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非语言符号在课堂教学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非语言符号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非语言符号,应从衣着服饰与仪容仪表、表情、手势与身姿、空间与距离等几个方面入手。
非语言符号,指的是除语言文字之外,各种作用于人类感觉器官的负载信息
的标志或记号。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非语言符号具有什么样作用以及如
何适当地运用,本文作以下探讨。
一、非语言符号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传达一定的教学信息,辅助甚至代替语言符号传递教学内
容。
非语言符号配合语言符号完成知识的讲授。
物理课程的实验操作,能让学生对书本知识印象深刻;生物中的标本展示,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细致地进行观察;语文的图画配诗,为的是让学生揣摩诗中意境,数学中利用道具,也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平面几何向立体几何的思维过渡等。
非语言符号能让抽象的理论更加具体,能让知识的传授更为形象、生动,使学生们更容易与自己的心象思维相结合,更好地掌握知识。
非语言符号能化解语言符号在教学中“不可言传”的困境。
语言符号是一个理性的符号系统,我们可以
使用语言和文字去陈述那些能够表达清晰的、讲得明白的东西,这既是它的优势也是它的弱势,而对于那些凭借感觉表现出来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语言符号则显得无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就是有许多知识往往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述清楚,而使用非语言符号却能轻易地使人理解。
以舞蹈教学为例,如果教师用语言去描述每个动作,不仅连一个简单的动作都有可能需要累赘的文字才能表达出来,而且恐怕学生们在听完之后仍处身于云里雾里一般,所以有经验的舞蹈教师通常会首先使用形体语言做示范,学
生们加以模仿就会很快地掌握。
虽然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是泾渭分明的两个符号体系,但是语言的传播始终离不开音调、语速的变化,文字的显示又伴随着字型字体等,这就意味着语言符号是无法独立展示的,而非语言符号则不需要依赖语言符号。
一般情况下,非言语行为与言语行为是同时作用,共同完成交流任务的,任何教学内容的传授和人际间的交流,都不可能由单一的语言形式进行,它总是以灵活多样的非语言符号来进行辅助。
(二)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建立积极的交流氛围。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一种很微妙
的行为,传播的效果与信息本身的“有用”程度有关,同时也与传播双方的亲密程度有很大关系。
从心理角度分析,传播的双方要想有效地进行交流,彼此必须具备一定的认同感,可以说情感交流是教学传播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有时候它的作用甚至大于传播内容本身所拥有的效果。
英国留学论文网开放大学是一所著名的远程教育大学,它的学生在开学时便能得到所有的教材,包括文本资料,光盘,录像带等等,以便他们回家自学。
但是,当英国开放大学在固定时间通过BBS、电视等媒体进行教师现场教学时(教学的内容和学
生们领到的教材几乎一致),它的学生不论在哪里,都会非常自觉地打开电视或广播来接收教学节目。
据调查,学生们普遍认为那些VCD、录像带没有真人感,他们渴望着能有教师和论文格式更多的学生同步参与,在一种友好的气氛中获得知识,而当学生通过电视、BBS 学习时,能真切目睹教师的动作、表情、神态,这些多种多样的非语言符号传达着更为真实的信息,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让学生获得更稳定的归属感,调动积极的交流氛围。
非语言符号的特点决定了它比语言符号更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润物细无声”
似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
(三)协调和调控教学过程的交流状态,排除传播的不利因素,力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的有效调节与控制。
教师可通过观察学生的体态从而及时、准确地洞察和了解学生的注意状态和学习情况,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
学生对教师的讲授是否理解、接受程度如何、情感体验等信息究竟是怎样的,学生的表情、眼神、坐姿、手势等都会随时给教师发出真实可靠的反馈信号。
如教学难度、密度或进度超过学生的承受力时,学生会下意识地发生皱眉、挠头等体态信号;当教
师讲授的内容正合学生兴趣和需要时,学生又会发生点头微笑、两眼有神、身体前倾等信号;而当对教师讲授的内容不感兴趣或不愿接受时,学生即会发出身体后仰、打哈欠或左顾右盼等信号。
教师的调控不外乎是对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消极因素的控制,比如教师听学生发言,不断地点头,或者亲切地微笑,这代表着理解,鼓励学生说下去。
不仅如此,非语言符号比语言符号更显得自然,又不干扰学生积极的思维连贯性。
对于精力不集中的学生,教师可以使用目光的暗示,或者不经意地走到他的身边,这时非语言符号的使用可以最有效
地而且不带侵犯地去调整课堂秩序。
(四)教师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品行产生影响,达到育人的目的。
所谓“身正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同时也要塑造和完善学生的品格,这就是“培才”和“育人”的两大重要目标。
亚里士多德曾提出,美德不能仅仅是教,还要通过表现美德的行为来形成习惯。
言语有时候并不能代表实施者真实的想法,而行为却更容易让人信服,依据非语言符号展现的教师形象,学生进行各种评价,这种评价过程本身也就是品德标准的形成过程。
二、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非语言符号
前面提到,非语言符号对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作为主导非语言符号的教师来说,必须把握住这种符号的使用技巧。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衣着服饰和仪容仪表。
虽然教师的外在形象与教学能力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这些同样吸引学生的关注,影响他们的成长。
据调查,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在教师背后议论教师的衣着、发型;初中生中有59%的学生关注过教师的服饰;高中生关注教师
服饰的比例则明显上升,达到了86%。
学生对教师的喜爱度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知识渊博程度,而且与教师所展示出的外在形象明显相关。
所以从某种角度来看,教师的服装也是一种教育环境,衣着整洁、样式简洁、色彩搭配合理、经常换洗,往往反映了一个教师做事有序、行为处事简洁明快和干练,注重卫生和健康等良好的生活习惯。
穿着样式复杂服装的人,总是给人一种办事不利索、累赘的感觉;衣着色彩搭配反差较大的人,往往会使人有不协调、易变、难以沟通的感觉。
因此,对教师的穿着地最基本要求就是整
洁,对于破损的地方,要及时修补;要与授课内容相协调,如体育、户外活动,教师相应地就要穿着适合运动的服装,如果是一身西服套裙配高跟鞋,则显得很不协调;衣服的款式不可过于时尚性感,与衣服相搭配的装饰品不应过多,或过于复杂、庞大;另外,教师服装之外的形象细节也应该注意,这些细节部分有些是由于未注意而造成的不雅观,比如临上课时嘴角尚留有汤渍,或者身上有沾污等,而有些都是与教师身份不合适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