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原因重点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原因
引起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原因多种多样;
1.缺氧:缺氧是引起细胞损伤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原因。

缺氧破坏细胞的有氧呼吸,损害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过程ATP的产生减少,甚至停止,造成细胞膜钠、钾原、钙原功能低下及代谢障碍,从而引起组织细胞损伤。

缺氧造成损伤的后果取决于缺血缺氧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以及体内受累组织和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不同。

2.生物因素: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原虫、立克次体和寄生虫等,是引起组织、细胞损伤最常见的因素,不同的生物因素引起组织、细胞损伤的机制不同。

细菌通过其释放的内外毒素引起损伤;病毒寄生于细胞中进行繁殖,并通过干扰细胞代谢或产生某种对细胞有毒性的蛋白质引起细胞损伤;真菌原虫、寄生虫等常通过代谢产物,分泌物引起直接损伤或变态反应。

生物性因素对机体造成的损伤,不仅取决于病原体的类型,毒力和数量,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机体的免疫状态。

3.物理因素:包括机械性、高温、低温、电流、射线、乃气压的变化因素。

机械性损伤可使组织断裂或细胞破裂;高温使细胞内蛋白质变性,低温能引起血管收缩,血流停滞而致组织缺血,使组织细胞发生冻结损伤,电离射线可直接或间接损伤生物性大分子或使细胞内的水电离,产生自由基造成细胞损伤。

4.化学因素:包括化学物质和药物的毒性作用,日益成为引起细胞损伤的重要因素,能够与细胞和组织发生反应并且引起细胞损伤的物质称这毒物,组织和细胞受损伤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毒物的浓度,作用的持续时间以及作用的部位。

5.免疫因素:机体的免疫反应具有防御病原微生物侵袭的功能,但免疫反应也可造成组织细胞损伤
6.遗传因素:遗传与疾病的关系早就为人们所认识,遗传因素是由遗传性缺陷病,免疫反应过强同样引起组织损伤形成免疫性疾病
形态学变化
细胞、组织损伤是由于细胞、组织的物质代谢障碍所致的形态、功能和代谢的
病理改变,包括变性和细胞死亡。

一、变性
(一)概念:变性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后因代谢发生障碍所致的某些可逆性形态学变化,
(二)常见类型
1.细胞水肿
(1)概念:缺氧、感染、中毒等因素使细胞线粒体受损,能量供应不足,细胞膜、钠、钾、泵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水分增多。

(2)好发部位:心、肝、肾、
(3)机制:细胞内线粒体受损,能量产生减少
(4)病理变化:
A.大体观察:病变组织、器官颜色变淡、混浊、无光泽、体积增大、质量增加、被膜紧张、切面隆起、边缘外翻。

B.组织学观察:细胞肿大、细胞质内有红染的颗粒状物。

2.脂肪变性
1.概念:指脂肪细胞以外的细胞质内出现脂质沉积或明显增多。

2.好发部位:肝、肾、心
3.机制:细胞脂肪代谢发生障碍。

4.病理变化:
A.大体观察:肝脂肪变性时颜色淡黄,体积增大、被膜紧张、质地变软、边缘变钝、切面隆起、有油腻感、心肌脂肪变性时,心内膜下有平行的黄色条纹和红色心肌相间,形似虎皮斑纹,称虎斑心。

B.组织学观察:HE:染色中,脂滴被二甲笨等有机溶剂溶解,在细胞质内留下大小不等的脂质空泡严重者细胞核被挤向细胞的一侧。

3.玻璃样变性
(1)概念:指在病变的组织或细胞内出现均匀一致、粉红染、毛玻璃样半透明的蛋白性物质。

(2)好发部位:
结缔组织:是胶原纤维素的表现,常见于瘢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

血管壁:主要见于高血压病和糖尿病。

细胞内:主要见于肾小管上皮C
4.黏液样变性(略指导学生自学)
二、细胞死亡
当细胞受到严重损伤而累及胞核时,呈现代谢停止,结构破坏和功能丧失等不
可逆性变化,此即细胞死亡,细胞死亡包括凋亡和越来越多坏死两大类型。

(一)坏死
概念:指活体局部组织、细胞的坏死。

坏死是局部组织一种不可逆性损伤、坏死的细胞停止,功能完全丧失,并出
现一系列形态学等改变。

1.基本病理变化
刚坏死时,组织、细胞其形态结构同坏死前基本相似,细胞在光镜和肉眼下很
难被检查到,在坏死后若干小时后,当自溶性相当明显时,光镜下才能辨认出其形态特征。

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标志是细胞核的改变。

核的变化:a.核固缩 b.核碎裂 c.核溶解
细胞浆红染、结构崩解呈颗粒状或均质状,最后胞膜破裂,细胞解体、消失。

失活组织(范围较大的坏死组织)表现为:
A.外观混浊无光泽
B.失去正常弹性
C.因供血停止使坏死组织无血管搏动,局部温度下降。

D.失去正常感染和运动能功能。

2.分类及其病理变化
(1)凝固性坏死:心、肝、肾、脾
干硬、灰白、黄红
干酪样坏死是凝固性坏殆的特殊类型,主要见于结核病。

(2)液化性坏死:脑胰腺、化脓、形成囊腔、脑坏死称为脑软化。

(3)坏疽
A.干性坏疽:常继发于肢体,坏死组织干燥,边界清。

B.湿性坏疽:常继发于肠管、胆囊、子宫、肺等与外界沟通
C.气性坏疽:常继发于深在的开放性创伤、合并厌氧的产气荚膜杆菌等感染时,细菌分解坏死组织产生大量气体,使坏死组织内含气泡呈蜂窝状。

3.影响和结局:
(1)溶解吸收:可发生自溶,经淋巴管、血管吸收或被巨噬C吞噬清除。

(2)分离排出:
A.皮肤、粘膜浅表的缺损称为糜烂
B.皮肤、粘膜深的缺损称为溃疡
C.深部组织:可形成窦道、瘘管、空洞
(3)机化:坏死组织由新生的肉牙组织取代最后形成瘢痕组织。

(4)包裹:当坏死组织范围大,不能完全被机化则由纤维组织将其包绕称为裹。

(5)钙化:坏死组织伴有钙盐沉积。

(二)凋亡
概念:是与基因控制有关的程序性细胞死亡
再生与创伤愈合
再生组织缺损由周围细胞分裂增生来完成修复的过程。

(一)再生的类型
生理性再生:如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又由基底细胞增生修复,血细胞衰老消
失后,从淋巴造血器官输出新生细胞予以补充。

病理性再生:完全再生:再生的组织完全恢复原有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二)组织细胞再生能力
1.不稳定细胞:再生能力很强,这类细胞在生理情况下不断地进行着更新,以代替衰亡的细胞。

如呼吸道、消化道粘膜被覆上皮细胞、表皮细胞、造血细胞等。

2.稳定细胞:有潜在较强再生能力,这类细胞在生理情况下一般较稳定,无明显再生更新现象。

一旦受到刺激或损伤后,则表现出较强的再生能力,如肝、胰、内分泌腺、汗腺、皮脂腺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等。

3.永久性细胞:这类细胞基本上无再生能力或再生能力非常微弱。

如神经细胞、心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

(三)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1.上皮组织的再生
(1)被覆上皮再生
再生能力强,损伤后出易修复。

如皮肤鱼鳞状上皮损伤后数小时内即开始增生,由损伤边缘的基底细胞分裂增生来修补;胃粘膜被覆的柱状上皮缺损后,同样由邻近健康的腺颈部皮细胞再生增殖,沿基底膜向表面推移,逐渐覆盖缺损。

(2)腺上皮的再生
腺上皮的再生能力一般较被覆上皮弱,若脉体上皮损伤后基底膜未破坏,残存
的上皮细胞分裂补充,可完全性再生修复,若脉体构造被完全破坏,则难以再生,如皮肤附属器汗腺完全破坏后,不能再生,仅能由结缔组织代替。

2.血管的再生
在组织修复过程中,血管能否再生至关重要,因为再生血管要为修复组织提供
足够的营养物质。

毛细血管再生以生芽的方式进行。

较大血管损伤后,必须经手术连接缝合后才能再生愈合。

3.纤维组织的再生
纤维组织受损伤后,由成纤维细胞进行分裂增生。

成纤维细胞可由局部静止状态的纤维细胞转变而来,或由未分化的间叶细胞分化而来。

4.软骨和骨组织再生(略指导学生自学)
5.神经组织再生(略指导学生自学)
创伤愈合机体遭受外力作用后,损伤的组织出现断离或缺损,通过再生
进行修复的过程。

(一)皮肤创伤愈合
1.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1)伤口局部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血管断裂出血,数小时内出现炎症反应,表现为充血、浆液渗出及白细胞游出,早期白细胞浸润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3天后则以巨噬细胞为主。

伤口中的血液和渗出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凝固形成纤维素凝块,有的凝块表面干燥形成痂皮,凝块及痂皮起着保护伤口的作用。

(2)伤口收缩,2-3天后边缘的整层皮肤及皮下组织向中心移动,于是伤口迅速缩小,直到14天左右停止。

伤口收缩是伤口边缘新生纤维母细胞的牵拉作用引起的,而与胶原无关。

(3)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

从第3天开始从伤口底部及边缘长出肉芽组织增平伤口,第5-6天起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纤维,其后一周胶原纤维形成,随着胶原纤维越来越多,出现瘢痕形成过程,大约在伤后一个月瘢痕完全形成。

2.创伤愈合类型
(1)一期愈合:又称直接愈合,多见于外科手术切口的愈合,这种愈合的条件是组织损伤小,坏死及炎性渗出物少,无细菌感染,创缘整齐,缝合后创面对合严密,伤口一般在5-6天愈合遗留瘢痕小。

(2)二期愈合:又称间接愈合,发生于组织损伤大的开放性创伤,创口多开,创缘不整,并有细菌感染,创伤愈合首先要控制感染,清除坏死组织,继后长出多量肉芽组织增平创口,表面上皮再生覆盖创面,此种愈合所需时间长,所遗的瘢痕也较大,有时伤口表面结痂,痂下可有细菌感染,此时伤口进行痂下愈合,需时间长,常需手术切除痂皮和植皮以促进愈合。

(二)骨折愈合(略指导学生自学)
四、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
创伤愈合是否完全及时间的长短,除与组织损伤的范围,大小及组织的再生能
力强弱有关外,还受机体全身性和局部性因素的影响。

1.全身因素:
(1)年龄因素:婴幼儿及青少年的组织再生能力强,愈合快,老年人因组织细胞的再生能力弱,愈合慢。

(2)营养状况:严重的蛋白质缺乏,尤其是含硫氨基酸缺乏时,肉芽组织及胶原形成不良,伤口愈合延缓,维生素中以维C对愈合最重要,缺乏维生素C时,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纤维减少,伤口愈合慢。

(3)激素或药物的作用
2.局部因素:
(1)感染与异物:局部有感染对再生、修复非常不利,伤口感染时,局部渗出物多,伤口张力大易使伤口裂开,另外感染的细菌产生的毒素,酶可加重组织损伤,引起组织坏死,胶原纤维与基质溶解,使感染扩散,致伤口愈合延缓。

(2)局部血液供应:局部组织的血液状态是否良好,对组织的修复至关重要。

局部血液供应好能保证组织再生所需的氧和营养,同时也有利于对坏死组织的吸收及控制局部感染。

(3)神经支配:局部神经受到损伤时,可导致局部受累组织因神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