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译论研究的新突破_评_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第3期 外 国 语 总第151期 No.3, May 2004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General Serial No.151
71
文章编号:1004-5139(2004)03-0071-07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传统译论研究的新突破
——评《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
赵秀明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医学院 外语系,天津 300162)
摘 要:王宏印所著《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一书从中国数千年的译学理论中精选出十家具有代表性的译论进行了创造性阐释。全书以笃信诚实的学风与创造性阐发相结合,以建设现代译论为明确的理论目标,建立了“清理、阐释、转换”三结合的研究方法,实现了“学术性”、“理论性”、“独创性”三超越的理论开拓,打破了长期以来传统译论研究的就事论事的蹒跚局面,真正开启了我国传统译学研究的新局面,是我国翻译理论界一部极富学术品位的力作。
关键词:传统译论;诠释
Book Review: A Commentary of
Chinese Classical Translation Theories by WANG Hong-yin
ZHAO Xiu-ming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 Medical College of Chinese Armed Police , Tianjin 300162, China )
Abstract: Wang Hong-yin’s A Commentary of Chinese Classical Translation Theories selects and comments on ten outstanding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sts and has set up a new method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us effecting a breakthrough in translation studies.
Key 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study; commentary
王宏印所著《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一书已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翻译理论界最近一部极富学术品位的力作。作者从中国数千年的译学理论中精选出十家具有代表性的译论,进行了创造性阐释,全书以笃信诚实的学风与创造性阐发相结合,打破了长期以来传统译论研究的就事论事的蹒跚局面,真正开启了我国传统研究的新局面。正如罗新璋所指出的那样,“十大论点,别具只眼,时有新解。研究中的拓展,旧译论的激活,论证可谓详尽。”①
该书所确立的理论目标就是“继承和发扬中国
① 摘自罗新璋与本文作者的通信。
传统译论的人文精神”,“以中国传统译论的文本为基础,进行现代译论的系统性科学性的诠释工作,不仅是为了清理古典的译论资料,而且更重要的则是为建设现代译论准备条件。”(p.3)② 上个世纪末叶,建设译学的呼声日高,一些冠以翻译学的文章著作不断问世,其中黄龙的《翻译学》、刘宓庆的《当代翻译理论》与张泽乾的《翻译经纬》可算是代表我国译学建设发展成就的,因为各自都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体系。但严格地从理论建设方面来说,三书都有不尽人意之处。因为理论的发展并不是先有体系的,它的发展靠的是范畴概念的创造
② 文中只注页码的引用部分均见王宏印《中国传统译论经典
诠释》一书。
和诞生,条理的健实,观点的坚实独到和一系列的真知灼见,而这些,都离不开对前人的认真研究和继承。所以说,这样的体系都很难真正说有什么价值,这也暗示着今天的研究潜藏着某种危机。人们曾一度不相信有什么翻译学,我想是因为这样的翻译学框架里根本就没有什么理论。产生如此原因的症结就在于没有传统的积累。所以《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的作者坚信自己的研究是有“意义”的,就是因为“为了使翻译学的讨论能够尽早进入正题,避免在枝节问题上纠缠不清,或者在概念上兜圈子,……我们不妨从和汉语有关的事情做起,从中国自己的学术传统和译学译事基础上做起,来考虑建立中国翻译学的基本条件问题,作为向着建立普遍翻译学这一终极目标所做的一种努力”。作者坚持“对传统译论所涉及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进行认真的理论上的梳理,从中发展若干有重大理论价值的论述,从现代翻译理论的高度进行具有现代精神的理论阐释”。(p.5)
基于这一目标,作者选取了中国传统译论中有重大理论建树的十家,他们是:古代四家(道安、彦琮、玄奘、赞宁)、近现代四家(严复、章士钊、贺麟、金岳霖)和当代两家(傅雷、钱钟书)。这十家的理论在我国译学史上的地位相信都会被认可。按照作者入选的标准,作为经典译论,“那就是看它对于一已贯之的中国现代译论的建设所潜藏的理论价值如何”,当然又必须是“传统”的。所谓“传统”,作者的解释是:“中国传统译论是指在翻译论题上、研究方法上、表述方式上,以及理论特质和精神旨趣上都表现出浓厚的传统国学味道的译论。”(p.8)这一定义,我想应该说是较为准确的,逻辑上也是很严密的。
当然,本书所选的十家只能说是传统译论中的一部分,并非全部。具有重要学术地位和理论影响的还有古代部分的魏象乾、马建忠,近现代部分的鲁迅、成仿吾、林语堂等。特别是鲁迅,在现代译学理论上的重大理论建树更是令人钦佩,他所开创的现代译学规范与理论条理,都是后人的研究根本没法绕过的。在当代部分,作者只选取了两家,与前两期相比,当代的时间跨度虽然不长,但研究的成果也是不小的,如茅盾、辜正坤、刘士聪等人也有自己的一家之言,他们无论是从译学上的贡献地位来讲,还是按作者“重大的理论”的标准来说,既是“传统”的也是“大家”的,都是极有研究价值的。但作者按照自己的学术兴趣和理论焦点,只选取这几家,目的是为了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
综观全书,作者有如下两方面的开拓,值得翻译界重视:
一、关于研究方法
从学术角度而言,本书的最大贡献在于作者所建立的一套研究古典译论的系统方法。概括起来就是六个字:“清理、阐释、转换”。勿庸讳言,这套方法正是我们当前的研究所缺乏的。作为一门学科,它应当有自己专门的研究方法,才真正称得上是一门学科。但长期以来,译界只提学科的建设,而不提学科的研究方法,可见,这正是我们的研究长期徘徊的根源所在。本书明确地提出了这“六字”方法,相信会大大扭转这一局面。
(一)“清理”就是系统地梳理出译论史上的传统理论问题。作者从浩繁的古今译论中清理出中国传统译论极有价值的十个方面的问题:质派文派、直译意译、音译意译、直译重译、译意译味、神似形似、翻译标准、可译性、境界、语言、译者。然后根据现代译论的总体问题设计或者要讨论的范畴,将其转换和归纳为六个方面的问题: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标准或原则、主体性、可译性。这样通过对照比较,便可清晰地发现传统译论中有五个方面是比较缺乏或严重缺乏的理论问题:翻译过程、效果评价、文体对应、语义转换、翻译批评。经过这样的梳理,可以看出前人在译论研究中已经做过哪些努力,还有哪些方面没有做,或做得比较欠缺,像一部明细帐,就很清楚了,既达到了总结成就的目的,也可以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当然这些“较缺乏或严重缺乏的理论问题”,前人也并非没有研究,本书也作过概括性的阐述。如鲁迅的翻译批评就是深刻而全面的。实际上,鲁迅已经开始将翻译批评独立出来进行论述了,遗憾的是没有引起后人的重视。语义转换问题也是历来受重视的,因为汉语是非形式的语言,必须重视语义,才能进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