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背景知识和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背景知识和翻译
广西防港市上思县思阳镇初中初中英语组凌弋乃
【摘要】翻译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着重大关系,受它们的影响和制约,积累掌握文化知识,了解背景知识对翻译者来说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它对保证译文质量,促使译者忠实、准确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和精神风貌等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文化差异;背景知识;翻译
翻译难,难就难在背景知识的翻译与理解上,翻译问题不单单是个语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关系,受他们的影响和制约。
一般来说,一种语言中的纯语言障碍可以比较容易地在另一种语言中得到克服。
但是,要克服文化上的差异及其在语言上的反映比较困难。
下面就从两大方面(即文化差异对表达、理解和翻译的制约、背景知识的重要性)来谈谈文化,背景知识与翻译的关系。
一、文化差异对表达,理解和翻译的制约
众所周知,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即有着各自的个性又有着普遍的共性。
正是这个共性为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进行交流与翻译提供了主要可行性依据和基础;而不同文化所具有的个性或特殊性则构成了进行这种交流的障碍
------翻译的难题,因而是翻译工作必须认真加以对待的一个问题!
要分析研究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间的差异,首先,我们必须对
比一下这两种文化间的差异在各自语言中的反映,进而察看一下这些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和制约。
下面我们来对比分析一下英汉两种文化间的某些差异。
据观察、分析和研究,英汉两种文化间的差异在语言里主要有如下几种反映:1、数字范畴;2、时间观念;3、颜色偏向;4、比喻性词语问题;5、日常生活与社会习俗;6、宗教问题;7、粗俗语问题;
8、审美习惯
1、数字范畴。
我们说英汉两种语言在数字范畴表达上有差异,并不是说英汉两种语言在自然数的计算和排列上存在着差异,我们这里说的是由数字组成的词语在两种文化里表现出的差异现象。
据对比研究表明:世界上大概没有哪种语言有像汉语那么多的以数字开头的词语;其中尤以一,二,三,五,六,七等自然数组成的词语为最多。
比如,数字“一”有“一目了然”、“一寸光阴一寸金”、“一知半解”……数字“三”有“三心二意”、“三长两短”、“三生有幸”……;数字“五”有“五花八门”、“五湖四海”、“五彩缤纷”……;数字“七”有“七上八下”、“七零八落”、“七嘴八舌”……等等。
如果将这些词语一一直译成英文,那就势必难于做到忠实流畅,难以被英文文化所接受了。
比如将“一目了然”译成one eye sees it all clearly;把“三长两短”译成three longs and two shorts;把“七嘴八舌”译成seven months and eight tongues等等[1]。
这能说是英文翻译吗?因此,翻译这些词语,一般宜用意译法。
2、时间观念。
由于汉、英文化的差异,两国人民在时间观念上
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比如在用“前”与“后”分别指称过去和将来时,他们似乎取了不同的观点。
中国人仿佛是面对着过去看问题,因而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以及有“前所未有”、“后继有人”之说;而英语民族的人正好相反,试比较:
But we are getting ahead of the story.不过,我们说到故事后头去了。
(不是前头!)
再如英语的the lasted news,译成中文就不能为“最后的消息”而只宜译为“最新的消息”。
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比如: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something ,the latest discovery of something 等等。
如果我们对这种时间观念上的差异缺乏认识,那么,在翻译下列这段文字时就免不了要出差错。
The first is in the two essays of part II on culture and biological evolution , where the fossil datings given in the original essays have been definitely superseded. The dates have in general been moved back in time…
如果将句中的斜体部分译成了“推后了”而不是“提前了”,那么,译文就会同原意正好相反。
3、颜色的偏向。
在不同的文化环境里,不同的民族对颜色的偏向爱好是不同的,有时候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比如在国际贸易中,商品(产品)的装潢颜色时是很有讲究。
日本人忌黄色,泰国人忌红色,巴西人忌绿色,土耳其人忌花色,比利时人忌蓝色,欧美等国忌黑色。
如果不了解这一点,不尊重颜色的偏向,你就卖不出商品,也赚不了
外汇。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颜色偏向上的差异也是很显然。
比如,brown sugar是红糖,而不是棕糖,而中文里的“红茶”只好译成black tea 而能译成red tea ;brown bread是黑面包,不是棕色面包;brown coal 是褐煤,而不是棕色的煤;有如中文的“青衣”、“青天”,同是一个“青”字,翻译成英文就只能分别译作black dress和 blue sky了。
再如“嫉妒”的通俗说法,中文就是“红眼病”,但翻译成英文,就不能译作read-eye,而只能译作“green-----eyed”。
在这些问题上,我们就不能追根究底,问它为什么,因为人家就是这样说的。
请看下面这段英文:
Bright red costumes , with hats ,shoes, and stockings to match ,are to all the craze in the spring ,smart women will have to be careful not to yawn in the streets in case some short ---sighted person is on his way to post a letter.
如果不了解英国的邮筒是漆成红色的话,那么要理解翻译这个句子就不容易了。
4、比喻性词语问题。
英汉两种文化都讲究我们古人说的“比、兴、赋”,因而在英汉两种语言里存在着大量的比喻性词语。
由于社会习俗,文化传统,劳动方式的不同,其比喻的主体与客体之间不相同。
当然,相同的也是有的。
比如英文的“he is a fox ”完全等同于汉语的“他是只狐狸”。
其形象,喻体和喻义都是对等的。
然而像这种形象,喻体和喻义完全对应的比喻性词语在两种文化及其语言中
是不多见的。
比如英文中的She is a cat 就不能译成“她是只猫”因为把“猫”同“包藏着祸心的女人”这个喻义连接起来不是中国文化的产物,两者形象、喻体虽然相同,但喻义不同,因而直译就不能被中国文化所接受。
[2]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有一些比喻性词语喻义相等,但喻体,形象不一样。
比如汉语中的“胆小如鼠”,其英文翻译是pigeon---hearted (or chicken---hearted)“过着牛马生活”其英文翻译是to lead a dog’s life;“缘木求鱼”其英文翻译是 look for grass on the top of the oak.
“水底捞月”其英文翻译是fish in the air;“大海捞针”,其英文翻译是look for a needle in the hay.
其次,还有两个形象性词语也值得在此一提,一个是“鸡”一个是“狗”,汉语有“杀鸡取卵”,“鸡皮疙瘩”,而英文则说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golden eggs 和goose-flesh:于是鸡就变成了鹅。
其形象喻体虽然不同,但喻义完全一样。
[3]英文中有dog-tried ,而汉语则说“累死人了”;关于把汉语中“走狗”译成“running dog ”,我们认为不是确切的,因为running dog这个词语在英美人看来是一个褒义词,而绝非贬义词。
一只狗(当然是家狗而不是野狗,疯狗)跟着你,有何不好呢?大家知道英美人(包括法国人)都喜欢养狗,视狗为知己;伴侣;立有狗户口,供应狗粮食,并且还辟有葬狗的墓地:因此,将“走狗”译成running dog是不妥帖的,我们认为确切的译法应为lackey(obsequious person).
再次,还要提一下某些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词语(比喻性词语)它们是翻译中的陷阱。
比如,有一篇英译文就是把“我是为你做嫁衣啊!”译成了you know I am making the bridal gown for you now.这岂不是笑话!还有一次,一个外国汉学家把中文的“吹喇叭抬轿子,王先生可是位行家哩!译成了Mr. Wang is quite at home in blowing a trumpet and carrying a sedan chair.这个译文对一个不通汉语的人来说,他会感到纳闷:王先生既是一位出色的号手,又是有一位抬轿子的行家,那么他究竟是干哪一行的呢?由此可见,翻译这类东西时,不注重文化因素方面的差异,肯定是译不好的。
5、日常生活与社会习俗。
如果我们仔细对比一下汉英两种文化中有关日常生活与社会习俗方面的差异,我们就不难发现,它们的表达与理解是迥然不同的。
因而,在翻译,特别是在会话和口译时,我们决不能对此掉以轻心。
(1)称谓问题。
英文里的称谓比较笼统,比较模糊,它不像中文里的称谓,非得把身份分得一清二楚。
如果英文中uncle一词也可以对应与“叔叔、舅舅、伯伯、姨夫、姑父”等;cousin一词也可以对应中文里的“堂兄、堂弟、堂姐、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八种称谓。
如果把“你好,表弟!”机械译成Hello, my
male-cousion-on-mother’s or paternal-aunt’s
side-younger-than myself,则可能就是一种国际笑话了。
此外,我们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尊称、谦称或词语,如“XX君,XX翁、X公、X老、XX先生”、以及“小人、鄙人、寡人”等等。
要
把这些词翻译好,恐怕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英文里几乎没有与此相等的尊称,谦称的词语。
因此,我们认为在翻译时,只好将就译成Mr. XX,而不能把“某某君”译成gentleman XX,把“某老”译成senior XX, or old XX ,or respected XX,or lord XX.
(2)问候语问题。
我们中国人一见面自然问对方“吃饭了吗?”或“到哪里去?”在我们文化中,这是一种比较随和,友好和亲昵的问候方式。
然而,如果将这两个问候语分别译成Have you had your meal和 Where’re you going?那么英美人就难以理解和接受了;不仅如此,他们还可能会说,你是在干涉他们的行为自由呢![4]又如,清早我们中国人彼此寒暄会说:“你早!”如果把它直译成You ’re are early!等等,就难免引起误解了。
所以在翻译(尤其是会话和口译)这类词语时,一定要考虑两种文化间的差异,决不能望文生义,更不能机械直译。
与问候寒暄相关的另一个现象就是问年龄。
在欧美国家,女子的年龄一般是不公开的,这是她们的秘密。
若是问了,那种做法是一种十分rude or impolite in manner,这个问题恐怕学英语的同志都是清楚的。
6、宗教观念。
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两国人民在宗教观念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例如:“7”作为数字,在西方文化中有吉祥的涵义,而在中国文化中则无特殊象征;同样,“8”作为数字,在中国文化中可谓大吉大利,而对西方文化来说,“8”则很普通,中国人愿意花大价钱竞争带“8888”的汽车牌号或电话号码,但美国人面对即便
是七位数“8888888”,恐怕也豪不动心。
这就是文字之外的文化观念在起作用。
在不同文化中,同一事物产生完全相反内涵的情况也不少,如:中国人认为数字“6”象征“顺利”,常言道:“六六大顺”,然而数字“6”在美国人的心目中象征着“魔鬼”,圣经里就有这个说法,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使西方人对“6”字有与我们完全不同的感受。
因此我们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宗教观念的差异问题!
7、粗俗语问题。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制约还反映在粗俗语的理解和表达之上。
比如说,“放屁”这个粗俗语,在翻译时是要谨慎对待的,否则就要出纰漏。
毛泽东同志在一首词里有“不许放屁”一句。
自然,这句是绝对不能译成Don’t pass your wind的。
否则就要闹大笑话。
难道人家这种自由也没有吗?
然而,这种译例倒是确实有的。
美国著名女作家S. Pear(塞珍珠)解放前长期侨居在中国,是位公认的“中国通”。
她的作品曾获诺贝尔文学奖。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应该说她的中文和英文的弩驾能力是很强的。
然而在她译的《水浒》里,她却闹了个大笑话。
在翻译三十二回中,“武行者心中要吃,哪里听它分说,一片声唱道:“放屁!放屁!”这句话时,她这样译道:
Now Wu the Priest longed much in his heart to eat and so how could he be willing to listen to this explain? He bellowed forth.“Pass your Wind-Pass your wind!”原文中“放屁”一词的意思与“胡说八道”同义,但塞珍珠却按字面意思死译,结果闹出了强行要酒保放屁的大笑话[5]。
有关这类错译、误译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8、审美习惯。
不同的审美观,审美习惯,会给翻译带来较大的困难,这也是文化制约因素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
比如,有一家宾馆为了吸引外宾,在做广告是煞费苦心,把宾馆做了一翻描绘。
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十里蛙声不断,久溪曲流潺潺。
依照我们的审美习惯,这无疑是一个十分幽美、娴静的环境,是人人向往的去所;然而,英美人讲究的是privacy;他们讨厌noise,包括这里的蛙鸣声。
因此,如果将原文一字不动译过去,那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这是可以想象得出来的。
再如对传说动物“龙”(dragon),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而且历来都是把“龙”视为“权力、力量、吉祥的象征。
”因此,千百年来形成了许多与“龙”有关的词语,如:“龙颜”、“真龙天子”、“望子成龙”等。
传说中,龙能呼风唤雨,来去无踪,令人敬畏,因而有是“威严、威武”的象征。
然而,在英语的文化中,“龙”是传说中的一种怪物,它凶残肆虐,是“邪恶”的象征。
如:英国人传说中的英雄贝奥伍夫就是在与“a fire dragon”的搏斗中受重伤,不幸去世的。
因此,怎么样对待有“龙”在内的词语翻译,是有待探讨的一个问题。
二、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在翻译中,背景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一般说来,汉译英时碰到的背景知识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但英译汉时,这个问题就比较辣手了,但是因为我们对其背景知识缺乏了解,而且不
大容易理解的缘故。
背景知识的问题包括了很多内容,诸如文艺,历史,地理,哲学,科技以及工农业等。
下面就这几个方面举例,具体说明之。
1、文艺。
英语国家的文艺历史悠久,产生了众多的作家和作品,为人类文明史增添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果对其文艺背景没有一定的了解。
就很难准确的翻译。
如:to have January chicks,如果不具备必要的背景知识,这个词语是很难理解的,也是很不好翻译的。
January是一月还是其它什么?chicks是小鸡和是宝宝?是“一月的小鸡”,还是“一月的宝宝”,抑或是其他什么呢?在《新汉英》、《朗曼》、《远东》、《英华大字典》、ALD.COD以及V.H. Collins编的A Book of English Idioms里均查不到。
原来,这里的January是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商人的故事》中的一位主人公,名叫January,即Lombard Baron六十岁时,他与一名叫May的年轻漂亮的姑娘结婚后生的一子,故有to have January chicks之说,即所谓“老来得子”。
2、历史。
西方文化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随着历史的发展,许多国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经历了很大的变革。
如,green revolution,“绿色革命”指什么?我们有“红色革命”“武装革命”之说,其含义人人皆知。
但说革命是绿色的,其中必有原由。
原来,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于石油利用律的大幅度提高,应该范围不断扩大,农业生产中也开始使用许多以石油原料生产出来的化学产品,像塑料薄膜,化肥,农药等等。
这一现象后来被农业专家和历史
学家称为“绿色革命”,即农业生产上的大革命,大革新。
如果对历史背景不了解,就很难翻译了。
3、地理。
英语国家的地理环境,地理名称及其由来也是相当复杂的,对地理知识的了解在翻译中是非常必要的,如:When good Americans die ,they go to Pairs.这句话怎么理解,又怎么翻译?如果不知道这句话的来龙去脉,我们肯定要犯错误。
原来,这是Oscar wild讲的一句名言,用以讽刺挖苦“当时美国的正人君子”。
这些人看不起旧大陆,他们表面上彬彬有礼,行为得体,希望死后时间的灵魂能升入天堂,而实质上,他们内心是卑鄙肮脏的,他们无时不在考虑怎么过一种“纸醉金迷”,“花天酒地”的生活。
在旧大陆,巴黎是过这种生活的理想场所,是他们所谓的“罪恶的深渊”。
Oscar wild 有感于“正人君子”这种表里不一,极其虚伪的现象,极其讽刺挖苦之事,把那些“正人君子”的两面派丑恶嘴脸揭露无遗:美国的正人君子活着不去巴黎,死后是会去的。
4、哲学。
西方的哲学是非常复杂的。
有传统哲学,近代哲学等。
哲学是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它反映和支配着文化发展的方向。
我们搞语言文化研究和翻译时,如果不了解哲学知识,就不能如实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如:I was not Pygmalion ,I was Frankenstein. (Advanced English)中有两点需要清楚:一个是Pygmalion,另一个是Frankenstein,他们是何许人也?Pygmalion 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是一个雕刻家。
有一次他雕了一个十分美丽的女子像,自己却如痴如醉地爱上了“她”。
由于他对爱情的真心诚意有如他向
上帝祷告时的虔诚,后来,爱情女神芙罗狄特(Aphrodite)便赋予那女子以生命,使他们终成眷属。
Frankenstein是M. W. Shelley (她是一个年轻的医科大学生,有一次他发明了一个怪物结果却被那怪物吃掉了。
从上面所介绍的背景知识中我们可以看到,前者的喻义是“享受自己创造的美”,后者的喻义是“自作自受,作茧自缚”。
如果直译这句,那就应该做脚注,如果意译,则又失去了原句的典故。
所以我们不能采用“直译+意译”的方法。
试译如下:“我不是皮格马利翁一样的人,自己能享受自己创造的美,我是和弗兰肯斯坦一样,作茧自缚,自作自受。
5、科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科技术语,这就要求我们对新的科技知识有所关注,才能在翻译中不会引起人们的误解。
如前不久,翻阅英美报刊时,发现了suburan inhabitant 这个词。
它是郊区居民呢?还是其他什么人呢?原来,在当代欧美社会,“郊区居民”是指那些rich people 和well-to-do-families.因为这些有钱人原来住在市中心,当时的城市发展还不如现在这样快,这样宏大。
后来,随着工商贸易的日益发展。
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不少现代城市问题也接踵而至,如污染,交通拥挤以及噪音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有钱人于是就朝郊外迁移定居,以求他们的privacy(英美人十分讲究privacy),因为郊区的环境较之于市中心要好得多,污染问题也不严重。
所以,如果把它译为“郊区居民”,那势必引起人们的误解。
这个词语的翻译,我认为有两个办法:一是直译加注,
否则就干脆翻译为:“住在郊区的城市中的富翁”。
6、工农业。
各国的工农业发展的情况不同,其工农业部门的名称也是各异的。
为了避免望文生义,在翻译这方面的内容时,要对该国的工农业有一定的认识,如有人把“The United State has now set up a loneliness industry ”这句话翻译成“美国现在已经成立了一种孤独的工业”。
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是“孤独的工业”呢?原来,译者由于不知道美国社会生活方面的一些现象,依次望文生义,把loneliness industry机械地对译成了“孤独的工业”。
其实,这既不是工业,也不是孤独。
这是美国社会福利事业的一部分。
由于越来越多的子女不靠父母居住,由于现代工业文明摧残了人间的人道主义精神,美国六、七十年代出现了大量的孤寡老人,他们无人照顾,生活艰难,成了社会问题。
因此,后来美国政府就下决心建立一种为孤独老人服务的社会项目,其名字叫做loneliness industry。
所以,这句话可这样译:美国现在已建立了一种为孤独的人们服务的社会项目[6]。
王佐良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吕叔湘先生也说,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指文化要广博。
可见,文化背景知识对翻译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我们要搞好翻译,就要在文化背景知识方面下一定的功夫,才能把我们的翻译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 郭建.汉语成语中数字的英译.大学英语,2000,10
[2] 张继文.英汉语动物文化涵义比较.大学英语,2002,1
[3] 贾得江.英汉语言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2
[4] 刘法公.英汉文化差异与英汉翻译信息障碍.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2
[5] 陈生保编.英汉翻译津指。
中国对外翻译发展公司.1998
[6] 王运编.实用科技英语翻译技巧.科学技术献出版社.1992,5。