的核心,一言以蔽之,即他于1933年所撰写的《湖南大学校歌》中提出的“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意为继承中国教育传统与学术思想,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同时大胆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制度和科学技术,致力于民族伟大复兴。胡庶华十分珍视湖大前身岳麓书院的文化遗产与精神财富,他多次指出:湖南大学的前身是北宋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南宋时有朱熹、张栻在此讲学。自从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以后,历年都是湖南的高等教育所在之地,不仅是中国最老的大学,也是世界上最古的学府。正是基于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结合个人游学中西的体验,胡庶华旗帜鲜明地提出“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的主张。早在1926年,他赴日本考察归来,就曾撰文指出:“查日本文化,大都输自我国与欧美,然其特色,在能取人之长而不盲从,存己之长而有鉴别”[1]。因此,胡庶华所主张的“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既非全盘否定、盲目守旧,也非全盘西化、盲目崇洋,而是强调办学要“取人之长而不盲从,存己之长而有鉴别”。这是一种对中西文化深刻体认基础上提出的审慎主张,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和西方现代文明相结合的产物。

*[收稿日期]2010-05-25

[作者简介]张泽麟(1977-),男,湖南长沙人,教育学硕士,湖南大学助理研究员,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湖南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与大学文化研究。

张泽麟:胡庶华的大学教育思想及治校实践大学教育科学·教育史苑

阿什比指出:“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大学的变革必须以固有的传统为基础”[2]。中国大学既是世界高等教育大家庭的一员,又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与文化背景。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与改革开放以来大学蓬勃发展的现实证明,中国大学发展前进之日,正是承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并大胆学习西方先进经验之时。胡庶华秉持“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的理念开展治校实践,在文化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经验,促进了所服务的诸多大学的快速发展。这一理念是他留给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最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承扬并赋予新的内涵。

二、注重大学文化建设,培育大学精神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组织文化的建构和发展是领导工作的重要方面,在领导因素中,文化因素比技术的、人事的和经验的因素更为重要。胡庶华主政各大学的时代,正值国家多事之秋,他指出,对于一个深陷泥潭的民族,文化的力量甚至比物质大过许多。对胡庶华来说,办大学是为了传承文化、复兴民族,办好大学则应注重文化建设,培育学校精神,使学校精神内化为师生员工的共享价值观,并发挥对社会的辐射作用,引领社会风尚。在他领导下,同济、湖大、重大、西北等大学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跻身于民国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一方阵,形成了独具特质的大学文化与精神。

(1)制定校训、校歌、校徽。我国近现代著名大学的校训、校歌、校徽,其名称虽源于西方,但内容和形式并不拘泥于西方大学,是每所大学文化特质和核心精神的体现。胡庶华主持制定的湖大校训、校歌和校徽就是一个明证。

校训是大学精神与文化的概括、提炼和凝结,用最简洁的文字表明一所大学的教育传统、理念与使命。胡庶华认为:“校训者,明定一校之训育目标,以之养成一校之校风者也”,“或正一时之趋向,或承历史之遗风,要皆以造成特殊校风,以为一校之瑰宝”[3]。面对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时局,初任湖大校长的胡庶华深感“欲恢复民族固有之地位,必先恢复民族固有之精神”,于是以岳麓书院讲堂所存宋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及清欧阳正焕手书“整齐严肃”八字为校训。他担心“忠孝廉节、整齐严肃”未能为现代青年所崇尚,甚至引起误会,遂亲书《释校训》一文,其大义是:尽己之心为忠,总理(孙中山)亦谓忠于国,忠于民,忠于事,皆忠也,孝乃为仁之本,廉为不苟取,节为有志操,整齐严肃能使生活纪律化,皆所以挽末俗之颓风,培民族之元气也。胡庶华提出的校训受到湖大广大师生的认同,从理念上延伸成为一种文化形态,对湖大文化影响深远。

校歌是承载大学精神与文化,催人奋进的大学表象文化之一,是大学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唱校歌可以进一步增强师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向社会公众充分展现学校的精神风貌。1933年,胡庶华亲自作词,并请著名音乐教育家萧友梅谱曲,制定了《湖南大学校歌》:“麓山巍巍,湘水泱泱。宏开学府,济济玱玱。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华与实兮并茂,兰与芷兮齐芳。楚材蔚起,奋志安攘。振我民族,扬我国光。”这首校歌大气磅礴,意象深远,是历史和文化积淀而形成湖大形象的结晶。1936年,时任重庆大学校长的胡庶华又亲自撰写了《重庆大学校歌》歌词:“江汉思禹功,教化溯文翁。学府宏开,济济隆隆。考四海而为俊,障百川而之东。研究科学,振兴医工。启兹天府,积健为雄。复兴民族兮,誓作先锋。”其中,“教化溯文翁”、“研究科学,振兴医工”与“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的主张一脉相承,而“复兴民族兮,誓作先锋”与“振我民族,扬我国光”一样,体现了他以教育事业促进民族复兴的一贯追求。

校徽是大学精神、特色、传统与历史最抽象、最直接、最简单、最突出的表现符号,也是师生员工最为骄傲和自豪的标志。1933年,胡庶华主持征集湖南大学校徽,该校文学院1932级学生王强毅的设计脱颖而出,经校务会议议决选定为湖大校徽。

(2)注重校风与学风建设。大学的校风与学风,是学校历史与文化积淀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是大学文化的具体体现,反映一所学校的整体形象。

胡庶华十分重视校风与学风建设。他首次就任湖大校长时就明确提出“养成整齐严肃、坚苦卓绝之学风”。整齐严肃,是岳麓书院诸多山长所一贯倡导的学术风气。乾隆中叶,山长欧阳正焕手书此四字刊于讲堂两庑,成为湖湘学风的核心理念之一。胡庶华十分认同这一主张,他认为小学有小学之训练,大学有大学之训练,与其使小学生整齐严肃,毋宁使小学生活泼伶俐,而大学生在求学时期则重在修身,整齐严肃无疑是修身要术之一。胡庶华还总结湖大及岳麓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与特色,提出以“耐劳肯干、为国牺牲”作为湖大校风。无独有偶,同

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