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廉政思想与廉政文化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廉政思想与当前廉政文化建设

中共济宁市委党校教授吕明伟

摘要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其中的精华是以廉为本、为政清廉、以礼乐作为儒家廉政文化建设的载体。我们借鉴其精华,从思想、道德、制度、作风方面加强当今的廉正文化建设,并在廉政文化建设中注意理论研究,加大投入,以人为本,社会广泛参与。

关键词:儒家廉政思想廉政文化建设

腐败是生长在我们党和社会肌体上的毒瘤,严重侵蚀我们健康的肉体和灵魂,影响我们党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腐败是全党、全社会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公敌,反腐倡廉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常抓不懈的中心工作。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笔者认为廉政文化建设是反腐倡廉最核心最基础的工程。在人类社会文明进化的历史长河中,有着许许多多对于清明政治的向往、追求和实践的记载,形成不同社会条件下各具特色的廉政文化。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几千年中国政治的主流思想,包含丰富的廉政思想,济宁作为儒家思想的发源地,更应该深刻挖掘儒家的廉政思想,继承和发扬其廉政文化建设的精华,为我们廉政文化建设提供精神营养,发现不足加以改进来作为我们廉政文化建设努力的方向。

一儒家的廉政思想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其廉正思想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指导思想,其中的精华是以廉为本、为政清廉、以礼乐作为儒家廉政文化建设的载体对我们当今的廉正文化建设仍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一)以廉为本

第一,官吏的廉洁与否,是关系到政权存亡、国家兴衰的根本问题。廉洁的对立面便是贪污。贪污的官吏从来被社会视为十恶不赦。官吏如果沾上贪污之不洁,即使有其他的本领,也不能自赎。对官吏来说,廉洁与否,是大节问题。管子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把“廉”看作是关系到国家兴亡的四根柱子之一,这就不是一般之见识了。

第二,把廉洁作为官吏必须遵守的诸德中最重要的德目。《周礼·天官·小宰》中说,平治官府之计有六事:“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日廉法,六曰廉辨。”后汉人郑玄对此注说:“六事中以‘以廉为本’。”儒家思想要求官吏首先以廉德自守自律,“廉以立志”。《薛文清公从政录》中提出的居官七要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廉以律己”,廉洁奉公。朱熹认为,廉洁是为官从政者必备的一种基本的德性,他指出:“如今做官,须是凭地廉勤。”(《朱子语类》二十七)《牧鉴》引朱熹语说:“守官只要律己公廉,执事勤谨。昼夜孜孜,如临渊谷。”可见,历代儒家思想的统治者都把廉洁作为官吏所应遵守的诸德中最重要的、首要的德目。

第三,廉洁作为考核官吏的首要项目。早在西周时代,周王就把廉洁作为考察奖惩官吏的重要项目。《孟子》中记载,周王“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庆以地。”相反,如果“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在位,则有证”。(《孟子·告子下》)”明代考察官吏队伍的现状时,首要的内容是官吏的守廉状况以及是否存在贪污、贿赂现象。

第四,把廉洁作为官吏道德修养和教育的重要内容。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廉洁作为官吏的一种德性,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产生于后天的修养和教育。如果有了忠孝的道德修养,最后就可以达到廉洁。所谓“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其意思就是经过道德修养和教育而达到的廉洁,是自觉的、自为的廉行,比强制条件下的廉洁具有更高境界。

儒家提出以廉为本的思想,重视官吏廉洁在政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廉洁是加强对官吏行为约束的重要工具,是防范官吏营私舞弊的樊篱。以廉为本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搜括民脂中饱私囊的贪官污吏,还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少数对人民有利的清廉之吏,促进了古代的廉政治理。

(二)为政清廉。

为政清廉是儒家思想对为政的官吏提出的廉政要求,“以廉为本”“廉政先廉吏”都是儒家廉政的总的指导思想,而“为政清廉”则反映儒家具体的廉政思想,是以廉为本,廉政先廉吏的指导思想的具体化。

廉政,归根到底要通过“为政者”的清廉体现出来。为政者在运用权力进行“为政”的过程中,在每个环节上都做到清廉,也就实现了廉政。没有为政者的廉洁,廉政便无从谈起。儒家讲廉政,也就是政德。孔子总结了各国的历史经验,明确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主张。他还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把为政清廉作为政德的主要内容。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转引)、“修己以敬”、“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礼,与其奢也宁俭”(《论语·阳货》)等等主张,就包含了丰富的廉政思想。孟子基于其“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提出了“君民同忧乐”的廉政思想。他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这就是宋儒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源头。孟子提出了要“仁民”,行“仁政”的政德思想。“仁政”的主要内容就是为官者要关心老百姓疾苦,热爱老百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为政清廉不仅自身廉洁,还要关心老百姓疾苦,为民兴利,这样,为政清廉内容就更广泛了。

(三)、以礼乐作为儒家廉政文化建设的载体

孔子对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乱局非常不满,主张复兴礼乐,认为“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论语·子路》)又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即认为礼并非指物质享受,乐并非是敲钟打鼓,意指礼乐不只是娱乐享受,而是严肃的政治文化。

在儒家的礼乐文化中,有所谓“德音”之说,即以征政德。儒家经典《礼记·乐记》篇记载说:“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善则行,象德矣。……乐者所以象德也;礼者所以缀(止)淫也。……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是说以往的高明统治者是按照一定的法度制礼作乐的。音乐象征德政,礼仪用以制止骄奢淫逸之风。奏响象征廉正、庄严、诚信的德音,就会使人民肃然起敬,服从统治。该篇又引孔子弟子子夏之言说:“纪纲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可见德音是配合德政的。其中“五声”,指钟、石、丝、竹、鼓鼙之声。而丝声与廉德相配。所谓“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就是说,有德之人倾听音乐,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