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几点建议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1.种粮收益低
收益低是种粮积极性不高的最直接原因,试想农民只种粮,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耕种事业上,可是辛苦忙一年,所得的收入却不够日常开销,不够孩子的学费,这可能有积极性呢?要想生存他就必须改变现在这种状态,自然就处在种粮积极性不高的状态。
2.外出务工热的影响
前面我已经提到了种粮农民后继无人问题,正是这种青年农民流失反映了种粮的不积极,如果重视种粮,种粮有利可图,他们肯定不会选择离乡,产生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收入差距问题。通过调查得到如下数据:一个四口之家,有1.5亩多田,考虑当地生长条件每亩一般收1200斤稻谷,按市场价每斤1元计算,加上国家粮食补贴,收入是1300元,扣除每亩农资费用550元左右,不考虑工时,毎户家庭1.5亩多田,年收入是1100元左右。四口之家靠粮种无法维持生活,而外出务工效益会明显好很多,现在务工男性工资一般在1500—2000元,女性一般在1200—1500元,夫妻同时外出务工的年收入为2.5—4万元,毎户家庭只有1人务工年收入也在1.5万元以上。
3. 完善补贴政策
多年实践证明,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是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一项行之有效措施。针对目前粮食生产实际状况和农民的心理状态,急需完善粮食补贴政策,及时调整补贴方式,更有利促进粮食生产。
对现有补贴制度改进办法之一,是实行袁隆平院士提出的“最好能以卖给国家多少粮食进行补贴”,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现行的粮食补贴政策有些类似几十年前的“大锅饭”,种多种少、种好种坏一个样的平均主义。因此国家按农民交粮量直补给粮农,农民交粮越多国家补贴越多,政府高价买进粮食之后再剥除种粮补贴部分平价供应给市场,既调动了农来自百度文库的种粮积极性,又控制了粮价不再上涨。建议财政部门整合各种支农惠农资金,综合考虑种粮成本、收购价以及市场物价等多方面因素,决定补助的数额,抓大放小,按投售的商品粮进行补贴,管理监督就容易得多,补贴操作成本可大幅度降低。
2.种粮农民后继无人
该村82名专业种田农民,有58人年龄在55岁以上,占70.7%,平均年龄55.8岁,年龄最大82岁,年龄最小为38岁,很多人都是高中毕业后出外打工、或从事养鸭、养虾、经商等,许多外出的人确实干出了一番天地,这又激励着没有外出的年轻人远走他乡另谋职业,使得种粮农民后继无人。
3.种植经济作物对种粮的冲击
6.加强农资价格调控和质量监控,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
目前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随着农业生产资料的涨价,致使种粮生产成本提高,种粮不赚钱甚至亏损。近年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普遍上涨,其中肥料和农药价格比前二年同期上涨30%至40%。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肥料和农药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随着其它原材料的涨价而有所提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要限制在合理的限度。有关部门应发挥职能作用,坚决查处乱涨价行为,要在农资质量方面把好关,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与此同时,建立农业合作专业组织,为粮食生产者提供服务。
2.提高粮农待遇,将贡献的荣誉还给农民
在地少人多的现实面前,不要勉强提倡靠种粮“增产增收”。让种粮农民通过长年为国家贡献粮食最终获得一个种粮的待遇。比如,粮农在累计投售一定数量的商品粮后,老年时能获得国家给予一定级别退休的待遇,包括养老、医疗、保险等等。同时,粮价不能人为地压得太低,要保持合理水平,使更多的农民愿意继续种粮以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也使种粮的农民有被社会认可的归属感。要让种粮农民有荣誉责任感,使他们将种粮认定为自己的事业,从而提高粮农的政治素质、经营素质、科技素质和市场素质,成为职业种粮人。
5.加强土地流转管理,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道路
目前种植规模较少,商品化程度不高,也是影响粮农效益的重要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保证了农民基本平均分得一份土地的同时,也使土地耕种规模受到影响。分散的农户种粮技术和机械化程度较低,生产成本也就相对较高,这些分散的农户,种粮主要是解决自己的口粮,粮食商品率低。近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一些进城农民通过各种方式流转承包土地,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和引导土地流转管理,使土地向种粮大户集中,有利机械化、规模化耕种,提高生产效率和单位产量,提高粮食生产的商品化。
虽然家住农村,但是这次实践让对农村生活我有了更深的了解,真心希望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能够得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能够得到根本的改善。
作者简介:丁敏来(1989- ),男,浙江缙云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大三学生,
一、当地基本概况、种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缙云县地处浙南山区,山地、丘陵约占全县总面积80%以上,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本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7℃,7月平均气温29.2-24.5℃,极端最高温达41.9℃,1月平均气温5-2.3℃,极端最低温达-13.1℃,年平均降水量1437毫米,无霜期245天,适宜发展冬作-双季水稻。大筠村离县城7.5公里,交通方便,全村385户,1370人,耕地面积820亩,在上世纪60-80年代曾是全县的种粮先进村,具有特殊性也有代表性。
5.农业技术水平低,缺乏专业指导
我村的农业缺乏规模化,产业化,缺乏现代农业发展理念,主要原因是农业技术知识传播途径不到位。乡镇农技干部做的都是农技以外的工作,如今乡镇农技干部主要工作都放在发展经济、壮大工业、做大财政蛋糕、招商引资和计划生育等方面,没有发挥专业特长。其实农技干部也有苦衷,乡镇农技员自己也缺乏农业技术培训,还停留在过去传统的农业生产知识,无法指导农民,即使组织农民技术培训,但留守粮农年龄偏大,记忆力差,对培训不感兴趣,就是有农业技术宣传资料,很多农民也学不进。近年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较大,但对农业的科技软实力投入却很少,因为经费不足,先进适用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难以进行,也影响了种粮效益。
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几点建议
丁敏来
近年来,中央所制定的一号文件都是围绕“三农”问题,为鼓励农民种粮积极性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然而,农民种粮积极性仍然不高。究竟是什么原因难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呢?为了解真正原因,我利用暑假期间在(家乡)浙江省缙云县新建镇大筠村进行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7.要从保护农民利益和维护粮食安全出发,完善粮食收购价格制度
从近几年的情况看,粮食价格一般由最低收购价格支撑和稳定,市场粮价一直围绕在最低收购价格上下波动,对稳定市场粮价和稳定农民收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这个制度要进一步完善,价格制定后不能“一定几年不变”,应随着生产资料和市场工业产品价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升,城市居民及工薪阶层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变化。各有关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每年应视情况确定相应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以确保农民收入相对稳定和粮食安全。
4.农资价格增长过快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些税收优惠政策,设法降低农资企业生产成本,从而降低农资产品的价格,但是,农资产品转到农户手中的价格依然很贵。目前粮食价格比过去有所增加,但农资价格仍偏高,当地过去每公斤尿素的价格是1.6元左右,现在涨到2.4元,其它农膜、农药、复合肥等农资产品价格也都上涨,农民通过减少用量,使得农资投入不足,严重影响粮食产量,农资价格高也挫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为什么粮价与农资价格差距如此之大呢?一些专业人土认为:这是因为生产资料的价格已经市场化,而粮食价格没有市场化。虽然国家一直在倡导粮食价格市场调节,但其实我国的粮食价格并没有实现市场化。现行的粮食最低收购保护价,目的是保护广大种粮农户的利益,而实际上这个保护价抑制了粮价的上涨,是以牺牲粮农利益保持粮食价格稳定。
1.农民兼业种粮
大筠村耕地面积少,种粮农户规模小,粮食品种主要是水稻,小麦,经济作物有大棚蔬菜、香菇,一年可种三熟。以前冬季种小麦,夏秋种二季水稻,现在大部份人只种单季稻或将改种蔬菜,种稻也只是为了满足自食口粮,其原因是种粮收入太低。笔者采访了在外打工多年的丁姓农民:他告诉了我这么一组数据:假如我在家种田,一家四口人1.5亩多田,种单季稻每亩产量可达到1200斤,折人民币1200元,加上种粮的补贴,每亩收入1300元,扣除种子、化肥、农药、耕作等成本550元,一亩田年收入为650元左右,一年种粮仅为1000元,这还包括全家的口粮。如果只种粮食,根本无法满足生存的需要,更别说富裕了,所以只能选择兼业种粮。出去打工,收入远远大于种粮的收入,我县农民打工主要在企业,月工资一般1300-1800元,一年可达到1.5-2万元,如此悬殊的收入比较,农民就只能兼业种粮。此外种粮农事环节多,花不少精力和时间是小事,收成还不一定好,如果想再创收搞些别的副业,一年到头都在忙。而出外打工比较单纯,以劳动时间计算劳动报酬,工厂、宿舍“两点一线”,只要把手中活干完,就可拿一定的报酬。这样一对比,年轻农民当然愿意选择简单而收入又高的劳动方式。事实上当前的形势对于农民而言,这也是一种理智的选择。
3.粮补政策存在缺陷
从2006年起相继出台了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作业环节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等政策,目的在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但这些政策仍难以达到激励种粮的目的。国家发放的是粮食直补金,是根据税改前的计税面积发放,造成“粮补”变“地补”,良种补贴是也是按计税土地实际种植面积进行补贴。这样的情况使农民只要手中有田,无论种菜或种粮,补助都一样,种粮与不种粮的农民会同时拿到相同补助,这显然是违背政策初衷,无疑使种粮农民心理有不平衡感,反而挫伤种粮农民积极性。粮食直补的政策是好的,可是一旦到了基层实际操作层面就变得复杂。
其次,按良种补贴既可克服现有各种补贴制度缺陷, 保证补贴向种粮农民集中、向优质粮食生产集中,又有利推广良种,促进粮食生产发展,农民增收。农户购买优质良种越多,粮食播种面积越大, 投售的商品粮也越多;反之,农民不购买良种就得不到补贴,有利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4.适当提高粮食价格
近年来国家累计稻谷最低收购价提高9%—10%,但与种植其它经济作物相比,种粮效益仍太低。因此,政府应放开对粮价的控制,择机提高粮食价格。但放开粮价,粮食价格上涨,又会带动粮食加工产品和其它许多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从而有可能引发新的通胀,反过来又影响到粮食生产,这就需要在提价的幅度和时机上全面衡量。
该村有10多户农民专业从事蔬菜生产,效益明显好于种粮,据统计,全村有蔬菜大棚57个,2009年种菜户均年纯收入达到了3万元以上,菜农丁继生说:种粮只保吃饭而已,遇上收成不好的时候还不一定有饭吃,如今改种菜,生活条件有很大改善,在一些先致富能手的带动下,该村有部分农民逐渐发展成为菜农,农民把对种粮的兴趣转移到种菜上面,因为种菜经济效益高,种粮逐浙成为副业,兼业种粮也就在情理之中。
三、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几点建议
1.以农业科技进步为抓手
我村人多地少,不可能实行规模种植,而与一些单纯平原地区比较这里也有它的优势,但是地域优势在科学技术知识的帮助下,才能更好显现,大力种植高效经济作物,使绿色农业、高效农业能在我村发芽、开花、结果。应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广良种良法,从而提高土地生产率,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粮食产量,增强中国粮食竞争力,确保社会稳定。
1.种粮收益低
收益低是种粮积极性不高的最直接原因,试想农民只种粮,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耕种事业上,可是辛苦忙一年,所得的收入却不够日常开销,不够孩子的学费,这可能有积极性呢?要想生存他就必须改变现在这种状态,自然就处在种粮积极性不高的状态。
2.外出务工热的影响
前面我已经提到了种粮农民后继无人问题,正是这种青年农民流失反映了种粮的不积极,如果重视种粮,种粮有利可图,他们肯定不会选择离乡,产生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收入差距问题。通过调查得到如下数据:一个四口之家,有1.5亩多田,考虑当地生长条件每亩一般收1200斤稻谷,按市场价每斤1元计算,加上国家粮食补贴,收入是1300元,扣除每亩农资费用550元左右,不考虑工时,毎户家庭1.5亩多田,年收入是1100元左右。四口之家靠粮种无法维持生活,而外出务工效益会明显好很多,现在务工男性工资一般在1500—2000元,女性一般在1200—1500元,夫妻同时外出务工的年收入为2.5—4万元,毎户家庭只有1人务工年收入也在1.5万元以上。
3. 完善补贴政策
多年实践证明,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是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一项行之有效措施。针对目前粮食生产实际状况和农民的心理状态,急需完善粮食补贴政策,及时调整补贴方式,更有利促进粮食生产。
对现有补贴制度改进办法之一,是实行袁隆平院士提出的“最好能以卖给国家多少粮食进行补贴”,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现行的粮食补贴政策有些类似几十年前的“大锅饭”,种多种少、种好种坏一个样的平均主义。因此国家按农民交粮量直补给粮农,农民交粮越多国家补贴越多,政府高价买进粮食之后再剥除种粮补贴部分平价供应给市场,既调动了农来自百度文库的种粮积极性,又控制了粮价不再上涨。建议财政部门整合各种支农惠农资金,综合考虑种粮成本、收购价以及市场物价等多方面因素,决定补助的数额,抓大放小,按投售的商品粮进行补贴,管理监督就容易得多,补贴操作成本可大幅度降低。
2.种粮农民后继无人
该村82名专业种田农民,有58人年龄在55岁以上,占70.7%,平均年龄55.8岁,年龄最大82岁,年龄最小为38岁,很多人都是高中毕业后出外打工、或从事养鸭、养虾、经商等,许多外出的人确实干出了一番天地,这又激励着没有外出的年轻人远走他乡另谋职业,使得种粮农民后继无人。
3.种植经济作物对种粮的冲击
6.加强农资价格调控和质量监控,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
目前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随着农业生产资料的涨价,致使种粮生产成本提高,种粮不赚钱甚至亏损。近年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普遍上涨,其中肥料和农药价格比前二年同期上涨30%至40%。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肥料和农药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随着其它原材料的涨价而有所提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要限制在合理的限度。有关部门应发挥职能作用,坚决查处乱涨价行为,要在农资质量方面把好关,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与此同时,建立农业合作专业组织,为粮食生产者提供服务。
2.提高粮农待遇,将贡献的荣誉还给农民
在地少人多的现实面前,不要勉强提倡靠种粮“增产增收”。让种粮农民通过长年为国家贡献粮食最终获得一个种粮的待遇。比如,粮农在累计投售一定数量的商品粮后,老年时能获得国家给予一定级别退休的待遇,包括养老、医疗、保险等等。同时,粮价不能人为地压得太低,要保持合理水平,使更多的农民愿意继续种粮以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也使种粮的农民有被社会认可的归属感。要让种粮农民有荣誉责任感,使他们将种粮认定为自己的事业,从而提高粮农的政治素质、经营素质、科技素质和市场素质,成为职业种粮人。
5.加强土地流转管理,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道路
目前种植规模较少,商品化程度不高,也是影响粮农效益的重要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保证了农民基本平均分得一份土地的同时,也使土地耕种规模受到影响。分散的农户种粮技术和机械化程度较低,生产成本也就相对较高,这些分散的农户,种粮主要是解决自己的口粮,粮食商品率低。近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一些进城农民通过各种方式流转承包土地,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和引导土地流转管理,使土地向种粮大户集中,有利机械化、规模化耕种,提高生产效率和单位产量,提高粮食生产的商品化。
虽然家住农村,但是这次实践让对农村生活我有了更深的了解,真心希望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能够得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能够得到根本的改善。
作者简介:丁敏来(1989- ),男,浙江缙云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大三学生,
一、当地基本概况、种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缙云县地处浙南山区,山地、丘陵约占全县总面积80%以上,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本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7℃,7月平均气温29.2-24.5℃,极端最高温达41.9℃,1月平均气温5-2.3℃,极端最低温达-13.1℃,年平均降水量1437毫米,无霜期245天,适宜发展冬作-双季水稻。大筠村离县城7.5公里,交通方便,全村385户,1370人,耕地面积820亩,在上世纪60-80年代曾是全县的种粮先进村,具有特殊性也有代表性。
5.农业技术水平低,缺乏专业指导
我村的农业缺乏规模化,产业化,缺乏现代农业发展理念,主要原因是农业技术知识传播途径不到位。乡镇农技干部做的都是农技以外的工作,如今乡镇农技干部主要工作都放在发展经济、壮大工业、做大财政蛋糕、招商引资和计划生育等方面,没有发挥专业特长。其实农技干部也有苦衷,乡镇农技员自己也缺乏农业技术培训,还停留在过去传统的农业生产知识,无法指导农民,即使组织农民技术培训,但留守粮农年龄偏大,记忆力差,对培训不感兴趣,就是有农业技术宣传资料,很多农民也学不进。近年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较大,但对农业的科技软实力投入却很少,因为经费不足,先进适用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难以进行,也影响了种粮效益。
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几点建议
丁敏来
近年来,中央所制定的一号文件都是围绕“三农”问题,为鼓励农民种粮积极性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然而,农民种粮积极性仍然不高。究竟是什么原因难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呢?为了解真正原因,我利用暑假期间在(家乡)浙江省缙云县新建镇大筠村进行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7.要从保护农民利益和维护粮食安全出发,完善粮食收购价格制度
从近几年的情况看,粮食价格一般由最低收购价格支撑和稳定,市场粮价一直围绕在最低收购价格上下波动,对稳定市场粮价和稳定农民收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这个制度要进一步完善,价格制定后不能“一定几年不变”,应随着生产资料和市场工业产品价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升,城市居民及工薪阶层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变化。各有关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每年应视情况确定相应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以确保农民收入相对稳定和粮食安全。
4.农资价格增长过快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些税收优惠政策,设法降低农资企业生产成本,从而降低农资产品的价格,但是,农资产品转到农户手中的价格依然很贵。目前粮食价格比过去有所增加,但农资价格仍偏高,当地过去每公斤尿素的价格是1.6元左右,现在涨到2.4元,其它农膜、农药、复合肥等农资产品价格也都上涨,农民通过减少用量,使得农资投入不足,严重影响粮食产量,农资价格高也挫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为什么粮价与农资价格差距如此之大呢?一些专业人土认为:这是因为生产资料的价格已经市场化,而粮食价格没有市场化。虽然国家一直在倡导粮食价格市场调节,但其实我国的粮食价格并没有实现市场化。现行的粮食最低收购保护价,目的是保护广大种粮农户的利益,而实际上这个保护价抑制了粮价的上涨,是以牺牲粮农利益保持粮食价格稳定。
1.农民兼业种粮
大筠村耕地面积少,种粮农户规模小,粮食品种主要是水稻,小麦,经济作物有大棚蔬菜、香菇,一年可种三熟。以前冬季种小麦,夏秋种二季水稻,现在大部份人只种单季稻或将改种蔬菜,种稻也只是为了满足自食口粮,其原因是种粮收入太低。笔者采访了在外打工多年的丁姓农民:他告诉了我这么一组数据:假如我在家种田,一家四口人1.5亩多田,种单季稻每亩产量可达到1200斤,折人民币1200元,加上种粮的补贴,每亩收入1300元,扣除种子、化肥、农药、耕作等成本550元,一亩田年收入为650元左右,一年种粮仅为1000元,这还包括全家的口粮。如果只种粮食,根本无法满足生存的需要,更别说富裕了,所以只能选择兼业种粮。出去打工,收入远远大于种粮的收入,我县农民打工主要在企业,月工资一般1300-1800元,一年可达到1.5-2万元,如此悬殊的收入比较,农民就只能兼业种粮。此外种粮农事环节多,花不少精力和时间是小事,收成还不一定好,如果想再创收搞些别的副业,一年到头都在忙。而出外打工比较单纯,以劳动时间计算劳动报酬,工厂、宿舍“两点一线”,只要把手中活干完,就可拿一定的报酬。这样一对比,年轻农民当然愿意选择简单而收入又高的劳动方式。事实上当前的形势对于农民而言,这也是一种理智的选择。
3.粮补政策存在缺陷
从2006年起相继出台了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作业环节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等政策,目的在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但这些政策仍难以达到激励种粮的目的。国家发放的是粮食直补金,是根据税改前的计税面积发放,造成“粮补”变“地补”,良种补贴是也是按计税土地实际种植面积进行补贴。这样的情况使农民只要手中有田,无论种菜或种粮,补助都一样,种粮与不种粮的农民会同时拿到相同补助,这显然是违背政策初衷,无疑使种粮农民心理有不平衡感,反而挫伤种粮农民积极性。粮食直补的政策是好的,可是一旦到了基层实际操作层面就变得复杂。
其次,按良种补贴既可克服现有各种补贴制度缺陷, 保证补贴向种粮农民集中、向优质粮食生产集中,又有利推广良种,促进粮食生产发展,农民增收。农户购买优质良种越多,粮食播种面积越大, 投售的商品粮也越多;反之,农民不购买良种就得不到补贴,有利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4.适当提高粮食价格
近年来国家累计稻谷最低收购价提高9%—10%,但与种植其它经济作物相比,种粮效益仍太低。因此,政府应放开对粮价的控制,择机提高粮食价格。但放开粮价,粮食价格上涨,又会带动粮食加工产品和其它许多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从而有可能引发新的通胀,反过来又影响到粮食生产,这就需要在提价的幅度和时机上全面衡量。
该村有10多户农民专业从事蔬菜生产,效益明显好于种粮,据统计,全村有蔬菜大棚57个,2009年种菜户均年纯收入达到了3万元以上,菜农丁继生说:种粮只保吃饭而已,遇上收成不好的时候还不一定有饭吃,如今改种菜,生活条件有很大改善,在一些先致富能手的带动下,该村有部分农民逐渐发展成为菜农,农民把对种粮的兴趣转移到种菜上面,因为种菜经济效益高,种粮逐浙成为副业,兼业种粮也就在情理之中。
三、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几点建议
1.以农业科技进步为抓手
我村人多地少,不可能实行规模种植,而与一些单纯平原地区比较这里也有它的优势,但是地域优势在科学技术知识的帮助下,才能更好显现,大力种植高效经济作物,使绿色农业、高效农业能在我村发芽、开花、结果。应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广良种良法,从而提高土地生产率,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粮食产量,增强中国粮食竞争力,确保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