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智者乐水_与_上善若水_

_智者乐水_与_上善若水_
_智者乐水_与_上善若水_

中国教育报/2010年/2月/8日/第004版

理论

人之美德应如水之流通,水之清澄,水之深遂,水之广阔

“智者乐水”与“上善若水”

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肖群忠

水,在天,气聚而生水,故而下雨是水,下雪其实还是水;在地,据说地球上百分之七十是水,而陆地只占三成;在人,人身体内据说也是七成是水。天地人三才均是以水为主要成分。

水与人类的生命生活、文化文明有密切的联系。水对于天地万物的重要性早在我国古代文化经典《周易?说卦》中就有指出:“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管子也曾说过:“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中庸》也有言:“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水不仅是万物的本源,而且在社会生活中被广泛引喻,如说到社会政治生活,就有“君舟民水”之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儒家道统思想所说的舟水之喻旨在说明民贵君轻的思想,而在《韩非子》“外储说”中则另有一比喻:“为人君者,犹盂也;民,犹水也。盂方水方,盂圜水圜。”这恰恰是为了论证君贵民轻的思想。用之于军事则有《孙子》虚实篇中所述:“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用之于管理则有“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用之于交友则有《庄子》外篇“山木”中所言:“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说到人生的感慨,则有孔子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匆匆,就如河中的流水,只往前,不倒流,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珍惜时光岁月,珍惜人生。在老子思想中则以水来说明柔弱胜刚强的人生辩证法。20多年前,笔者第一次读老子时,其“滴水穿石”之喻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水之于人生与社会的意义是广泛的。对于主体的人来说,其象征喻义在我国传统儒道文化中主要代表着智慧与道德。在儒家文化中水虽然也有德喻之义,但主要是被看作智。而在道家文化中,由于其具有反智论特点,因此一般都把水当作他们所理解的不争之德的象征。

儒家学派思想的重点是道德,在儒家经典文献《孟子》中有两处皆以水比喻德之求之在我的主体精神。“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儒家论水影响深巨者还不在于亚圣之论德之内在精神,而在于孔圣人之以水喻智之论。而儒家论德大多是以地为喻的,所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说卦》说:“坤,顺也。”“坤为地”,所以坤代表地,地具有柔顺承天,博厚载物的品性。大地的形势是宽厚博大和柔顺的,君子应当效法它,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同时,还应像大地一样,具有博厚的胸怀,承载万物,包容众有,此是君子待人接物之方。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有智慧的人喜欢流动的水,仁者喜欢稳重的山;聪明人好动,仁者性好静;聪明人快乐,仁者长寿。为什么说智者乐水呢?《韩诗外传》卷三有如下解释:“问者曰:夫智者何以乐于水也?曰: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小间,似有智者;动而下之,似有礼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清,似知命者;历险致远,卒成不毁,似有德者。天地以成,群物以生,国家以宁,万事以平,品物以正。此智者所以乐于

水也。”这段话是说水具有缘理而行的特性,似乎有礼、有勇、知命、有德,且水使天地得以成,万物得以生,使国家安宁,万事平顺,使人品德端正,因此,智者乐于水也。之所以以水喻智,就在于水是流动的,从而显出某种灵动的特性,人的智力也是以人脑力活动为基础的,水的灵动总给人以生命鲜活的体验,也能促使人的心智和性情的发展。因此,文人学者往往有寄情于山水之间的情怀,也只有在这种寄情于山水的宁静中,心灵才能得到滋养,思维才更加活跃。

在道家思想中,水被看作他们所理解的“贵柔不争”之德的象征。《老子》说:“天下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莫之能先。其无以易之。故弱胜强,柔胜刚,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故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庄哲学是一种退隐的哲学,他们的思想以贵柔不争为人生的至理和为人的上德。

庄子也继承了老子的这种思想。并把这种水的哲学发展为个人的一种修身养神之道。“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生命、智慧与道德,这可能就是中国文化中对水之解、水之悟的最主要的含义。水之于我们的人生修养,其主要的启示是什么呢?

其一,冰清玉洁,一尘不染。“水之冰,生于寒,人之冰,生于正”,人要效法水之清、水之洁,从而心平身正。

其二,水有容清纳浊之度量、海纳百川之气象,人应该像水那样有容乃大。地之秽者多生物,水至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宽恕不仅是爱心的表现,而且还是一种博大的境界。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知和知下,以柔胜刚,清静无为,顺其自然。

现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一个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保持至柔之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当代佛教高僧星云大师也有论水名句,“水的仁慈能沐浴众生可以泽及万物;水的义气能扬清激浊可以荡涤污垢;水的勇猛能柔而坚强可以弱而克刚;水的智慧能疏通江河可以自成盈满”,“人之美德应如水之流通,水之清澄,水之深邃,水之广阔”,“当我是气时,蒸发升华;当我是云时,浮游天际;当我是雨时,滋润大地;当我是泉时,喷洒自如;当我是水时,行走江河;当我是海时,安心自在”。读着这些充满人生智慧的睿语,人人自会有心地澄明,神清气爽之感。

对《道德经》的“上善若水”的理解

《道德经》第八章,有一句话我们非常熟悉,就是四个字:上善若水。 居善地(居处最善于选择的地方), 心善渊(心非常沉静,就像深渊一样), 与善仁(跟别人相处,是最真诚和仁慈的), 言善信(遵守信用), 政善治(处理事情,为政,为人民服务,都很精简不复杂), 事善能(做事情,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动善时(任何的行动,都善于掌握时机)。 这七个善结合在一起就是:不争。 有的时候,我觉得我学习了,就要进步,就要不争。 看见不顺眼的事情,就安慰自己,不要争了,不要计较,我要提高境界,学习了就要比别人提高一个档次。 其实这种心里的本身就是在显示自己,和水的上善比起来简直差远了。 水是真的不争,是连“不争”这个观念压根都没有。 《道德经》第八章说的很清楚: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我们经常这样:我想不争才能争到更多的东西,用不说来说,用不要来要,用散财来聚财...... 这只能说明我们脱离不了世俗, 但是没有好与不好。 水的不争是无心的,不是做给我们看的,也不是要求我们必须向水来学习。 如果水有这样的心思,它不会称为上善。 老子只是给我们表达了这样一个自然现象而已,就是这么简单。 我们要拿起一件东西,就必须放下;我们要想盛满东西,就必须先倒空;我们想擒就先要纵。 这就自然。 可能我们每次学习都有一大堆问题, 就是我们生活在各种“水深火热”之中呀, 这就是道, 道无时无刻不用所有的象和行动来演绎,至于我们人要怎么做,怎么学习,从来不干涉也不主宰。 当我每次较真、抱怨、委屈的时候,我都深知我在痛苦。 我是要继续痛苦还是像水一样变得豁达、上善了却烦恼得到轻松,我都要承担所有的后果。 我们需要学习,读《道德经》学习圣贤教育无非就是打开预见未来的能力,看清因果。

上善若水生活感悟

上善若水生活感悟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缘,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尹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是老子说的话,他认为,有道德的上善之人,有象水一样的一样的柔性,水的柔性是怎样的呢?水性柔顺,明能照物,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有功于万物而又甘心屈居于万物之下。正是因为这样,有道德的人,就效仿水的柔性,温良谦让,广泛施恩不奢望报答。 老子弘扬水的精神,其实也是在弘扬一种处事哲学。做人也要根据给予你的条件,适当地改变自己,这样才能做到完美。就和水一样,要有极大的可塑性。水性柔而且能够变形,你把它放在什么地方,它就是什么形状,在海洋它是海洋的形状;在江河它是江河的形状;把它放在杯子里它是杯子的形状,把它放在缸子里它又是缸子的形状。 生活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想把所有的事情都处理好,不是那样容易的。很多事情错综复杂,千头万绪,是很烦人,很让人懊恼的,一旦处理不慎,解决不好,就会有很多麻烦。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会有很多的方法,每一种方法就是一个结局,而这个结局关系很大。这该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我们动脑筋,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了。

对于这个,在小学的时候就有讲述,我们也许记得小学课本里就有那样的文章吧。 我记得有一篇《小交通员》的文章,记叙的是一个叫立安的孩子去送信的故事。那是在战争时期了,在交通员老赵被敌人抓走以后,立安的爸爸派立安把两份重要的信件送到指定的地点去,交给王叔叔。到了地点,推开虚掩的门,王叔叔已经不在了。这时有人喊他:“站住,干什么的?”墙角冲出一个特务,用枪逼着他。孩子一下子吓愣了,随即镇静下来,说:“把豆腐钱给我吧。”“混蛋!”特务打了他一个嘴巴:“谁欠你豆腐钱?”孩子哭着嚷开了:“你不讲理!我爹病了,让我来收18号的豆腐钱,你不给,还打人……”“你瞎眼了,这是17号,再不滚,崩了你!”孩子趁势退了出来。他怕再遇见敌人,忙退到僻静的地方,把文件烧了。随后,悄悄回到17号门前,在墙壁上做了记号。立安回到家,把经过告诉爸爸,他爸爸夸奖道:“做得好,遇见敌人就得随机应变。万一落在敌人手里,死了也不能说实话……” 一个孩子,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就知道怎么去做,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我们想吧,如果立安不懂事,把实情说了,那信件还不是落在敌人手里了吗?落在敌人的手里又是什么情形呢?这个所带来的后果恐怕很难估计了。 可见,在遇到事情,尤其是紧急情况的时候,一定要随机应变的。也只有这样,才可以让自己化险为夷。如果直来

上善若水读后感

上善若水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上善若水读后感(一) 被誉为“中国和世界第一哲人”的老子在其五千言的《道德经》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就是:具备最好禀性的“人”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它的性质最接近于“道”。居处适应任何之地,心胸沉静高远,待人真诚友爱,说话言而有信,为政谋求清平,处事能方能圆,行动善择时机。正是由于不与人争的美德,所以永远也没有过失。 这篇文章虽然表面上是对水的颂歌,但实际歌咏的对象却是具备像水性那样高尚品德者的人。文中七个“善”字并列排比句,都是受到水的启发,对有关水德的进一步写状,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 为什么老子把最好品格的人要比作水呢?这是因为水具有其它万物所没有的独特的几种禀性。 其一、水能滋养万物生命。它能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如古人所说:“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辞地做。 其二、水自居下流。尽管它是生命之源、滋养万物,但却从不居

功自傲,更不会占据高位,把持要津,而总是默默无闻的处于众人不愿处的低位。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也正因如此,才有“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的赞誉! 其三、水能以柔克刚。水性尽管温柔,柔弱,但这种温柔会聚集巨大的能量,变得异常刚烈。俗话说:水滴石穿。此非力使然,恒也。正是它不舍昼夜,持之以恒,才能把石一样坚硬的物品击穿。 其四、水能因势而变。水能至静——水平如镜、至洁——晶莹剔透,但也能至动——奔腾不止、至浊——混浊不清,总是处于一种变动不居的状态。所以苏轼说:万物皆有定形,惟有水随物赋形。正是水这种变动不居的性情,才使它能滋润万物,并且一路流过冲走许多污垢,荡涤人世间一切污泥浮尘。 正因水具有上述特质,不仅老子爱水,而老子的学生孔子也喜水,每见大水必观焉,并发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逝者如斯”的感叹!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水也一样,既能载舟、亦能覆舟。既能利万物,可一旦洪水泛滥又会生灵涂炭,摧残生命。故常有洪水猛兽、水火无情之说。老子在文中也只是认为水德“近于”而不是等于道。 上善若水读后感(二) 课上,老师曾讲到老子的“弱者道之用”时,谈到上善若水。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让我对水进一步加深理解时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深刻的认识。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解读 解读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注解:“利”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获利(有利),根据句面意思,可以理解为“滋润、施惠”的意思。 译文: 最完善、最完美、最崇高的人就是象平凡的水一样的人。 水的特性是善于滋润惠泽天下万物,默默地养育万物生灵,却从不与天下万物生灵竞争利益;她善于留处在众人厌恶不愿意居住的潮湿低洼的地方,沉静悠然地荡漾流淌,因此,水的这种美德,是最接近于大道的。 水有七种美德特性:留处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生存的地方,心胸空灵博大善于包容天下万物而不拒,就像深广无边的渊薮那样,与万物相处、与人交往应时而动、应时而至,说到做到,坚定不移且恪守信用而不违约违时;在对待政治上,能够秉承水柔志刚、方圆融通之德,遵循水滴石穿的以柔克刚精神,恰当和谐地解决治理好国家政务;在处理一般事务上,善于依照自然之道,顺势而为,尽职尽能,圆满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采取行动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有利时机,或静如处子,或动如脱兔,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借时而为,取得成功。 正是因为始终时刻坚守水的这种不与众人竞利的谦逊虚下的美德,动静行止都无怨无悔,自觉遵循自然大道和万事万物的自身发展规律,所以世间的万物众生,谁还会怨恨她(具有崇高美德的水)呢? 解读: 在这一章里,老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探寻大道的途径和方法。本章的核心是老子以水喻道说道、借水体道释道、借水性水德水道昭示人性人事和人道,借水德水道而对天下芸芸。教化人们与自然相处,或者治国理政、处理日众生行“不言之教”常事务工作,都要善于像臻善臻美的水那样,始终持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性和人格,默默地帮助施惠与他人而不求回报,众人众生不愿意去的地方,自己可以去,众生众人不愿意去做去干的脏差累活或危险的事情,自己可以去做去干,始终谦逊虚下,虚怀若谷,功成弗居,别人不怨恨自己,自己也无烦无恼,,无痛无苦,逍遥自在。 每次阅读、体验本章节的时候,都禁不住击掌咏叹:老子的这一章阐述,简直就像一首绝妙好诗,用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就像一个充满智慧的老者,又像一个超然世外的浪漫诗人,面对着天下苍生,将他体验的水的至善美德,用最朴实无华、最简洁精准的语言,怀着一种深深的大爱厚爱,娓娓道来,言极近意极深又极远,极通俗而又极易懂。仿佛在不经意之间,老子就向天下万民透漏了了一个认识天下万物的天机诀窍秘密和道理:那就是大道虽然恍兮惚兮,看不见摸不着,渺然而若存,好像神秘莫测,深不可知,也无法知道。其实是可以通过我们身边的一些比如象水这样普通而又常见的事物,去体察体认和了解的。 那么,老子又是怎么知道和懂得这一认识了解大道的方法和秘密的哪?这件事让我一直苦苦

学会上善若水的处事哲学

学会上善若水的处事哲学 “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道,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它的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说到这其中所涵盖的思想意义,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释了。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兼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还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处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 “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也是事物基本规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知与理解的。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于“道”的,“道”无所不在,因此,水无所不利。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浊。它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静,但却深不可测。它源源不断的流淌,去造福于万物却不求回报。这样的德行,乃至任至善…… 水中的人生哲学车尔尼雪夫曾经写过这么一段话:“水,由于它的灿烂透明,它的淡青色的光辉而令人迷恋,水把周围的一切如画的反映出来,把这一切委曲的摇曳着,我们看到的水是第一流的写生家。”的确,“水”在温柔而诗意的告诉你对面不如意的心境,告诉你处事的大智慧。明镜止水,波澜不兴的心境正如光滑透彻的镜子,可以映照世间的真相。在透明的水面前,才知道什么是纯粹,什么是污浊,在清澈的心灵面前,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

《道德经》:上善若水,为而不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道德经》:上善若水,为而不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作者:牛士纲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七章》。水,在中国古典哲学中为万物生命之本源,其给予万物生命为仁者之善,其生存之道为处世之善(两者之善,字同意不同),所以此便接近于道。人在自然界的顶端,之本质即为善,善于生存而进化,善于生活而快乐,如水之善,自然之善,非用心之善。

水之品性,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奉献。做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造福万物而不争名利,乐善好施而不图回报。水善而谦卑,自高远流向低洼之地,所到之处育万物却从不索取,此谓周济天下。淡泊明志谦如水,学水之善,上善若水。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逝者如斯乎。

水,遇寒则成冰,越是寒冷,它越坚如钢铁;遇热则成雾,自由飘忽于天地之内,仙踪不定,无形无味亦无求;遇形则变其形,遇势则化为瀑,无论在何种环境中形态如何变化,其原生纯朴本质依然未变,依然为水,此亦为“不忘初心”。人无常在,心无常宽,上善若水,在乎人之心境,即心如止水。 水,越淡越清澈;人,越淡越快乐。云淡方得悠闲,水淡方育万物。淡然于心,方可自在于世间。水,因静而平,人,因静而从容,因有从容而有优雅。人生看淡的诱惑越多,貌似缺少了许多做人的欢乐,却因心的简单而少去更多的烦恼。

芝兰生于幽谷,不因无人问津而不芳;梅花开于墙隅,不因阳光不照而不香;流水绕石而过,不因山石之阻而纷争,这就是一种淡定从容的情怀。为人处世,就应淡泊荣辱、随缘得失。

张笑天《上善若水》阅读答案

张笑天《上善若水》阅读答案 张笑天《上善若水》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1~14题 上善若水 张笑天 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 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 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 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 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 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 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 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 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 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

解读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天道酬勤

解读“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天道酬勤”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句话的关键词“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是天地万物遵循的自然法则。“几”是“非常接近、达到、符合”的意思,可以理解成“达到、符合自然法则”“几于道”与“上善”(美好品德)前后呼应,因此整句话的意思就是:最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应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造福万物却与世无争;水总是处于人们所不愿处的地方洁身自好,故达到美好境界,符合自然法则。 为什么老子说水是“上善”,由此而将水作为最受尊崇的美好品格的示范,倡导人们效仿呢?为此,两千多年前的孔老夫子将水被崇尚为“上善”的原由,从功德、特征、性格、行为、操守等多方面做了深层次的诠释。孔子说:水有多种完美的品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滋养万物,视为有德;流必向下,不倒流,或方或长,遵循自然规律,视为有义;浩大无尽,视为有道;流向几百丈山涧毫无畏惧,视为有勇;发源必自西向东,视为立志;取出取入,万物就此洗涤洁净,视为仁爱。水有这些好德行,所以君子遇水必会感悟、效仿。 ————厚德载物———— “厚德载物”一语出自《易经》,原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前后呼应,阐述了才能与德行之间的对应关系,“苍天高高在上,以强有力不可抗拒的运行法则影响世界,有才能的人应该不断追求、进取、强壮自己。”这句话告诉我们:强者应该通过不断的努力具备超凡的济世才能。当我们理解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不得不叹服华厦周文王被关在牢笼七年里,居然能在所著的《易经》中喊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千古回荡的豪言壮语。秉承父辈宏志,气势豪迈的大英雄周武王率领几万锐不可挡的军队,在“牧野之战”高喊“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举起你的戈、排好你的盾、竖起你的矛),将纣王的几十万商军打得落花流水。 明白了这些,现在我们对“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更容易理解了,易辞云“坤厚载物,德合疆”,意思是说:大地以宽广深厚承载万物,故能以好的品行造福万物无所不包容。“君子以厚德载物”与前一句紧密相连,用大地的宽广厚实来比喻人的胸怀气魄。意思是说:君子应该像大地一样以宽广深厚的好品行来承载万物、包容万物、滋养万物、造福万物。这句话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相对应,告诫我们:君子不但要有与世不同的济世才能,还要有高尚的品德,具有造福万众的奉献精神。也就是要有才有德,德才兼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表现了中华民族顽强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则展示了中华民族胸怀宽广、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原本毫无关联的两个词语,隐含的寓意却是相同的,所以人们习惯把这两句话放在一起。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最美好的品格,最高尚的情操,应像水一样,以宽广深厚的胸怀,好的品行来承载万物,包容万物,滋养万物,造福万物。由此我们不得不赞叹先人思想境界之崇高。难怪他们能够在与大自然抗争的遥远岁月,逢灾受难、历经艰险,从“山顶洞”涉水到“河姆渡”,又爬上了“半坡村”,再走到“二里头”,继后遍布黄河长江流域。一次又一次从“山穷水尽”的困境中走出来,一次又一次从险象环生的民族生

上善若水_感悟人生

《上善若水》 感悟精选(1):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老子所主张的道是清静无为,无为而有治,水正好契合了他的思想。但这水所承载的,不仅仅仅是他一个人。孔子有云:逝者如斯。 水似乎没有形状,可也能是世上所有的样貌。随欲而安的个性,使得我们能将它困在一个又一个或精或简陋的容器里,随心所欲地让水呈现出我们所需要、喜爱的形状来。而水从来不曾反抗过,只是在装载它的容器中微微荡漾。很喜欢看鱼儿在水中游走,水如一个宠爱孩子的母亲,不留一点儿缝隙地将鱼儿层层围住,好像生怕它受到半点儿伤害。可水并不限制鱼儿的行踪,但鱼儿所到之处必有水。多么慈爱的一位母亲,它温柔得令鱼儿永远也离不开她的怀抱。 但是,在水温和的外表下还藏有一个执着的心。九曲十八弯的路程,没有拦住它的脚步;百折不回的坚定,伴着它一路而行。鲁迅先生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既然路是人们一步一步走出来的,那么河道呢?最初的河道,那是水的一次次冲击,经历了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努力开拓出的通向大海的道路。还记得外婆家门前的那一个石板。坚硬而厚重的石板上留着一个小小的水坑。小时候的我总以为那是一个路经此地的大力士所留下的,之后才明白那竟是每一天从屋檐上滴落下的小水滴的杰作,没有哪个人第一次明白这个故事时会不为之动容。 水承载着不同的思想,永流不息,见证了两汉之雄钟巨鼎,见识了北宋之游船画舫,见到了晚清之断壁残垣 李白有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煜有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我不知如何描述真实的水,就让我重复一次老子所说的话吧:上善若水。 感悟精选(2): 上善若水 仅此上善若水一句话,便叫人体会到水的意境:简单,深远,丰富,坚韧。它是说做人也要像水这样,简单朴实,孕意深广,人若能做到像水一样,那便为上善了。 水,以一种流动形态存在,是物种起源的摇篮,却又是如此简单。是的,它很简单,再普通但是的微观粒子,无处不在,轻盈透明。但它并不因为简单就失去了重要性,恰恰相反,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正是由于无处不在的水,人类才能过着安乐、舒适的生活。而水的流淌,也关系到了整个民族的命脉与历史,黄河两岸,尼罗河边,印度河畔,都各自哺育了一个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民族。水,就是这样,看似柔弱,实则坚韧,聚点滴成波涛,汇大湖而成四海。所以,当它流进殷末周起的中华历史时,有了一个被称为睡在羊背上的人,在他那本影响后世甚广的《道德经》中写道:上善若水。 也许会有人觉得再简单但是,但是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上善若水呢?水一样的纯净,水一样的澄明,水一样的大智若愚,水一样的源远流长?这样的人必是心性至善至深之人,他能在喧闹中开辟出自己的一席田地,他能在纷扰乱世中找到自己的归隐,他能在流言蜚语中静下

上善若水的启示

“上善若水”的启示 “上善若水”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它的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水”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奉献。逝者如斯乎,人生犹如奔流至海的江水。乐善好施不图报,淡泊明志谦如水,而在这里“水”是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说到这其中所涵盖的思想意义,对我们有很多启示:一是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奉献。这是水的仁爱利他奉献精神。它无私付出而不求回报。用老子的话说,就是“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水无怨无悔、默默无闻地滋润大地,滋养自然界的生命,让世界充满绿意和生机,贡献之大,无可替代。逐水草而生焉,水流的方向生命灿烂如斯。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像水一样甘于奉献、忘我不争的人,如我们淄博大地诞生的革命烈士焦裕禄、“时代楷模”朱彦夫,他们是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心里始终装着群众,唯独没有自己,他们清正廉洁,无私奉献,为人民利益鞠躬尽瘁。他们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 二是求强而不逞强、不逞大,永在低处的礼让。这是水的谦逊低调,不争名利的品行。老子说,水“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启迪我们做人应放低身段,保持谦和的心态。不管在什么岗位,不论职位或高或低,都应眼睛向下,任劳任怨,勇于进取,不甘平庸,追求自我超越。用更多的精力与能力专注于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专注于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拥有一种求强而不逞强、不逞大的平和大气。 三是坚韧不屈,矢志不移的执着。这是水的锲而不舍,信念执着,奔向大海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到底是一种什么境界?(组图)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 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段话的意思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想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关于水,其实我们了解的并不全面,深刻,还是古代贤哲老子和孔子的言论较深远和精辟。所以,他们把水比作上善。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孔子云:水有五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普及一切生物,好像有德;流必向下,不逆成形,或方或长,必循理,好像有义;浩大无尽,好像有道;流几百丈山间而不惧,好像有勇;安放没有高低不平,好像守法;量见多少,不用削刮,好像正直;无孔不入,好像明察;发源必自西,好像立志;取出取入,万物就此洗涤洁净,又好像善于变化。水有这些好德处,所以君子遇水观。所以,水有五则:

一、自己活动,并能推动别人的,是水。 二、经常探求自己的方向的,是水。 三、遇到障碍物时,能发挥百倍力量的,是水。 四、以自己的清洁洗净他人的污浊,有容清纳浊的宽大度量的,是水。 五、汪洋大海,能蒸发为云,变成雨、雪,或化而为雾,又或凝结成一面如晶莹明镜的冰,不论其变化如何,仍不失其本性的,也是水。 关于咏水的诗词:有物名曰水,至柔有大能。山泉露头角,立志向海行。坎坷等闲过,奔流步不停。执着不执着,无往而不胜。巨石阻前路,转头绕道行。悬崖临绝壁,呼啸跳涧中。遇沙渗地下,暗行不逞能。骄阳似火蒸,变云学龙腾。聚团化作雨,遇冷凝作冰。春融入江河,滔滔仍向东。万难终归海,浩瀚波涛涌。世人叹伟大,一笑又升空。 转身归山去,泉声常叮咚.水性柔顺,明能照物,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有功于万物而又甘心屈尊于万物之下。老子弘扬水的精神,其实是在宣扬一种处世哲学,做人要与水一样,有极大的可塑性。水性柔而能变形:在海洋中是海洋之形,在江河中是江河之形,在杯盆中是杯盆之形,在瓶罐中是瓶罐之形。 上善若水今译:上善的人好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上善若水释

上善若水顺势而为才能闲庭信步 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 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周易》中也有坎卦(坎为水)与此义相同! 学会“上善若水”的处事哲学 “上善若水” 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它的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说到这其中所涵盖的思想意义,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释了。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还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

水的七种德行

水的七种德行-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里实际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尽管从总体上看,老子的处世哲学是消极、无为的,但如果剔除其消极成分,细细品味水的品性,我们还是能够从中发掘或引申出有益的道理或原则的。 一曰守拙。 水乃万物之源,论功勋当得起颂辞千篇、丰碑万座,炫耀的资本不可谓不厚。可它却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不仅不张扬,反而“和其光,同其尘”,哪儿低往哪儿流,哪里洼在哪里聚,甚至愈深邃愈安静。此等宁静和达观,是很多人难以企及的。这的确是一种“无为”,但不是对“大我”的无为,而是对“小我”的无为,是在个人利益上的无为。 二曰齐心。 水的凝聚力极强,一旦融为一体,就荣辱与共,生死相依,朝着共同的方向义无返顾地前进,故李白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之慨叹。因其团结一心,水威力无比:汇聚而成江海,浩浩淼淼,荡今涤古;乘风便起波涛,轰轰烈烈,激浊扬清。 三曰坚忍。 水至柔,却柔而有骨,信念执著追求不懈,令人肃然起敬。九曲黄河,多少阻隔、多少诱惑,即使关山层叠、百转千回,东流入海的意志何曾有一丝动摇,雄浑豪迈的脚步何曾有片刻停歇;浪击礁盘,纵然粉身碎骨也决不退缩,一波一波前赴后继,一浪一浪奋勇搏杀,终将礁岩撞了个百孔千疮;崖头滴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咬定目标,不骄不躁,千万

次地“滴答”、“滴答”,硬是在顽石身上凿出一个窟窿来,真可谓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四曰博大。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最有爱心,最具包容性、渗透力、亲和力,它通达而广济天下,奉献而不图回报。它养山山青,哺花花俏,育禾禾壮,从不挑三拣四、嫌贫爱富。它映衬“荷塘月色”,构造洞庭胜景,度帆樯舟楫,饲青鲥鲢鲤,任劳任怨,殚精竭虑。它与土地结合便是土地的一部分,与生命结合便是生命的一部分,但从不彰显自己。 五曰灵活。 水不拘束、不呆板、不僵化、不偏执,有时细腻,有时粗犷,有时妩媚,有时奔放。它因时而变,夜结露珠,晨飘雾霭,晴蒸祥瑞,阴披霓裳,夏为雨,冬为雪,化而生气,凝而成冰。它因势而变,舒缓为溪,低吟浅唱;陡峭为瀑,虎啸龙吟;深而为潭,韬光养晦;浩瀚为海,高歌猛进。它因器而变,遇圆则圆,逢方则方,直如刻线,曲可盘龙,故曰“水无常形”。水因机而动,因动而活,因活而进,故有无限生机。 六曰透明。 虽然也有浑水、污水、浊水甚至臭水,但污者、臭者非水,水本身是清澈、透明的。它无颜无色、晶莹剔透;它光明磊落、无欲无求、堂堂正正。惟其透明,才能以水为镜,照出善恶美丑。人若修得透明如水、心静如水,善莫大焉。 七曰公平。 水不汲汲于富贵,不慽慽于贫贱,不管置于瓷碗还是置于金碗,均一视同仁,而且器歪水不歪,物斜水不斜,是谓“水平”。倘遇坑蒙拐骗,水便奔腾咆哮,此乃“不平则鸣”。人若以水为尺,便可裁出长短高低。

从“上善若水”感悟做人的道理

从“上善若水”感悟做人的道理 “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它的字面含义是:最善者的品行,如同水一样,可以滋养与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争任何东西……。这其中所涵盖的做人做事,应解释为:做人如水,你高,我便退去,决不淹没你的优点;做人如水,你低,我便涌来,决不暴露你的缺陷;做人如水,你动,我便随行,决不撇下你的孤单;做人如水,你静,我便长守,决不打扰你的安宁;做人如水,你热,我便沸腾,决不妨碍你的热情;做人如水,你冷,我便凝固,决不漠视你的寒冷。 做人如水:能适应任何环境,就像水一样,能包容万物,本身却非常的纯静;做事如山:要踏踏实实的做事,像山一样稳重,像山一样给人以信任!做人像水。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切都是因为它柔美、滋润。做人应该像水一样,要有极大的可塑性。因为水性柔而能变形。在海洋中是海洋之形,在江河中是江河之形,在杯盘中是杯盘之形,在瓶罐中是瓶罐之形。做人应该像水一样,至柔之中又有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 有一位年轻的商人被搭档出卖,人财两空,痛不欲生,想跳湖自尽。他在湖边碰上了一位观水静坐的智者,便将自己的境遇逐一细述。智者微笑着将他带回家中,令其从地窖里搬出一块偌大的坚冰。商人虽然百思不得其解,但还是照做了。冰块搬出来后,智者吩咐:“用

力砍开它!”商人找来斧头便砍,不料猛烈的重击,只能在冰面上划下一道细微的印记。商人又抡起斧头,全力劈凿。一会儿,对着掉落的冰屑,他气喘吁吁地摇头:“这冰实在太硬了!”智者不语,将冰块放在铁锅中煮。随着温度的升高,冰块慢慢融化。智者问:“你从中有所领悟没有?”商人说:“有些领悟了。我对付冰块的方式不对,不该用斧头劈,得用火烧。”智者摇头。商人面露难色,鞠躬请教。智者语重心长地说:我所让你看到的,是成功人生里的七种境界: 1. 冰虽为水,却比水强硬百倍。越在寒冷恶劣的环境下,它越能体现出坚如钢铁的特性。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一种境界:百折不挠。 2. 水化成气,气看无形,若气在一定的范围内聚集在一起形成聚力,便会变得力大无穷,动力无比。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二种境界:聚气生财。 3. 水净化万物,无论世间万物多脏,它都敞开胸怀无怨无悔地接纳,然后慢慢净化自己。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三种境界:包容接纳。 4. 水看似无力,自高处往下流淌,遇阻挡之物,耐心无限,若遇菱角磐石,即可把菱角磨园,亦可水滴石穿。这是成功人生的第四种境界:以柔克刚。 5. 水能上能下,上化为云雾,下化作雨露,汇涓涓细流聚多成河,从高处往低处流,高至云端,低入大海。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五种境界:能屈能伸。 6. 水虽为寒物,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它从不参与争斗,哺育了世间万物,却不向万物索取。这是成功人生的第六种境界:周济天

上善若水的几种含义

上善若水的几种含义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上善若水”真实的含义,很多人看后才明白 一位年轻的商人被搭档出卖,人财两空,痛不欲生,想跳湖自尽。 他在湖边碰上了一位观水静坐的智者,便将自己的境遇逐一细述。 智者微笑着将他带回家中,令其从地窖里搬出一块偌大的坚冰。商人虽然百思不得其解,但还是照做了。冰块搬出来后,智者吩咐:“用力砍开它!”商人找来斧头便砍,不料猛烈的重击,只能在冰面上划下一道细微的印记。商人又抡起斧头,全力劈凿。一会儿,对着掉落的冰屑,他气喘吁吁地摇头:“这冰实在太硬了!” ,将冰块放在铁锅中煮。随着温度的升高,冰块慢慢融化。智者问:“你从中有所领悟没有?”商人说:“有些领悟了。我对付冰块的方式不对,不该用斧头劈,得用火烧。” 智者摇头。商人面露难色,鞠躬请教。 智者语重心长地说:我所让你看到的,是成功人生里的七种境界: 01.冰虽为水,却比水强硬百倍。越在寒冷恶劣的环境下,它越能体现出坚如钢铁的特性。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一种境界:百折不挠。 02.水化成气,气看无形,若气在一定的范围内聚集在一起形成聚力,便会变得力大无穷,动力无比。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二种境界:聚气生财。 03.水净化万物,无论世间万物多脏,它都敞开胸怀无怨无悔地接纳,然后慢慢净化自己。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三种境界:包容接纳。 04.水看似无力,自高处往下流淌,遇阻挡之物,耐心无限,若遇菱角磐石,即可把菱角磨园,亦可水滴石穿。这是成功人生的第四种境界:以柔克刚。 05.水能上能下,上化为云雾,下化作雨露,汇涓涓细流聚多成河,从高处往低处流,高至云端,低入大海。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五种境界:能屈能伸。 06.水虽为寒物,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它从不参与争斗,哺育了世间万物,却不向万物索取。这是成功人生的第六种境界:周济天下。 07.雾似飘渺,却有着最为自由的本身。聚可云结雨,化为有形之水,散可无影无踪,飘忽于天地之内。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七种境界:功成身退。 人心如水。之所以有能力悬殊、善恶不同、生死之欲,皆因各自境界不等罢了。 01.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在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

上善若水的人生哲学

《上善若水的人生哲学》 课程论文 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2014年12月

上善若水的人生哲学 摘要: 由老子上善若水的道学开始,分析水“谦下”“善下”“柔德”三方面,结合水的品质运用于实际的生活学习之中,突出显示要做一个如水一般清澈、坚韧、为而不争的“侠”者。 关键字:老子、上善若水、人生 哲学,是人通过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了生命。生命依赖水而存在,而存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类试图对自己周围的世界做出反映的过程,这就促使哲学的形成。 在中国早期哲学思想中,很多哲学先贤都将水作为哲学本喻,通过对大江、小溪和农田周围的灌溉沟渠中的水或对雨或降雨形成的水潭的思考和冥想,找到了对生命基本原则和社会伦理价值的理解。水的哲学意义,并不只影响于古代,水文化里所蕴藏的知识和所引发的启示对于我们现代人和社会同样有着重大的意义,也为我们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哲学的真谛,提供了一条便捷之路。 在现实万物中只有水“几于道”,具备了“上善”的特质。生活中,人往高处走是为常理,可水却大异其趣,往低处流。水不仅甘处其下,与世无争,而且随物赋形,顺势趋时,随遇而安,无欲无己。它纳百川而不厌其多,收细流而不弃其小,渊深静默,虚怀若谷,“知其雄,守其雌”“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求无不获。“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它能“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因而最能体现“道”的精神,故曰“上善若水”。“上善若水”,是老子的人生态度,也是老子所倡导的处世哲学。 一、上善若水的人生意味 水是生命之源,以不同的相态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水,无色无味,在

从“上善若水”感悟做人的道理讲课稿

从“上善若水”感悟做人的道理

从“上善若水”感悟做人的道理 “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它的字面含义是:最善者的品行,如同水一样,可以滋养与造福万物,却不与万 物争任何东西……。这其中所涵盖的做人做事,应解释为:做人如水,你高,我便退去,决不淹没你的优点;做人如水,你低,我便涌来,决不暴露你的缺陷;做人如水,你动,我便随行,决不撇下你的孤单;做人如水,你静,我便长守,决不打扰你的安宁;做人如水,你热,我便沸腾,决不妨碍你的热情;做人如水,你冷,我便凝固,决不漠视你的寒冷。 做人如水:能适应任何环境,就像水一样,能包容万物,本身 却非常的纯静;做事如山:要踏踏实实的做事,像山一样稳重,像 山一样给人以信任!做人像水。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切都 是因为它柔美、滋润。做人应该像水一样,要有极大的可塑性。因 为水性柔而能变形。在海洋中是海洋之形,在江河中是江河之形, 在杯盘中是杯盘之形,在瓶罐中是瓶罐之形。做人应该像水一样, 至柔之中又有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 有一位年轻的商人被搭档出卖,人财两空,痛不欲生,想跳湖 自尽。他在湖边碰上了一位观水静坐的智者,便将自己的境遇逐一 细述。智者微笑着将他带回家中,令其从地窖里搬出一块偌大的坚冰。商人虽然百思不得其解,但还是照做了。冰块搬出来后,智者

吩咐:“用力砍开它!”商人找来斧头便砍,不料猛烈的重击,只能在冰面上划下一道细微的印记。商人又抡起斧头,全力劈凿。一会儿,对着掉落的冰屑,他气喘吁吁地摇头:“这冰实在太硬了!”智者不语,将冰块放在铁锅中煮。随着温度的升高,冰块慢慢融化。智者问:“你从中有所领悟没有?”商人说:“有些领悟了。我对付冰块的方式不对,不该用斧头劈,得用火烧。”智者摇头。商人面露难色,鞠躬请教。智者语重心长地说:我所让你看到的,是成功人生里的七种境界: 1. 冰虽为水,却比水强硬百倍。越在寒冷恶劣的环境下,它越能体现出坚如钢铁的特性。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一种境界:百折不挠。 2. 水化成气,气看无形,若气在一定的范围内聚集在一起形成聚力,便会变得力大无穷,动力无比。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二种境界:聚气生财。 3. 水净化万物,无论世间万物多脏,它都敞开胸怀无怨无悔地接纳,然后慢慢净化自己。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三种境界:包容接纳。 4. 水看似无力,自高处往下流淌,遇阻挡之物,耐心无限,若遇菱角磐石,即可把菱角磨园,亦可水滴石穿。这是成功人生的第四种境界:以柔克刚。

上善若水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2《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它把具有丰富哲学内容和政治内容的思想都归之于一个最高范畴——“道”之下。当我们力求把握老子之“道”的精髓和特点时,发现其影响至深的哲学精见竟是水性的化身。老子多处以水或与水有关的物象来比况、阐发“道”的精深和妙用,甚至水还一度被老子推崇为“道”的象征。老子之“道”来源于对大千世界事象的深刻体察和思考。在老子看来,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然而攻击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水的东西。水性至柔,却无坚不摧,正所谓“天下至柔驰至坚,江流浩荡万山穿”,又如民间谚语所云“滴水石穿”。的确,自然界确实有这样神奇的现象,点点滴滴的雨水,经过长年累月可以把一块巨石穿破;而洪水泛滥时,更能以排山倒海之势吞没农田房舍、冲毁道路桥梁,任何坚强的东西都抵挡不了。柔能克刚,可以说是自然界的一条重要法则,而老子哲学则是对这一条法则的高度概括。当然,这里老子所谓的“柔弱”,并不是通常所说的软弱无力的意思,而其中包含有无比坚韧不拔的性格。上善若水”是老子水的人生哲学的总纲,也是老子人生观的综合体现。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八章》)老子明确地告诉我们:最高尚的品德像水一样。这就把水人格化了,并推崇到无以复加的高度。本来老子之“道”是恍惚无形的,而水尽管柔软流动,但毕竟是有形的,“道无水有,故几于道”。但水又与其它事物大为不同,它具有滋养万物生命而不争的无私德行,它能赐予万物以利益,而从不与万物争利益,“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辞地去做;别物争着处上,它却甘居卑下的地位。水的这种“不争”、“处下”的崇高品德,正与老子之“道”的特征——“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居,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相似。提醒人们,只有像江海一样具有包容万象的容量,才能成就王者的事业。他藉此也告诫统治者,一定要谦虚处下,不要妄作胡为,要把自身的利益臵于民众之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才能得到天下人的归附和拥戴。 老子在激赏水的“不争”、“处下”的品德后,向人们提出了效法水的为人处世哲学——谦卑、宽容、无争。他指出:“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功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八章》)即一个人的行为应该象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心地要象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而深沉渊默;行为要象水一样无私仁爱;说话要象水一样准平有信;为政要象水一样公正平衡;做事要象水一样无所不及而又无所不能;行动要象水一样善于把握时机适时而动。然后再加上水的最基本的原则和精神——不争,与物不争,与事不争,那便会永无过患而安然处顺。 老子在这里提出水的性格,品德和行为,指出水具有滋润万物的本性,却与万物毫无厉害冲突,水具有宽广的胸怀,毫无所求,甘居世人所厌恶的卑下之地。水的德行是最接近于道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